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華賢
唐代的朱慶馀,算不上大詩人,但他有一首詩卻大名鼎鼎,幾乎無人不曉,就是《近試上張籍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睆淖置嫔峡?,詩寫的是新婦一番打扮之后,低聲問新郎:怎么樣?可以去拜見公婆嗎?實際上是一首有關行卷的詩。在唐代,考卷上考生的姓名和籍貫都不遮蔽,主試官除依據(jù)試卷定奪高下之外,還可以參考考生平時的詩文和聲譽。所以,很多考生在考試前將自己的作品編輯成冊,到處投遞,讓人知曉其詩文才華,為之引薦,這叫行卷。朱慶馀在行卷之后,心中忐忑,小心翼翼寫下這首七言絕句向張籍打探:別人怎么看我的文章?
文章寫好后,別人怎么看,確實吃不準。自己心里有沒有底呢? 其實,是可以自我評估的。我經(jīng)常用下面五個問題來進行自我評估:①我想表達什么意思? ②能用一句話概括嗎? ③我的意思或觀點有新意嗎? ④我的意思說清楚了沒有?⑤能不能說得更藝術一點?下面就以我的一篇雜談《幫外地孩子融入當?shù)匚幕亲钆牡年P愛》為例來具體說說。
文章初稿完成后,我先問:我想表達什么意思? 思考之后,我認為我想表達的應該說非常明確,也十分簡單:學校對外地學生要給予特別的關愛。然后是第二問:能用一句話概括嗎?能,題目就是最好的概括。為何要問能否用一句話概括呢? 我認為這一問比較重要,它是檢測自己文章的立意是否集中,是否明朗。有寫作經(jīng)驗的人都知道,就一篇千把字的短文而言,立意越集中越明朗越好。接下來是第三問:我的意思或觀點有新意嗎?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問。文章有沒有價值,取決于有沒有新意,新意是寫作的價值所在。所謂新意,就是與眾不同的、獨樹一幟的意思。要了解有無新意,有點難度,它是建立在自身廣泛閱讀和涉獵的基礎之上的。孤陋寡聞,不看書不讀報,不知道別人寫了什么,就很難寫出有新意的文章。寫文章的人,要時時關注寫作的行情,了解別人都寫到什么程度了。寫關愛外地學生的文章較多,是不是重復別人寫過的東西?經(jīng)過比較和思考,我覺得,我的文章還是有新意的,我說的關愛,與一般人所說的關愛有區(qū)別,我的重點在于,幫外地孩子融入當?shù)匚幕?,不是從物質、從學業(yè)、從心理的角度來說,而是從文化的角度,視角有獨特性。當確定有新意后,可以進行第四問:我的意思說清楚了沒有? 有些文章,不能說沒有新意,只是湮沒于一大片文字中,要讀者尋尋覓覓千呼萬喚才可能找到。立意是“幫外地孩子融入當?shù)匚幕?,要寫好,必須回答這樣兩個問題:為什么幫? 怎么幫? 對這兩個問題,我作了詳盡的回答。比如為什么要幫,我認為,它的意義至少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是能讓外地孩子的身心得到愉悅而健康的發(fā)展,特別是心理的成長與發(fā)育的完善;其次,是能使本地孩子與外地孩子之間的關系融洽,建立起平等友好的情感,消除本地生與外地生的隔閡;再次,是能讓外地孩子的家長放心地工作與生活。孩子沒有融入當?shù)匚幕拖耵~兒放養(yǎng)在不適當?shù)乃疁乩?,會渾身難受。至于怎么幫,我考慮的是盡可能有操作性,文章從這樣幾方面論述:第一,要幫外地孩子學習當?shù)胤窖浴5诙?,幫外地孩子愛上本地飲食。第三,游覽當?shù)鼐包c,了解當?shù)厣剿奶攸c。第四,讓孩子了解本地的風俗習慣,比如婚喪嫁娶禮儀、新春佳節(jié)的做客方式、清明中秋的習俗、宗教信仰的講究、造房喬遷的特點等。另外,也可以讓外地孩子了解在稱謂和稱呼方面的差異。論述時,不是條綱式的羅列,而是有具體地展開。最后是第五問:能不能說得更藝術一點? 寫作除讓人看懂看明白之外,還要讓人看得愉快和舒服,讓人覺得有趣味。這是修飾性的一道工序。古人叫潤色。標題是文章之眼,現(xiàn)代人的閱讀,可以說已進入“讀題時代”,題目怎么擬就顯得極為重要。原先我用的標題是“要關愛外地孩子的全面成長”,覺得不明確,改成“幫外地孩子融入當?shù)匚幕保X得還是不理想,最后改成“幫外地孩子融入當?shù)匚幕亲钆牡年P愛”,雖標題顯得長了些,但把核心思想直接呈現(xiàn)出來了。再比如,為了增強可讀性,在文章開頭,我加了一個事例:一直在杭州蕭山某大公司工作的孟先生,2018年春節(jié),因為妻子和孩子一年前已落戶蕭山,本來不打算回老家重慶過年了。沒想到,最近,兒子提出要回重慶過年。問其原因,說這里是異鄉(xiāng),孤零零的,沒滋味。孟先生問,你已經(jīng)在這里讀書一年了,就沒幾個要好的同學可交往? 兒子低著頭嘟囔:蕭山話我又聽不懂。下課時,他們說的都是本地話,他們背后叫我重慶佬。父親一時感到很無奈。
學會自我評估,可以少走許多彎路。一般的文章,都可以用上述五個問題來進行自我評估。你會自我評估之時,也就是能夠熟練寫作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