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觀賞草文化研究*

2018-01-24 17:16:04孟曉蕊丁國昌
中國城市林業(yè) 2018年5期
關鍵詞:香蒲植物文化

朱 婷 孟曉蕊 丁國昌

福建農(nóng)林大學藝術園林學院 福州 350000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悠久的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文人和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文學作品,其中以植物言志的優(yōu)秀作品眾多,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之一[1]。在博大精深的眾多文學作品植物意向應用中,觀賞草以其獨特的生物及觀賞特性,博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歡,因此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古代自然園林中的一大特色。觀賞草是指具細長線形葉的草本植物的總稱,以禾本科植物為主,包括部分莎草科(Cyperaceae)、帚燈草科(Restionaceae)、香蒲科(Typhaceae)、燈芯草科(Juncaceae)等植物,不包括竹類植物和草坪草[2]。觀賞草形態(tài)美麗、色彩豐富,以莖稈、葉叢、花序為主要觀賞部位;觀賞草還具有堅韌樸實、姿態(tài)優(yōu)雅飄逸等優(yōu)點。

中國古代最早記錄觀賞草的詩歌至今已有近3 000年的歷史,形成了其獨有且不可比擬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但關注程度并未受到重視,現(xiàn)代未見學者研究觀賞草和古代文學作品之間聯(lián)系的報道,對于觀賞草植物文化研究及現(xiàn)代景觀中觀賞草的應用配置而言,實屬遺憾。因此筆者通過閱讀文獻及訪談等方法,從觀賞草的歷史文化、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3方面作出總結,對我國古代的觀賞草文化進行初步研究,為觀賞草的植物文化弘揚及其景觀配置提供理論支撐。

1 觀賞草的歷史發(fā)展

關于觀賞草的詩詞文化源遠流長,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已記載“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的有關觀賞草的佳句,此處的“蒹葭”即蘆葦(Phragmitesaustralis),以草為依托,表達了一種輕松悠然之情,歌頌男女間唯美而又朦朧的愛情;也反映了蘆葦是水生植物,并且片植的景觀效果佳。

漢朝時有樂府詩描寫陣戰(zhàn)之事,沉痛哀悼那些不幸陣亡的士卒。其中寫到“水深激激,蒲葦冥冥;梟騎戰(zhàn)斗死,駑馬徘徊鳴”,清澈的河水顯得蒲葦(Cortaderiaselloana)更加蔥郁,進一步渲染戰(zhàn)場荒涼悲慘的氣氛,“蒲葦冥冥”的描寫似乎在向人們哭訴著戰(zhàn)爭的災難。蒲葦喜濕潤,可植于水邊。

南北朝是中國古典園林的轉折期[3],也是中國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創(chuàng)新期,詩、賦、小說等體裁都出現(xiàn)了新的時代特點,并奠定了它們在此后的發(fā)展方向。此時期的謝靈運、徐陵和庾信等多位詩人都曾作了有關觀賞草的作品。例如南朝詩人、文學家徐陵詩“野燎村田黑。江秋岸荻黃”,描寫了植株秀麗的草本植物荻(Miscanthussacchariflorus)在秋季時節(jié)線性葉片金黃的美景。

唐朝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全盛期[3],而此時最為盛行的文學體裁唐詩也隨之發(fā)展極為迅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明珠,詠觀賞草之作也愈多。唐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李賀、白居易等多次以菖蒲(Acoruscalamus)、蒲葦、荻、苔草屬(CarexLinn.)和莎草屬(CyperusLinn.)等草本植物作詩,如李白詩“浮舟弄水簫鼓鳴,微波龍鱗莎草綠”,描寫了江上微波碧草的景象。莎草屬植物的翠綠打動人心,產(chǎn)于溫帶和熱帶地區(qū),多生于潮濕或沼澤環(huán)境。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典園林的成熟期[3],宋詞也標志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此時,詠觀賞草的詩詞達至頂峰。南宋姜夔道“青蘆望不盡,明月耿如燭。灣灣無人家,只就蘆邊宿”,作者用蘆葦?shù)闹参镆庀蛞r托自己漂泊的羈旅生活,抒發(fā)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場失意的苦悶心情。蘆葦夏季時葉色翠綠,莖稈直立,迎風搖曳,野趣橫生。

