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祥
(廣西社會科學院 當代廣西研究所,廣西 南寧 530022)
在清末民初的歷史舞臺上,陸榮廷(1856—1928,原名阿宋,或稱亞宋、特宋,接受清政府招撫后改名榮廷)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人物。作為舊桂系軍閥的首腦和南方地區(qū)最大的軍事實力派,他在當時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而歷來深受研究者關(guān)注,相關(guān)的研究成果已不在少數(shù),但仍有值得探究的問題。譬如,陸榮廷在光緒二十年(1894)接受清政府招撫后,長期在廣西邊防軍中任職,其間發(fā)生兩起與其職位升遷和身后歷史書寫密切相關(guān)的中法越南邊防交涉事件,但這一史實并未為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本文以前人未曾留意的檔案等相關(guān)史料,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之覆。
陸榮廷在中法戰(zhàn)爭(1883—1885)前后曾在廣西邊境龍州一帶聚眾落草,接受清政府招安后,其部屬被編入提督蘇元春統(tǒng)轄的廣西邊防軍,分為兩營。后來,由于“能立功,元春又益以三營”,陸榮廷得以升任五營分統(tǒng)①孟森.廣西邊事旁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10;4,10.。時至20世紀之交,廣西邊境地區(qū)漸生變亂,迅速蔓延全省。清政府多次諭令地方督撫剿辦,但收效甚微。光緒二十九年(1903)三月,因廣西“匪患日熾”,清廷調(diào)署四川總督岑春煊署理兩廣總督,督辦廣西軍務(wù)②岑春煊.樂齋漫筆[M].北京:中華書局,2007:23.。岑春煊抵任后,鑒于廣西邊防形勢緊張,邊防軍積弊深重,奏請調(diào)遣湖北編練的武建軍,由道員鄭孝胥統(tǒng)領(lǐng)開赴龍州駐防,同時對原屬提督蘇元春統(tǒng)領(lǐng)的廣西邊防軍進行裁汰改編③孟森.廣西邊事旁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10;4,10.。
鄭孝胥率武建軍于光緒二十九年八月抵達龍州,接辦邊防。在此之前,清廷允準岑春煊之請,命鄭孝胥以四品京堂候補督辦廣西邊防事務(wù)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29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214.。鄭孝胥在周視邊地后,深感武建軍兵力單薄,不足布防,遂奏請將陸榮廷統(tǒng)領(lǐng)的舊邊防軍“榮字軍”(以下簡稱“榮軍”)留下,與武建軍共同防邊,兩軍合計不足5000人,分別駐扎于邊地各處。當時廣西邊防共設(shè)對汛十二所,除水口關(guān)、咘局、平而關(guān)三所對汛由武建軍駐防外,其余九所由“榮軍”駐防。后來,由于武建軍水土不服,鄭孝胥令“榮軍”換防水口、咘局兩關(guān),武建軍只留平而一關(guān)①孟森.廣西邊事旁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24-25;25.。水口關(guān)位于龍州縣境之西,陸榮廷接受招撫前曾在此落草,劫殺法人,法國人頗為畏懼,因此“榮軍”換防水口,即引來法國人的抗議。對此,《廣西邊事旁記》中留下了關(guān)鍵的記述:
榮軍換防水口,由陸榮廷自駐。法使宣言外部,邊軍中有陸亞充,故著匪,今雖善戰(zhàn)有功,然水口關(guān)內(nèi)外,系往時稔惡地,居民驚疑,請易防他所便。事下邊防,孝胥以軍中調(diào)遣不容外人喙,拒不應。陸亞充者,榮廷匪中名也,外部譯作劉和盛。岑春煊聞劉和盛善戰(zhàn),思引為腹地用,勸孝胥因徙之,且以解法人紛。孝胥不欲揭榮廷前惡,不言所以。春煊至今思劉和盛,不知即柳慶立功之陸榮廷也。②孟森.廣西邊事旁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24-25;25.
