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章 黃旭文
中國佛教史中,作為大師級人物的印光法師(1861-1940年),縱向定位被尊為中國佛教凈土宗的第十三祖,是生活年代距今最近的一位祖師;橫向定位則與虛云、弘一、太虛并列為佛教“民(國)初四大師”,即中國近代佛教的四大高僧,甚至有佛門論者稱譽其為四大師之中的第一人。*大醒:“印老(引注:印光)不特為凈土宗師,實為全中國第一尊宿……論今日中國佛教之大善知識,印老虛老(引注:虛云)為兩大砥柱,得弘一法師為雕梁畫棟,即成為佛教莊嚴之殿堂。”在另一文中,大醒說:“在近二十年中的中國佛教界,能尊稱為第一流高僧的僧侶,首推印光大師與太虛大師……這個事實,一者可以二老的皈依徒眾之數(shù)量斷定,二者可以二老對中國佛教的實際貢獻證實。因印老年高戒長,有幾十年的修養(yǎng)功夫,我們恭敬尊重他為全中國的第一尊宿?!北容^這兩處文字,意思并不完全一致,然而對印光法師作為民國時“全中國的第一尊宿”的歷史定位卻是一致的。(《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全集》第5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第2601—2602、2435頁。)
關(guān)于印光法師的縱橫歷史定位,內(nèi)涵依據(jù)至少有五:一是他的道德與為人;二是他在彌陀凈土信仰上的修持及其功夫;三是他的思想與文章,尤其是《印光法師文鈔》一紙風行,對中國現(xiàn)代漢傳佛教影響巨大;四是他的信仰和思想在其后漢傳佛教信眾圈中具有極大影響力;五是他對凈土宗發(fā)展的歷史性貢獻。概言之,印光的佛學思想是以凈土宗的彌陀凈土信仰來融攝佛教各宗,“千余年來各宗合流歸于凈土的趨勢至印光而集其大成”*陳揚炯:《中國凈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41頁。。
同為民初四大師之一的弘一法師(李叔同),在出家后即誠心拜印光為師,并言“朽人于當代善知識中,最服膺者,惟印光法師”*弘一:《致王心湛》,《弘一法師書信》,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0年,221頁。又,“二百年來”另一說為“三百年來”。參見《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下冊,莆田:廣化寺,1990年,第1143頁。。太虛法師則指出:“沿至清季民初,盡一生精力,荷擔斯法(引注:凈土法門),解行雙絕者,則印光大師也。”*太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印光大師全集》第7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第4—5頁。印光法師在佛門內(nèi)地位之崇高,僅舉兩位大師以上之評語,即不難窺其一斑。
印光法師在中國漢傳佛教上的崇高歷史定位,跟《印光法師文鈔》的傳世是密不可分的。傳印法師指出,《印光法師文鈔》在中國現(xiàn)代佛教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和關(guān)鍵:“被譽為‘小三藏’。實為末法之慈航,暗夜之明燈,是現(xiàn)代眾生修習佛法尤其凈土法門之最佳指南?!?傳?。骸丁从」夥◣熓謺饎偨?jīng)〉刊印緣起》,《印光法師手書金剛經(jīng)》,北京:中國書店,2012年,第1頁。于海波先生則從學術(shù)的角度指出:“《印光法師文鈔》是清末民國時期本愿凈著述的集大成者,具有氣勢磅礴的特點,它的出現(xiàn),極大地豐富了善導(dǎo)流本愿法門的學說,是清末本愿凈著述復(fù)興的重要標志之一?!?于海波:《清代凈土宗著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第265—266頁。在印光法師圓寂的前后,不僅《印光法師文鈔》在佛教信眾中風行,而且根據(jù)《印光法師文鈔》編選出的各種語錄體著作,較之《印光法師文鈔》的風行,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些語錄體著作中,有《印光大師嘉言錄》《印光大師嘉言錄續(xù)編》《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印光大師法語》(以上收錄在《印光大師全集》第4冊),《印光大師開示》《印光大師言行錄》《印光大師遺墨》(以上收錄在《印光大師全集》第5冊),《印光大師遺教摘要》(收錄在《印光大師全集》第6冊)等,類似著作的版本之多、印數(shù)之巨,在20世紀的漢傳佛教界,幾是無人可出其左。另外,印光法師的部分單篇論文、書信和往生人物記等,也為不少史料論著編選集所收錄。
