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爽
柔然①在史籍中,亦稱蠕蠕、芮芮、茹茹、蝚蠕等?!叭崛弧泵柺加谲嚶箷苑Q,北朝后期柔然又以“茹茹”作為自己的稱號或姓氏。而“蠕蠕”之名則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柔然侮辱性的改稱。由于柔然叛服不定,屢次南下犯魏,拓跋燾怒之“以其無知,狀類于蟲,故改其號為蠕蠕”。為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活躍于中國北方草原地區(qū)的游牧民族。其疆域,“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瀚海,南則臨大磧,其常所會庭則在敦煌、張掖之北?!雹冢ū饼R)魏收:《魏書》卷103《蠕蠕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91頁。實際上,這一時期,柔然和高句麗并不接壤,柔然在高句麗之西。中間隔著契丹和庫莫奚。但二者卻建立起友好的關(guān)系,并對中原北魏和其相鄰的東夷諸族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關(guān)于高句麗和柔然建立聯(lián)系的時間,史籍中并未記載。不僅如此,史籍涉及二者關(guān)系的史料也是鳳毛麟角,只能根據(jù)有限的史料以及從高句麗與柔然當時面臨的外部形勢來進行分析。
高句麗與柔然關(guān)系的建立,最早也應該在5世紀之后。柔然是一個后起政權(quán),其政權(quán)建立的時間要遠遠晚于高句麗。直到北魏天興五年(高句麗廣開土王五年,402),柔然主社侖自稱丘豆伐可汗,在匈奴故地建立起奴隸制的國家政權(quán)。柔然政權(quán)建立后,很快發(fā)展成為威震漠北的強大力量,“小國皆苦其寇抄,羈縻附之?!雹伲ū饼R)魏收:《魏書》卷103《蠕蠕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91頁。柔然政權(quán)建立前后,與北魏的關(guān)系最為不睦。事實上,柔然的興起過程也就是竭力擺脫北魏的束縛而進行反抗的延續(xù)。柔然政權(quán)建立后,與北魏的戰(zhàn)爭不斷。從社侖到大檀執(zhí)政的二十余年,柔然幾乎每年都要襲擊北魏的邊境,北魏也曾多次北討柔然。柔然成為北魏進取中原的后顧之憂,而北魏又成為柔然南進的障礙,二者處于尖銳對立的狀態(tài)。為了對抗北魏,柔然與北燕、后秦、夏、北涼等政權(quán)都結(jié)成聯(lián)盟。北魏天賜四年(407),柔然與北燕締結(jié)了姻親關(guān)系。據(jù)《資治通鑒·晉紀》載:“柔然可汗斛律遣使獻馬三千匹于跋,求娶跋女樂浪公主。跋以樂浪公主妻之。”大檀可汗期間(414—429),遣使北燕,獻馬三千匹,羊萬只。北魏始光四年(427),為了救援夏而攻擊北魏。柔然還向南朝劉宋朝貢。北魏神?元年(428),柔然的使臣至南朝劉宋。劉宋也樂得其成,“(柔然)常南擊索虜,(北魏)世為仇讎。故朝廷每羈縻之?!雹冢海┥蚣s:《宋書》卷95《索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57頁。柔然與諸政權(quán)建立聯(lián)系的目的就是從南北兩向上對北魏形成夾擊。那么,在這一時期,高句麗是否成為柔然聯(lián)合的對象,二者是否也建立了某種聯(lián)系?從史籍中能夠檢索到高句麗與柔然有聯(lián)系始于百濟上北魏書。北魏延興二年(472),百濟王扶余慶遣使北魏,上表陳述百濟與高句麗之間的恩怨,羅列高句麗的罪狀,請求北魏出兵討伐高句麗。