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夢
摘要:自“霾”產生以來,人們對“霾”字的發(fā)展變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文試論霾的古今義發(fā)展變化,以及“霾”組詞后產生的變化作解釋,并從人們的認知心理及隱喻的視角來認識其詞義的變化。
關鍵詞:霾;古今義;認知體系建構;隱喻
一、前言
“上億治霾資金被挪去發(fā)工資搞招待”,這條新聞一出,便引起社會的軒然大波。我們國家的霧霾這么嚴重,治霾資金竟然還被挪用,這讓我們如何在同一天空下呼吸。從古至今,“霾”字的意思究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也有學者做了大量的考證,本文試圖在前人認識的基礎上,談談對“霾”字發(fā)展變化的看法,并從語用認知上去解釋其變化原因。
二、“霾”的古今義探討
“霾”字在甲骨卜辭中就有出現(xiàn),有學者考證其意思為一種“昏暗的空氣混濁的狀態(tài)”。當時,殷人會對天氣進行觀測記錄,并通過占卜預知下雨會否出現(xiàn)霾,殷人認為“霾”不常出現(xiàn),一旦出現(xiàn)便是不吉的兇兆。甲骨文中對“霾”的釋義與現(xiàn)代對“霾”的解釋大致相當,即中國氣象局提出霾是“大量極細微的干塵粒均勻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見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氣普遍混濁現(xiàn)象“。
即便甲骨卜辭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霾,但卻只是占卜之辭,并不是真正的有關“霾”天氣的歷史記錄。目前對于”霾“天氣的最早記錄為《詩經(jīng)》,《詩經(jīng)·邶風·終風》中“終風且霾,惠然肯來,莫往莫來,悠悠我思”,雖然已有這一紀錄,但卻未對“霾”作出解釋。最早對《終風》一詩中的“霾”進行解釋的是《爾雅》,《爾雅·釋天》“風而雨土為霾”。并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鄭玄《毛詩箋》對霾字的釋義則完全照搬《爾雅》。此后,《詩經(jīng)·毛傳》依照《爾雅》之說,將霾的定義簡化為:“霾,雨土也”。有學者認為“霾”大概有三個構成要素:風、雨、土,也有學者認為“霾”義即為沙塵,本文認為若贊同前者的說法有諸多不適,論證在下文提出。
邢昺的《爾雅疏》引用孫炎對“霾”的理解為“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孫炎這種解釋很有可能是將“風而雨土為霾”中的“雨”理解成了動詞,本文認為將“雨”解釋為動詞有一定的道理,若“雨”作為動詞,那么前面的風便為動詞,即刮風,其釋義應為刮風并且夾雜著塵土,便是現(xiàn)在意義上的沙塵暴,若“雨”為名詞而不是動詞,那么古人為什么用“而”卻不用“與”來連接前后詞語,在古漢語中,“與”一般用來連接并列的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連詞“而”主要用來連接形容詞、動詞或形容詞性、動詞性詞組。所以“霾”字在這一時期的意思很有可能是沙塵暴,但這也與現(xiàn)代意義上的“霾”有很大差別。沙塵天氣是一種因風而起的降塵現(xiàn)象,因此呈現(xiàn)出的是一種流動的特性,而“霾”在甲骨文中所指的“昏暗的空氣混濁的狀態(tài)”,應該是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兩種含義截然不同,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與人們的思維定式以及先入為主的觀念有很大聯(lián)系,由于古人沒見過甲骨文,因此,他們對霾認知體系的建構并不是基于甲骨文的記錄,而是來自傳世的文獻,所以受《爾雅》中對霾的定義,古人便認為“霾即沙塵”,并對后世學者對“霾”的理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在《爾雅》“風而雨土為霾”這一結論廣泛傳播之時,一些學者對此也有了懷疑,他們結合自身的觀察實踐,對霾做出了不同的理解。東漢末年劉熙對“霾”字提出了自己的理解,并作了詳盡的解釋,其在《釋名》一書中說道,“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劉熙將“霾”解釋為“晦”,即一種昏暗、不明亮的狀態(tài)。他認為霾是一種空氣狀態(tài),而非具體的天氣現(xiàn)象,是一種顏色與塵土顏色類似的物質。而“霾”作為一種極端的天氣引起統(tǒng)治者重視并被記錄在冊始于《晉書·天文志中》,其寫道“凡天地四方昏蒙若塵下,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日,或一時,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稌x書》也認為霾的真實含義應該是“昏暗的空氣混濁狀態(tài)”,這與甲骨文中所指出的“霾”的含義基本一致,現(xiàn)代對“霾”一詞的解釋大抵便是對這一時期的延續(xù)吧。