在中國凈土宗的歷代宗師中,在20世紀的中國佛教僧人中,印光法師有一個特別的自號“常慚愧僧”。歷史數(shù)據(jù)記載,印光法師其人:“出家三十余年,始終韜晦,即名字亦不愿人聞知。嘗號“常慚愧僧”以自勖。蓋本佛說以“慚愧”為莊嚴之意也?!?《印光大師畫傳》,《印光大師全集》第5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第2806頁。
作為一個嚴守佛教戒律、嚴謹處世的出家僧人,作為一個在生前就被視為大師乃至“全中國的第一尊宿”的出家僧人,印光法師何以有“常慚愧”之感?何以自號“常慚愧僧”?其中的微言大義,源自于佛教傳統(tǒng)及佛經(jīng)。關(guān)于“慚愧”的意識,釋迦牟尼佛曾作專門的演法說,相關(guān)的佛經(jīng)對此有相應(yīng)的記載,如在《中阿含·習相應(yīng)品·慚愧經(jīng)》中,有以下之言:
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無慚無愧,便害愛恭敬;若無愛恭敬,便害其信;若無其信,便害正思惟;若無正思惟,便害正念正智;若無正念正智,便害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無解脫,便害涅槃。若比丘有慚有愧,便習愛恭敬;若有愛恭敬,便習其信;若有其信,便習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習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習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若有解脫,便習涅槃。*《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本),第486頁。
作為佛教徒,是否有慚愧,與是否能修習愛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護諸善根即護戒、不悔、歡悅和解脫等,有密切而又一一對應(yīng)的因果關(guān)系,唯有達到解脫的層次后,才能修習至高的涅槃境界。這也是《大寶積經(jīng)》對佛教信眾的要求:“隨順正法……內(nèi)懷羞恥慚愧莊嚴故?!?《大正藏》第1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影印本),第306頁。可見,“慚愧”對包括凈土宗在內(nèi)的佛教徒而言是一種尤其重要的涵養(yǎng)意識。
那么,一個人如果沒有慚愧,他的時日又如何?在印光法師眼里,一個人如果沒有慚愧,就可能大言不慚,可能因無底線、無廉恥而胡作非為,可能因無信仰而迷茫,終極關(guān)懷也就不能落實,生命不能安頓,生死終未了,典型如五逆十惡者,“由無極慚愧極信仰之心,故不能往生也”*《復(fù)善覺大師書》,《印光大師全集》第2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第1114頁。。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時能見到有修養(yǎng)者自稱“慚愧”,這或是江湖高手意識到人外有人的真自謙,或是老到者尤其是睿智者的真客氣。與此不同的是,作為對彌陀凈土有深厚信仰情懷與理想者,印光法師的“慚愧”,從宗教或宗教哲學的角度看的潛臺詞卻是:徹底地意識到自我生命個體的有限性,痛感現(xiàn)世生命的有限,而佛法的終極目標在于教人了生死*黃家章:《佛法教人了生死——印光的三幅書法及其凈土思想與修持的核心點》,《學術(shù)論壇》2012年12期,第1—4頁。;為能尋到可以提供無限性的終極關(guān)懷,就要立志通過信愿行、通過修持念佛法門,來祈求往生彌陀凈土。*黃家章:《印光思想、凈土信仰與終極關(guān)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第44—76頁。這里,印光法師所深懷的,就不僅是老到者尤其是睿智者的自謙或客氣,而是在包容了這種真自謙之外,還內(nèi)蘊著一種對佛法信仰的洞察、認同、覺悟與自覺踐履。因此,他對自己屢有自責并朝乾夕惕,例如:
光宿業(yè)深重,現(xiàn)行劣弱。雖起長期,絕無進步。妄念勝于佛念,業(yè)識障彼智識。佛慈普被,猶不蒙益。每一思及,慚赧無喻。然佛既不以攝受誑人,光必以死期敗烈(死期敗烈,北方土語,烈者功烈,敗者敗壞。如張巡守睢陽,誓立滅賊功烈,以死為期,決不退敗,若不死必定要成此功烈,若死才見敗壞耳。此語北人常談,南方來曾未聞,故標其意致耳),哀求加被。即當時不蒙加被,終有加被之日……宜著力念佛求生西方,庶不虛此出家修行矣。*印光:《與康澤師書(1908年)》,《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第130頁。
寫這段話時,印光法師年已47歲。彼時,作為一個在佛教內(nèi)已有一定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中年僧人,他仍在因自己的佛念尚未能完全戰(zhàn)勝妄念、智識仍為業(yè)識所障蔽,自省到自己修持功夫尚未到火候,油然而生慚愧無比之心,進而因慚愧而知恥,知恥而后勇,更加立志要通過修持念佛法門來求生西方凈土,以不辜負自己當初出家修行的發(fā)心與選擇。所以,他從“慚愧”出發(fā),以自號“常慚愧僧”來時時警醒自己,對自己、他人修持的總體要求是:
夫欲學佛祖了生死, 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止惡修善, 即自訟寡過, 克己復(fù)禮。若能自訟,自然寡過。寡過即克己之實行,既能克己,自然復(fù)禮矣)。持齋警策, 意甚真切。但須腳踏實地,盡力做去,否則便成妄語中妄語,知之匪艱,行之維艱。*印光:《復(fù)高邵麟居士書四》,《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前揭書,第63頁。
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夸。只管自己,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印光:《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上冊,莆田:廣化寺,1990年,第527頁。
換言之,要真正明曉自己的有限性,即自我的現(xiàn)存和當下修持都是有限的。人人皆有佛性,就未來時態(tài)言,人人都會成為菩薩;從現(xiàn)在時態(tài)言,自我尚是凡夫。所以,位于此岸現(xiàn)世的我就要嚴責于己、推重于人,這不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彌陀凈土修持者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先決條件。
印光法師一生對凈土的弘揚,主要面對居士階層。印光的自我定位,是有缺陷的指路人而非完美的導(dǎo)師:“光自愧道業(yè)未成,不敢作師。然復(fù)隨緣開示者,喻如無足之人,一步難移,安坐三叉路口,有欲直達家鄉(xiāng)、不知所趣者,指令得其正道,速達家鄉(xiāng)。而歸家之人,斷不以彼之不能行,并其言而廢之也?!?印光:《復(fù)高邵麟居士書一》,《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前揭書,第57頁。他對自己的這項定位意識的意義與張力,不僅是歷史的,還是現(xiàn)實的。今天或未來的閱者能明此一語,即可立刻分辨一切打著各種宗教幌子的所謂“教主”們、偽大師們,因為他們的表現(xiàn)總離不開自我膨脹式的自夸自大與自吹自擂,人前人后全無一絲慚愧心或愧疚心。