其中百濟王扶余慶有言:“高麗不義,逆詐非一,外慕隗囂藩卑之辭,內(nèi)懷兇禍豕突之行?;蚰贤▌⑹希虮奔s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昔唐堯至圣,致罰丹水;孟常稱仁,不舍涂詈。涓流之水,宜早壅塞,今若不取,將貽后悔。”③(北齊)魏收:《魏書》卷100《百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18頁。從史料“南通劉氏,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中能夠看出,當時高句麗與劉宋、柔然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百濟上表的時間看,至少在472年,高句麗與柔然的關(guān)系是相當密切的。說明二者早在此之前就已建立了聯(lián)系。那么,二者在何時,又是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建立的聯(lián)系呢?百濟王在上表中直言不諱地指出,高句麗與劉宋、柔然建立聯(lián)系的目的是對抗北魏,即“共相唇齒,謀陵王略”。柔然與北魏的關(guān)系一直處于劍拔弩張的狀態(tài),上文已述。北魏與南朝劉宋的關(guān)系更是水火不容,都以自己為正朔,欲一統(tǒng)天下,以消滅對方為己任。南朝劉宋與柔然因為共同的敵人北魏而結(jié)成了聯(lián)盟,南北呼應以制衡北魏。所以,高句麗能夠加入到南朝劉宋、柔然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原因,就是與二者有著相同的利害關(guān)系。也就是說,高句麗與北魏發(fā)生了某種沖突,或是北魏的對外政策威懾到高句麗。是以,高句麗對外尋求同盟,締結(jié)利益共同體,以此來對抗北魏。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5世紀初、中期,高句麗與北魏的關(guān)系情況。這一時期,高句麗政權(quán)正處于鼎盛時期,無疑是東北諸政權(quán)中的翹楚,實力相當雄厚,也是北魏重點防范的對象。高句麗雖然在廣開土王時占領(lǐng)了遼東,但與北魏并不接壤。二者中間橫亙著北燕。由于有北燕作為緩沖地帶,北魏對高句麗的壓力大為減緩。所以,高句麗積極致力于加強與北燕的關(guān)系,“廣開土王十七年(408),遣使北燕,且敘宗族。北燕王云遣侍御史李拔報之。云祖父高和,句麗之支屬,自云高陽氏之苗裔,故以高為氏焉。慕容寶之為太子,云以武藝侍東宮,寶子之,賜姓慕容氏?!雹芙鸶惠Y著,孫文范等??保骸度龂酚洝肪?8《高句麗本紀·廣開土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4頁。馮跋取代高云后,高句麗與其關(guān)系也很融洽,“(馮跋)弟丕,先是,因亂投于高句麗,跋迎致之,至龍城,以為左仆射、常山公?!雹伲ㄌ疲┓啃g:《晉書》卷125《馮跋載記》,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32頁。高句麗與北燕的友好關(guān)系一直延續(xù)下來。隨著北魏消滅北燕東進政策的深入推進,高句麗對北魏產(chǎn)生了恐慌。尤其從延和元年(432)起,北魏開始數(shù)攻北燕。在魏燕戰(zhàn)爭中,北魏處于絕對的戰(zhàn)略優(yōu)勢,北燕頻頻敗北,國勢日蹙。北燕王馮弘向北魏稱藩,并送其女與北魏結(jié)親,希望就此停戰(zhàn)。但北魏并未休兵,反而加緊了攻勢。北燕是高句麗避免與北魏直接接觸的天然屏障。北燕若亡,高句麗將直面北魏的兵鋒,很有可能成為北魏征討的下一個目標。而且北魏一旦據(jù)有北燕故地,實力將大幅度地直線上升。