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凱凱
武訓是清代享譽中外的貧民教育家、慈善家。他行乞38年,建起了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shù)窮人子弟。有一年,武訓外出行乞集資,時值冬日,天寒地凍,他急匆匆趕路,想在天黑之前翻過一座山頭,到達山腳下的村子里,否則晚上無處歇腳。
可是,當武訓走到一條山路上,發(fā)現(xiàn)前面堵著很多挑擔的農(nóng)民、駕著馬車的商人,以及匆忙趕路的人?!扒懊嬗休v馬車裝了滿滿一車的木柴,因為下雪路滑,后面又排滿了車隊,車上不去也下不來??磥硪粫r半會兒我們是走不了了。”到前面打探回來的行人無奈地說。
武訓聽后,思索片刻,便穿過人群,擠到裝滿木柴的馬車前,問車主:“這一車木柴值多少錢?”車主回答:“好幾兩銀子呢!”武訓立即從包袱中取出銀子遞給車主說:“我買了?!贝蠹叶疾幻靼孜溆柎伺e何意,且不說一個乞丐買這么多木柴做什么,現(xiàn)在這種路況,他能將木柴運走嗎?
只見武訓解開捆綁木材的繩索,用力把一車木柴全部推下了山崖。這輛馬車因為輕裝簡行,很快行駛起來,不一會兒,道路就暢通無阻了??粗娙艘苫蟮纳袂椋溆栒f:“剛才那種情況,如果想要道路通暢,最簡單快速的方法就是把木柴扔掉?!薄澳菫槭裁床蛔屩魅酥苯影涯静袢拥裟??”有人不解地問。武訓說:“我們只能要求自己這樣做,不能強迫別人也這樣做。況且我也不了解他的狀況,說不定扔掉這車木柴,他的生活就無以為繼了。”“那你豈不是為大家承擔損失了嗎?”有人追問。武訓笑著說:“也不能這樣說,因為我也急著趕路,這樣做其實是為了自己,只是順帶給大家?guī)肀憷T了。”一席話讓眾人贊不絕口。
在解決問題時,產(chǎn)生一些損失在所難免。在有能力的情況下,替大家承擔損失不失為有效的方法,也體現(xiàn)出了一個人的決斷、擔當和慈悲。
〔本刊責任編輯 袁小玲〕
〔原載《故事會》2017年第1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