《廣西邊事旁記》是孟森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春在廣西邊防督辦鄭孝胥幕府時所作,同年七月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印行。該書主要取材于鄭孝胥公署中的“公私簽奏、函牘、批答”,并參以孟森個人的所見所聞,故其所載較為可信③孟森.廣西邊事旁記之序目[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孟森所云“陸亞充者,榮廷匪中名也”,蓋“陸亞充”系陸榮廷原名“陸阿宋”的音譯。據(jù)孟森所述可知,外界將“陸阿宋”譯作“劉和盛”。因此,外界所稱的“劉和盛”即是陸榮廷。這是目前所發(fā)現(xiàn)的史料中唯一揭示這一“秘密”的記載。
現(xiàn)存的清末中法越南交涉檔案中,有若干件提及“劉和盛”其人,這些檔案涉及兩起中法之間圍繞中越邊防事務(wù)展開的交涉事件,但并未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孟森在《廣西邊事旁記》中記述了第一次交涉的簡略經(jīng)過,而其中一些重要的歷史細節(jié)則被忽略了。第二次交涉發(fā)生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底,文獻中未有記述。因此,還需要結(jié)合相關(guān)檔案史料進行分析,才能明了這兩起交涉事件的來龍去脈及其中所隱藏的歷史信息。
“榮軍”于光緒三十年(1904)五月十七日換防水口,陸榮廷親自接防④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46;955-956.。同月,柳州降兵陸亞發(fā)等發(fā)動兵變,引發(fā)柳州、慶遠地區(qū)大規(guī)模變亂。岑春煊苦于廣西內(nèi)地諸軍不足倚賴,致電鄭孝胥商調(diào)邊防軍赴柳慶助剿,經(jīng)反復協(xié)商,最終于七月確定由陸榮廷率“榮軍”三營并另募兩營赴援柳慶。七月二十四日,陸榮廷向鄭孝胥請求“暫赴水口”,同月二十七日由水口返回龍州⑤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46;955-956.。恰在此時,法國向清政府提出抗議。此即《廣西邊事旁記》所提及的由“榮軍”換防水口引起的交涉事件。
清政府外務(wù)部于七月二十六日收到法國駐華公使呂班的照會:
對方既然敢這樣說,顯然是有備而來。李陸峰不再啰嗦,鏗然一聲,拔出佩刀。手下如聽號令,齊刷刷拔出刀來。李陸峰左臂朝馬車一揮,為字營一干人迅疾分為兩組,將兩輛馬車團團圍住。李陸峰認定,重要嫌犯裴主事一定是藏進了馬車,就等著溜號。
照得本國查若于中越邊界地方平靜安謐,首于交誼和洽,則時常慎重維持,早在貴爵洞悉,是以本大臣今將參將劉和盛近已派往水口窒礙情形奉達貴爵。溯查該員劉和盛,昔曾為匪首,緣于光緒十六至二十年內(nèi)在于目下所派之處極力攻擾,雖經(jīng)降服有年,暨于目下剿匪事宜似可稱謂奮力,然令伊仍往舊擾之地,則交界越民未免驚疑。況本國邊界駐營既已酌撤數(shù)處,又一面前充官兵,即素稱無賴遇機勾匪,滋事人民亦復回歸水口,在越民尤為疑懼。本大臣查如此情形,想若能遷調(diào)該員劉和盛不在該處一帶,實為相宜辦法。相應照請貴爵煩為體查可也。①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493;4494.
呂班的這一照會證實了陸榮廷于光緒十六年(1890)至光緒二十年間在水口的活動確曾給法國造成相當程度的困擾,故法國對陸榮廷一直頗為畏忌,要求清政府將陸榮廷調(diào)離水口。照會同時反映出陸榮廷接受招安后在邊境“剿匪”中頗有立功表現(xiàn)。不過,呂班在照會中稱陸榮廷為參將,這并不準確。陸榮廷于光緒二十九年八月經(jīng)岑春煊奏請,獲清廷批準“以守備補用”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朱批奏折第48輯[M].北京:中華書局,1985:861.。鄭孝胥于光緒三十年七月、八月、九月下發(fā)的公文中對陸榮廷的稱呼分別為“統(tǒng)領(lǐng)榮字軍陸游擊榮廷”“統(tǒng)領(lǐng)榮字軍陸守備榮廷”“統(tǒng)領(lǐng)榮字軍各營陸守備榮廷”③鄭孝胥.督辦廣西邊防函電存稿[A].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編.清代(未刊)上諭 奏疏 公牘 電文匯編第37冊[C].2005:17332,17340,17342;17275.。按照清朝官制,參將為正三品,游擊為從三品,掌防汛軍政,充各鎮(zhèn)中軍官,守備為正五品,掌營務(wù)糧餉,充參將、游擊中軍官④趙爾巽等撰.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3389.。因此,陸榮廷當時之職銜應為游擊銜補用守備而非參將。
外務(wù)部在收到呂班照會的次日(七月二十七日)即致電岑春煊,將呂班的照會告知于岑:
法使照稱中越邊界平靜和洽,時常慎重維持,今將參將劉和盛派往水口,情形窒礙。該員曾為匪首,光緒十六年至二十年內(nèi)在該處極力攻擾,雖經(jīng)降服有年,目下剿匪可稱奮力,然令仍往舊地,則交界越民未免驚疑。若能遷調(diào)劉和盛不在該處一帶,實為相宜辦法等語。法使請將劉和盛他調(diào),亦彼此相安之意。希即查明酌辦并電復。⑤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493;4494.