北燕不僅具有極佳的地緣位置,而且在東夷諸族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北燕與毗鄰的契丹、庫莫奚等周邊諸族的聯(lián)系頻繁,甚至一度將他們納入到自己的勢力范圍。馮跋時期,“撫納契丹等,諸部落頗來附之”②(北齊)魏收:《魏書》卷97《海夷馮跋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126頁。,“庫莫奚出庫真率三千余落請交市獻馬千疋”③《十六國春秋》卷98《北燕錄·馮跋傳》,見文淵樓影印本《四庫全書·史部·載記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這些若為北魏所據(jù)有,高句麗將面臨嚴重的危機。這種嚴峻的形勢,迫使高句麗積極向外尋求盟友。南向上,高句麗與劉宋建立了聯(lián)系,宋武帝加璉散騎常侍,增督平州諸軍事。④(梁)沈約:《宋書》卷97《夷蠻·高句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92頁。劉宋景平二年(424),長壽王遣長史馬婁等詣闕獻方物,劉宋特遣謁者朱邵伯、王邵子等慰勞之。⑤(梁)沈約:《宋書》卷97《夷蠻·高句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92頁。高句麗與南朝劉宋的交往具有相互借重的目的。高句麗希望南朝劉宋牽制住北魏,從而減輕來自北魏的壓力;南朝劉宋則希望高句麗從背后遏制北魏的勢力,阻止其南下。這是雙方的共同利益所在,故高句麗很快與南朝劉宋建立起密切的聯(lián)系。但是,高句麗若要遭到北魏的進攻,劉宋雖然能起到牽制北魏的作用,但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而且劉宋是否會出手相助,高句麗也把握不準。所以,高句麗肯定要在周邊部族中尋找強大的政權(quán),進行強強聯(lián)合,一旦有風吹草動,近距離的盟友,相互聲援起來會更為及時迅速。5世紀初期,放眼東北諸族乃至北部的諸政權(quán),柔然無疑是最佳的盟友。柔然此時稱霸漠北,也是漠北唯一敢于公開和北魏相對抗的強大勢力。柔然雖不時也歸附于北魏,但由于無法忍受北魏的遏制,叛服無常。故北魏和柔然之間兵革連年,互相攻擊。因與北魏有著共同的矛盾,高句麗與柔然聯(lián)合的可能性就很大了。尤其5世紀30年代,北魏圍困北燕,就更加速了柔然與高句麗的聯(lián)合。柔然曾與北燕聯(lián)姻使北魏對二者的關(guān)系十分忌憚。北魏延和元年(432),北魏在攻打北燕時,先于漠南屯兵,以防止柔然插手。北魏在滅北燕前,與柔然緩和了關(guān)系,北魏延和三年(434)二月,北魏與柔然進行和親。北魏將西海公主嫁給柔然可汗吳提為妻,拓跋燾亦娶了吳提妹妹為夫人。北魏親上加親之舉自然是夯實二者的關(guān)系。同年四月,北魏便對北燕進行了攻擊。由此顯現(xiàn)了北魏與柔然和親的政治目的。北魏太延二年(436),北魏對北燕發(fā)動了最后總進攻。雖然柔然與北魏、北燕皆建立了姻親關(guān)系,但從雙方的利害關(guān)系來講,柔然與北燕的關(guān)系要比北魏近得多。二者可以聯(lián)合起來對付北魏。一旦北燕滅亡,柔然將會遭到北魏的巨大威脅。所以,在北燕危急時刻,柔然不再顧及與北魏的姻親關(guān)系,“吳提乃絕和犯塞”⑥(北齊)魏收:《魏書》卷103《蠕蠕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94頁。,柔然斷然出兵北魏以支持北燕,從側(cè)翼給北魏造成巨大的壓力。而高句麗在得到北燕的求救后,也毅然出兵援救北燕,并將北燕主馮弘接到了高句麗。據(jù)《資治通鑒》載:“夏四月,魏娥清、古弼攻燕白狼城,克之。高麗遣其將葛盧、孟光將眾數(shù)萬隨陽伊至和龍迎燕王。五月乙卯,燕王帥龍城見戶東徙,焚宮殿,火一旬不滅。令婦人披甲居中,陽伊等勒精兵居外。葛盧、孟光帥騎殿后,方軌而進,前后八十余里?!北蔽禾涞勐動嵈笈?,立即遣使向高句麗索要馮弘,并欲發(fā)隴右騎卒征討高句麗。長壽王冒著與北魏決裂的風險拒絕交出馮弘,遣使入北魏奉表稱“當與馮弘俱奉王化”。①金富軾著,孫文范等??保骸度龂酚洝肪?8《高句麗本紀·長壽王》,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第226頁。
