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江
小學高年級的“語用”教學,從學習作者的表達技巧和寫作手法方面看,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體悟詞語運用之妙,二是感知布局謀篇之巧。就一篇課文而言,“語用”的教學與訓練應該體現(xiàn)多維度和全方位,包括詞語、句子、標點的妙用,包括語段的構段方式和句群關系,還包括篇章結構的安排及文本主題的突顯等不同層面。本文以人教版教材為例,提供了部分高年級課文的“語用”教學點,供語文教師們參考借鑒。
1.命題的精妙:梅花魂。
——“梅花”,在這里指代中國和中國人;“魂”在這里指代人的精神、品格、氣節(jié),“魂”也暗含了外祖父念國思鄉(xiāng)的情懷。作者采用比擬手法使題目寓意深刻,耐人尋味,尤其是一個“魂”字,用得十分傳神,既語意雙關,又直示主題。
2.圍繞主題選材:文章圍繞“梅花”和“魂”字講了四件事——讀詩落淚、因墨梅圖弄臟而訓人、送墨梅圖、送梅花手絹。
——從突出主題的角度看,文章所寫的這四件事都非常典型,“讀詩”“訓斥”“送畫”“送手絹”,無一不表現(xiàn)出老華僑濃濃的愛國之情和切切的思鄉(xiāng)之意。“文”與“題”的高度契合,顯示出作者構思的高明巧妙。
3.人物語言描寫:文章用較多篇幅描寫了老華僑的語言(200多字)。
——人物的內心所想、個性特點、精神品質,往往可以通過其語言來表現(xiàn)。不管是“解釋”“訓斥”,還是“感嘆”,都是愛國思鄉(xiāng)的真情流露。尤其是“外公”送“我”墨梅圖時的那段話,是交代,是教誨,是贊嘆,是抒懷,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老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和耿耿浩然之氣。
1.細節(jié)描寫:魚鰓在銀色的月光下輕輕翕動、父親劃著了一根火柴……
——細節(jié)描寫,看似作用不大,其實往往可以變相而巧妙地深化主題。第一處描寫突出了大鱸魚的可愛,暗示“我”和父親都愛不釋手,這就變相說明了父親放魚態(tài)度之堅、決心之大。第二處描寫(父親劃火柴),看似不經(jīng)意,其實說明父親頭腦十分清醒,心中非常有數(shù),變相表明了父親具有很強的原則性。
2.暗線:全文四次提到月光——月亮升起來、在銀色的月光下、皎潔的月光下、月光如水的夜晚。
——“月光”是本文的一條暗線,這個故事發(fā)生在美麗如水的月夜,故事的三個情節(jié)都有月光的襯托,月光與故事都讓“我”終生難忘。不難看出,作者寫月光,意在為這個美的故事提供美的背景。
3.前面講故事,后面談感想(啟示):前9個自然段講釣魚放魚,后兩個自然段談感受。
——因為釣魚放魚給“我”留下極其深刻的印象,甚至影響了“我”的一生,所以“我”在講完故事之后,情不自禁地談了這件事給“我”的啟示、對“我”的影響。感想與啟示往往是為了更好地明示主題。
1.用詞準確得體:金碧輝煌—玲瓏剔透、眾星拱月—詩情畫意、漫游—飽覽、瑰寶—精華。
——“金碧輝煌”形容殿堂,“玲瓏剔透”形容亭臺樓閣,突出特點,恰如其分;“眾星拱月”形容無數(shù)小園環(huán)繞圓明三園,“詩情畫意”形容蓬萊瑤臺和武陵春色,真是再形象不過了;“漫游”與“飽覽”——一“漫”一“飽”,一“游”一“覽”,詞性對仗,讀來朗朗上口;“瑰寶”與“精華”——都是形容圓明園建筑之寶貴的,避免了用詞重復,體現(xiàn)了用詞的變化。
2.詳寫與略寫:詳寫“輝煌”,略寫“毀滅”;詳寫“民族建筑”,略寫“西洋景觀”;詳寫“建筑”,略寫“文物”。
——文章題目是“圓明園的毀滅”,作者卻用一多半篇幅來寫圓明園當年的輝煌。這是因為,將圓明園寫得越輝煌、越寶貴,就越能反襯出毀滅的可惜,也就越能激起讀者對侵略者的憤恨;較之“西洋景觀”,“民族建筑”自然會濃墨重彩;對于皇家園林,“建筑”的介紹也要遠遠多于“文物”。
3.列舉:“有……也有……”“如……”“不僅有……還有……”。
