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梅
也許此行,我已沒法找到當年陳光老人穿越時空,扶老攜幼、拖兒帶女,和他心愛的妻子黛(獨龍語二女兒)一起,一路長途跋涉,攀越雪山埡口,沿著那條他大半生曾用雙腳無數(shù)回丈量過的羊腸小道,踏上歸途的艱辛步履;也許此行,我已沒法追隨獨龍女黛,當年懷抱她五個月大的二兒子和公公身上背著的因當時獨龍江缺醫(yī)少藥落下小兒麻痹后遺癥的不會走路的大兒子一路翻山越嶺,徒步走出獨龍江,去到美麗的金沙江畔勞作生息的艱辛足跡。但我能用心感受得到,那個雖不可復制,卻深深烙在我心底的難以忘懷的歷史場景。
此行,跨越三江、去探訪獨龍女黛的旅途似乎有些遙遠,但每個陌生的路口,總會遇見一個個熱心腸的好人,讓初秋的雨拍打的車窗內(nèi),少了許些淡淡的涼意,多了幾分興奮、激情與向往。沿大麗高速一路往北,蒼山的云、洱海的風、雙廊的景、劍川的田園和玉龍雪山的雄姿,讓旅途增添幾分童話般的色彩與浪漫的情調(diào),仿佛,和愛人一起,重拾初戀的感覺,來一回說走就走的浪漫旅行。從拉市口下了高速,汽車沿曲曲彎彎的盤山公路、隨海拔的降低駛向美麗的金沙江畔,再沿金沙江畔的沿江公路逆流而上,沒多大會兒,便到一座叫松園橋的跨江大橋橋頭,過了松園橋一路往北,便是人人向往的香格里拉迪慶高原,往南便是著名的長江第一灣。而我們此行并不需要過江,只需沿金沙江逆流而上,便可以抵達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龍蟠鄉(xiāng)政府。車剛到橋頭,正想停下車來問路,便恰好遇上一輛從松園橋方向駛來,正打著左轉(zhuǎn)彎燈準備往龍蟠方向的越野車,開車的是個女孩,我們下意識地放緩車速碾壓著前面越野車車輪滾過的車轍,想隨它一起前往龍蟠,做我們此行探訪獨龍女黛的“移動導航”,可走著走著,心里總感覺有些不踏實,生怕我們要去的村莊沒準還不到鄉(xiāng)政府就得岔路。如果真是那樣,我們的路程可就走遠了,于是加速超車,好向越野車駕駛員問路。才超車沒走多遠,只見左前方擺放著一塊標有前面施工、車輛慢行的警示牌,緊接著一位操著納西族口音、口里叼著哨子,手舉小旗子的工人師傅把我們攔了下來,說前面正在施工,要等一會兒才能放行。堵車,正好可以跳下車來問問后面的越野車駕駛員:請問兩家三社怎么走?女孩面帶微笑,熱情地告訴我們:兩家三社不用到鄉(xiāng)政府,你們已走超過了,往回走幾公里就是兩家三社。幸好問路,要不那南征北戰(zhàn)的冤枉路可免不了少走,于是調(diào)轉(zhuǎn)車頭,邊走邊問路邊的村民兩家三社的位置,一位正低著頭忙活著手頭農(nóng)活路的村民告訴我們說,沿公路走到路上方有個小賣部的地方再問問,小賣部上面的村莊就是兩家三社。我們按老鄉(xiāng)說的,走到路邊正好有個唯一小賣部的地方,我說唯一,毫不夸張。不是嗎?今天,當你路過集鎮(zhèn)或村莊時,到處是沿公路和集鎮(zhèn)建蓋的密密麻麻的房子,感覺去哪都和喧囂的城市沒多大區(qū)別。而此行,很難得過村莊沿公路兩旁就只見一個被田園半包圍著的小賣部,感覺得到兩家三社人對耕地的保護意識,我們和小賣部的店主打聽起陳光老人,店主人非常熱情,立馬拿起手機用納西族語言和老人的家人咿咿呀呀的一陣對話交流后,緊接著告訴我們,陳光老人已讓他的女婿來公路邊接我們到他家。
不一會兒,我們便和黛的女婿聯(lián)系上,并和他一起,沿著一條漸漸消失在玉米地和山林里的便道往上攀爬,我們一邊攀爬一邊用雙手扒開纏得密密麻麻、刺著臉頰的荊棘雜草,汗流浹背、一鼓作氣地朝著金沙江畔半山腰的兩家三社方向爬去??熳呓迩f,終于可以挺直腰板站在田埂邊喘喘氣,好久沒感覺爬山會讓人有胸口火辣辣的刺痛感,很明顯,年過半百,加之缺少鍛煉,爬山的勁頭已大不如從前??纱藭r,路似乎也懂得讓遠方來的客人有一絲半會兒的歇腳的理由,小路也由直上攀爬、變成順著田埂平緩穿行,地勢也在臺地間漸漸緩和下來。走近村莊,只見背靠大山、面朝金沙江的兩家三社村,每家每戶的房屋建筑都沿山建蓋在山坡上,每戶人家的房前屋后全都是小樹林,且絕大多數(shù)人家的院墻和房子的背面都背依著大山,小院似乎都隱藏在綠樹叢中,站在玉龍雪山半山腰的田埂上,朝江對岸的遠方眺望,連綿起伏的云嶺山脈被低垂的夜幕暈染,只見山的輪廓,不見山的顏色,站在高處看風景,只感覺,別有洞天??