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殷+周華
寫作的“言之成理”“思想深刻”,不能是空中樓閣,這需要一次一次的引導與實踐。一滴水可以反射太陽的光輝,一個教學點可以激發(fā)思維走向深處?!敖滩臒o非就是個例子”,卻絕不是一個尋常的例子,它滿載樸實純正的寫作方法。我校語文科組在讀寫結合教學的實踐探索中,致力于“用教材教寫作”的實踐探索,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有精美語言供品味模仿,有邏輯思維供解剖參照,有思想碰撞促言說欲望。
一、學大師語言,言之有味
教材是一個例子,是一個可以充分挖掘、多角度運用的例子。日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著重于將其作為閱讀材料進行閱讀審美活動,認為課文就是用來分析鑒賞的,與寫作沒什么關系。實際上,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大多可用做寫作訓練的范例,解決學生現(xiàn)實寫作困難。高一學生寫景狀物,常?!把远鵁o味”。針對這種寫作現(xiàn)象,我們做了“向大師學語言”寫作訓練課。
1. 用比喻通感擬寫他物情態(tài)
我校有一個綠蔭廣場,學生天天經過,寫作起來卻覺得無話可說。教師便引導學生品讀《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感知朱自清用比喻通感擬寫他物情態(tài)的魅力,再要求學生運用比喻通感的藝術手法描摹常見的綠蔭廣場。學生模仿這些比喻通感的藝術手法,首先感覺到的是,寫作不是那么難了,文字有語文味了,有些學生甚至自嘲:“哈哈,原來我這么能煽情!”有位學生曾經認為寫作很難,現(xiàn)在他寫的綠蔭廣場栩栩如生:“綠蔭廣場的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那些遒勁的枝干,直插云霄。地面上,盤曲著形態(tài)各異的樹根,有的像有力的大手,牢牢地盤著地基;有的如俏皮的娃娃,翹起手指,隨時準備點戳好玩的世界;還有的如蜿蜒的龍,直探仲元湖方向而去。它們曲折有致地擺放在綠蔭廣場的濃蔭里,曲曲折折、大小粗細各相呼應,既像一幅美麗的水墨山水畫,又像古老的文字,鐫刻著綠蔭廣場的過去、現(xiàn)在,呼喚著將來?!奔氉x下來,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在語言的模仿中,其實是在更加細致地觀察感受生活,同時在豐富寫作內容、美化寫作語言。
2. 用量詞詩化情意
品讀《沙田山居》里“詩化的量詞”,學生嘗試運用量詞寫作,把司空見慣的課室寫得情趣盎然:“ 四方白墻,泛著縷縷時光流逝的氣息,幾張書畫,點綴出一派雅致風光。前方的黑板上,值日生一遍遍擦洗的,是一支支粉筆零落成塵的奉獻,是一次次精煉的演算,是一個個知識的重點,是一次次諄諄告誡,是一陣陣心靈的悸動,是一回回人生的成長。一抹晨光,伴著幾縷清風,飄進課室,掀開窗簾一角,風在動,陽光在跳躍,幾十張笑臉,在一個幽默的講課聲里緩緩綻放,幾十雙眼睛,為一個神奇的實驗放出光芒,幾十支鋼筆,記錄著成長中的點點滴滴。我的課室,簡單的陳設,幾十顆溫暖的心?!?/p>
二、剖名作結構,構之有序
學生寫作文,經常是想到什么寫什么,或是想不到什么就胡亂湊。搜腸刮肚寫完了,卻不知所云。這種寫作的無序狀態(tài),其實就是寫作缺乏構思或不會構思導致的。很多教師都對這種現(xiàn)象無計可施。實際上,通過教材這個例子,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寫作中篇章構思與段落構思無序的問題。
1. 篇章構思講邏輯
很多教師教學時,會忽略文藝評論類文本的學習,以為沒什么好講,其實,這些作品是學生學寫議論文的極佳范本。例如,學習朱光潛先生的《咬文嚼字》,讓學生快速閱讀,理清文章思路。之后,就著這個思路,給學生分析篇章結構里嚴密的邏輯。這篇文章大意是:閱讀與寫作,要“咬文嚼字”,因為文字與思想密切相關,文字的更改、刪減、推敲,都會引起思想情感的變化;我們在“咬文嚼字”時要把握文字的聯(lián)想義,“唯陳言之務去”;最后總結:只有推陳出新,時時求思想情感與語言的精煉與吻合,文藝才日臻完美。這個篇章結構里的邏輯就是:圍繞中心論點,闡釋“為什么”,提出“怎么辦”。在解讀好教材這個例子之后,教師設計的寫作構思訓練是:以“不求甚解”為中心,構思篇章提綱。學生模仿《咬文嚼字》構思的邏輯,思考“為什么”和“怎么辦”。既然有章可循,學生掌握起來也就有撥開迷霧見天日的輕松感,很多學生既有考場構思的速度,更有超越考場作文的質量。很多學生對“不求甚解”都能言之成理:觀其大略,知識面更廣;不死摳一字一句,便不會因小失大;得過且過,量大才是硬道理;不拘泥呆滯,才靈動有趣……這樣看來,篇章構思的范例,不僅僅幫助學生學會了搭建框架,還明確了方向,更放飛了思想。
2. 段落構思講條理