明清時期關于觀賞草的文學作品得以延續(xù)。明朝文人九皋聲公鐘愛蒲葦,作詩《蒲庵》,以蒲葦貫穿整首詩歌。清朝學者乾隆、納蘭性德等對觀賞草的描寫筆墨甚多,“松梢露點沾鷹紲,蘆葉溪深沒馬鞍”就出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之筆,蘆葦長在溪邊,喜水濕,葉子更具特色引人注意,蘆葦與松樹的搭配頗有幾分趣味和美感。

2 觀賞草的文化內(nèi)涵

2.1 觀賞草的物質(zhì)文化

據(jù)歷史記載,觀賞草已有近3 000年歷史。由于部分觀賞草幼嫩時莖稈香甜或有一定藥效,或因其成熟后的莖稈和葉子性柔韌且質(zhì)量較輕等優(yōu)點,觀賞草幾乎涉及人們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成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1.1 用作衣物

古人將觀賞草的物質(zhì)作用發(fā)揮極致。百姓常用香蒲(Typhaorientalis)、水燭(T.angustifolia)、小麥(Triticumaestivum)等香蒲科(Typh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e)植物的莖和葉制作鞋子,以這些材料制成的鞋子耐穿而輕便。宋代文學家蘇軾作詞“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用竹杖芒鞋頂風沖雨,傳達出一種直面風雨的輕松坦然之情。詩中所言“芒鞋”即指用稻草(Oryzasativa)、水燭、蒲葦?shù)扔^賞草為原材料而制作的草鞋。

人們用蓑衣遮雨,蓑衣主要有草編和棕編兩種,草編蓑衣較棕編蓑衣工藝更為簡單、材料更加易得、造價更加低廉[4]。草編蓑衣是古代勞動者用俗稱為“蓑草”的植物葉編織而成的厚厚的雨具,“蓑草”即是燈芯草科燈芯草屬(JuncusL.)植物之一[5]。早在《詩經(jīng)》中就記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唐代詩人柳宗元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些都記載了古時人們用蓑草制蓑衣以遮雨的情況。

2.1.2 用作飲食

民以食為天,吃穿住行缺一不可。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飲食文化的衍生與發(fā)展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6]。

古人早已將“蒲”這種美味納入食譜之中,成為中國的傳統(tǒng)菜肴。宋代蘇轍記載“腥膻及魚鱉,瑣細或蒲菜”,人們將蒲菜作為日常小菜,可見古時蒲菜已經(jīng)流行,是人們喜愛的日常蔬菜之一。人們食用的“蒲菜”即水燭和香蒲等香蒲屬(TyphaLinn.)植物的假莖基部嫩莖,可炒可涼拌,肥嫩香軟、爽口美味,可制作多種名菜[7],老熟的匍匐莖和短縮莖可以煮食或作飼料。

文人常以酒會友,或借酒消愁,或對酒當歌,或觥籌交錯,或三兩小酌,舉杯暢飲。唐代詩人殷堯藩作“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在端午時節(jié)常有飲蒲酒的習俗,用菖蒲切成碎片泡入雄黃酒內(nèi)便制成蒲酒。中醫(yī)認為,菖蒲全株芳香,性溫,味辛、苦,可作香料或驅蚊蟲,以之入酒,常飲可補腦益智、延年益壽[8]。唐代詩人杜甫詩“莫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中說明了黍也可釀酒。

我國的草藥文化非常健全,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nóng)本草》中記載薏苡(Coixlacryma-jobi)有健脾、補肺、清熱、利濕等功用,漢朝時也有記載:“初,援在交址,常餌薏苡實,用能輕身省欲,以勝瘴氣”,說明薏苡具有一定的藥效。李白詩“嵩岳逢漢武,疑是九疑仙。我來采菖蒲,服食可延年”,可見菖蒲有益人體健康;《本草綱目》中記載菖蒲有化濕開胃、開竅豁痰、醒神益智等功效。早在隋唐之前,端午時節(jié)家家戶戶門上懸掛香蒲、艾草(Artemisiaargyi)的風俗就已形成,如王紱“葵榴花開蒲艾香,都城佳節(jié)逢端陽”的詩句描寫了在端午佳節(jié)人們將蒲艾掛出的場景。