在北魏對北燕進行最后一擊時,高句麗與柔然均插手北燕,使北魏徹底滅亡北燕的計劃破產(chǎn)。二者得罪了北魏,也就面臨著被北魏征討的嚴重后果。相同的境遇及惡劣的外部形勢,也迫使高句麗與柔然迅速走向聯(lián)合。二者聯(lián)手將對北魏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這使北魏顧慮重重。事實也是如此,北魏最終也并未對高句麗出兵討伐,可能跟高句麗與柔然、劉宋結(jié)盟有關(guān)。由此推知,高句麗與柔然建立聯(lián)系的時間最晚也可能是在北燕滅亡的436年前后。
高句麗與柔然建立聯(lián)系后,關(guān)于二者的往來情況,我們根據(jù)以下三條史料來對其進行分析。
史料一:“大明七年(463),詔曰:‘使持節(jié)、散騎常侍、督平營二州諸軍事、征東大將軍、高句麗王、樂浪公璉,世事忠義,作藩海外,誠系本朝,志剪殘險,通譯沙表,克宣王猷。宜加褒進,以旌純節(jié)。可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jié)、常侍、都督、王、公如故?!雹冢海┥蚣s:《宋書》卷97《夷蠻·高句驪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92頁。
史料二:“高麗不義,逆詐非一,外慕隗囂藩卑之辭,內(nèi)懷兇禍豕突之行?;蚰贤▌⑹?,或北約蠕蠕,共相唇齒,謀陵王略?!雹郏ū饼R)魏收:《魏書》卷100《百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18頁。
史料三:“太和三年(479),高句麗竊以蠕蠕謀,欲取地豆于以分之,契丹懼其侵軼,其莫弗賀勿于率其部落車三千乘、眾萬余口,驅(qū)徙雜畜,求入內(nèi)附,止于白狼水東?!雹埽ū饼R)魏收:《魏書》卷100《契丹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23頁。
史料一是南朝劉宋大明七年(463),宋太祖冊封高句麗長壽王的詔書。在詔書中,宋太祖對長壽王進行了高度褒獎,“世事忠義,作藩海外,誠系本朝,志剪殘險,通譯沙表,克宣王猷。”除了表揚長壽王忠于南朝,不斷朝貢外,還有一條是“志剪殘險,通譯沙表,克宣王猷?!奔锤呔潲惒槐茱L險,向“沙表”傳達劉宋的旨意。高句麗成為劉宋與“沙表”聯(lián)系的中介。這里的“沙表”指代的是沙漠地區(qū)哪個政權(quán)呢?我們再來看以下兩條史料:北魏太安四年(458)十月,北魏文成帝北討柔然,“騎十萬,車十五萬輛,旌旗千里,遂渡大漠。”⑤(北齊)魏收:《魏書》卷103《蠕蠕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95頁?!澳淆R建元二年(480),(柔然)國相邢基祇羅回奉表曰:‘皇芮承緒,肇自二儀,拓土載民,地越滄海,百代一族,大業(yè)天固。雖吳漢(漠)殊域,義同唇齒,方欲克期中原,龔行天罰。治兵繕甲,俟時大舉。’”⑥(梁)蕭子顯:《南齊書》卷59《芮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24頁。北魏太安四年(458),北魏文成帝渡大漠北討柔然,這里的“大漠”指代的是柔然。而南齊建元二年(468),柔然國相邢基祇羅回在南齊的上表中,建議吳漢(漠)聯(lián)兵,共同對抗北魏。