“慚愧”意識,在“民初四大師”中,并不僅是印光一人的強調(diào)與持守。檢視歷史文獻,不難發(fā)現(xiàn)虛云、弘一等大師都不乏類似的意識與說道。虛云法師有言:“現(xiàn)在你我出家,行腳參學,都是因為生死未了,就要生大慚愧心,發(fā)大勇猛心,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zhuǎn)。當知此心本來具足圓滿,無稍欠缺,今須向自性中求,要自己肯定發(fā)心?!?虛云:《虛云和尚開示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72 頁。他還屢屢感嘆:“我內(nèi)心的慚愧,誰能知道呢?”*③ 岑學呂編著:《虛云法師年譜》,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年,第234頁,第134頁。他早年之所以選擇出家,選擇用兩腳走萬里路的苦行,選擇向善知識參學,緣由僅在于自己的生死未了,內(nèi)心就有了兩心,一是意識到自我有限性的“大慚愧心”,二是促令自己勇猛精進勤于修持恒久修持的“大勇猛心”。此兩心對虛云法師而言真切且迫切,只是外人又有誰知道呢?非親身感受,非有閱歷并萌生對佛法智慧有向往者,對此自然不易感同身受。
正因虛云法師出家后恒懷包括“大慚愧心”在內(nèi)的兩心,他在自己生活的大轉(zhuǎn)型、大起伏與大動蕩的數(shù)十年里,始終努力中興十方叢林,到處修復(fù)被天災(zāi)人禍廢圮的古寺,注重清修,以清規(guī)來整頓佛門,在苦難連連的年代里孜孜努力地維系著佛法的命脈,其禪功、苦行與成效,為同時代僧侶所僅見,為教內(nèi)外所重,終成長為近現(xiàn)代中國禪宗的泰斗級大師。他在113歲(1952年)時,嘗自書對聯(lián)作夫子自道:“坐閱五帝四朝,不覺滄桑幾度;受盡九磨十難,了知世事無常?!雹畚淖智逦氐莱隽俗约贺S富的人生經(jīng)歷與滄桑的信仰心史。
深受印光思想影響、自律甚嚴的弘一法師,同樣不乏慚愧意識。在58歲(1937年)時,他在《南閩十年之夢影》演講中,有這么一段家常話:
到今年民國二十六年,我在閩南居住,算起來,首尾已是十年?;叵胛以谶@十年之中,在閩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卻是很少很少,殘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覺得自己的德行,實在十分欠缺!因此近來我自己起了一個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這有我自己的根據(jù)。記得古人有句詩:“一事無成人漸老”。清初吳梅村(偉業(yè))臨終的《絕命詞》(引注:《賀新郎·病中有感》)有“一錢不值何消說”。這兩句詩的開頭都是“一”字,所以我用來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也可以算是我在閩南居住十年的一個最好的紀念。*《弘一法師年譜》,《弘一大師法集》第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第253頁。弘一有自書的“二一老人,一事無成人漸老,一錢不值何消說”之說。參見《弘一大師全集》第9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64頁。
在這段以謙沖自責的語氣娓娓道來的話語中,尤其是在“二一老人”的自號中,弘一法師確切表達的同樣是對自身有限性的自覺意識。人生理想是求完美,但真實的人生卻不能擺脫有限的束縛,總是難免有或多或少的殘缺。病患是人所具有的諸多殘缺中的一種典型狀態(tài)。弘一法師也有患病時,也需要治療。不同于無宗教信仰者的是,他能因為生病“而生大慚愧,追念往非,噬臍無及,決定先將‘老法師’、‘法師’、‘大師’、‘律師’等諸尊號,一概取銷。以后誓不敢作冒牌交易,且退而修德,閉門思過”*⑥ 《弘一法師年譜》,前揭書,第242頁,第274頁。。