外務(wù)部的這一電文顯示,清政府出于維護邊境安定,避免與法國沖突、引起糾紛的考慮,主張將陸榮廷調(diào)離水口,其實質(zhì)是對法國妥協(xié)。
岑春煊在接到外務(wù)部電文后,即將電文轉(zhuǎn)發(fā)于鄭孝胥。鄭孝胥于七月二十九日收到岑春煊轉(zhuǎn)發(fā)的電文,得知外務(wù)部正在討論呂班提出的商調(diào)“劉和盛”之事⑥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56;957;960.。對于法國提出的要求和外務(wù)部的主張,鄭孝胥堅決反對。他在次日給岑春煊的復電中說:
請復法使曰:水口一帶伏匪尚多,劉和盛通曉匪情,故飭密為搜捕,乃為兩國邊界長久安靜起見,現(xiàn)正辦理得手,應俟該處伏匪漸清,自當調(diào)派他處。查法使措辭雖婉,微侵邊防之權(quán),胥未能即從所請也。⑦鄭孝胥.督辦廣西邊防函電存稿[A].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編.清代(未刊)上諭 奏疏 公牘 電文匯編第37冊[C].2005:17332,17340,17342;17275.
顯然,鄭孝胥之所以在電文中拒絕將“劉和盛”調(diào)離水口,其根本原因在于呂班提出的要求侵犯了清政府的邊防主權(quán),鄭孝胥不愿因此對法國妥協(xié)退讓。孟森所稱“事下邊防,孝胥以軍中調(diào)遣不容外人喙,拒不應”,即是指此。也正因此,鄭孝胥在電文中并未將陸榮廷即是“劉和盛”這一秘密告知岑春煊。揆諸實情,身為邊防督辦,陸榮廷隸屬其下,且鄭、陸交誼匪淺,鄭孝胥對陸榮廷必定十分熟悉,必然知道法使所稱“劉和盛”者即是陸榮廷⑧《廣西邊事旁記》根據(jù)鄭孝胥的公函寫成,孟森既然知道這一秘密,鄭孝胥也必然知道。。但他在給岑春煊的復電中并未揭穿“劉和盛”的真實身份,且在日記中雖然多次提到“劉和盛”,亦未揭露這一秘密。他在電文中所云“水口一帶伏匪尚多,劉和盛通曉匪情,故飭密為搜捕,乃為兩國邊界長久安靜起見,現(xiàn)正辦理得手,應俟該處伏匪漸清,自當調(diào)派他處”,實則是掩人耳目的藉詞。事實上,陸榮廷早已于七月二十七日離開水口返抵龍州,并于八月初三日前往南寧辦理赴援柳慶的準備事宜,至九月即率軍北上柳慶助剿⑨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56;957;960.。可見,雖然鄭孝胥與岑春煊在此前已經(jīng)商定調(diào)陸榮廷赴援柳慶,并且陸榮廷已經(jīng)離開水口,但鄭孝胥不愿對法國示以妥協(xié)退讓,未將實情告知岑春煊,而故作此番飾詞。此舉對“劉和盛”的真實身份也起到了掩飾的作用。
八月初三日,外務(wù)部收到岑春煊的回復電文:
從電文來看,岑春煊采納了鄭孝胥的意見。八月初五日,外務(wù)部將岑春煊的復電轉(zhuǎn)復呂班②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494;4495;4531;4531-4533.。法國應是收到了有關(guān)陸榮廷離開水口、內(nèi)調(diào)柳慶的消息,所以未再提出異議,此次交涉即告結(jié)束。但岑春煊由于不知道陸榮廷即是“劉和盛”,仍有所顧慮,希望將“劉和盛”內(nèi)調(diào),他在八月初六日致電鄭孝胥,提出“劉和盛仍宜早調(diào),以免借口生事”③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57;980;981.。其中原因正如孟森所說:“岑春煊聞劉和盛善戰(zhàn),思引為腹地用,勸孝胥因徙之,且以解法人紛”。