斓侥慵伊藛??我一邊喘著粗氣一邊問道。黛的女婿連忙答應道:快了,就在前面。那一刻,只感覺周身悶熱得跟被火烤似的,可探訪獨龍女黛的心,卻依舊不舍得放緩匆匆前往的腳步。快走到家門口,只見一位七十開外的老人正在自家院墻外的一角忙活著整理木楞房里堆放的雜物,我估計他定是我們要找的陳光老人,木楞房看上去像是用來堆放雜物和柴火的簡易房,我和愛人連忙迎上前去和老人打招呼:阿叔,我們是你兒子建華的好朋友,從怒江到大理辦事,順便轉(zhuǎn)到龍蟠來拜訪您和阿姨,來您家坐坐。阿叔連忙放下手中正忙活著的活路,帶著我們一起朝他家的院門走去。還未等我們走進院門,只見一個重度殘疾的男孩,說是男孩,可年齡大概在45左右,只見他拖著重度殘疾的下肢,整個人幾乎是在隨雙腳膝蓋的滑動挪動著身體和下肢,可動作卻麻利得跟個小矮人似的,口里一邊咿咿呀呀的說著什么,一邊比劃著朝我們迎過來,聽得出他說話非常吃力,我們幾乎沒聽清他在說什么?但能感受得到,對我們的到來,他很高興,也很興奮和熱情。我和愛人俯下身去和他握手致謝,便和老人一起走進小院。
坐在條凳一般長長的屋檐坎上,阿叔和妻子黛及兒女和從獨龍江嫁到龍蟠的侄女,用最熱情的氣場把我們團團圍住,那一刻,沒有一絲的陌生,只感覺特別溫暖,特別親切。才接過主人遞過的熱茶,天已漸黑,可漆黑的夜,并不能包裹一群似久別重逢的親人再見一般的老怒江人的心,我們一邊聊天,一邊不停地向兩位老人追問著獨龍江的歷史與昨天,總想從他們身上找到許許多多未知的答案。因為,陳光老人畢竟是六七十年代初,從麗江師范畢業(yè)后徒步走進獨龍江教書的老教師,而妻子黛則是獨龍江土生土長的文面女最多的龍元村人。帶著好奇與疑惑我們不停地追問著:阿叔,您是哪年到獨龍江任教的?您去獨龍江任教時是從吉束底茨楞村方向、順著普拉河逆流而上,再翻越雪山埡口走進獨龍江的嗎?當時走了幾天?您在東哨房和其期露宿了嗎?您攀爬過藤梯嗎?當時在獨龍江小學教書有專用的教材嗎?開設幾門課程?您當時不會說獨龍話您是怎么和獨龍族孩子交流的?您的在昆明大學里教書的兩個獨龍族博士兒子上小學、初中、高中都在獨龍江嗎?我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都快把兩個老人問得喘不過氣來,可我們的話題仍舊像那對世間萬物百般好奇的頑童一般,不停地拋出,感覺獨龍江的故事怎么問也問不夠,怎么聽也聽不夠。也許,這就是一種緣,更是兩位從怒江趕來的“陌生”的晚輩對獨龍江、獨龍人及老怒江人的一種難以言表的情節(jié)??擅鎸ξ覀兊暮闷媾c詢問,阿叔一臉慈祥和藹,一個接一個,認認真真的回答著我們的詢問。特別忘不了的,是阿叔給我們講的故事中的其中一個細節(jié),為了便于在獨龍江更好地承擔好教學任務和與獨龍族孩子溝通,他用漢字標注著寫在紙上記錄的方式學習獨龍語,僅用三個多月的時間,就已基本學會獨龍族語的常用語,并和孩子們交流和開展教學,特別當時在其他教師都被抽到縣鄉(xiāng)做其它工作的情況下,他一人一校,卻盡自己所能,盡量開齊開全課程,并通過自學和努力,把自己練就成能夠獨當一面的“全科教師”,圓滿完成教學任務,既滿足了獨龍族孩子對學習知識的求知欲,又培養(yǎng)了孩子良好的興趣愛好。
由于連續(xù)降雨,村里的電線桿被滑坡給沖毀正在搶修中,村子里停電,整個采訪過程,我們都只能和老人在燭光中對話,阿孃黛更是非常熱情,總是不停地用濃濃的獨龍族方言,一邊傾聽著我們和阿叔的對話,一邊風趣地插著話題,一看就感覺阿姨是個熱情好客、性情開朗的獨龍女人,讓整個訪談多了幾分輕松和歉意。暮色中,燭光點亮的農(nóng)家小院不時傳遞著開心與歡笑,那陣陣歡笑聲似點燃禮花的導火索,劃破天際,滿天的星星似綻放的禮花在寂靜的天空中點綴著。屋檐坎上,那依著主人腳跟的小狗乖巧地趴在地上,仿佛也能聽懂我們的對話。我接著問阿孃:你從獨龍江畔來到金沙江畔生活,最大的不習慣是什么?阿姨用不是很地道的漢語回答道:不習慣的地方太多了,一句兩句話說不完,說話不一樣的不習慣,勞動工具不一樣的不習慣,干活背的籃子、用的勞動工具不一樣的不習慣,生活習慣不一樣的不習慣,反正不習慣的地方太多太多。