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東縣洋口鎮(zhèn)初級中學 蔡守華
學者肖培東認為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應該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要提高學生正確運用和理解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也積極貫徹了肖培東“淺淺地教語文”的觀點,采用各種方法指導學生展開詞語學習,這樣能讓學生在反復誦讀、理解和感悟中逐步深入到文本的核心處,真正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
學者葉圣陶認為閱讀的方法不只是機械的解釋詞義或者記憶句子,更多的還在于比較和歸納,要通過比較和歸納發(fā)現(xiàn)詞句的特征。我在教學中也積極采用比較法進行教學,鼓勵學生抓住那些文章中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進行對比分析,嘗試在反復揣摩的過程中掌握蘊含在文字深處的韻味。學生在這樣的分析中能進一步揣摩文字的溫度,感受作者的情感波動,這樣就起到了優(yōu)化閱讀效果的作用。
在指導學生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六課《濟南的冬天》時,我鼓勵學生將文章中的詞句換成其他的詞句,然后進行對比分析,這樣能讓學生進一步揣摩文章的內(nèi)容,感受其中的情感。如從“一個老城”到“這是不是一個理想的境界”這部分,可以讓學生嘗試換掉其中的某些詞句,將“老城”換成“城市”,將“睡著”換成“躺著”,將“喚醒”換成“吹醒”。學生在對比分析后發(fā)現(xiàn),“老城”的“老”凸顯出了一種親切感,能更好地讓人感受到作者對于濟南的情感,和“城市”這個詞相比顯得更有溫度?!八蹦芎汀皢拘选毙纬珊魬?,同時展現(xiàn)出一種靈性,體現(xiàn)出一種靜謐,給人一種呼吸感,這是簡單的“躺著”不能體現(xiàn)的。同樣“喚醒”也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讓人感覺十分輕柔,表現(xiàn)出風溫情的一面。因此從句子中能感受到作者對于濟南的深切情感,作者深愛濟南,所以詞句之中也含著一種親切的感覺,蘊含著深情。
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如果能讓學生抓住文章中的字詞進行對比分析,則能促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能揣摩到作者內(nèi)心的波動。久而久之,學生就能漸漸地抵達作品的核心處,能真正探究到作品深處的意義。
不少經(jīng)典的文本往往會通過一些簡單的詞句來展現(xiàn)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展現(xiàn)人物形象,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和內(nèi)心世界。我在教學中也鼓勵學生積極揣摩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找出哪些字詞是用來形容人物的,并分析作者為何如此選詞,從這些字詞中能否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樣學生就透過字詞推敲的方式體會到了人物的特殊魅力。
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一課《背影》中有一段描寫父親去買橘子的場面,這段文字很好地展現(xiàn)了父親的動作,同時也體現(xiàn)出父親對孩子的愛。我在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時鼓勵學生抓住這段文字進行分析,嘗試說說作者為何選擇“走、探、穿、攀、縮、傾、努力”等詞語展現(xiàn)父親的形象。學生提出:“這樣能更完整地展現(xiàn)父親的動作,表現(xiàn)作者對父親的動作看得十分仔細?!蔽依^續(xù)引導學生思考:“為何作者會如此關(guān)心父親的舉動呢?”學生有所感悟:“這樣就能體現(xiàn)出兒子對父親其實也很關(guān)心,作者從父親的動作中感受到了父親的愛,因此才會流淚?!薄澳敲催@些看似普通的詞句為何能讓作者看出父親的愛呢?”學生提出:“父親身子很胖,但是卻依然努力蹣跚地前進,動作雖然笨拙,但是卻蘊含著深切的情感。而父親的舉動也感染了‘我’,所以‘我’不再是原來的那個認為父親很愚的孩子,而是仔細地觀察父親的舉動,并且為父親的舉動而感動得流淚?!痹谝环形蚝?,學生對父親和“我”這兩個人物相互之間的情感都有了一定的認識,感受到了作品人物形象的獨特魅力。