④孟森.廣西邊事旁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25.不過,鄭孝胥對此并未作答復,而且在同日便將有關(guān)“劉和盛”的電文抄付《外交報》,意欲引起輿論的關(guān)注⑤中國歷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57.《鷺江報》對此曾報道,見《鷺江報》第80期,光緒三十年九月初五日(1904年10月13日),第12頁。。由此可見,鄭孝胥仍然不愿意在邊防事權(quán)上對法國妥協(xié)退讓,同時也是因為“不愿揭榮廷前惡”,故“不言所以”⑥孟森.廣西邊事旁記[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05:25.。
法國對陸榮廷接防水口一事向清政府提出將其調(diào)派他處的抗議,因陸榮廷內(nèi)調(diào)而告結(jié)束,但法國對陸榮廷駐守邊境及升遷動向始終保持著戒心和密切的注意。光緒三十一年,陸榮廷由于率軍參與平定“柳慶變亂”立功,經(jīng)岑春煊向清廷保薦,“以都司盡先補用,并加副將銜”⑦朱壽朋編.光緒朝東華錄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8:5313-5314.?!傲鴳c變亂”平定后,陸榮廷多次請求回歸邊防,鄭孝胥因此致電與岑春煊商議。岑春煊欲以“榮軍”作為填防之用,并且有意讓陸榮廷辦理交涉事務(wù)。然而鄭孝胥認為:“填防誠為妥協(xié),惟陸系招安之員,不宜令辦交涉,恐尚須熟籌耳?!雹嘀袊鴼v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57;980;981.其后,岑春煊復電同意鄭孝胥的主張:“只令陸統(tǒng)兵,不令交涉?!雹嶂袊鴼v史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93:957;980;981.最終,陸榮廷于光緒三十一年八九月間自柳慶回防邊地,法國獲悉后即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引發(fā)中法越南邊防事務(wù)的又一次交涉。
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外務(wù)部收到呂班來函,其中稱:
昨準越南署督咨文內(nèi)將中法邊界西歷十月間情形轉(zhuǎn)達前來,本大臣查所報各情,如有不無益聞?wù)?,相應譯抄紀略一通,函送查閱。且本大臣曾向貴爵文提之副將林蕃東又名劉和盛一員,此次紀略內(nèi)因該員所稱一節(jié),猶當專為注意可也。⑩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494;4495;4531;4531-4533.
呂班在來函中同時照錄了法國駐越南總督致法屬各部的《呈報中越邊界情形紀略》,內(nèi)稱:
據(jù)駐高平游擊官稟稱,水口對汛都司官唐卸事,已派副將林蕃東又名劉和盛接任。此員經(jīng)本督于十月二十日準駐京公使咨開,該公使詢商中國外部后,旋準照覆以該員林蕃東俗名亦稱劉和盛,前曾為匪,歸服后尚稱立功,故授以末職,然中國政府并無,或委任,或調(diào)補鄭總兵(指鄭孝胥,筆者注)所遺缺任之意等語。查以上所稟,該員調(diào)補水口都司,似與外部所稱授以末職之意未免兩歧。?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494;4495;4531;4531-4533.