——列舉,是本文非常重要的一種表達手法,因為圓明園中要寫的景物太多了,作者只能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來寫,所以需要用列舉的手法寫。兩個“有……也有……”加上“如……”“不僅有……還有……”,就將最為典型的景物全都列舉出來了,讀起來有條理、有層次。
1.生動形象的用詞:沉默地站著、安靜的態(tài)度、輕松的步伐。
——這三個短語都是描寫駱駝的,而且都是將駱駝人格化了:不用“默默”“靜靜”而用“沉默”,似乎不是不能說,而是不愿說;不用“神態(tài)”“神情”而用“態(tài)度”,似乎有人的思想與性格;不用“步子”“腳步”而用“步伐”,似乎有人的前進派頭。
2.真切動人的描述:“那樣丑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tài)度”,“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們剪一剪”。
——作者對駱駝外形的描寫十分生動傳神:臉丑,牙長,態(tài)度安靜;看駱駝咀嚼,自己的牙也情不自禁地動起來,想將駱駝的駝毛剪整齊,多么真切形象淋漓盡致的描繪,將人物下意識模仿和追求完美的心理感受都寫活了。
3.充滿幻想的結尾: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又看見……又聽見……童年重臨于我的心頭。
——兩個“又”字,一個“臨”字,形象地寫出了作者已完全沉醉于童年生活的幻想之中。此時此刻,作者已然重返童年,此情此感,自然人皆有之。
1.側面描寫:諸親六眷都來問候、五個侄子穿梭的過來陪郎中弄藥、醫(yī)家都不下藥了。
——親戚都來了,侄子“穿梭”弄藥,醫(yī)生已不開藥,這些都暗示嚴監(jiān)生已病入膏肓,死期將至,這就是典型的側面描寫。
2.動作描寫:頭(搖了兩三搖—狠狠搖了幾搖—把眼閉著搖頭);手(伸著兩個指頭—越發(fā)指得緊了—指著不動—把手垂下)。
——作者對臨死前嚴監(jiān)生頭和手動作的描寫真是太絕妙了!頭,因親人一次次猜不透他的心思而變換搖法直至絕望;手,從“伸”到“指”到“不動”到“垂下”,表達了他從著急到絕望到了卻心愿的變化過程。頭和手的動作描寫,將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內心活動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
3.鋪墊(伏筆):晚間擠了一屋的人、桌上點著一盞燈。
——“晚間”和“點著一盞燈”看似隨意之筆,其實是為下文埋伏筆、作鋪墊,因為晚間才會點燈,點燈才會有嚴監(jiān)生至死牽掛的兩莖燈草太費油。
1.準確精妙的遣詞用語: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花的海洋、如入山陰道上。
——作者寫德國人所栽種的鮮花之美,遣詞用語既準確精妙又優(yōu)美形象:“花團錦簇”強調花的多和密,“姹紫嫣紅”強調花的顏色豐富,把花比作“海洋”極言花的面積之廣,而“如入山陰道上”則寫出了花的濃密森郁。
2.點明主題:“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為我,我為人人?!?/p>
——兩個“多么”,直接點明了本文的主題(景色優(yōu)美,民族優(yōu)秀);“人人為我,我為人人”也是某種意義上的點明中心(民族優(yōu)秀,人民善良)。
3.意味深長的結尾: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xiāng)的夢。
——“花的夢”可以理解,因為作者看到了德國花的海洋,而“思鄉(xiāng)的夢”則令人費解:作者剛到德國,怎么會很快想念家鄉(xiāng)呢?細細品讀,就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的“思鄉(xiāng)”,其實是由德國這個奇特的民族聯(lián)想到自己的國度、自己的家鄉(xiāng)——我們應該好好學習德國人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優(yōu)秀品質啊!