在文章中一些看似普通的詞句往往能展現(xiàn)人物的豐富情感,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文章時往往會鼓勵學生抓住這些地方進行品味和分析,感受人物的言語、行為、情感有什么與眾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就能透過字詞透視到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感受到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層次意味。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通過誦讀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字詞的音、形、義,更能讓學生加深對于字詞的了解,對文章的內(nèi)容有所感悟。我在教學中特別指導學生誦讀字詞的意思,抓住重點的詞句進行誦讀,嘗試進行揣摩咀嚼,透過字詞挖掘出作品的主題,對作品產(chǎn)生更深刻的理解。
在指導學生學習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五課《皇帝的新裝》時,我著重讓學生關(guān)注人們在聽說了皇帝新裝后的反應,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詞句中都出現(xiàn)了“都”字,如:“城里的所有人都在討論著這美麗的布料”“所有的騎士都說”等。我鼓勵學生思考:“這個‘都’字看似不起眼,但是大家一起讀讀課文,說說這其中體現(xiàn)了什么問題?”學生反復誦讀后提出:“說明所有的大人都說謊了?!蔽夜膭顚W生繼續(xù)深入挖掘:“那么他們?yōu)楹螘f謊呢?”“因為他們都有虛榮心?!薄澳敲此麄?yōu)槭裁磿羞@樣的虛榮心呢?”學生回答:“因為他們迫于生活的壓力,不敢得罪皇帝。”我引導學生思考:“那么這個童話能否看成是成人的童話呢?”學生感悟:“皇帝的新裝是透視成年人心靈的鏡子,能看到人世間的丑惡。文章中所有的成年人都選擇了虛偽地活著,這樣的世界是十分可怕的。作者用一個‘都’字警醒世人,讓世人反思自己是不是具有同樣虛偽性格的大人?!边@樣學生的感悟就更為深刻,學生透過“都”這個詞逐步深入下去,挖掘出了文章的主題,對文章的理解也更深了一點。
有時候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隱藏在看似尋常的詞句中。通過分析這些詞句能讓學生對文章的主題產(chǎn)生多元的理解,這樣就能更深刻地挖掘出文章的主題,嘗試揭示作品中復雜的人性。因此我在教學中總是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能深入挖掘作品的主題和思想。
在展開字詞學習的過程中,不能只是讓學生理解字詞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合理應用這些字詞。我在教學中給學生搭建了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字詞的應用和實踐中。這樣就能讓學生將字詞學習和生活體驗融合在一起,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
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紫藤蘿瀑布》一文用十分傳神的詞句展現(xiàn)出了紫藤蘿瀑布的狀態(tài),同時也寫出了作者在看到紫藤蘿瀑布后的感悟。我在指導學生閱讀這篇課文時,鼓勵學生積極展開語言應用活動。首先嘗試找出文章中描寫紫藤蘿瀑布和“我”的感悟的詞句,然后分析作者如何形象化地描寫紫藤蘿,展現(xiàn)“我”的哲思,此后則思考自己如果創(chuàng)作此類作品時,該如何合理運用詞句,展開寫作。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發(fā)展空間。如有學生先分析了課文中的詞句,提出:“作者十分擅長使用比喻句,如將紫藤蘿的花比喻成張滿了的帆,而且這些比喻不是隨意使用的,‘帆’展現(xiàn)了起航和希望,和下文的感悟相互呼應?!痹谝环形蚝螅瑢W生嘗試展開仿寫,如將早晨的太陽比喻成“剛過門的新媳婦,羞羞地露出半張臉”,用形象化而富有情感的比喻句來展現(xiàn)對于“日出”的思考,體現(xiàn)了生活感悟。在下文的感悟中,作者寫道:“在最有朝氣的青春時光,難道我們也要躲躲閃閃,只露出半張臉嗎?不,我們應該如同太陽一樣,很快就拋棄隱藏在云朵中的日子,將自己的光和熱播撒在人間。”這樣就讓比喻句的使用和文章中的感悟融合在一起,顯得意味深長。
在嘗試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學生對于字詞的理解會更加深刻。學生能逐步理解字詞在特定的語境中往往會產(chǎn)生特殊的寓意。這樣學生就逐步懂得在寫作時斟酌詞句,嘗試尋找最合適的詞句,進而提高自己的語文寫作水平。
著名學者朱光潛認為在文字上推敲,其實就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我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積極組織學生展開詞語的推敲,這樣不僅能傳授詞匯知識,指導學生如何閱讀,更能讓學生在推敲中開拓視野,培養(yǎng)語感,增強語言建構(gòu)和應用的能力,促使學生的情感得到熏陶,能讓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