同樣的道理及依據(jù),在佛前自感慚愧的弘一法師,在59歲時還自述這么一段經(jīng)歷:“我近來得到永春十五歲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勸我以后不可常常宴會,要養(yǎng)靜用功。信中又說起他近來的生活,如吟詩、賞月、看花、靜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他是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當?shù)囊娊狻N铱吹剿@一封信,真是慚愧萬分了?!雹薏煌娜寺劦烙邢群?,明道者、同道者卻沒有年齡的限制,后生未必不如前輩。弘一法師就因讀到這個小孩的信而生愧疚萬分的慚愧心,立志自己不能再做一個“應(yīng)酬和尚”,時間與精力更應(yīng)該放在專心致志的修持上。
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念佛修持后,弘一法師在臨終近圓寂時,才可以發(fā)自內(nèi)心地道出以下千古絕唱:“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1942年9月致夏丏尊、劉質(zhì)平等居士的函》,《弘一大師全集》第8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324、302頁。這十六個字的夫子自道,提出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道出了他自證圓滿的修持心境,這種修持心境又與華枝春滿的生命境界、天心月圓的宇宙境界相通相融,心曲圓滿,此意只可意會難以言傳,智慧的余音繞梁至今。
印光、虛云和弘一這些大師們的“慚愧”,不僅是感同身受,更是因為自身佛學修養(yǎng)的不斷增加與修持的不斷深化,感自心生,發(fā)自肺腑。這是得道高僧之所以能得道的前提,并作為佛教智慧的一種傳統(tǒng)而得以延續(xù)*近年一則佛門大德高僧自己“慚愧”故事出自本煥老法師之口,是2011年發(fā)生在他的105歲壽宴上,“老人家第一句發(fā)言就是向嘉賓道歉。他說為了參加他的壽宴,讓賓客都餓著肚子到中午1點還沒進餐,他很慚愧。當時所有的人都默念阿彌陀佛,感慨老和尚的慈悲?!?張定平:《大自在:本煥圖記》,《晶報》2012年4月8日。 )。而印光法師在這方面,更注重強調(diào)“慚愧”的重要性,乃至以此自號,以時時自我警醒。對此,印光之后的凈土宗門人有相當高的評價:“以慚愧心,破無明欲;以智慧光,求回頭路。大哉慚愧!偉哉慚愧!……慚愧一味,煩惱脫體;慚愧一味,家業(yè)如意;慚愧一味,和平可期;慚愧一味,決定生西?!?太希居士:《慚愧慚愧》,《印光大師永思集》,《印光大師全集》第5冊,前揭書,第2479頁。慚愧是一味良藥,人能自慚愧,就會生懺悔心,懺悔心生,誠敬隨之,茍能日日慚愧,時時懺悔,也就可以破無明,往生彌陀凈土。
印光與虛云、弘一等佛學大師承接佛經(jīng)的意旨,共同闡發(fā)深有體會的“慚愧”意識,從智慧和宗教哲學的角度論,再次驗證了“凡是明智的人,都接受了自身的有限”*[美]蒂里希:《永恒的現(xiàn)在》,《蒂里希選集》下冊,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年,第949頁。。生活在現(xiàn)世此岸世界的人都會死亡,絕大多數(shù)的人生不滿百。將此觀照到自身,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這種有限性,就會引發(fā)和觸及到宗教智慧的開端與核心內(nèi)容的開端。用周詳完美的各種標準來衡量,個體生命難免生老病死,任何人在現(xiàn)實世界都不可能面面俱到,這些事實強化了而不是弱化了佛教智慧中的“慚愧”意識,明智者會自覺主動地從自身做起。在這方面,印光等佛學大師是帶頭的身體力行者。
按照約翰·麥奎利的研究結(jié)論,宗教信仰是一種人的生存態(tài)度(an existential attitude),堅信并在實際中尋找外在的資源來充實人生。人之所以需要這樣一種信仰,是因為個體的人看到單靠個人有限的資源,個人本身的潛力、人生的意義都不可能充分實現(xiàn)。所以,信仰對宗教人士而言,是體現(xiàn)擴展的人生(wider being)*John Macquarrie, Principles of Christian Theology, Char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 Press, 1997, p.80.