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冰
〔摘要〕 公眾議程中的屬性顯要性和客體顯要性會影響到公眾對客體的評價及行為,同時屬性顯要性和客體顯要性都存在正負之分。反映在自媒體時代下的政府形象塑造中,就會出現自媒體與政府形象的四種關系,分別為正面媒體傳播的政府正面形象、正面媒體傳播的政府負面形象、負面媒體傳播的政府正面形象以及負面媒體傳播的政府負面形象。每種狀態(tài)中自媒體與政府形象的關系都有不同的特點,面臨著不同的挑戰(zhàn),要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追求雙贏的理想狀態(tài),需要認清自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善于利用自媒體、及時了解輿論走向、提升政府自身媒介素養(yǎng)、加強政府與自媒體的合作、提高自媒體及公眾媒介素養(yǎng)等。
〔關鍵詞〕 自媒體;政府形象;四象限說;形象塑造
〔中圖分類號〕C9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8)01-0088-07
隨著數字技術和傳媒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具有強大傳播功能的自媒體憑借其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社會滲透性強等特點深刻影響著政治、經濟等諸多領域,為公眾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民主的互動平臺。在網絡平臺中,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型自媒體,可以自由發(fā)表言論,使其由原來的信息被動接受者轉變?yōu)樾畔⒅鲃觿?chuàng)造者和傳播者。公眾視野下的政府,更是難逃各種媒體的追蹤,其政治行為、行政方式、處理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公共危機的解決甚至是官員私生活無不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從而直接對政治體制的運行以及政府形象的塑造形成約束和挑戰(zhàn)。
目前國內外學者針對自媒體或政府形象的研究很多。從自媒體層面而言,學者多從其表現形式、特點、發(fā)展成因等方面展開探討,如武上力、張艷如、王云鶴在“移動社交時代下自媒體之比較研究——以微信、微博與QQ空間為例”中梳理了三種網絡社交平臺的異同點,并試圖結合實例探究其發(fā)展趨勢,以更好地促進自媒體的發(fā)展[1];徐其一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自媒體特點簡析”中提出了自媒體諸如即時性、個性化、渠道豐富等特點[2]。從政府形象層面而言,學者的研究多從政治學、管理學、大眾傳播學等角度出發(fā)集中探討政府形象的界定、影響因素、公共危機、塑造策略等幾個方面,如江駿在“淺析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中的政府形象塑造”提出要從明確政府自身定位、加強資金投入、健全法規(guī)制度、提高形象塑造意識等四個方面著手,塑造政府形象[3]。
總體而言,雖然學者們關于自媒體或政府形象從不同角度展開了研究,但探討自媒體與政府形象關系的研究卻寥寥無幾。僅有的研究成果也是多集中于政府形象在自媒體中所面臨的挑戰(zhàn)、在自媒體時代下應如何塑造政府形象等方面,如王文靜在其碩士學位論文“自媒體時代政府形象管理研究”中著重探討了自媒體對政府形象的作用、自媒體帶給政府形象的機遇和挑戰(zhàn)以及自媒體時代下官員形象的塑造策略[4]。諸如此類的研究成果中并沒有深入探討自媒體與政府形象的本質關系,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提出自媒體時代下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舉措。然而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媒體環(huán)境和技術環(huán)境已經發(fā)生了極大變化,自媒體已從多種渠道介入到公共管理事務中,也深刻影響著政府形象。因此,深入探究自媒體與政府形象的關系,并基于此提出有效塑造政府形象的措施成為亟待探討的一個議題。
一、 自媒體、新媒體與政府形象
