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魈鳴
湖北人愛吃魚糕,魚糕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相傳古時的楚地河湖眾多,盛產(chǎn)魚蝦。楚王嗜魚成性,卻又時常因魚刺卡喉而大為惱火,致使許多廚師無辜地成為楚王盛怒之下的刀下鬼。后來,一位精明的廚師在剖魚時意外發(fā)現(xiàn),這魚若是稍作加工處理,魚刺和魚肉還是可以分離開來的。于是,他就把分離出來的魚肉和豬肉混合,配上作料剁成泥,加上配料蒸成塊形。楚王食后驚喜不已,大加贊賞,這便就是后來人們常說的“糕”,打糕的技藝也就隨之流傳到了民間。因打糕的技藝來自宮廷,是吃魚不見魚,吃肉不見肉,于是,人們就把這魚糕捧為“天子宴席”的佼佼者,以至于湖北許多地方至今都還流傳著“無糕不成年,無糕不成席”的說法。不論是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也不論是山區(qū)還是平原,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魚糕是一定要打的。更何況那糕與“高”同音,不光好吃還顯吉利喜慶,自然就更是深得老百姓的喜愛。
雖說荊楚之地處處都吃魚糕,但畢竟“路隔三十里,各是一鄉(xiāng)風(fēng)”,糕是一樣都叫“糕”,蒸也還是那個蒸法,吃也還是那個吃法,但細(xì)論起來,山區(qū)的糕和平原的糕還是有那么點不同的。山里人家打肉糕,采用的大都是一些自家現(xiàn)成的東西。既然叫肉糕,理所當(dāng)然少不了新鮮的肥豬肉,實在沒有新鮮肉,就用臘肉。先是將那豬肉剔皮亂剁成泥,隨后便適量地加入些許淀粉和豆腐以及生姜蔥白等各類作料,將其混合在一起不停地攪拌,直至攪拌成均勻濃稠的糊狀,待調(diào)好味道,平鋪到墊上蒸布的籠屜里抹平,就可上灶來蒸了。自然,那工序遠(yuǎn)不及平原里打糕那般復(fù)雜。
因為有魚,平原里打糕大多以魚肉為主,因而大伙又習(xí)慣地把那糕稱為“魚糕”。要說打魚糕復(fù)雜,其實復(fù)雜就在于魚肉的提取。魚多是肉厚刺少的大青魚或大草魚,肥嫩的鮮魚在宰殺清理之后,有經(jīng)驗的打糕老師傅拿起刀常常只是順著魚脊正反輕輕一劃,然后一手捧魚,一手持刀,刀刃沿著側(cè)刺的弧度兩刀片下去,兩大塊鮮活的魚肉就利落地取了下來。此時魚肉雖已脫離了主刺,并不能保證里面沒有小刺,打糕師傅先是將魚肉往案子上一鋪,隨后翻轉(zhuǎn)刀背將魚肉從左到右、從右到左一番捶打,三五遍過后,原先隱藏在魚肉里的那些小刺就顯露原形。待清理出小刺,扯著魚皮再用刀刮幾下,鮮活的魚肉就變成了一堆白嫩嫩的魚泥。魚肉鮮嫩,但缺少油脂,所以人們常在魚肉中適當(dāng)?shù)丶尤胄┠圬i肉。將魚肉、豬肉亂剁成泥,加入淀粉、作料攪拌均勻,上籠屜抹平,蒸成塊狀,就變成了人們所喜愛的魚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