學生在模仿中習得篇章構思之后,一般而言,會出現(xiàn)新的問題,怎樣把篇章構架變成有血有肉的文段呢?還是借鑒模仿教材。來看李密的《陳情表》第一段,段首呈現(xiàn)中心句“臣以險釁,夙遭閔兇”,接著從“慈父見背”“舅奪母志”“少多疾病”“門衰祚薄”“劉病日篤”多方面闡釋中心句??偡纸Y合,絲絲入扣。再看《陳情表》第三段,讓學生理解陳情的藝術:(1)說好第一句,讓對方入場;(2)降己方姿態(tài);(3)用好“況”“且”“豈敢”“但”“是以”等關聯(lián)詞。鑒賞完畢,學生都為李密陳情的藝術嘆服。這時候,教師恰當介入段落仿寫安排,就是水到渠成之事。學生以“手機不該禁用”為題,向老師寫一份陳情表。下面這篇習作就很有條理:“老師您常說,這是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要善假于物。(帶老師進入自己的話題)何況我們的時代越來越講究合作共贏,如果有手機,我們可以大量共享各類網絡資源。(進一步闡釋手機的時代意義)且我們作為仲元學子,哪里就會只顧著玩游戲荒廢青春呢?再說了,每天都有學業(yè)任務,還有父母老師的諄諄教誨,豈敢不顧校紀家規(guī)胡作非為?(闡述己身狀況,能切身體察)但因手機可以幫助我們查閱資料、答疑解惑,聯(lián)絡親人朋友,(點明手機的具體作用)是以,手機一事,還是不禁為妙。(得出觀點)” 這樣的仿寫,因為教師對教材別出心裁的處理與利用,學生也就能別出心裁又規(guī)范有序地寫作。
三、賞經典哲思,思之有理
不少教師改作文的時候免不了感嘆:學生思路怎么就是打不開呢?其實,打開思路是需要訓練的,利用好教材,找機會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讀寫相生的好辦法。有所學,有所思,有所寫。很多時候,教師會把一篇小說、散文或是文言文在課堂上講解得繪聲繪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但教材的價值不止于此,找到訓練點,引導學生表達交流,可以引導學生打開思路,并且使思維逐漸深入。
1. 文言文的理趣
文言文,都是名篇大篇,若僅僅用來解決文言字詞,應對考試,真有明珠暗投之嫌。文言文里有很多有趣的點,一旦挖掘,就能激發(fā)學生思考交流的興致。這樣的點,可以是教師研究設置的,也可以是在此基礎上課堂生成的。例如,學習《屈原列傳》,學生朗讀屈原“被發(fā)行吟澤畔”一段,思考此段表現(xiàn)了屈原怎樣的人格特征。有學生說:“屈原完全沒必要去死,如漁夫所說‘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有追求有理想固然好,但理想碰壁后還能安頓好‘我身更有現(xiàn)實意義?!苯處煶脵C提出問題:屈原“寧赴清流以死”,漁夫則主張“圣人不凝滯于物”。你認為哪種價值取向更具有現(xiàn)實意義?先表明觀點,再闡述理由。此問題富有思辨色彩。既符合高考的“理性”走向,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說理能力。這個課堂生成的寫作點,讓“所學”“所思”自然過渡到“所寫”,既深化所學,又降低寫作難度,還能寫出深度與個性。很多學生在寫作中,旗幟鮮明地認為:在物質繁榮的今天,屈原不以“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的決不調和的高潔傲岸的品質、精神價值尤其可貴。這個問題,還達到了引領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
2. 小說的生機與哲思
小說,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文體,找到適宜的點,便能激發(fā)學生深入探討的興趣,從而產生言說欲望。以《項鏈》教學為例,一個極易被忽略的句子,卻引發(fā)了一場貼近靈魂的唇槍舌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可以把你斷送,也可以把你拯救出來?!?你認為“參加舞會”這一件小事,是斷送了馬蒂爾德還是拯救了馬蒂爾德?這一問題,讓整堂課波瀾起伏,無論持“斷送”還是“拯救”觀點的,都能有理有據(jù),學生各抒己見,彼此激發(fā),課堂不斷生成個性化有深度的見解。隨后的微寫作,也就成了精彩思想與激情的冷靜整理。很多學生都認為,這種有感而發(fā)的寫作,沒有搜索枯腸的苦惱,也沒有言不由衷的虛夸,只是很自然地去體味瑪?shù)贍柕碌娜松沂镜闹T多況味,包括際遇、機變、心態(tài)、命運等,同時自然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在《祝?!防?,我們深入研究魯四老爺?shù)臅?,在《阿Q正傳》里,我們鍥而不舍地談論阿Q的苦與樂……小說文本篇幅長,若不進行細化深化的篩選,則容易陷入面面俱到、蜻蜓點水般的淺化教學,而找到切入的點,有時候,只是一個片段、一個句子,就能點燃探討的熱情,形成寫作的真實體驗與源頭活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