2.1.3 用作家具和建筑

香蒲屬植物葉片呈條形且質(zhì)地柔韌,因此百姓常用來制作生活用品。蘇轍“竹裹茅庵雪覆檐,爐香藹藹著蒲簾”,蒲草風干后質(zhì)地較輕且柔韌性好,可制作門簾。香蒲屬植物也可編織席子,并稱之以“蒲薦”或“蒲席”[9],蘇軾曾作“芒鞋竹杖自輕軟,蒲薦松床亦香滑”,可見其葉編織的席子不僅光滑甚至帶了幾分香氣。蒲草也可編織成圓形扁平坐具,稱之為“蒲團”,僧人多用于坐禪及跪拜[10],“坐破七個蒲團不明此事,一日卷簾,忽然大悟”,表明蒲團用作僧人坐禪。蒲團在現(xiàn)代用途更加廣泛,可用于禪修、打坐拜佛、茶道、家具、練瑜伽等。

因茅草不用花費金錢比較容易采集,且能遮風擋雨,所以百姓選擇它來建造房屋[11]。早在秦漢時期,儒家經(jīng)典之一《禮記.雜記》中就記載“葦席以為屋,蒲席以為裳帷”,人們以蘆葦蓋屋,以香蒲屬植物編席?!岸鸥Σ萏谩比私詴灾窃娙硕鸥楸堋鞍彩分畞y”在成都而建,草堂以茅草覆頂,簡樸自然,詩人曾在此創(chuàng)作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詩人借自己苦心經(jīng)營的茅草屋被大風吹破的痛苦經(jīng)歷抒發(fā)了內(nèi)心的感慨,體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思想境界??上Ф鸥﹄x去后,草堂破敗,經(jīng)后人多次重修,難覓“茅屋”蹤跡。

2.1.4 用作出行工具

車是古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12]。車輪是木質(zhì)的,為了減輕顛簸,使車行駛安穩(wěn),往往會在車輪上用蒲葦、蒲草等植物包裹,白居易詩“蘭索紉幽佩,蒲輪駐軟車”,由此可見古人的智慧。這些植物不僅可用于裹輪,也可用于車蔽,以檔車窗[13]。賈公彥疏“藩謂車兩邊御風為藩,蔽以蒲草,亦無飾也”,即指用蒲草做車壁。

水上工具是帆船,人們常用蒲草編織成帆,稱為“蒲帆”[14]。唐代李賀詩“水風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描繪了傍晚時分江邊的風吹云起,蒲帆在水中宛如一幅畫的美景。

2.2 觀賞草的精神文化

在中國古代,詩人善于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植物之中,更巧妙、更充分且更富有感染力的傳達自己的意志[15],觀賞草也成為古人慣用的對象之一。文人雅士通過描寫觀賞草不同的品種、種植形式、季相變化,或者配置方式等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主要有以下4種。

2.2.1 堅韌的品性

觀賞草大都對環(huán)境要求粗放,抗性強,以最常見的蒲葦為例,它生性堅韌強健,常被古人用于詩詞之中。例如在中國第一部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中曾多次出現(xiàn)蒲葦,如“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蒲葦一時韌,便作旦夕間”等,因其葉柔韌性強,所以用以比喻對愛情的堅貞不渝和寧愿用生命去捍衛(wèi)愛情的堅定信念。

2.2.2 美好的希望

蒲葦屬于暖季型觀賞草,當春季氣溫回升便開始生長,萌芽時生機勃勃,夏秋季開花和播種,冬季進入休眠狀態(tài)。宋代詞人曾鞏作詩“溪頭蒲葦各萌芽,山梅最繁花已墮”,描寫了春季時節(jié)繁盛的山梅已經(jīng)凋落,而在溪頭的蒲葦開始萌芽,借喻蒲葦新芽表達對生活依舊充滿無限希望。萌芽的蒲葦搭配潺潺的溪流,可以用來表達新生命的開始與希望的象征。

