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稱無線射頻識別,該技術是一種通信技術。典型的RFID系統由電子標簽(Tag)、閱讀器(Reader)、天線(Antenna)和系統服務器構成。電子標簽存儲物品信息的電子數據,并附著在物品表面;閱讀器可以讀取電子標簽中保存的數據信息,并將之傳送到系統服務器;系統服務器用于存儲和管理RFID標簽信息,通過信息對比,達到識別物品真?zhèn)蔚哪康摹?/p>
RFID應用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1939年,英國為了區(qū)分敵我飛機在本國飛機上安裝了異頻雷達收發(fā)機,被認為是RFID技術的首次應用[1]。20世紀60年代,美國一些商業(yè)機構開始將該技術引入電子防盜系統;20世紀70年代,公共圖書館等教育機構開始嘗試應用該技術。從20世紀90年代起,RFID技術開始在高速公路、停車收費、物業(yè)管理、現代物流等多個方面得到廣泛應用。
2005年11月,國際電信聯盟(ITU)發(fā)布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概念[2]。根據ITU的描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均可以無界溝通,其核心就是借助RFID技術實現物品自動識別和信息共享。2009年初,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智慧地球”的構想,將“物聯網”這一概念推向高潮;我國也隨后提出了“感知中國”的發(fā)展戰(zhàn)略,進一步推動了RFID技術的發(fā)展。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RFID市場總值為79.3億元,2010年突破100億元大關,2011年更是攀升至124.4億。從2006年到2011年這五年間,中國的RFID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3.8%[3]。隨著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技術的發(fā)展以及生產規(guī)模的地不斷擴大,RFID終端產品生產成本不斷降低,目前該技術已廣泛應用于零售、制造、醫(yī)療、航空、軍事等領域,一些相對貴重的商品如高檔煙酒也開始采用該技術進行防偽。
藝術品鑒證是界定藝術品原創(chuàng)性與作者真實性的一種專業(yè)術語,通俗來講,就是采用科學儀器對藝術品進行現場數據采集、存儲、備案,并進行后期比對驗證。引入RFID技術,可以有效彌補現有鑒證手段的缺陷,提升藝術品鑒證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完善性。
目前藝術品的主要防偽方式有加蓋印章和作者簽名、紙張水印防偽、激光全息防偽、油墨防偽和二維碼防偽等。在多媒體信息時代,隨著數碼攝影、掃描儀等技術設備的普及,傳統的加蓋印章和簽名防偽因容易模仿,已失去效力;紙張水印防偽、激光全息防偽和油墨防偽技術一旦被他人破解并盜用,將使鑒定工作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近年來新興的二維碼防偽技術雖然成本低、傳播方便,但是易被仿造,且掃描二維碼需要將其置于識別器之內,對藝術品的完整性和審美鑒賞具有一定的破壞性。
RFID技術采用高頻13.56 MHz無源電子標簽,質量輕、體積小,可以穩(wěn)定地應用于藝術品防偽和運輸環(huán)節(jié)。每個電子標簽擁有全球唯一的編碼,其芯片存儲區(qū)可以寫入相關數據信息。藝術家在完成創(chuàng)作后,可以向運營商申請配備電子標簽,該標簽就成為這件藝術品的唯一身份證明。同時RFID電子標簽具有加密功能,可以在標簽與讀寫設備之間設立相對應的唯一密鑰,只有借助專用的讀寫設備才可以讀取標簽中的信息。造假者沒有密鑰,也就無權讀取其中的數據,更無法偽造和篡改信息,從而實現科學防偽。