阿叔接過話題說:我們到這邊居家生活,樣樣白手起家、艱苦創(chuàng)業(yè),所經(jīng)歷的過程十分不易,一時半會兒,確實難以說清楚,你阿孃更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辛苦。她非常好學,才來一年多就基本上能夠聽懂納西話。特別文革結束后,我重返工作崗位,曾經(jīng)一段時間,我一個人帶著兩個兒子、也就是現(xiàn)在在昆明大學里教書的兩個兒子到貢山工作生活,直到退休我才回到龍蟠,而她卻一個人帶著重度殘疾、不會說話的大兒子和女兒在龍蟠兩家三社農(nóng)村生產(chǎn)生活,更是十分不易,每天都起早貪黑的干活,而且她挺能吃苦,她掙的工分要比當?shù)嘏藪甑亩?,苦要比別的女人苦得起,她這樣做,都是為了想好好供幾個孩子上學讀書,你阿孃的勤勞賢惠,兩家三社當?shù)卦S多農(nóng)村婦女都趕不上她,這些,左鄰右舍及村民都非常認可。只聽得阿叔不停地夸著阿孃,在一旁的我們,能靜靜感受得到獨龍女黛為何要走出大山,離開家鄉(xiāng)、死心搭地地愛著一個外族男人的理由。我接著問阿孃:來這邊生活那么多年,你想過家嗎?想過獨龍江嗎?阿孃帶著一臉的糾結與無奈用方言答道:想,咋過不想?老實想過。想獨龍江、想家的時候哭也哭過很多,阿叔上罵也罵過很多,現(xiàn)在想起這些,后悔也來不及了。聽到這最后一句話時,我們和阿叔及所有在場的人都心疼的笑了,特別阿叔心里更加明白,那是阿孃對生活,對愛、對家辛勤付出的見證。正如常言道:打是心疼罵是愛。可這種愛,這種難以言表的“后悔”,不正是民族音樂家王洛賓先生筆下《在那遙遠的地方》歌詞中所描述的細細皮鞭“抽打”的千般情、萬般愛?訪談中,我們能切身感受得到兩位老人對來自家鄉(xiāng)的小輩的信任與熱情。特別,當聽到獨龍女黛面對兩個來自家鄉(xiāng)的小輩,娓娓從心底道出的許許多多的“不習慣”及糾結的“后悔”的話語時,倍感漫漫人生,讓人所承受的難以言表的酸甜苦辣、背后蘊含著的那一份沉甸甸的愛,是獨龍女黛走出大山的理由,更是一個慈祥的獨龍母親,為愛、為家默默付出的不易。在與我們的對話中,阿叔一次次就要奪眶而出、卻又強忍著的噙滿眼眶的淚水在默默告訴著我們:其實人生,它就是一出唱不完的戲,道不盡的情。也許,有時候你是編導,編導著自己,也編導著別人;也許,有時候你是角色,扮演著別人,也扮演著自己;但無論你是編導也好,角色也罷,真正能夠倍伴你一生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癡心愛人。
就要結束采訪,我們把此行帶去的禮物、由我本人參與收集整理,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編輯出版的《新時期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作品集.獨龍族卷》交到老人手中,并告訴兩位老人,書里有他們的兩個博士兒子及外孫女的文章時,老人激動地從我手中接過書卷……我接著說:阿叔,非常敬佩您和阿孃在如此艱苦的條件下,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獨龍族第一個中醫(yī)學博士(云南中醫(yī)學院民族醫(yī)藥學院副院長),培養(yǎng)成獨龍族第一個民族學(人類學)博士,培養(yǎng)成兩個在省城大學里教書育人的老師。阿叔卻回答說:是黨和國家培養(yǎng)關心的結果。
夜幕低垂,帶著對兩位遠在他鄉(xiāng)的老怒江人的敬重與不舍,匆匆告別龍蟠,告別兩家三社,手電筒的光在漆黑夜里,照射著崎嶇的鄉(xiāng)村羊腸小道,圓圓的光圈隨著我們深一腳淺一腳的步伐不停地晃動著,似乎在為我們尋找著回家的路,走在坑坑洼洼、高低不平的山路上,身邊,山林、小草和樹的影子及獵狗的吼叫聲陪伴著我們,繼續(xù)走完那段從遠古走向文明的心路,眺望遠方,香格里拉的燈火,似馬幫遺落在云嶺深谷溝壑間的暖暖的火塘,一頭,連著遠古;一頭,連著幸福溫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