秦文文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語言精品,它對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塑造起到無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習古詩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文學常識和歷史,而且能豐富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提高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學好古詩詞,提升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有義務探索和在課堂上去實踐的。
關鍵詞:古詩文;課堂教學;語文素養(yǎng)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長河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所蘊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是我們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底蘊。它對人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習慣的養(yǎng)成、人格的塑造起到無可估量的作用。學習古詩詞不僅能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文學常識和歷史,而且豐富了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提高了學生的文學藝術素養(yǎng)。在教學中我深刻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應該力爭做到的。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導學生學好古詩詞,提升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我是這樣做的。
一、披文入情,品味詩詞的語言之美
《文心雕龍·知音》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學習古詩詞應注重從語言文字入手。
《尋隱者不遇》一詩語言精煉,尋隱者來去過程,一字未提;與童子會晤時的對話,詩人僅摘三句,答問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學中我首先指導學生弄清詩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詩人在松樹下問些什么,詩中有沒有寫?你能根據童子的回答展開聯想補充出來嗎?”“假如你是書童,你會怎么回答?”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對這些問話一一作答,并讓學生分角色當堂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中學生思維活躍,想象豐富,對答如流,還伴有生動、有趣的動作表演,把《尋隱者不遇》中的尋訪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了。學生通過想象和表演,領悟到了“問”字所蘊含的意境美,感受到古詩文語言的精煉之美。
二、啟發(fā)想象,捕捉詩詞的形象之美
古詩詞言約意豐,善于運用意象、勾勒意境來抒情言志。學習古詩詞,通過想象,捕捉形象,品味詩情畫意。
《小兒垂釣》描寫一個小孩子在水邊聚精會神釣魚的情景。學習時,我先讓學生找出描寫小兒形象和動作的詞,借助插圖讓學生在心中勾勒出小兒外形輪廓,再探討為什么詩中寫“遙招手”而不是“遙搖手”?你會對行人做什么手勢?”“詩中的小兒在想些什么?”用這些問題把《小兒垂釣》中的小孩專心、認真釣魚的場面生動地再現出來。我從“遙招手”這個小動作出發(fā),讓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調動生活體驗,感受充滿天真的童心和童趣的兒童形象。
三、通過吟誦,感受詩詞的韻律之美
《詩大序》曰:“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痹诠旁娫~教學中,通過吟誦,可以更好地感受詩歌的韻律之美。
教學《江南》,我讓學生跟著《經典詠流傳》的節(jié)律唱古詩;教學《早發(fā)白帝城》,我讓學生打節(jié)奏誦古詩;教學《春曉》,我讓孩子學古人讀古詩,在學習《詠鵝》時,我讓孩子們邊唱邊演古詩……不論選擇哪一種,孩子們都在誦讀中感受到了古詩的韻律之美。
四、再繪詩境,體會詩詞的意境之美,
賞析古詩詞,根據詩的意象空白,引導學生大膽想象,再繪詩境,可以體會到詩的意境之美。
在教朱熹的《春日》“無邊光景一時新”時,我緊扣“新”字,讓根據自己的切身體驗,寫一寫在春天來臨的時候,“一時新”是怎樣的景象?每個同學心中都有自己的“無邊光景”,每個同學對“一時新”的感受都不同,根據自己對這意象的想象,運用語言進行畫面再創(chuàng),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詩境。
五、旁征博引,探求詩詞的哲理美
明朝徐禎卿《談藝錄》開篇道:詩理宏淵,談何容易!古詩詩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使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不少古詩,既充滿著詩情畫意,又閃耀著哲理的光輝?!额}西林壁》給人們以啟迪的哲理是: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 可這一哲理孩子們不一定能一下子理解,于是,我就引出盲人摸象的故事,還有“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等這些孩子耳熟能詳的經典句子,讓孩子理解詩理,并受到心靈的啟迪。
“書田菽粟皆真味,心地芝蘭有異香?!眱和瘯r期文化啟蒙將決定人一生的精神價值取向,而古詩詞對人的心靈、情感的熏陶與升華,個性、人格的健全發(fā)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搭建一座熱愛古詩文學習的橋梁,讓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感受古詩詞的精韻,傳承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 作者:王國維,《人間詞話》,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 《宋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3] 作者:陶文鵬編,《王維詩歌賞析》,廣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 作者:王世光,《“想象”何為》。
[5] 作者:肖莉,《簡論中國詩詞中的意境》,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