傳統的藝術品鑒定主要分為作者鑒定和經驗鑒定,但都具有無法避免的弊病。無論是作者本人,還是鑒定專家,其壽命都是有限的;受制于記憶力和腦容量的影響,他們無法對市面上流通的所有藝術品信息進行全面掌握。在當今藝術品領域,德高望重的老專家稀缺,從業(yè)人員數量少,整體實力有限,掌握豐富鑒定經驗和現代鑒定技術的從業(yè)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現代數碼技術的還原質量幾乎已經可以達到99%的模仿性,任何藝術品的風格都可以被模仿,任何藝術家的作品都可以被復制。在這樣的科技高仿背景下和復雜多變的現實面前,傳統的經驗鑒定已經不足以服人。
RFID技術可以為消費者提供便捷易行的鑒證通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RFID 電子標簽工作頻率一般為13.56 MHz,能夠被大部分智能手機識別。以互聯網系統服務器為平臺支撐,RFID電子標簽不僅可以存儲藝術家、創(chuàng)作年代、作品原貌等信息,而且可以借助最新的物理和化學設備對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用材、紙張顏料等微觀成分進行提取和數字化存儲。消費者通過官方渠道下載專門的手機應用APP,可以隨時隨地對單品進行掃碼查驗。這不僅大大降低了藝術品的鑒證成本和門檻,通過后臺大數據核驗,也有助于提高鑒證的準確性,避免專家“看走眼”的情況。
藝術品鑒證備案就是經藝術品作者本人確認或第三方鑒定評估機構出具的證明文件,輔以高科技手段對藝術品材料、材質、畫面等進行鑒定、存檔,給藝術品建立自己的“身份證”。
傳統的藝術品鑒證備案采取的主要是線下備案方式。2005年7月,全國首家藝術品登記中心在上海成立。真品登記制證制度是以國家產權局作品登記模式為藍本,對藝術作品的內容、標題、局部細節(jié)等建立影像、文字等多種檔案,經作者本人親筆確認后,報國家版權部門備案,然后制作記載登記要素的登記證[4]。設立藝術品登記制度的初衷是為了保護知識產權,遏制贗品偽作泛濫。消費者如果懷疑藝術品的真?zhèn)?,可在藝術品登記中心查詢。但是,該制度也存在明顯缺陷。一是只針對在世的、具有較大名氣的藝術家;二是有時效限定,藝術品登記所開具的身份證明只有十年,十年之后仍須再次登記;三是登記和查詢手續(xù)繁瑣,需要層層報批,收到反饋的時間周期長。
借助RFID技術,我們可以充分收集已經過世或“出道”較晚的新生代藝術家的藝術品,輔以高科技設備和手段對之進行采樣。這些信息匯總到后臺系統后,通過數據篩選,我們可以分門別類地建立藝術家數據庫、藝術品數據庫、藝術材料數據庫、藝術風格數據庫、藝術品年代數據庫等,以此為判定藝術品真?zhèn)翁峁┛茖W佐證。舉例來說,如果要鑒定宋徽宗趙佶的作品,我們可以利用現代光學儀器對需要鑒定的作品進行材料分析,提取其紙張、油墨等化學成分,再與數據庫里的信息進行比對。如果有一種信息不符合宋代的材料信息特征,我們就可以直接認定為贗品。由此形成的鑒證備案系統,對于規(guī)避當前的各種市場亂象無疑是一個強有力的剛性體系保障。
進入新世紀以來,不斷發(fā)生的藝術品鑒定紛爭事件,引發(fā)越來越多的學者對現有的藝術品鑒證方法進行再思考。關于藝術品鑒證的政策呼聲也越來越高。2015年3月10日,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魏傳忠等8位政協委員聯名提交了《構建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促進藝術品市場健康有序發(fā)展》的提案,建議“構建一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準計量為依據、以認證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托、以信息化為平臺,并與國際通行規(guī)則相銜接的藝術品鑒證質量溯源體系”[5]。該提案引發(fā)社會各界高度評價和認同,并連續(xù)列入全國政協2015年、2016年重點督辦提案。
