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法就是用筆之法。用筆首先是執(zhí)筆,正確的執(zhí)筆方法應該是指實、掌虛,握筆略高為好。以拇指和食指捏住筆管(拇指向上傾斜,食指向下傾斜,兩指相對捏住筆管),中指由外向內(nèi)勾住筆管,無名指由內(nèi)向外抵住筆管,再以小指貼在無名指內(nèi)下側,協(xié)助無名指推擋。這樣筆管在手中既穩(wěn)當又靈活。指實就是手指捏筆管要實在,要用力捏緊,又不可太緊。掌虛就是掌心要空靈。捏毛筆切不可像捏鋼筆那樣,握筆略高為好,便于使轉。在掌握執(zhí)筆方法之后,還要懂得運腕方法。正確的運腕方法應該是“腕平掌豎”。掌能豎起,腕才能平;腕平,肘才能自然懸起。肘腕并起,腕才能夠靈活運用。小畫提腕,大畫懸肘。一般作畫只運臂、運肘、運腕,惟極精微處可以運指。這雖屬常識,但總關全局。初學者起手入門要有個高的標準,否則一旦養(yǎng)成了壞習慣就難改了。
用筆的內(nèi)容包括“起筆”、“行筆”、“轉折”、“收筆”四個方面?!捌鸸P”是指筆畫的開端,“收筆”是指筆畫的結束,起筆和收筆是線條形成的關鍵。按照筆法要求,起筆要像書法楷書下筆那樣,做到“豎筆橫下、橫筆豎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筆意;收筆要“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即勾線至盡處,應把筆收回,通常稱為回鋒。
筆的運行造成各種線的動勢,直接關系到線條的氣質(zhì)和繪畫的氣韻。因此,行筆的過程中是很講究波折的,通常稱“一波三折”。所謂“波”是指掌握用筆起伏的形成,“折”是指行筆運轉的方向變化。行筆中,要使筆鋒始終在筆線的中間,用力要均衡、沉著,有分量、壓得實,線條才不至于飄浮;行筆要自然流暢,灑脫自如,就要求在勾線時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富有連貫性;行筆要富有節(jié)奏,富有彈性,筆畫有輕重、緩急、起伏、頓挫的變化。
總之,行筆要做到“快而不飄,重而不板,慢而不滯,松而不浮”,以追求自然流暢、生動靈變、沉穩(wěn)有力的藝術效果。當代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對中國畫的用筆,曾提出過這樣的主張:(宜圓、宜平、宜重、宜留、宜變。)他闡明了中國畫用筆的本質(zhì)規(guī)律。
圓——是指圓筆中鋒勾線,(如折釵股)線條圓潤、有力、挺拔;平——是指行筆平衡穩(wěn)健,(如錐畫沙),用力均勻,處處著力;重——是指用筆厚重,如(高山墜石)要有力度,有分量;留——就是要沉著用筆,(如屋漏痕)控制住線條的運行,不至于留不住而“滑下去”;變——這里一個“變”字很重要,“變”是靈活變化、不拘成法之意,要根據(jù)描繪對象的各種因素而有所變化,去追求用筆的氣格、韻味。
用筆要講筆法。中國山水畫的筆法主要有中鋒、側鋒、逆鋒三種。由這三種運筆方法又變化出點、厾、皴、擦、拖等多種筆法。
中鋒用筆,是指執(zhí)筆端正,筆鋒基本上在筆線的中間。這種線飽滿、豐實、壯健,取其圓、厚、重,多用于表現(xiàn)結構的主。
側鋒用筆,是使筆桿傾斜,甚至橫臥,不但用筆鋒,有時候也用筆身乃至筆根接觸紙面,筆鋒常偏向線的一邊。這種用筆變化多,既同畫出線又可畫出面,具有表現(xiàn)力強、變化豐富生動的特點。
逆鋒用筆,是筆鋒在前逆向而行,與通常用筆方向相反,既了畫中鋒筆線,也可畫側鋒筆線。這種用筆由于筆鋒在推進中遇到阻力散開,就會產(chǎn)生變化較豐富的飛白效果。這種筆法比較滯澀、潑辣,多數(shù)是結合其他用筆運用的。
以上三種筆法,在作山水畫過程中,經(jīng)常是綜合交替運用的。畫家必須根據(jù)內(nèi)容表現(xiàn)的需要,恰當?shù)匕讯喾N筆鋒的運用結合起來,才富有表現(xiàn)力。
墨法就是用墨的技法。清沈宗騫說:“用墨之妙,在于以墨隨筆?!闭f明用墨與用筆是分不開的,墨法是通過筆法來完成的。用墨與用水的關系也很大,只有筆、墨、水三者的巧妙運用,才有“墨分五色”之說。即由于筆含的水墨多少不同,墨色可以呈現(xiàn)出從濃到淡五個層次——焦、干、濕、濃、淡。這是大體的劃分,實際運用起來,深淺的變化還會更豐富。墨的運用宜在單純中求復雜,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一般以一種墨色為主,兼用其他,局部的變化不宜過大,大了就會“花”而“亂”失去整體感。
