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獻國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在人體中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五行平衡、五臟調和,可維持人體的健康和正常的氣血運行。因此,在養(yǎng)生中,應注意調養(yǎng)五臟。
五行中的金對應肺,肺主氣,司呼吸,大腸與之相表里,主傳化糟粕和調節(jié)輸布津液。肺的功能異常多體現(xiàn)在氣息方面,如出現(xiàn)呼吸急促、胸悶、咳嗽、喘息、語音低微,大便溏薄,或便秘時,就要注意養(yǎng)肺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寅時(早晨3點至5點)肺經最旺,卯時(早晨5點至7點)大腸經最旺。此時養(yǎng)肺與大腸,可達到最佳效果。
肺為清虛之體,性喜清潤。大腸以通為用,以降為順,故潤肺通便對肺臟的保養(yǎng)十分重要。
1.呼吸吐納法:柏樹可清肺安神,每天上午8~10時或下午3~5時,在柏樹下用鼻子吸氣、嘴呼氣,共做12次,長期堅持具有補肺益氣作用。
2.肚臍呼吸法:無論是站、坐、臥、行,都應靜心想著,吸氣時收腹,氣經臍孔進入胸腑,呼氣時鼓腹,氣由胸腹經臍孔而出,只要堅持一段時間,則會感覺腹部發(fā)熱,腸道排氣順暢,呼吸深長平順,心情愉快,食欲增強,從而大便轉為正常。
3.肺屬金,對應五色中的白色,故許多白色食物都能入肺,如百合可潤肺止咳,養(yǎng)陰益肺。此外,白蘿卜、白木耳、白芝麻、白梨、燕窩、蓮藕、蓮子、芡實、荸薺等也有生津潤肺功效。
肝對應木,肝藏血,主疏泄,開竅于目,膽與之相表里,貯藏排泄膽汁,主決斷。故肝木充盈,肝血旺盛,則眼睛明亮;若疏泄失常,肝血不足,則容易出現(xiàn)情緒易激動,煩躁不寧,胸脅隱痛,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不適。
根據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子時(23點至1點)膽經最旺,丑時(1點至3點)肝經最旺。此時養(yǎng)肝與膽,可達到最佳效果。
肝為剛臟,喜條達而惡抑郁。膽為清凈之府,以下降為順。故對肝膽的養(yǎng)護以疏利為主。
1.肝主疏泄,因而應注意調暢情志,養(yǎng)肝怡神。
2.肝藏血,肝血充足,目得血養(yǎng)則視物如常。補養(yǎng)肝臟可選用補血養(yǎng)血之物,如豬肝、豬血、大棗、龍眼肉等。此外也要注意避免眼睛疲勞,比如連續(xù)伏案工作時,則至少每隔1小時,閉目養(yǎng)神或遠眺5分鐘。
3.肝喜條達而惡抑郁。可以通過手指以點揉、按摩等方式沿著肝經循行部位或肝經穴位進行自我保健。這種方式有助于疏通肝絡,緩解肝經氣血不利引起的痙攣、疼痛等不適。
4.肝屬木,木色青,對應五味的酸味。不少酸味藥物和食物可入肝,如青皮、白芍、木瓜、五味子、食醋等。
腎對應五行中的水,腎主骨,主水,藏精,主發(fā)育與生殖,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與膀胱相表里。若出現(xiàn)腰膝酸軟,水腫,尿頻,記憶力減退,耳鳴,耳聾,脫發(fā)等癥狀時,可能要考慮開始養(yǎng)腎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申時(15點至17點)膀胱經最旺,酉時(17點至19點)腎經最旺,此時補養(yǎng)腎與膀胱,效果佳。
腎為水臟,且對應的季節(jié)為冬季,冬季是萬物歸藏的時節(jié),故“收藏”為腎的主要養(yǎng)生方法。
1.咽唾養(yǎng)生:將舌頭伸到上牙外側,上下左右攪動,讓唾液漸盈滿口,然后分3次咽下,每天早、晚各做1次。如我國古代的“咽津養(yǎng)生法”介紹: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yǎng)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2.腎主水,五味應咸,故咸味食物或藥物可入腎而補腎,在服用補腎藥物時,常以鹽湯為引,以引藥歸腎經。
