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少鵬 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工程咨詢設計院綜合設計所所長 高級建筑師
周 雅 北方工業(yè)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 博士
方法論,立足于世界觀的基礎之上。是意識到實踐再到意識的一個過程,是一個屬于哲學范疇的概念。由于每個人在個體和社會的關系背景下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導致不同的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了意識中普遍的對美的認同。同為主觀與客觀綜合的結果,心理學的研究是意識,是精神中的主觀與客觀層面的。而建筑設計方法論包含了精神與物質的哲學,隨著心理學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找到更多的合目的的物質表現(xiàn)手法,使建筑的精神性與可讀性不斷豐富。
對建筑設計方法論的實質是方法論的建筑設計,對于不同的世界觀,也自然地會產生在實踐時采用不同方法。方法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方法論的載體是人,也就是對于某種現(xiàn)象作出反映的思維主體是人。人首先是自然的,也就是說,“人”既然作為了一個某種群體的歸納,那么作為個體的每一個單元必然有其同構的地方。“人之初,性本善”正是表明了人在最初的意識形態(tài)都是沒有張力且趨同的,由于人的生活又是社會的,在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建構中,雖然因為周圍環(huán)境的不同以及自身的次級區(qū)別的而具有個體差異,但社會的方方面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所以,人最終形成的世界觀雖然千差萬別,但其實像社會現(xiàn)象繁雜但可以從社會學角度來解讀一樣,也存在一個邏輯上的推導關系。這個邏輯也就是時空的連續(xù)漸變。即縱向歷史和橫向類型之間的聯(lián)系,所以,方法論又是聯(lián)系的。
建筑是藝術的,一個真正的建筑師其實就是一個藝術家。所以,他有著囂張的非理性的本能。只是,由于建筑的實用性,也必然顯示出比其他藝術家更多的理性。心理學從理性與非理性入手,為建筑師提供了一個天平,把握兩者間的平衡點。而就建筑設計方法論而言,心理學作為它的一個精神層面的分支,分析的不僅僅是現(xiàn)象對意識的影響,還分析
“不存在普遍的規(guī)律,每一個建筑師都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法典?!?/p>
形式主義美學認為,美只能從形式來檢驗,即從構成美的個別因素和藝術作品形式之間的關系來檢驗。從這個角度來看,形式至上的理念作為一種創(chuàng)作方式是不容質疑的。從表現(xiàn)的方式這個意義上來看,形式是與觸摸認知的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建筑總是在視覺觸摸中被認知的。不論我們有多么的推崇“形式追隨功能”這一論斷,我們所觸摸到的永遠也不可能是功能,而僅僅是一種形式。形式是功能的載體,而形式永遠要對功能負責。形式要追隨功能,其實也就暗示出,形式永遠是更為主動的與顯象的。
不同的功能其實是通過不同的形式所表現(xiàn)的。我們常說,功能性房間,我認為最為重要的功能性房間就是廁所。一個建筑如今越來越強調其可再生性,比如荷蘭的碼頭邊上的廠房改造成為畫室,工作間,仿佛建筑中越沒有強制性越好,因為沒有強制性才意味著無限的可能,所以這樣的建筑里擠入了千差萬別的功能性空間。
形而上與形而上學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維和宏觀的屬于虛的范疇;形而上學則是指認識事物走到了極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為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形而下的視覺體驗必須依靠形而上的理念。形式是某種處于表現(xiàn)狀態(tài)的符號,不是一種模式化的空洞的復制。表現(xiàn)狀態(tài)必然依存于特定的視覺藝術體驗。建筑以及所有藝術要反映現(xiàn)代社會生活,自由地抒發(fā)人的真實情感,它的最鮮明特點是反映當前社會矛盾和人們的心理特征,反對因循守舊、脫離現(xiàn)象及生活和單純追求技巧的傾向。
建筑設計的群體認知與可讀性,即有情感的建筑。能喚起群體情感的建筑就是有生命的,就是美的,這對人類非常重要。建筑設計可以有多種方案與想法,給使用者傳達美和情感的就是美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