“自媒體”這一術語從出現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時間,目前學界比較公認的一個概念界定是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利斯于2003年明確的:“We Media(自媒體)是普通大眾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提供并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盵5](135) 自媒體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微博、博客、qq空間、Twitter、Facebook、貼吧、論壇等。近些年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國內自媒體依托的主要網絡平臺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雖然典型的表現形式發(fā)生了重大遷移,但都是建立在新媒體的技術基礎之上,本質上并沒有發(fā)生改變。自媒體分為個體自媒體以及團隊自媒體,個體自媒體是指以個體為單位在公開網絡平臺上傳播信息的用戶;團隊自媒體是指以團隊為單位在公開網絡平臺傳播信息的用戶,而團隊自媒體中又包括新浪、騰訊等大型媒體平臺,其已獲得相應資質,相比于其他媒體來說受控程度更高,不應劃入自媒體的范疇。因此,本文所探討的自媒體是指以個體或團隊為單位在公開網絡平臺能夠自由發(fā)表言論的用戶。
“新媒體”這一術語雖然先于“自媒體”出現,但學界對其的界定并不明確??傮w來看,“新媒體是繼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之后,在信息化時代,借助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高科技成果,所形成的新的傳播手段和傳播形式?!盵6]與新媒體相比,自媒體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自媒體從屬于新媒體,“自媒體發(fā)展是依托在數字科技和網絡技術發(fā)展基礎上的,每一次互聯(lián)網科技新浪潮總能推動起一波新的自媒體形態(tài),這幾年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自媒體也正在逐步從PC端轉移到手機端。”[7](52) 因此,自媒體的本質即是在新媒體技術背景下形成的“信息即時共享的平臺”,并不存在脫離新媒體獨立存在的自媒體形態(tài)。實際上,新媒體與自媒體的界限并不清晰,目前學界也并不能明確界定二者間的區(qū)別。
根據吳潮“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定義梳理及二者關系辨析”[6]以及王偉偉“論自媒體時代我國政府形象的塑造”[8]中的觀點,相較于新媒體而言,自媒體具有以下特點:主體廣泛,每個公眾都可在公開網絡平臺上發(fā)表和交流信息,自主權較大,用戶既是新聞的接受者,同時也是新聞的制造者。更注重用戶的即時交互,即時傳播信息,共享性、互動性強。擁有更大的話語權,用戶可自由發(fā)表信息和言論,同時構建自己的社交網絡。匿名性、低成本,多數情況下用戶以匿名的方式發(fā)表信息和看法,不承擔相應責任。強質疑性,用戶發(fā)表的信息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個性化色彩,其真實性和客觀性有待考察。社會控制程度低,其原因在于各網絡社交平臺缺乏權威及道德約束。
對政府形象的塑造而言,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政府形象是政府組織以其方針、政策、目標管理以及領導人、公務員的行為等要素作用于社會公眾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認知的結果,即社會公眾對政府組織印象的綜合評價?!盵9]進入21世紀后,公眾對政府綜合行政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而政府形象即公眾對政府的綜合評價和主觀態(tài)度正是政府綜合行政能力的體現,也是考察政府公信力的一個重要因素。在以公眾為主體的自媒體時代下,政府的一言一行無不在公眾的視野內,深刻影響著公眾對政府的綜合評價。endprint
二、 自媒體與政府形象關系的理論基礎
自媒體較之傳統(tǒng)媒體而言有其獨有的特征與優(yōu)勢。隨著互聯(lián)網的普及,自媒體在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甚至公信力上都日漸展現出其強大的優(yōu)勢。其中政治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能夠合理地解釋政府形象塑造這一傳播行為的過程及其影響后果。議程設置理論見圖1。