1.生動的用語:對視良久、駐足癡望、遠房親戚、行色匆匆。
——對視良久,分明是情人間的依戀;駐足癡望,無疑是心生愛慕之情;遠房親戚,道出了蟲子之間的親熱關系;行色匆匆,寫出了蟲子爭分奪秒的忙碌。這些將蟲子人格化的短語,用得生動傳神,讓人領略到了草蟲村落里的“人情美”。
2.形象的比喻:游俠、村民們、工程師、演奏者(音樂家)。
——“村民們”中間有專家,有藝術家,還有周游列國的大俠,其角色之豐富、特點之鮮明讓人嘆服。而這些,都是作者高超的比喻手法所帶給我們的真切感受。
3.豐富的想象:意味深長地對視、南國的少女、參觀遠房親戚的住宅。
——(情侶)意味深長地對視,讓人羨慕不已;南國的少女,逗得多少蟲子駐足癡望;參觀遠房親戚的住宅,樂此不疲。作者運用豐富而合理的想象,將讀者帶進了一個神秘的充滿幻想的世界,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1.豐富的標點符號:省略號(13 處),引號(24 處),感嘆號(25 處),問號(16 處),冒號,破折號,分號。
——一篇課文中有如此多如此豐富的標點符號,這很少見,因此本文是訓練標點符號使用的極好教材。省略號包括話語的斷續(xù)與省略,引號包括引用原話和心里所想,冒號和破折號表示解釋說明……
2.心理活動描寫:全文多處寫了桑娜的心理活動——心疼丈夫,同情西蒙,害怕挨揍,忐忑不安……
——或沉思,或自言自語,或一想再想,透過這一系列心理描寫,不難看出桑娜是一個心地善良的人;害怕挨揍,忐忑不安,甚至出現(xiàn)幻覺,反映出桑娜抱回鄰居孩子后的緊張情緒,然而,“揍我一頓也好”則反映出桑娜寧可挨揍也要抱回孩子的堅定態(tài)度,讓讀者更加看清了她同情善良的好品質。
3.動作神情描寫: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搔搔后腦勺。
——這是漁夫在聽到鄰居死了、兩個孩子無人照管時的反應:“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漁夫感到情況嚴重,問題難辦;“搔搔后腦勺”——漁夫在積極思考對策想辦法。這些描寫意在表現(xiàn)漁夫的淳樸善良。
1.用詞生動精準:飛得熱鬧、趕到翠湖、掃得干干凈凈、眼睛立刻生動起來。
——“熱鬧”,形象說明飛翔的海鷗很多而且非?;钴S;“趕”,寫出了老人急“鷗”所急的心情;“掃”,形容海鷗吃食的快與凈;“生動”寫出了老人一提到海鷗就激動振奮的精神面貌?!皰摺焙汀吧鷦印痹诒砬檫_意方面用得尤為傳神。
2.比喻形象貼切:“兒女”們、白翼天使、白色漩渦。
——“兒女”們,形象表現(xiàn)出老人與海鷗親人一般的親昵關系;“白翼天使”,白色本身就象征著純凈高貴,“天使”更是突出了海鷗超凡脫俗般的莊重與可愛;“白色漩渦”,寫出了鷗群扎堆飛翔時的動態(tài)美。這些比喻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情趣和美感。
3.選材典型得當:“老人喂海鷗”這部分內容,除了簡略地寫“喂”,還寫了老人趕路、起名、呼喚、講述、企盼。
——“喂”之外的這五處敘寫,從不同角度體現(xiàn)了老人對海鷗的牽掛、熟悉、關愛,而這些更能體現(xiàn)老人愛鷗之深切。這樣,選擇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和內容來寫,“老人愛海鷗”這一主題就更為鮮明了。
1.遣詞用語:小型的農(nóng)業(yè)展覽會、“彩排”、都、一律、清一色、通通。
——將粥比作“展覽會”,非常新穎別致,突出了粥配料的豐富多樣;說過小年是春節(jié)的“彩排”,真是再形象不過了。描寫花燈的各形各色,連用了四個意思完全相同而措辭完全不同的詞,避免了用詞的重復單調,顯得靈活而有變化,讀起來有滋有味。
2.場景描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節(jié)。