三、“霾”的用字變化及其原因
“霾”字在出現(xiàn)之初經(jīng)常被作為一個詞單用。例如:
無聚大眾,無置城郭,掩骼[霾]髊。(戰(zhàn)國《呂氏春秋》)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戰(zhàn)國《楚辭》)
此時的“霾”是通假字,通埋沒的“埋”,但由于后世有了“埋”這一字,便不再使用“霾”來作“埋”了。由于“霾”有沙塵之意,其經(jīng)常與土組合,成為霾土,如:
霾土忽兮塺塺。息陽城兮廣夏,衰色罔兮中怠。(戰(zhàn)國《楚辭補注》)
又因“霾”廣而密集,并且有陰沉、晦暗之意,便經(jīng)常與詞義相近的字連用,從而形成聯(lián)合結構,如,星霾、陰霾、霾霧、霾翳、霾晦、昏霾等詞。例:
日杳杳以霾春,風凄凄而結緒。(六朝《全梁文》)
常為云霧霾翳,少有晴朗之時。(唐《唐文拾遺》)
既而昏霾大風,震雷而雨。(北宋《太平廣記》)
因敗其賻,時遇陰霾即加痛楚。(北宋《江南野史》)
這一時期的霾無論怎樣組合,基本都是對天氣的形容,形容天氣混濁、昏暗等,而且這一時期與霾組合的詞語越來越固定化,多有陰霾、塵霾、霧霾等詞。如:
妖云四起罩乾坤,冷霧陰霾天地昏。(明《封神演義》)
咱快走吧,你看那天陰霾了。(清《康熙俠義傳》)
塵霾斂兮星高,溪山麗兮月午。(清《紅樓夢》)
由于漢語雙音節(jié)化的影響,“霾”一字發(fā)展到現(xiàn)當代,幾乎不再單用,并且絕大部分組成陰霾一詞,檢索北京大學現(xiàn)代漢語語料庫發(fā)現(xiàn),“霾”字共出現(xiàn)了702次,其中就包括“陰霾”610次,但對陰霾的解釋卻比古代多了,除表天氣陰晦、昏暗外,也可比喻心靈上的陰影和不快的氣氛,和世道昏暗,如在當代報刊中出現(xiàn)的“解放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驅散了籠罩在甘肅人民心頭的重重陰霾”,以及現(xiàn)代文學作品,矛盾的《蝕》中寫道:“軍事政治學校的學生隊伍發(fā)出悲壯的歌聲,四面包圍的陰霾,也似乎搖動了”。陰霾的義項增加,除詞義擴大化外,與人們的認知能力也密切相關。
在隱喻機制的影響下,人們把對天氣的認知投射到社會和人的心理情感上,從而使對陰霾一詞的理解由天氣昏暗、混濁引申出心靈上的陰影和世道昏暗。當今歷史語言學家也對詞義的演變機制進行了解釋,他們認為人類在交談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則,為了語言表達的經(jīng)濟性與高效性,人們首先選用最省時、省力的表達,“陰霾”的三種義項之間的相似性,便讓聽話人容易的理解說話者的意思,并且避免了話語的冗雜。
隨著語言的發(fā)展,有了一種說法是‘我現(xiàn)在很“霾”,這一說法符合語用學上的經(jīng)濟原則,避開了使用“我現(xiàn)在心情很郁悶,很不高興”等這樣復雜的表達。前文所指出的詞義擴大,也正是遵循了語用原則上的“不過量準則”。
四、結語
“霧霾”一詞在現(xiàn)代備受關注,是由于人們遺忘很久沒有使用的詞,認為這是一個新詞,實則不然。其實古今“霧霾”在詞義上并無差別,只不過現(xiàn)代的“霧霾”由于人類的污染,在內部構造的性質上已與古代的“霧霾”大相徑庭了。
經(jīng)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霾”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并且由于古代天氣現(xiàn)象的認知體系建構不同,以及人們的認知心理和語用的影響,使與霾結合的詞在后期發(fā)生了變化,出于隱喻機制的研究,他們的詞義仍具有相似性。因此我們應當正確認識霾的意思,并且在現(xiàn)下霾氣四散的社會中,做好防霾措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楊玉玲.說“霾”[J].語言文字周報,2016(08).
[2]史紅改.“霾”的釋義、歷史與規(guī)范問題[J].莆田學院學報,2015(04).
[3]夏炎.“霾”考——古代天氣現(xiàn)象認知體系建構中的矛盾與曲折[J].學術研究,2014(03).
[4]劉建錄.古代漢語中連詞“而”的主要用法[J].語文學刊,1983(04).
[5]朱熹.詩集傳[M].合肥:黃山書社,2012.
[6]沈家煊.語用原則、語用推理和語義演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