參見李蘭芬:《析基督教視野中的信仰觀》,《信仰·運思·悟道》,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5頁。。以印光為代表的現(xiàn)代凈土宗人,從自我的慚愧起步,步入到往生彌陀凈土中落實終極關(guān)懷的進程,也就是先意識到自身有限,再通過信仰進入無限(“無量壽”),進而了生死,實現(xiàn)自我擴展的人生。這種意識與作為,源自佛教悠久的人生智慧,對當時與其后中國佛教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如印光、虛云、弘一法師這些一代宗師,都要真誠地發(fā)“慚愧心”,佛門內(nèi)又豈有人可以沒有這種“慚愧心”?如印光、弘一法師那樣成就了佛業(yè)的大師,都自覺地將自己歸類入“常慚愧僧”、“二一老人”之列,佛門內(nèi)又豈有人能不歸類入“常慚愧僧”、“二一老人”之列?佛門作為方外世界,始終是世俗社會的一面鏡鑒,面鏡自照窺自我內(nèi)里外表,世俗社會內(nèi)又豈有人能完全問心無愧?又豈有人能不歸類入“二一老人”之列?可見,人生在世,作為時時處處不能擺脫有限性的個我,要萌生慚愧意識已不易,能經(jīng)常以三省吾身之心來保持這種慚愧意識更不易。
作為典型個案,自視為“常慚愧僧”的印光法師,其擴展人生的作為何在、意義何在值得思考。在晚清與民國時期,在作為觀音菩薩道場、“日夜潮聲誦普門”*高鶴年:《名山游訪記》,上海:上海佛學書局,1995年,第189頁。的普陀山,在作為十方凈土道場的蘇州靈巖山寺,在海天佛國的海潮梵音中,在暮鼓晨鐘與聲聲“阿彌陀佛”的禮佛聲中,印光法師與青燈古佛相伴,或在閱藏,或在閉關(guān),或在禮佛,或在回復(fù)書信中規(guī)勸信眾皈依彌陀凈土的正信、引導(dǎo)信眾修持念佛法門……此情景已寫入歷史,只堪追憶時。
印光法師在海天佛國普陀山留下的歷史背影是寂寞的,很多時候是孤獨的。他的歷史形象主要有三,一是僧人,是持守禁欲與嚴謹修持的道德形象;二是凈土宗的宗師,是虔誠信仰彌陀凈土的宗師形象;三是彌陀凈土的傳道者或指路人,是用般若文字來誨人不倦地闡發(fā)彌陀凈土信仰的傳道形象。他那專注又固執(zhí)的信仰,最是令人難以忘懷。一言以蔽之,作為“常慚愧僧”,他常懷著一顆慚愧之心,恒懷彌陀凈土信仰,堅持天天修持,做著他堅定自信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事。他的道德廣為佛教信眾所傳頌,他的文章成為最能反映出彌陀凈土信仰、富含終極關(guān)懷意蘊的歷史文本之一。他以自己的言行思,成為近現(xiàn)代凈土宗的一種象征,使凈土宗作為一種提倡和平、建設(shè)和諧世界與信仰彌陀凈土的宗教,穿越歷史,立足當代,在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中更具宗教的形態(tài),那就是:“宗教仿佛是大海最深處的平靜的底部。無論在大海表面上有什么樣的驚滔駭浪,這一底部仍保持著平靜?!?[德]維特根斯坦:《文化與價值》,黃正東、唐少杰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7年,第76頁。
在直面中國近現(xiàn)代種種巨大動蕩和巨大變故時,印光法師所保持的淡定與寧靜的品格,追求升華與超越的信仰及相應(yīng)的思想,源自傳統(tǒng)的佛法智慧及傳統(tǒng)的彌陀凈土信仰,最終又引導(dǎo)鑄造為近現(xiàn)代中國佛教主流的彌陀凈土信仰,延續(xù)著近現(xiàn)代中國凈土宗的命脈與發(fā)展。
印光法師再三強調(diào)信仰是個人的事,一句“阿彌陀佛”或“南無阿彌陀佛”,出自彌陀凈土信徒之口,更深植于彌陀凈土信徒之心。他也再三強調(diào)信仰不需要轟轟烈烈,不需要表演作秀,只需要平實地做來,只需要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持守,較之熱鬧轟烈的一切排場,他更愿選擇在寂寞的人生場景中堅持自己的修持。信、愿、行三者都重要,最重要的是彌陀凈土信仰最終要落實到躬行、落實到具體的修持中:“古人云:力行之君子,得一善言,終身受用不盡。不務(wù)躬行,縱讀盡世間書,于己仍無所益。如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雨一世界。泥龍縱泡之水中,也不免喪身之禍?!?印光:《復(fù)某居士書》,《印光大師全集》第2冊,臺北:佛教出版社,1991年,第979頁。修持要親身躬行,而且是持續(xù)不斷的親身躬行,印光法師就是如此作為,并不斷以此來引導(dǎo)凈土宗信眾。
