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中
摘 要: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是“悲喜交集”的散文名作。傳統(tǒng)的評論多關注到“悲”的情感,對“喜”的因素則關注不足。其中一個不小的誤會是將文中的一個重要過渡句當作了文章由寫“喜”轉向“悲”的標志。本文通過對文章的情感分析及結構分析,強調了“多可喜”在文中的重要作用:這些“喜”的因素,以及“喜”和“悲”的相互映襯,相互烘托,使文章的悲涼成分顯得更加深沉醇厚,感人至深;項脊軒因而也不僅僅是一間充滿悲苦記憶的小屋,同時也是一方有充實愉快的讀書生活,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甜蜜的回憶,有親切的懷念的小天地。
關鍵詞:項脊軒 映襯 烘染
明代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以下簡稱《項》)一文,歷來憑其“以瑣事寄至情”著稱。事實上,一篇不到700字(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時刪節(jié)的80多字)的短文,竟然成為一代散文大家最重要的代表作,流傳近500年,至今讀來,仍令人齒頰生香,也確實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關于《項》的“情”,最為讀者和評論家關注的是文中隨處流露出的“悲”情——家庭衰落、家族離析之悲,往事不堪回首、人亡物在之悲。如“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字里行間便透露出悲涼與無奈。又如:“語未畢,余泣,嫗亦泣?!薄罢邦欉z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更是悲從中來,不能自已。特別為人稱道的是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寫盡物在人亡的深沉感慨,將作者的悲苦情懷推向極致,寥寥二十一個字,成為懷人抒情的絕品。
應該說,充分注意到《項》的悲哀情調,這并非讀者盲目趨同所致,更非讀者誤讀所致。因為《項》一文確實也正是通過瑣碎的家常語,來敘述項脊軒的環(huán)境和前后的變化,表達作者親人生前對自己的關切以及自己對親人的懷念的。但是,讀者可能在不約而同地注意到《項》中“悲”的情愫的同時,又似乎不謀而合地忽視了文中的“喜”的因素。而如果注意到這一因素的話,又往往只是從第一段當中去尋找。如“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亦遂增勝”。改造后的項脊軒采光好,綠化好,又加上改造成功后的得意,作者的喜悅之情自然溢于言表。“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更是充滿了“小資”的情調,毫無讀書人“學海無涯苦作舟”的苦態(tài),把讀書人的靜室讀書之樂寫得令人艷羨。再加上人與自然的和諧美,簡直把項脊軒寫成了遠離塵囂的世外桃源。怪不得作者喜不自勝,如此“仙境樓閣”,誰不喜愛?
但是,如果認為第一段之后《項》便無“喜”可言,并不符合作品實際。事實上,在第二段中,盡管有“余泣,嫗亦泣”“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等陳述,但在回顧親人的點滴事跡時,親人的溫暖和親情的甜蜜還是給作者帶來了安慰,并激起了喜悅之情?!笆椅鬟B于中閨,先妣嘗一至”這一微不足道的事件,對于缺乏母愛的歸有光來說,是既值得驕傲,又十分溫暖的。老祖母的看望所帶來的溫馨自不待言,而老祖母“持一象笏至”時那種單純幼稚望“孫”成龍的莊嚴相,又是多么讓人忍俊不禁。甚至在老嫗向作者講述往事時,雖然最終確實是“余泣,嫗亦泣”,但從言談中也可以看出,這位老奶奶當時一定是興致勃勃地向作者講述與項脊軒有關的有趣“故事”,甚至可能還涉及家族的榮光,而后才因多情善感的作者的感染“亦泣”的??梢姡幢闶浅錆M感傷的回顧的第二自然段,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項脊軒這“僅方丈”的小屋以及與小屋有關的人和事給作者帶來的溫暖和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當然,說到文中“喜”的因素,最值得關注的還是作者與其妻子的關系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人情美、人性美?!埃ㄆ蓿r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绷攘葦?shù)語,便把夫妻間的平等、自然、親切、恩愛,活脫脫表現(xiàn)了出來?!皬挠鄦柟攀隆?,無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憑幾學書”,其妻又豈是為了“成才”?如此親切平等美好的夫妻關系,在古代詩文中恐怕已是絕無僅有?!凹t袖添香夜讀書”,浪漫則浪漫矣,但那“添香”之人與那“夜讀書”之人的“關系”,終有幾分曖昧難測?!皡羌壕苿窨蛧L”,這倒確實可能讓李太白多喝了幾杯或陶醉了一番,但那“吳姬”與“客”明擺著不是夫妻關系,而且那“壓酒勸客”的舉動,或許是商業(yè)性的“促銷”呢?那舉案齊眉的孟光梁鴻,雖然被傳為千古美談,但夫妻間永遠搞得那么莊重嚴肅,多禮多節(jié),恐怕也有違常情?!霸?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就丈夫對妻子的忠誠表白來說,我們承認是絕唱,但這又缺少夫妻日常生活的細節(jié),內(nèi)容終嫌空洞。而在《項》中,作者寫夫妻的恩愛,寫夫妻生活的溫馨和甜蜜,不虛飾,不雕琢,只是擷取生活細節(jié),純用白描手法,因而親切自然,感人至深。作者還善于將人、屋、事、情連在一起,使文章簡潔含蓄,意蘊豐富。比如,妻子“述諸小妹語”,便提供我們以下信息:妻子非?!懊詰佟边@間小屋,口中時常稱頌,以至于“諸小妹”也已耳熟;妻子對小屋的推崇,竟激起了“諸小妹”的好奇心;夫妻在小屋中相處自然,無話不談,甚至“憑幾學書”,關系十分親密。而所有這些人情瑣事,都無疑給作者帶來了溫暖;哪怕在回憶中,也給作者帶來喜悅,使作者得到慰藉。顯然,這些“喜”事,是讀《項》一文時不能不注意到的。甚至可以說,正是這些“喜”的因素,使文中的悲涼成分顯得更加深沉醇厚,感人至深;項脊軒因而也不僅僅是一間充滿悲苦記憶的小屋,同時也是一方有充實愉快的讀書生活,有和諧的人際關系,有甜蜜的回憶,有親切的懷念的獨立安靜的小天地。
說到這里,我們不妨回頭看看《項》的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個重要句子:“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蔽阌怪靡?,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粗略地看,“多可喜”是承上,“多可悲”是啟下。但如果真是這樣,那么表轉折的“然”字就應該放在“喜”和“亦”之間,即將語序調整為:“余居于此,多可喜,然亦多可悲。”這樣,表面看來,讓“承上”的“多可喜”與“啟下”的“多可悲”構成轉折關系,也可以順理成章;但作者卻用一個“亦”字,明確地將“多可喜”與“多可悲”構成了并列關系,并統(tǒng)一歸到轉折連詞“然”字之后,這就說明,在《項》的第一段之后,文章仍有“喜”事可尋,而并非純粹是“悲涼”之語。
有語云:樂極生悲。但是,根據(jù)以上分析,如果簡單地用“樂極生悲”這個成語來概括《項》的感情,無論從思想內(nèi)容還是從文章的篇章結構(特別是關鍵過渡句)來看,都是有失偏頗的。那么,如果我們說,在《項》一文中,“悲”和“喜”密不可分,相互映襯,相互烘染,因而才如此淺近自然、感人至深,應該有幾分道理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