對用墨的要求:干墨不枯,須腴潤、不焦躁;濕墨不滑,不能渙漫、無筆力;濃墨不濁,不能呆滯,要筆跡分明;淡墨不薄,要有厚度,見骨力。常用的墨法有以下幾種:
濃墨法——墨中摻水較少,色度較深,用以表現(xiàn)物象的陰暗面、凹陷處和近的景物用濃墨不可過量,過多容易板滯、不生動。所以用濃墨必須沉著洗練。
淡墨法——墨中摻水較多,色度較淺,用以表現(xiàn)物體的向光面、凸出處和遠處的景。淡墨容易產(chǎn)生軟弱無神之弊,所以用淡墨要明凈無渣,要“淡不浮薄”。
蘸墨法——將干凈的濕筆筆尖蘸墨,使墨由筆尖向筆根自然滲開,形成由濃到淡的豐富色階。這種墨法豐富而自然,富于韻律。
破墨法——是指墨與墨重疊的方式,它是兩種色度不同的墨、不同水量的墨在尚未干時的重疊,滲化處既分明又模糊,具有一種豐富、渾厚、滋潤的美,墨韻隨之而生。常取方式有濃淡互破、枯潤互破、水墨互破等;形態(tài)上有點、線、皴、擦對面的破以及面對點、線、皴、擦的破。
積墨法——是指一種濕墨對一種干墨的重疊。通常是淡墨對濃墨的重疊,也有小面的濃墨對淡墨的重疊。積墨法在山水畫中一般用在表現(xiàn)渾厚、濃郁的地方以及某些對比與氣氛中的特殊效果,有時也藉以補救勾勒的敗筆。
潑墨法——是泛指大墨量、大面積、大筆頭的作品繪制方法。這種方法有一種自然感和力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容易出現(xiàn)既在情理之中又有意料之外的效果。潑墨法之難在于形的概括,在于既不能混沌一片,又不能筆筆分明,要既分明又朦朧,適用于追求情趣、感覺以及在造型上無需很嚴格的題材與物象。
焦墨法——是指以濃墨渴筆來描繪自然物象的表現(xiàn)方法。因筆中水分少,勾出線來有“毛”的感覺,另有一番效果。此外還有宿墨法、膠墨法、沒骨法等等,但是不論采取哪一種或是混合運用的墨法,都要注意墨色濃淡干濕的變化以及墨自由滲透的特點。
學習任何一種藝術都有一個基本功的訓練問題。中國山水畫的基本功包含的內(nèi)容是廣泛的,如筆墨技法、畫理畫論、造型能力、構圖法則、透視原理、色彩規(guī)律、創(chuàng)作練習、生活積累以及文學、書法、藝術修養(yǎng)等等,都是屬于基本功的訓練范圍。但是從山水畫的特點來看,基本功作為一種手段,首要問題還是造型能力的培養(yǎng)和筆墨表現(xiàn)能力的掌握。這兩者之間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造型是通過筆墨來實現(xiàn)的,筆墨離開了造型就沒有意義,充其量只是筆墨游戲而已。打好山水造型基礎,不斷提高筆墨技巧的表現(xiàn)力,到大自然中領略繪畫源于生活的道理,去創(chuàng)造有時代精神的作品,這是學習山水畫的關鍵所在,也充分體現(xiàn)了學習山水畫的三個重要步驟:先臨摹,后寫生,再創(chuàng)作。
①臨摹。清王麓臺說:“學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迸R摹是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臨摹是學習山水畫的必修課。古代畫家?guī)缀鯚o一不是從臨摹入手而登繪畫藝術殿堂的。歷代畫家在山水表現(xiàn)手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留在文字里,更留在大量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中,只有通過臨摹,才能真正地領悟古人的理法,才能真正地掌握傳統(tǒng)山水畫技法。不僅初學繪畫者應從臨摹開始,即使有成就的山水畫家也都從這里得到過巨大收益。
②臨摹首先是臨本的選擇。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意思是要向高水平學習,從師要從高師。臨摹學習要選擇古代名家、現(xiàn)代名家的代表作品。
對臨本的學習要認真咀嚼,靜心研究。不但要對臨,還要背臨,要反復臨畫,找出表現(xiàn)手法的規(guī)律來。要先學一家之法,在掌握一家的基本之法后,更要轉益多師,博采眾長,融會貫通。在臨摹時不要貪多求快,更不可粗枝大葉、似是而非、草率從事。臨摹中心記最為重要,不要看一筆畫一筆,要膽大心細,落墨不懼,一氣呵成。這就是山水畫臨摹的要領。若遇到在臨摹落墨時出現(xiàn)了敗筆,應堅持畫完,最后總結,切不可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