2.2.3 失意的無奈

蘆葦圓錐花序,花頂生而疏散,姿態(tài)優(yōu)雅,常被文人用作詩詞之中。宋代詞人朱敦儒作“蘆花開落任浮生,長醉是良策。昨夜一江風雨,都不曾聽得”,此時輕盈柔軟的蘆花花開花落,正如空虛不實的人生,比喻面對不得志,詩人惆悵若失而不得不借酒消愁以不聞國事的無奈之舉。

2.2.4 離別的感傷

荻是暖季型觀賞草,花期8—10月,圓錐花序疏展成傘房狀,秋天時白色花序十分美麗,輕盈精致,隨風飄逸,是詩歌中送別、懷親等題材的借喻對象之一。白居易詩“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用楓葉(Liquidambarformosana)和荻花吹動的瑟瑟聲襯托蕭瑟的秋景,有力地描寫了離別的情緒,表達詩人秋夜送客的落寞之感。楓葉與荻的搭配不失為一種良好的表達秋季蕭瑟之感的植物配置方法。

3 結論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資源緊缺等問題日益加重,而觀賞草易于管理、維護要求低、生態(tài)適應性強等優(yōu)良特點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源問題,為我國建設資源節(jié)約型社會做出貢獻。觀賞草對水中的多種有機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凈化能力[16],在城市應用中,對管理雨洪徑流及凈化自來水廠尾水具有顯著意義。在觀賞草運用中,不僅要考慮其生態(tài)習性,還要充分考慮它獨有的文化內(nèi)涵。古代文人常借助觀賞草的配置或其形態(tài)特性,傳達出喜悅、失意、憂傷等感情,我們可運用場景再現(xiàn)、引詩題詞等造景手法,利用觀賞草營造意境美,通過景觀傳達情緒,讓觀賞草在現(xiàn)代景觀配置中更具有文化意義。合理運用觀賞草,使其生態(tài)和文化效益最大化,順應自然、莊重、簡樸、節(jié)約的城市綠化理念。

我國植物歷史文化豐厚,從梅到竹再到菊等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對于觀賞草文化還未廣泛發(fā)揚。觀賞草在古代人的生活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滲透到人們?nèi)粘R率匙⌒械雀鱾€方面,時至今日,人們在端午時節(jié)依然有門前掛艾蒲葉、喝雄黃酒的習俗;用蒲葉編織成坐墊或做成家具裝飾品等,這些都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古代文人用觀賞草寄托豐富的情感,因此在現(xiàn)代觀賞草造景中,要善于提取和借鑒古人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使現(xiàn)代景觀更具內(nèi)涵和傳承精神。學習和重溫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觀賞草文化既可以讓觀賞草文化煥發(fā)青春活力,也是創(chuàng)新現(xiàn)代觀賞草植物造景的基礎,讓中華文明得以延續(xù)。

對于淵遠流長的觀賞草文化目前尚缺系統(tǒng)性的研究與廣泛認識,但有廣闊的探索空間。筆者對觀賞草的文化初探僅僅是一個起步,還應由此引發(fā)對今天生活環(huán)境、文化發(fā)展和精神傳承等的思考。如何在現(xiàn)代景觀設計中重拾觀賞草文化,需要更多學者對其加深研究。

猜你喜歡
香蒲植物文化
The Trumpet of the Swan (Excerpt)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端午節(jié)——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遠誰近?
哦,不怕,不怕
將植物穿身上
奇異的香蒲
寧夏畫報(2016年8期)2016-11-05 11:11:34
香蒲屬植物栽培與管理
花卉(2015年12期)2015-11-24 05:39:52
植物罷工啦?
托克托县| 丰县| 黔江区| 云梦县| 阿拉善盟| 揭阳市| 本溪| 从化市| 台中市| 高密市| 同德县| 泗洪县| 乐平市| 荆门市| 永寿县| 麻栗坡县| 凤庆县| 弥渡县| 衡阳市| 虎林市| 锡林浩特市| 樟树市| 九台市| 河西区| 陆川县| 武邑县| 余庆县| 林州市| 花莲县| 清远市| 河东区| 汪清县| 布拖县| 峨山| 巴林左旗| 南丰县| 方城县| 新乡市| 庆安县| 阳曲县| 金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