印光法師的法名為“圣量”,作為凈土宗的十三祖,他是離我們時代最近的一位凈土宗祖師。凈土宗自慧遠起到印光止,一千六百多年過去了,佛教四眾公推而又被歷史學家所公認的,中國凈土宗共出了十三代祖師,他們都是不世出的一代宗師。印光法師雖生活在19世紀下半葉與20世紀上半葉,但其思想給人的感覺幾乎就是古典傳統(tǒng)的。內(nèi)中乾坤,在于他的修持與思想有著源自佛法經(jīng)藏“圣言量”所提供的根本支持,他的信仰決定了他的思想與寫作的取向,他“充分表達出對‘以法為師’之遺訓的推崇與尊重……這也許正是印光取法名為‘圣量’的獨特意蘊”*陳永革:《佛教弘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民國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第145頁。。對此,有學者指出,分析印光有關(guān)凈土的所有論述,誠如徐蔚如云,無一語無來歷,或據(jù)《凈土五經(jīng)》,或據(jù)中、印古代高僧大德論疏,在神圣性的源頭上,可謂堅實不破。*陳兵、鄧子美:《二十世紀中國佛教》,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32頁。
印光法師的思想既繼承了佛教凈土宗的傳統(tǒng),又因集凈土宗的思想大成而自成獨特的一家之言,這構(gòu)成了他的思想的底氣:“光之知見,與今人絕不相同?!?印光:《復(fù)凈善居士書二》,《印光法師文鈔三編》下冊,第708—709頁。即使舉世滔滔,他的信仰及思想都是獨立的,他始終堅持弘揚普惠眾生的彌陀凈土信仰。
印光法師不是富于鼓動性的佛教思想家,也不是有很多原創(chuàng)觀點的佛學思想家,他只是以一個虔誠的凈土宗信徒的平實作為,踐履著引導(dǎo)佛教信眾皈依回歸彌陀凈土信仰的工作。他畢生的努力在于始終堅持彌陀凈土信念,他偏于傳統(tǒng)又著眼于具體,如經(jīng)他認可的佛教徒作朝暮功課所必念經(jīng)文與必行儀規(guī)*印光:《復(fù)陳錫周居士書》,《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前揭書,第72—73頁。,至今在海峽兩岸的佛教界中,已是信眾每日功課的定式。其中,在臺灣:“在禮儀上,臺灣佛寺大多是‘禪凈雙修’。1973年‘中國佛教會’出版了《佛教朝暮課誦》,該書取材于凈土宗印光法師認可的靈巖山寺念誦儀規(guī),卻聲稱是‘綜合各宗所慣用者’,可見,凈土宗對臺灣佛寺禮儀有著強烈的影響?!?李桂玲編著:《臺港澳宗教概況》,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35頁。經(jīng)印光法師認可的靈巖山寺念誦儀規(guī)能風行于海峽兩岸,穿越了戰(zhàn)火及政治、軍事、意識形態(tài)等隔閡,其信仰、精神所內(nèi)蘊的價值與意義必是獨特的,不會依時世的變遷而稍易。
對于宗教大師而言,真正的技巧在于闡釋。印光法師作為凈土宗大師,也不例外。對包括印光法師在內(nèi)的既承前又啟后的凈土宗大師而言,思想重要,信仰更重要;理論思維重要,形象思維更重要;自我的玄思冥想重要,誨人不倦、苦口婆心的教化更重要。修持則是各種重要中的重中之重。
印光法師對于眾生往生彌陀凈土、人在現(xiàn)世生存時所應(yīng)有的道德作為等一系列重要問題,簡言之,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將到哪里去”“我應(yīng)該如何做”等重要的人生問題,是依據(jù)凈土宗的教義與個人的體悟,提出一整套闡釋性的信仰與教化學說。在這套彌陀凈土信仰的體系中,每個人的正常人生雖然看似漫長,其實可用生死兩字來概括。有生必有死,看似漫長的人生,其實是苦短的人生,死亡會擊穿包括榮耀王者、權(quán)貴們在內(nèi)的所有自以為是者的一切裝模作樣。每個人都是人生苦短,每個生命都是生死關(guān)最難,對于包括人在內(nèi)的眾生而言,除了生死,余者都是小事。彌陀凈土信仰的整個信仰系統(tǒng),中心宗旨就是要為此提供一攬子的解決方案,核心就是一個字:了。因此,印光法師要闡釋且反復(fù)闡釋的主題只有一個:佛法教人了生死,佛法就是教人了生死。在某種意義上,這種闡釋的重要性不在原創(chuàng)之下,對于宗教信仰尤其是如此。