在《南齊書》中特意對“吳漢”進行標注,“雖吳漢(漠)殊域,‘漢’當‘漠’,各本并訛,今改?!雹伲海┦捵语@:《南齊書》卷59《??庇洝?,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34頁。柔然國相在表文中自稱“漠”,跟上文提及的沙表是同一個意思。兩相對照,“沙表”似應指“柔然”。而且從史籍的記載來看,在5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漠北蒙古高原與東夷高句麗之間存在的民族,大抵有柔然、庫莫奚、契丹、地豆于、烏洛侯等,這些民族中高句麗、柔然最為強大,而且高句麗、柔然都與南朝有著聯(lián)系。至于其他幾個民族,在這個時期,本身還未強大到能夠整合其內(nèi)部而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共同體,還處于無大君長的狀態(tài),以部落集團的形式存在著。更別說遠修貢職,與劉宋進行聯(lián)系了。而且史籍中也未見這些民族與南朝聯(lián)系的任何記載,在《梁職貢圖》里列舉的32個國名中也沒有關(guān)于上述庫莫奚、契丹等民族的記載。②[韓]盧泰敦:《高句麗史》,臺北: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7年,第219頁。而且劉宋選擇聯(lián)系結(jié)盟的對象自然也是實力雄厚的。由此可以斷定,“沙表”指的是“柔然”。即高句麗替南宋傳達旨意的對象是柔然。而劉宋毫不避諱高句麗代傳旨意,說明其旨意的內(nèi)容可能跟三者的聯(lián)系息息相關(guān)。高句麗成為劉宋與柔然聯(lián)系的紐帶,也能看出高句麗與柔然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
那么,劉宋為何要通過高句麗向柔然傳達其意呢?據(jù)筆者推測原因大體有二。其一,柔然早期沒有文字,不懂書契往來。據(jù)史載:“國政疏簡,不識文書,刻木以記事,其后漸知書契,至今頗有學者?!雹郏海┥蚣s:《宋書》卷95《索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57頁。柔然沒有文字時,記事方法比較原始,在木頭上刻下印記作為記載。但與中原王朝打交道,難免要有文書往來??赡軇⑺闻c柔然交流起來比較困難,故要通過高句麗充當二者聯(lián)系的紐帶。后來,隨著柔然與中原政權(quán)交往的增多,受中原的影響,柔然才漸通文書。
其二,柔然與南朝聯(lián)系的交通不便。由于柔然與北魏有矛盾,柔然要前往南朝,就不能直接取道北魏,直接的通道被堵塞。只能是繞過北魏,從西路經(jīng)西域、吐谷渾抵達益州,再從益州轉(zhuǎn)道建康。這條通道路途遙遠,“自西路通京師,三萬余里。”④(梁)沈約:《宋書》卷95《索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57頁。從路程上看,柔然到達劉宋京城的路程長達三萬多里,距離遙遠。冷兵器時代,走陸路最快的交通工具也就是馬匹了??祚R加鞭走完這三萬里,也得耗費不少時日。從南齊使王洪軌出使柔然往返的時間,也能看出二者進行聯(lián)系的困難程度,南齊升明二年(478),“太祖輔政,遣驍騎將軍王洪軌使芮芮,克期共伐魏虜;永明元年(483),王洪軌還京師,經(jīng)途三萬余里?!雹荩海┦捵语@:《南齊書》卷59《芮芮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23頁、第1025頁。從時間上看,478年—483年,王洪軌往返柔然用了5年的時間,可能這5年的時間并不是實際道路上所用的時間,大概王洪軌在柔然逗留了一段時間或者途中有經(jīng)停。