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
結核病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它曾經讓人談之色變。現(xiàn)在,雖然有了有效的疫苗和治療藥物,但結核菌仍然不甘于退出歷史舞臺,它以不同的面目出現(xiàn),仍然威脅著人類的健康。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結核病日,這個日子提醒著人們,要時時警惕,防止結核病偷襲。本期,我們特別邀請了兩位專家,請他們講講結核病防治的有關知識。
結核病,曾經的“白色瘟疫”,時至今日仍然是全球以及我國最重大公共衛(wèi)生挑戰(zhàn)。目前,全球每年新出現(xiàn)的結核病人為800萬~1000萬,死亡130萬。也就是說,每1秒就會新出現(xiàn)一名結核病人,每15秒死亡一位結核病人。我國結核病疫情也非常嚴重。我國每年新出現(xiàn)結核病人150萬,死亡13萬,結核病發(fā)病人數(shù)居全球第三位。更為嚴峻的是,近年來耐藥結核病疫情問題日漸突出。我國耐多藥結核病人數(shù)已經居全球第二位,每年新發(fā)病人約為12萬人。下面,讓我們重新認識一下結核病這個“老對手”。
結核病是一非常古老的傳染病。人們對結核病病原菌的認識也經歷了長期的過程。近年來通過DNA技術,發(fā)現(xiàn)結核病至少已經存在1.5萬年。
存在了2000多年的古埃及木乃伊身上發(fā)現(xiàn)有骨結核。
公元前460年~370年(古希臘希波克拉底時期),人們使用“Phthisis”或“Consumption”這樣的詞匯來描述結核病。希波克拉底認為結核病是當時傳播最廣泛的致死性疾病,他警告他的學生不要接觸晚期患者,否則可能導致死亡。
1699年,意大利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結核病預防法,患者的衣物和寢具必須銷毀。18世紀歐洲工業(yè)革命時期發(fā)生結核病的大流行,當時人們稱之為“白色瘟疫”。
1720年,英國醫(yī)師Benjamin Marten推測,結核病是由“非常小的生物”引起的,一旦進入人體,這種小的生物將產生病灶,進而使患者發(fā)病。他大膽推斷,如果健康人與結核病患者密切接觸,小生物可以從患者肺部咳出,健康人吸入后就可導致患病。
1839年,德國醫(yī)師Johann Lukas Sch?nlein在世界上首次將結核病命名為Tuberculosis。
1865年,法國軍醫(yī)Jean-Antoine Villemin發(fā)現(xiàn)結核病可以從人傳播到牛,以及從牛傳播到兔。他假設疾病是由特殊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這個假設是對幾百年來有關結核病病因的顛覆,因為此前人們一直認為結核病是自發(fā)產生的。德國科學家羅伯特?柯赫(Robert Koch)是世界“細菌學之父”,他通過染色法發(fā)現(xiàn)了結核病的病因——結核分枝桿菌。
1882年3月24日,時年38歲的柯赫在柏林生理學會晚會上發(fā)表了歷史性的報告,首次將結核病的病因歸于結核分枝桿菌。同年4月10日,他的論文在《柏林醫(yī)學周報》發(fā)表,引起醫(yī)學界的轟動。結核菌的發(fā)現(xiàn)是一件值得紀念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從此,人們同結核病的斗爭進入新時代。
結核菌是結核病的病因。結核菌是一種呈短棒狀、稍彎曲的桿菌。它的個頭非常小,直徑1微米~4微米,大概相當于人頭發(fā)直徑的1/60。因此,人肉眼是無法看到結核菌的,要看到結核菌必須借助顯微鏡。
結核菌喜歡氧環(huán)境。20%~40%氧分壓最適合結核菌生長。結核病灶常見于肺上葉也是這一緣故,因為肺上葉氧含量高。
結核菌喜歡低溫環(huán)境。結核菌在-6℃~-8℃可存活4年~5年,在-40℃下可長時間存活。
結核病生長緩慢。結核菌14小時~24小時才能繁殖一代,而大腸桿菌20分鐘即可繁殖一代。
結核菌具有抗酸性。結核菌不宜著色。但以石碳酸為媒染劑被復紅染色后,不易為鹽酸乙醇脫色。這一特性被稱為抗酸性。這是痰涂片檢查的理論依據(jù)。
結核菌有“三怕”。一是怕熱。95℃加溫1分鐘,或高壓蒸汽(1.05kg/cm2,121℃)30分鐘即可殺死結核菌。二是怕光。陽光直射2小時~7小時,紫外線照射10分鐘~20分鐘就可殺死結核菌。三是怕酒精。濃度為70%~75%的酒精浸泡20分鐘~30分鐘即可殺死結核菌。人們常利用結核菌的這“三怕”來殺滅它。
結核菌是如何進入人體而致人發(fā)病的呢?首先需要有傳染源。結核病的傳染源是能夠排菌的肺結核病人。結核菌沒有運動能力,要實現(xiàn)從傳染源排出必須借助“交通工具”。這一交通工具就是飛沫核。結核病人咳嗽、打噴嚏時可以產生大量飛沫核。飛沫核直徑大約5微米。結核菌就借助飛沫核被排到空氣中。健康人吸入這樣的空氣,結核菌就從病人進入了健康者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