——作者對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節(jié)這三個最能代表春節(jié)氣氛特點的時段進行了重點記敘,其場景描寫尤為精妙:除夕——穿新衣,貼對聯(lián),吃團圓飯,守歲;正月初一——拜年,接待客人,逛廟會,看野景,騎毛驢;元宵節(jié)——張燈結彩,紅火而美麗。作者將這些場景都寫得活靈活現(xiàn),使人如臨其境。
3.人物選擇:全文六七次寫了“小孩子們”。
——為什么要重點選擇對小孩子們的描寫和介紹呢?第一,“小孩望過年,老人望種田”,過年可以說是孩子們的狂歡節(jié);第二,過年的時候,孩子們衣服最鮮艷,身影最活躍,嘴巴最貪吃;第三,有孩子就有希望,孩子們與春節(jié)的“萬象更新”相契合。由此可見,作者在人物的“選材”方面也是頗具匠心的。
1.訴苦與求救:信的內容寫到凡卡一次次地訴苦與求救。
——訴苦:“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頓毒打”,“吃的呢,簡直沒有”,“這兒的人都打我”,“連狗都不如”;求救:“親愛的爺爺,發(fā)發(fā)慈悲吧,帶我離開這兒回家”,“可憐可憐我這個不幸的孤兒吧”。信中,凡卡是在向爺爺訴苦和求救,可作者的深層目的則是為了展現(xiàn)一個備受摧殘的孤兒形象,以喚起讀者的深切同情。
2.插敘與對比:在凡卡寫信的過程中作者插敘了好幾大段其他內容。
——本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篇幅較長的一篇,長就長在加進了長達數(shù)百字的插敘,其內容是凡卡在寫信時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懷想。其實這是一種對比(反襯)手法,通過回憶和爺爺在一起時鄉(xiāng)村生活的快樂自由,反襯出凡卡當前極為悲慘的處境——將鄉(xiāng)村生活寫得越快樂自由,就越能襯托出城市學徒生活的悲哀可憐。
3.巧妙的結尾:(凡卡)在夢里看見一鋪暖炕,炕上坐著他的爺爺……
——從表達文章中心方面來看,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絕妙的結尾:因為信封上沒有寫明收信人的具體地址,爺爺是不可能收到凡卡的求救信的,所以凡卡脫離苦海回到鄉(xiāng)下的愿望也就不可能實現(xiàn)。作者用“美夢”來結尾,是要告訴人們,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凡卡的求救與愿望,只能是一場夢,這樣更能激起人們的悲憫情懷。
1.命題的巧妙大氣:跨越百年的美麗。
——“美”(廣義之美)是居里夫人最為主要的特質,因此作者用“美麗”作為題眼;從居里夫人在法國科學院作發(fā)現(xiàn)鐳的學術報告至1998年,已經(jīng)一百年了。她站在講臺上的美麗形象,已經(jīng)“定格在歷史上,定格在每個人的心中”??梢姡疚牡念}目是多么精當適切,巧妙大氣,吸引讀者!
2.文題的高度契合:通篇講居里夫人的諸多“美”。
——題眼是 “美麗”,文章內容對居里夫人“美”的描繪無處不在,居里夫人無處不美:她的容貌是美的,追求是美的,事業(yè)是美的,性格是美的,信念是美的,發(fā)現(xiàn)是美的,成就是美的,名聲是美的,品質是美的,人生是美的?!拔摹迸c“題”的高度契合,讓我們充分領略到作者梁衡寫作構思功底的深厚。
3.議論的高超凝練:本文在講述居里夫人故事的過程中,六七次插寫了議論。
——本文是小學語文教材中極少的作者發(fā)表較多議論的篇目之一,作者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方式,對居里夫人諸多的美發(fā)表了自己的議論和評價:別人摸瓜她尋藤,別人摘葉她問根;她堅定、剛毅、頑強,有遠大執(zhí)著的追求;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換來的榮譽……這些議論無疑使得居里夫人“美”的形象進一步提升了層次,提高了信度,增強了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