但從另一個側(cè)面也反映了二者的來往實屬不易。而經(jīng)過高句麗,可能要快捷得多。高句麗通過黃海海路與南朝往來。南朝的旨意到達高句麗以后,再經(jīng)由高句麗轉(zhuǎn)向柔然。高句麗與柔然之間隔著庫莫奚與契丹。柔然在大檀為首領(lǐng)時,便使“西域諸國焉耆、鄯善、龜茲、姑墨,東道諸國,并役屬之?!雹蓿海┥蚣s:《宋書》卷95《索虜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357頁。所以,柔然不僅與西域諸國有著聯(lián)系,而且與東北的庫莫奚、地豆于、契丹等都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這就打通了高句麗通向柔然的通道。高句麗與柔然聯(lián)系起來就容易得多。
從劉宋表彰高句麗的詔書上看,高句麗有可能在一段時期內(nèi)充當了劉宋與柔然的傳聲筒。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高句麗密切了與柔然的關(guān)系,也使南北同盟的關(guān)系更加牢固。
史料二是百濟對北魏的上書。雖然百濟的上書有誹謗、丑化高句麗之嫌。但從上書中能夠看到高句麗與柔然有著共約的關(guān)系。這種共約的關(guān)系在北魏北部構(gòu)成了一道安全防線,使北魏對二者都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高句麗對北魏一直奉行陽奉陰違的政策。并屢屢忤逆于北魏,例如北燕馮弘事件,魏麗和親事件等。但北魏始終未對高句麗發(fā)動戰(zhàn)爭,大概也是顧慮到高句麗與柔然的關(guān)系。就在百濟上書的同年(472),高句麗與柔然對北魏都采取了不同的行動。柔然直接兩次出兵進犯北魏,“二月,追擊南侵之柔然部眾至石破,不及而還;十月,柔然部眾南侵至五原(今內(nèi)蒙古包頭市西),拓跋弘率軍欲渡漠追擊,蠕蠕聞軍至,大懼,北走數(shù)千里。以窮寇遠遁,不可追,乃止?!雹伲ū饼R)魏收:《魏書》卷7《高祖紀(上)》,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36頁、第137頁。高句麗則切斷了北魏使者前往百濟的通道。北魏因受著柔然的襲擾,不愿再與高句麗反目,故北魏未曾答應百濟出兵高句麗的請求。但與百濟建立了聯(lián)系,其用意是利用百濟在朝鮮半島南向上牽制高句麗。于是,北魏派使者邵安隨同百濟使者一同前往百濟。高句麗是北魏通往百濟的重要通道。北魏孝文帝特下詔于高句麗長壽王,“詔璉護送安等?!雹冢ū饼R)魏收:《魏書》卷100《百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19頁。這條詔書很有深意,除了要求高句麗放行保證北魏和百濟使者的安全外,更重要的是向高句麗挑明北魏與百濟的關(guān)系,含有震懾高句麗之意。而高句麗則予以堅決回擊,“安等至高句麗,璉稱昔與余慶有仇,不令東過,安等于是皆還。乃下詔切責之。五年,使安等從東萊浮海,賜余慶璽書,褒其誠節(jié)。安等至海濱,遇風飄蕩,竟不達而還?!雹郏ū饼R)魏收:《魏書》卷100《百濟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19頁。高句麗態(tài)度果決,以與百濟仇深為由,堅決不放行,迫使北魏使者半途而返。對此,北魏也只是嚴厲詔責而已。后來,北魏試圖轉(zhuǎn)道海路與百濟通使的計劃也沒有成功。由此看來,高句麗與柔然聯(lián)合共同遏制北魏的戰(zhàn)略還是成功的。