所以,弘一法師稱譽印光法師的文章“如日月歷天,普燭群品”*弘一:《〈印光法師文鈔〉題詞并序》,《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前揭書,第9頁。,梁啟超則言“印光大師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梁啟超:《〈印光法師文鈔〉題詞并序》,《印光大師全集》第1冊,前揭書,第9頁。。這反映了印光的文章具有重教化、重大眾的長處與獨特處,也就是引導(dǎo)凈土宗的廣大信眾追求人生信仰的終極關(guān)懷,落實其中的導(dǎo)善價值。印光的弘法并不偏于精英佛教、學理佛教、貴族佛教,而是更重視民眾佛教、社會佛教、平民佛教,特色之一就是“元典化”的取向,即通過刻經(jīng)弘法,提倡回歸本源佛法之正信,以簡擇的眼光來喚起社會民眾對佛法的正信*陳永革:《佛教弘化的現(xiàn)代轉(zhuǎn)型:民國浙江佛教研究(1912-1949)》,前揭書,第140—183 頁。。在立德、立功之余,印光在立言方面同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印光所信所思所闡釋的價值在于,當一般世俗人依然因常識而沉緬在病老尤其是死亡的悲傷乃至悲慟之時,他秉承佛言祖意,堅定而執(zhí)著地向世人傳承著一種非同尋常地達觀直面死亡的信仰,踐履著一種非同尋常的達觀直面死亡的世俗關(guān)懷與終極關(guān)懷,相應(yīng)的宗教儀軌是嚴謹莊嚴而又肅穆的,送終者的內(nèi)心卸除了重負,信仰者心中洋溢著“宗教觀的宇宙樂觀主義”*[英]約翰·??耍骸蹲诮讨忉尅罚踔境勺g,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16 頁。,心境是華枝春滿加天心月圓,死亡作為常識中所面臨的人生最大難關(guān),也因此而得以超越與振拔。
在印光法師生活的時代,在包括虛云、弘一、太虛等高僧在內(nèi)的佛教四眾眼中,在包括梁啟超等在內(nèi)的著名學者的眼中,印光法師已是一位名副其實的佛教大師。比如,虛云法師對其的評價是:“如大師(引注:印光)之真實行持,腳踏實地,禪講兼通,而歸宗于凈土,昌明大法,密護諸宗,常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深信因果,老實念佛’等語教人,不標新,不玄奇,所謂‘道在平常日用間’,其一生之功行事跡,及本身成就,昭昭在人耳目,不待余之饒舌也。”*釋廣定:《印光大師紀念文集》,《印光大師全集》第7冊,前揭書,第527—528頁。
明師門下,下自成蹊。弘一法師告別了昨日的李叔同,抉擇出家后,將周孟由贊譽印光法師為“二百年來,一人而已”之論,稱為“不刊之定論”,誠心欲拜印光法師為師。印光法師是中國佛教的一位大師,被另一個中國佛教大師弘一法師視為自己最服膺的大師,視為中國佛教二三百年來第一人的大師。這等評價表明印光法師可謂是大師中的大師。
印光思想在凈土宗信仰與思想史上的地位,始終有著強烈的繼往開來的意味。印光法師的思想得以流傳并被佛教四眾所推崇,彌陀凈土信仰在中國社會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凈土宗已然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其中自不乏歷史的必然性,也不缺現(xiàn)實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印光思想、彌陀凈土信仰作為正教,作為頗具生命活力的精神信仰,不僅是歷史的,也不僅是現(xiàn)在的,還直指未來,其中的后續(xù)發(fā)展自然也就很值得繼續(xù)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