由檔案中所云“林蕃東又名劉和盛”“林蕃東俗名亦稱劉和盛”,可知“劉和盛”這一譯稱是“林蕃東”的“又名”“俗名”,因此,“林蕃東”應是陸榮廷原名的另一譯稱,這也是先前學術(shù)界所未曾注意的。根據(jù)呂班的來函,并結(jié)合前文所述,可以推知,清政府確有調(diào)補陸榮廷為水口對汛都司一職的意圖,法國人聽到了風聲。法國駐越南總督在十月二十日就此咨會呂班,呂班因而“詢商”清政府外務(wù)部,外務(wù)部告以因陸榮廷“歸服后尚稱立功,故授以末職”。然而呂班認為,清政府對陸榮廷并非只是“授以末職”,而是有委任他職甚至是接替鄭孝胥之職的意圖。直至此后水口對汛都司卸職,法國駐高平游擊官稟稱清政府已派陸榮廷接任,法國駐越南總督再次咨會呂班,將中越邊界西歷十月(中歷九月)間情形轉(zhuǎn)達呂班,認為清政府將陸榮廷調(diào)補為水口對汛都司,違背了關(guān)于對陸榮廷只授以末職的承諾,呂班因此致函清政府外務(wù)部提出抗議。
在接到呂班來函后,外務(wù)部于十二月初一日致電岑春煊,將呂班的函意告知岑春煊,要求岑春煊“查明電復”①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531-4532;4533.。至十二月十一日,外務(wù)部收到岑春煊復電:
劉和盛現(xiàn)在邊防,只責令緝匪,并未調(diào)補都司。伏匪所畏惟此人,為邊地必不可少者,是以仍令回防,至對汛交涉之權(quán),仍在邊道。請轉(zhuǎn)復法使。②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531-4532;4533.
此時鄭孝胥已辭去廣西邊防督辦之職,故岑春煊在接到外務(wù)部的電文后,未將其事與鄭孝胥商議,看來岑春煊此時已經(jīng)知悉法使所稱的“劉和盛”即是陸榮廷。分析其電文可知,在陸榮廷回防問題上,岑春煊尚能有所藉口,堅持不讓,但在關(guān)于陸榮廷升調(diào)水口對汛都司、辦理交涉事務(wù)問題上,不得不對法國妥協(xié)。十二月十五日,外務(wù)部根據(jù)岑春煊的回電函復呂班③郭廷以,王聿均主編.中法越南交涉檔第7冊[M].“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3:4531-4532;4533.。由于法國的反對,清政府最終未將陸榮廷調(diào)補為水口對汛都司,亦未授予其對汛交涉之權(quán),法國達到了其目的。
此次交涉透露出值得重視的信息,即法國方面的態(tài)度對陸榮廷的升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清政府雖然沒有就陸榮廷回防之事向法國妥協(xié),但在對待陸榮廷的升調(diào)和處理邊防交涉事宜上,不能不考慮法國的態(tài)度和反應?!傲鴳c變亂”平定之際,鄭孝胥與岑春煊就陸榮廷回防邊境之事進行的商議有力地印證了這一點。岑春煊意欲將“榮軍”作為填防之用,并令陸榮廷辦理交涉事務(wù),鄭孝胥雖然認同以“榮軍”作為填防之用,但同時認為陸榮廷是招安之員,不適合辦理交涉事務(wù)。岑春煊最終同意了鄭孝胥的主張——只令陸榮廷統(tǒng)兵,不令其辦理交涉。這其中顯然有著對法方態(tài)度的考量。至于岑春煊在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發(fā)給外務(wù)部的電文中所云“只責令(陸榮廷)緝匪,并未調(diào)補都司……至對汛交涉之權(quán),仍在邊道”,則明顯是對法國的妥協(xié)。從交涉事件中可以看出,法國對陸榮廷的升遷動向始終格外注意,對陸榮廷可能升任水口對汛都司一事十分反感,其原因在于陸榮廷早年曾在水口一帶與法國為敵。正因如此,陸榮廷雖然在光緒三十一年二月因岑春煊推薦獲得副將銜,并承諾以都司盡先補用,但最終未能獲任水口對汛都司一職。這些反映出清政府在中越邊防事務(wù)交涉中處于弱勢地位,在有關(guān)問題上不得不對法國作出讓步。
前文所考有助于訂正陸榮廷研究中的舛誤。章太炎在1934年所作的《勛一位耀武上將軍兩廣巡閱使陸君墓表》(即《陸榮廷墓表》,以下簡稱《墓表》)中對陸榮廷的生平事跡有簡略的追述,其中對陸榮廷所涉及之邊防交涉事件亦有提及:
(中法議和后)君(陸榮廷)率義勇樂從者五百人入越南隩地,與法蘭西軍抗……凡數(shù)年,法蘭西人甚苦之,私請邊帥蘇元春徙其軍入關(guān),而約不得任以方面大將,元春許之。君歸自健字前營管帶,累遷至榮字軍統(tǒng)領(lǐng)。岑春煊督兩廣,以君剿山寇功,奏授廣西右江鎮(zhèn)總兵。事聞,法蘭西公使以前私約赴清廷抗議,清廷下其事春煊。春煊復曰:‘中國任將領(lǐng),非他國所得可否。且為患越南者陸阿宋,今所請授總兵者陸榮廷,陸榮廷非陸阿宋,不得妄摭相冒?!ㄌm西使語塞。阿宋者君小字,在越南時稱之,故法蘭西與蘇元春結(jié)言但稱陸阿宋也。①上海人民出版社編.章太炎全集第5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30.
