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妮妮
(山東大學齊魯醫(yī)院,山東 濟南 250012)
糖尿病屬于內分泌疾病,對人體的多個系統(tǒng)和器官存在較大的危害性,在血糖值控制不當、糖尿病治療不及時的情況下,會引發(fā)患者的神經損傷、糖尿病足和糖尿病腎病等,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1]。糖尿病患者內分泌護理中增加健康教育,能夠有效增加患者對糖尿病疾病預防、治療和控制方面的認識,提高患者的疾病治療有效率。
選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6~78歲,平均年齡(56.4±2.5)歲,病程0.5~14年,平均病程(7.0±1.0)年,均符合糖尿病臨床診斷標準。按照隨機性原則將患者平均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患者在住院期間,需要對其血糖情況予以實時監(jiān)測,根據患者的血糖監(jiān)測結果,制定具有針對性的臨床用藥方案,同時加強對糖尿病患者的基礎護理管理。
實驗組實施內分泌護理并增加健康教育:將糖尿病預防和治療等相關知識編制成宣傳教育手冊,分發(fā)給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屬,便于其學習;護理人員向糖尿病患者主動介紹關于飲食護理、運動護理等健康常識,對糖尿病的降糖藥物使用和胰島素使用情況以及患者在用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等也要及時分析[2]。糖尿病內分泌護理和健康教育中,可以定期組織知識講座,由高資歷的護理人員向糖尿病患者進行知識宣講,重點介紹糖尿病治療和控制的重要程度以及有效方法等,叮囑患者的相關注意事項,對糖尿病疾病中的高危因素進行分析,介紹特色護理內容,使患者能夠對糖尿病健康護理的基本流程和內容有充分的了解,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3]。
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將臨床護理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顯效:患者血糖值波動較小,相對穩(wěn)定,患者護理依從性較好;有效:患者血糖值波動較大,但屬于可控范圍,患者護理依從性一般;無效:患者血糖值波動超過可控范圍,患者護理依從性差。統(tǒng)計分析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情況,護理滿意度分為滿意、較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對兩種不同護理模式下患者的護理管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評價情況進行綜合比較與分析。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16.0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對照組顯效15例,有效21例,無效14例,護理總有效率為72%;對照組滿意12例,較滿意20例,不滿意18例,護理總滿意度為64%。護理后,實驗組顯效16例,有效30例,無效4例,護理總有效率為92%;實驗組滿意18例,較滿意30例,不滿意2例,護理總滿意度為96%。實驗組在內分泌護理中增加健康教育,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護理總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隨著現(xiàn)代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醫(yī)院的護理管理工作也不斷趨于完善,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內分泌護理的過程中,增加實施健康教育,能夠進一步幫助患者增加對疾病治療和疾病控制方面的認識[4]。糖尿病內分泌護理管理實踐中關于健康教育的實施,可以采用宣傳手冊教育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知識講座宣講的方式,還可以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平臺應用,使用微信平臺建立健康教育知識交流群,向患者提供相關資訊,并對患者的疑問進行耐心解答,使內分泌護理中的健康教育更加靈活和便利,使糖尿病患者能夠掌握更多疾病相關的知識,提高患者護理依從性和疾病治療有效性的同時,也提升患者的護理滿意度[5]。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在內分泌護理中增加健康教育,護理總有效率及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糖尿病患者內分泌護理中健康教育的實施,對于提高患者的護理管理效果和護理滿意度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且有較高的臨床實踐應用價值。
[1] 向桂珍,樂 曦,趙永紅,等.糖尿病學組在非內分泌科糖尿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4,11(28):98-101.
[2] 徐 艷.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內分泌科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電子版),2017,404:82+84.
[3] 李 莉.120例分析糖尿病健康教育在內分泌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7,513:112-113.
[4] 黃靜賢.健康教育在對糖尿病患者進行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研究[J].當代醫(yī)藥論叢,2017,15(17):233-235.
[5] 婁書花.糖尿病健康教育對內分泌護理患者治療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6,13(14):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