3.腎與五色的黑色對應,故黑色食物可補腎,如黑芝麻、黑玉米、黑木耳、黑桑椹、黑米、黑豆、黑棗等。
心對應五行中的火。心主血脈,藏神,主神志,其華在面,小腸與之相表里,主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如出現(xiàn)心悸,胸悶,失眠,健忘,煩躁,甚至心前區(qū)疼痛等癥狀時,可能是心失于補養(yǎng)。
根據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午時(11點至13點)心經最旺,未時(13點至15點)小腸經最旺,此時養(yǎng)心與小腸,可達到最佳效果。
心為火臟,且對應夏季,為五臟六腑之大主、君主之官,在五臟的養(yǎng)護中尤為重要。
1.如從事耗神費精思考的工作,在中午時間要適當休息,此時養(yǎng)心的效果較好。
2.心在五味中應苦,故苦味食物可清心泄火,如苦瓜、苦蕎麥、竹筍、動物肝、茶葉等,可作為夏季日常主食,或佐餐服食。
3.心與五色中的赤對應,故不少赤色食物可補心,如胡蘿卜、紅糖、紅棗、紅米、紅豆等。
4.踏豆按摩法。取綠豆500克,用鐵鍋以文火炒熱后倒入盆中,待溫度適宜時,將雙腳洗凈擦干踩踏綠豆,可于每晚睡前1小時踩踏30分鐘左右,有養(yǎng)心安神之功,有助睡眠。
5.穴位按壓。適當的穴位按壓可養(yǎng)心益神,有助睡眠。如勞宮穴(自然握拳,中指尖下所指即勞宮穴,在手掌第二三掌骨中間)、內關穴(掌側腕橫紋中點上二寸,兩個筋腱之間)、神門穴(掌心向前,腕橫紋內端肌腱內緣凹陷中)。以上穴位均為雙側。按壓操作方法:將拇指、食指相對成鉗狀,放在每穴位正反兩面進行擠壓,用左手按壓右側穴位,右手按壓左側穴位,每日2次,每次10~15分鐘。
6.按摩雙耳。經常按摩雙耳,對神經衰弱、耳鳴、頭暈、心悸、失眠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具體做法是:先將雙手摩擦發(fā)熱,然后用雙手掌同時輕輕揉搓耳廓2~4分鐘,再用雙手的拇指和食指分別揉捏耳垂2~4分鐘,接著向下有節(jié)奏地反復牽拉耳垂40~50次,注意力度適當,不要拉痛。按摩雙耳每天5~8次,長期堅持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起到養(yǎng)心安神的功效。
7.擦涌泉法。對于失眠、心悸者來說,臨睡前采用擦涌泉穴的方法有一定效果。方法是:兩手搓熱后,用右手中間三指擦左足心,然后依法用左手擦右足心。一般以擦40~50次,至足心發(fā)熱為佳。
脾對應五行中的土,主運化、統(tǒng)血,輸布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胃與之相表里,主受納腐熟水谷。若出現(xiàn)腹脹,腹瀉,倦怠,呃逆,噯氣,惡心,嘔吐等癥狀時,可能是脾的問題,就需要養(yǎng)脾胃了。
根據十二時辰養(yǎng)生法,辰時(7點至9點)胃經最旺,巳時(9點至11點)脾經最旺,此時養(yǎng)脾胃,可達到最佳效果。
脾胃是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場所,為后天之本,培補脾土也是臟腑養(yǎng)生的重要方面。
1.脾在五味中應甘,故甘味食物可養(yǎng)脾助胃,如大棗、蜂蜜、乳類、飴糖、桂圓肉、桑椹、各種谷物、甘蔗、山藥等。
2.隔姜艾灸法。用姜片將艾炷和中脘穴隔開施灸,可以調理脾胃,溫胃止嘔,理氣止痛。
3.腹部按摩法。經常摩腹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有助于胃腸保健,而且能對胃腸黏膜產生保護作用,從而減少各種慢性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生,通常每天早晚各按摩1次。方法是:仰臥在床上,先用右手,五指并攏,以肚臍為中心,面積由小到大,手法由輕到重,速度由慢到快,順時針方向繞肚臍旋轉摩腹100圈。再改用左手反方向摩腹100圈,兩手輪換交替摩腹10~15分鐘,以肚皮微微發(fā)紅,有熱感為度。早上摩腹后最好先喝一杯溫開水,有助于增強胃腸道活力。長期堅持腹部按摩對于胃腸功能減退的中老年人來說,保健效果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