章太炎所撰《墓表》,是在陸榮廷離世六年后應陸舊部所請而作,對陸榮廷的生平事跡作了概述,被學術(shù)界和小說家們廣泛征引。然而結(jié)合相關(guān)檔案史料,詳細分析《墓表》所記,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實際上存在著不少錯誤?!赌贡怼分兴龇▏c蘇元春結(jié)言不得委陸榮廷為方面大將之事,與外務(wù)部于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收到法使呂班的來函,以及外務(wù)部于同年十二月初一日致岑春煊的電文中所稱中國政府對陸榮廷只許“授以末職”之語恰可相互印證,故此記載是可信的?!赌贡怼匪浀腻e誤之處在于:將岑春煊保舉陸榮廷獲得副將之銜誤為奏授陸榮廷右江鎮(zhèn)總兵之職;將陸榮廷在光緒三十一年獲副將之銜、回防邊境,與光緒三十三年(1907)獲任右江鎮(zhèn)總兵兩件風牛馬不相及的事情相混淆。從《墓表》的記述來看,章太炎所述實際上是發(fā)生于光緒三十一年的由于陸榮廷獲授副將銜、回駐邊地而引發(fā)的中法越南邊防交涉事件,但章氏將此事的起因誤記為岑春煊奏請清政府授予陸榮廷右江鎮(zhèn)總兵之職。事實上,陸榮廷獲任右江鎮(zhèn)總兵是在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33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20.清德宗實錄卷585[M].光緒三十三年十二月壬申.清實錄第59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727.,而岑春煊已于該年七月開去兩廣總督一職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33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35.清德宗實錄卷576[M].光緒三十三年七月癸巳.清實錄第59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7:621.。陸榮廷獲授右江鎮(zhèn)總兵的直接原因,也并非如《墓表》所記是“以剿山寇功”,而是由于奉命鎮(zhèn)壓了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據(jù)《光緒朝上諭檔》的記載,保薦陸榮廷升授總兵職銜的應是時任廣西巡撫張鳴岐和兩廣總督張人駿,時間是在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④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光緒朝上諭檔第33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91.。因此,章太炎所說岑春煊在兩廣總督任上奏請清政府授予陸榮廷右江鎮(zhèn)總兵之事,實乃子虛烏有。如此,所謂法使就陸榮廷獲授右江鎮(zhèn)總兵一事向清政府抗議,清廷令岑春煊查復,岑春煊以“中國任將領(lǐng),非他國所得可否。且為患越南者陸阿宋,今所請授總兵者陸榮廷,陸榮廷非陸阿宋”為由回復法使之事,也就值得懷疑了。對比前引檔案可以發(fā)現(xiàn),章太炎所述岑春煊回復法使之語,與鄭孝胥于光緒三十年七月三十日就法使商調(diào)陸榮廷之事回復岑春煊的電文之語意頗為相近,皆云邊防將領(lǐng)調(diào)派為中國內(nèi)政,不容法國置喙。然而,岑春煊在發(fā)給外務(wù)部的電文中卻并無此意。由此可見,章太炎應是將鄭孝胥之語意誤作岑春煊之言,移花接木,附會傳聞,方才有此似是而非的追述??梢姡赌贡怼返淖髡哒绿讓﹃憳s廷的生平事跡亦缺乏確切的了解。這表明,即便是在章太炎撰作《墓表》的20世紀30年代,人們對陸榮廷的某些事跡就已經(jīng)知之不確了。
章太炎與陸榮廷結(jié)識于護國戰(zhàn)爭之時,至1924年陸榮廷寓居上海、蘇州等地后,二人之間有所往來,故章太炎所撰《墓表》中的陸榮廷生平事跡歷來被視為確鑿史實。研究者對章氏所述不加細辨,而徑直引以為據(jù),對其中張冠李戴、穿鑿附會之處不能有所矯正,易致以訛傳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