從史料三可看出,高句麗與柔然在交往過程中,還試圖聯(lián)合瓜分地豆于。北魏太和三年(479),高句麗與柔然密謀分割地豆于。地豆于,或稱“地豆干”,屬于東胡語系,居住在東部內(nèi)蒙古的游牧民族,東鄰室韋,南與奚、契丹等接壤,西與柔然相接。其地大致在今內(nèi)蒙古東,西烏珠穆沁旗及其以南一帶。④[日]白鳥庫吉:《東胡民族考》,《塞外民族史研究(上)》,東京:巖波書店,1986年,第185頁。從地理位置上看,地豆于在柔然的東部,高句麗的西北部。這非常有利于高句麗與柔然從東西兩個方向?qū)ζ溥M行夾攻。高句麗和柔然聯(lián)手試圖瓜分地豆于的舉動,引起了周邊部族的恐慌,“契丹懼其侵軼,其莫弗賀勿于率其部落車三千乘、眾萬余口,驅(qū)徙雜畜,求入內(nèi)附,止于白狼水東。”⑤(北齊)魏收:《魏書》卷100《契丹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23頁。契丹族恐其也被高句麗與柔然瓜分,莫弗賀勿于立即率部南遷內(nèi)附北魏,尋求北魏的庇護。這里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即高句麗與柔然是否瓜分了地豆于。我們再從下面兩條史料入手進行分析?!把优d二年八月(472)至太和六年(482),(地豆于)貢使不絕?!雹蓿ū饼R)魏收:《魏書》卷100《地豆于傳》,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222頁?!疤退哪辏?80),(庫莫奚)輒入塞內(nèi),辭以畏地豆干抄掠,詔書切責之?!雹撸ㄌ疲├钛訅郏骸侗笔贰肪?4《奚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126頁。第一條史料說的是地豆于朝貢北魏的時間,從472年—482年,地豆于每年都要朝貢北魏,貢使不絕。而柔然與高句麗密謀瓜分地豆于的時間是479年。在479年之后的連續(xù)幾年,《魏書》還有地豆于按時朝貢的記載。不僅如此,根據(jù)第二條史料的記載,在密謀事件的第二年(480),地豆于還寇抄了南鄰的庫莫奚,致使庫莫奚奔入北魏邊境,引起北魏邊境的動蕩。這說明此時的地豆于勢力還是很強大的,其后地豆于的勢力也未見減弱,“太和十四年(490),(地豆于)頻來犯塞。高祖詔征西大將軍、陽平王頤擊走之?!痹?90年,地豆于竟然頻繁入寇北魏邊境。地豆于的地理位置偏北,與北魏并不相鄰,地緣因素決定了地豆于進犯北魏并非易事。而且北魏南征北戰(zhàn),中原大部已被統(tǒng)一。當時的高句麗在東夷中實力最強,已“強盛不受制”,但其也未敢出兵侵擾北魏。地豆于敢于出兵進犯北魏,也足以說明地豆于具備一定的實力。所以說,在479年,高句麗與柔然雖然密謀瓜分地豆于。但是在479年以后,地豆于不僅沒有銷聲匿跡,反而活動很頻繁,寇抄庫莫奚,進犯北魏。由此看來,高句麗與柔然并沒有瓜分地豆于。但僅憑借一個風聲,就讓契丹害怕得率眾南遷,似乎也解釋不通。高句麗與柔然肯定對地豆于有實際上的行動,所以才使周邊諸族震動。但有可能高句麗與柔然對地豆于的瓜分并未對其造成嚴重的削弱,地豆于仍然保存了一定的實力。之后地豆于對外的寇抄活動也足以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在南北朝時期,紛繁復雜的外部局勢促使高句麗與柔然走向聯(lián)合,建立了友好關(guān)系。高句麗與柔然的聯(lián)合可謂是強強聯(lián)手,柔然雄霸漠北,高句麗威震東夷,二者的同盟對中原北魏和東北諸族造成了極大的威脅。而對于二者本身來說,為柔然在漠北以及西域方面的擴張,高句麗南侵羅濟政策的實施都提供了有力保障。直到柔然為突厥所滅,史籍中也未見高句麗與柔然發(fā)生摩擦的記載。這在高句麗與周邊諸族的關(guān)系史上是極為少見的。由此看來,高句麗與柔然的友好關(guān)系對二者外部生存發(fā)展空間的穩(wěn)定肯定極為有利,故使這種友好關(guān)系一直延續(xù)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