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蓬煜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 唐山 063000)
(一)我省非法集資案件輿情范圍廣、涉案金額特別巨大
近年來,我省非法集資案件數(shù)量呈上升趨勢,僅2014年一年,石家莊市一地,法院審理的一審非法集資案件共30件,僅占全市一審刑事案件總數(shù)的0.6%,但受害人數(shù)量占全部一審刑事案件受害人總數(shù)的81.2%以上,涉案金額5.1億元,占全部一審刑事案件涉案金額的63.5%;造成損失2.9億元,占全部一審刑事案件財產損失總數(shù)的75.8%。
(二)我省受害人輿情形勢日趨嚴峻
我省非法集資犯罪的受害人年齡偏大,多集中于50周歲以上老年群體,以城市下崗工人、離退休人員及農民為主要受害群體,且相互之間往往具有親緣或地緣關系,發(fā)案地較為集中。嚴重的經濟損失導致大量受害人生活陷入困境,在越級信訪、鬧訪的涉非法集資案群眾中大部分都是因犯罪導致家庭經濟困難或家庭矛盾激化、家庭破裂的人員,此類人員往往情緒激動、行動比較極端,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安全隱患。
(三)省內非法集資犯罪行為難于發(fā)覺且缺乏預警制度
非法集資類犯罪往往身披合法形式的外衣,一開始多是以民間借貸承諾高利開始的,受害人對相關法律知識不了解,盲目追求高額利息,不深究高額利息背后的本質。見小利后盲目增大投資額,更有甚者不惜跟他人或高利貸公司借錢后進行投資,涉案人員多為朋友親屬關系,案發(fā)后不能還本付息,資金鏈斷裂突然,不可預料,形成連鎖式反應。事前沒有相關調查、預警機制,導致案件頻發(fā),涉案金額不斷飆升,數(shù)額特別巨大。
(一)受害人對非法集資犯罪識別能力不足、法律意識差是主觀原因
我省非法集資案件受害人自身的特征,導致其對非法集資犯罪的識別能力不足,為了盲目追求“高利息”而鋌而走險。一些受害人甚至對辦案機關心存怨懟,認為只要犯罪人還沒被發(fā)現(xiàn),他們承諾的“高利息”總有一天就會實現(xiàn)。
(二)非法集資案件辦理程序繁瑣不暢是客觀原因
結合我省非法集資犯罪處理實際,非法集資案件的處置工作往往由政府主導,實行政府負責制,程序中要先成立專案組,由專案組負責集資財產的清理與清退,然后制定處置方案,進行取締公告、債權債務登記和確認、資產審計與評估、資產清收、保全與變現(xiàn),最后是集資款項的清退等。繁瑣的行政前置程序加之法定的刑事訴訟程序周期累計起來較長,使得受害人對最終裁判結果的“遲來”不滿,加重了輿情態(tài)勢。
(三)非法集資案件涉案財產司法處置程序不完善是制度原因
非法集資犯罪具有隱蔽性、復雜性、廣泛性,非法吸收或集資詐騙得來的錢款去向不明、涉案財產查找困難等特點,使得非法集資案件在啟動刑事訴訟程序后的周期較長,在刑事訴訟終結時對涉案財產清查、清算、拍賣、退賠等較為困難,耗時較長,有關處置程序不夠透明、受害人參與度不夠,權利告知不及時等均導致了受害群眾對有關司法機關不滿,加重了輿情態(tài)勢的不利發(fā)展。
(四)針對經濟困難的受害人缺乏司法救助是現(xiàn)實原因
部分受害人由于非法集資犯罪的侵害,是自身或整個家庭陷入了經濟困境,特別是低收入老年群體或下崗職工群體。而依據我國當前的刑事訴訟法及有關法律規(guī)定,對非法集資案件,受害人不能申請附帶民事訴訟,不能在裁判結果生效前要求先予執(zhí)行,僅有的國家司法救助制度在實踐中也往往被辦案機關以受害人系“非法集資案件參與者”,“后果自負”等理由被拒絕在司法救助大門之外。
(一)加大非法集資犯罪的打擊力度,擴大法制宣傳,提高群眾主動識別非法集資犯罪、預防犯罪、抵御損害后果的能力。
(二)簡化行政處置程序,及時辦理案件,加大非法集資案件的處罰力度。
(1)簡化行政處置的前置程序。(2)嚴肅辦案期限。(3)及時處理群眾舉報。(4)積極向案件受害人公布案件處置的進展情況,并允許受害人就案件辦理中有關法律問題依法進行質詢。(5)對非法集資案件犯罪人依照法定程序追究刑事責任,在保障人權的基礎上依法公正判處,勿枉勿縱。
(三)完善涉案財產的司法處置程序
針對非法集資案件的特點,進一步完善涉案財產的查詢、凍結、查封、拍賣、犯罪人出獄后的財產追繳等制度,提高司法處置程序的透明度和受害人的參與度,充分發(fā)揮司法“定紛止爭”的訴訟職能,賦予受害人一定的程序參與權,對受害人經濟損失的退賠情況可將其作為量刑的參考因素。
(四)構建針對特殊困難受害人的司法救助制度
(1)明確基本原則。(2)限定救助對象和條件。(3)嚴格救助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