基于以上輿論呼聲,結合RFID技術的獨特作用和優(yōu)勢,筆者認為可以將RFID技術貫穿到藝術品備案、流通和核驗全過程,著力打造藝術品備案認證系統、藝術品銷售管理系統、藝術品驗偽系統等三大核心子系統,以真正實現藝術品的溯源管理。
這是藝術品鑒證體系的主陣地,它主要用于存儲藝術品防偽標簽的密文信息。建立科學的藝術品備案認證系統,不僅是構建藝術品市場鑒證體系的第一步,更是在承擔一種社會責任。借用現代光學技術、數碼存儲技術、CT技術,我們可以對藝術品的微觀形貌和物質成分數據進行有效備案,形成權威數據庫,完整呈現藝術品的物理成分、化學成分、顯微結構、熱性能、影像記錄等信息。這些信息就是一件藝術品的獨特DNA,將之匯總在一起,就構成了藝術品唯一的身份證明。一旦這樣的備案認證系統形成,無論一件作品在市場上如何流傳,轉手多少回,通過該系統都能“驗明正身”,讓贗品無處遁形。這些信息均可通過電子芯片的方式附著于藝術品之上。為此運營商需要面向市場廣泛征集藝術品,量身制作防偽RFID標簽并完成芯片植入。在應用過程中為了確保安全,該RFID標簽只具有讀取功能,從而保證每一個射頻標簽擁有一個唯一的標識UID,標簽的原始數據信息同時上傳至云平臺以供后期查驗。
銷售管理系統是藝術品流通環(huán)節(jié)管控的重要子系統。藝術品經營機構和所有人都可以通過銷售管理系統進行相關的業(yè)務操作,借助電腦或各種移動終端完成藝術品庫存和銷售管理。相關操作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同步傳輸到后臺管理系統,形成完整的交易溯源。消費者和藝術機構可以通過該平臺瀏覽藝術品的相關信息,選擇自己滿意的藝術品進行交易,同時也可以通過ID號在該平臺對藝術品進行跟蹤,查驗其交易頻次、成交時間、成交價格等,以作為消費決策參考。在藝術品物流運輸途中,相關主體也可以通過該系統查詢物流公司、物流進程、到貨時間等信息。交易完成后,運營商可對內置芯片的存儲信息進行更新。如此一來,每件藝術品就有了完整的流通記錄。
RFID電子標簽是判定藝術品真?zhèn)蔚闹匾罁?。在藝術品備案環(huán)節(jié),每件藝術品都會形成一個獨立的電子標簽。后臺系統根據藝術品的類型形成密鑰索引;該密鑰索引和標簽鑒別密鑰會一同寫入到電子標簽中。用戶通過智能手機掃描電子標簽的UID、密鑰索引以及鑒別響應等關鍵數據并上傳,系統可以自動完成信息識別和比對,并生成鑒定證書。目前在實踐領域,為了便于消費者查驗,很多運營機構都開發(fā)有相關的手機應用APP,用戶掃描RFID電子標簽后,可以直接跳轉到APP應用程序完成查驗。
基于RFID 技術的藝術品鑒證體系建設已經初見成效。不少機構借助該技術嘗試進行藝術品防偽包裝開發(fā)設計、藝術品鑒證備案系統設計、藝術家譜系數據庫打造等。為了從源頭解決造假問題,雅昌藝術網不僅聯合藝術家對現有作品進行鑒定,為藝術品建立DNA式的權威“身份證”,甚至在其鑒證備案鑒定證書中也采用了RFID射頻電子標簽。[6]2014年1月18日,湖北壹峰文化傳媒公司旗下的“藝術+”交易網上線測試運營,打造集藝術品在線交易、在線拍賣、藝術家在線簽約等服務于一體的B2C藝術品鑒證交易電子商務平臺。自上線以來,該平臺一直積極探索基于RFID技術的書畫藝術品防偽商業(yè)模式,并在交易和流通環(huán)節(jié)付諸實踐,目前反響良好。
然而,該技術在應用環(huán)節(jié)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一是RFID電子標簽的損毀風險。為了不破壞藝術品的原有價值和藝術美感,在進入交易領域前,很多RFID電子標簽只能附著于外包裝上;一旦包裝損毀或丟失,該標簽就失去了效用。二是藝術品RFID電子標簽的統一管理問題。目前藝術品鑒證備案存在多個主體?;诩夹g和認知差異,如果由各主體自行制作和安裝RFID電子標簽,必然存在標簽存儲內容不一致、鑒證能力參差不齊的狀況。因此,要想真正發(fā)揮RFID在藝術品鑒證領域的作用,我們一方面需要針對不同品類的藝術品,探索規(guī)范的、行之有效的RFID電子標簽安裝方式;另一方面還應積極推進鑒證主體一元化,統一藝術品RFID電子標簽數據內容標準,在此基礎上打造藝術品鑒證備案的權威數據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