圖中的意見強度是指某種意見是否真實存在以及該意見是微弱意見還是強烈意見,與正面意見或負面意見毫無關系;意見方向是指某個客體或屬性被認作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有很強的指向性;客體是指政府本身或關于政府形象的事件;屬性是指關于該政府本身和政府形象事件的性質和特點。把意見是否真實存在以及該意見是微弱意見還是強烈意見與屬性顯要性聯(lián)系起來,就會產生三種主要的關系:鋪墊,是指公眾議程中客體顯要性與意見方向間的關系,且有大量證據證明了鋪墊作用的存在。屬性鋪墊,是指公眾議程中屬性顯要性與意見方向間的關系。意見的形成,是指公眾議程中客體顯要性與意見強度間的關系。
議程設置作為一種理論假說,最早是由美國傳播學家M·E·麥庫姆斯和D·L·肖在其1972年發(fā)表的論文“大眾傳媒的議程設置”中提出的,他們認為“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11]。所謂議程設置作用就是指影響各種話題在公眾議程上的顯要性的能力[10](151)。議程設置主要表現在兩層,第一層是客體顯要性的設置,也就是我們注意力所指向的事物。第二層是屬性顯要性的議程設置,人們選擇用來描繪客體的屬性對于受眾腦中圖畫有著深刻的作用。從議程設置的后果來看,《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一書主要從在公眾頭腦中創(chuàng)造圖畫、鋪墊輿論、形成意見以及影響態(tài)度、意見和行為等方面展開了討論。
根據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關于議程設置過程的觀點,自媒體時代下的政府形象塑造也遵循這一邏輯,即政府通過其政治行為、行政方式、處理社會問題的態(tài)度以及公共危機的解決等在公眾頭腦中留下刻板印象,而后經過政府和公眾雙方面的輿論鋪墊形成一種社會意見或產生社會影響,最終直接影響到公眾對政府的態(tài)度及行為。在自媒體的傳播模式中,對客體顯要性和屬性顯要性的議程設置仍然是存在的,即使是自媒體時代,媒體傳播的特點依然是“大量受眾從媒介中獲取高度冗余的議程……同時仍然存在一種新聞與信息的現實壟斷,亦即少量網站擁有最大比例的互聯(lián)網用戶”。[11]
根據《2016年中國互聯(lián)網新聞市場研究報告》顯示,一方面,“媒體介質‘去中心化,傳統(tǒng)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加速,媒體之間的邊界不斷被弱化”;另一方面,主流商業(yè)門戶網站(比如騰訊新聞、今日頭條等)和傳統(tǒng)新聞網站(如新華網、央視網、中國新聞網等)分別在流量和公信力上擁有強大的優(yōu)勢。在這種情況下,關于自媒體時代下政府形象塑造的研究仍須立足于媒介議程設置來分析。
三、 自媒體與政府形象關系的四象限說
對于理想政府形象的定義,實際上是眾說紛紜的,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規(guī)范的問題,而且是一個政治哲學問題,社會各群體對于不同政治價值的偏好決定了這一問題很難有一致的答案。為了不過度糾纏于政治價值的問題,特規(guī)定出能夠取得基本共識的正面政府形象的標準。首先,其政治行為符合所在地區(qū)的法律法規(guī)和所處社會基本認可的倫理道德。其次,在主觀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再次,擁有合格的職位勝任素質。通過這樣的規(guī)定,暫且繞開價值觀沖突造成的對理想政府形象的分歧,并得以繼續(xù)關于形象塑造的論證。
從功能上看,議程設置理論往往用圖1來展示其后果。在政府形象塑造的議程中,所謂客體就是政府本身或關于政府形象的事件,而屬性就是關于該政府本身和政府形象事件的性質和特點。自媒體中的傳播者通過網站等傳播方式設置關于特定政府的媒體議程,鋪墊輿論,并作用于受眾腦中的意見。在媒體議程的設置過程中,商業(yè)網站和傳統(tǒng)媒體都通過自媒體的傳播方式突出特定政府及事件的某些屬性,從而進行了兩個層面的議程設置。
整個議程設置的過程主要有屬性和客體兩個部分。反映在政府形象的議程設置中,屬性顯要性即為公眾對政府的主觀看法和評價(本文所探討的公眾以自媒體為主),客體顯要性即為客觀的政府自身形象。于政府形象議程設置的實際后果而言,仍要從對客體和屬性的價值判斷入手,同時還應該著重強調作為客體的政府及其屬性的實際情況與媒體議程塑造的情況之間的張力。即政府實際形象與公眾議程塑造的形象之間的關系,因為輿論的反應往往不是針對真實環(huán)境的,“而是針對新聞媒介創(chuàng)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的” [10](26),如果新聞媒介不能負責任地真實塑造客體和鋪墊輿論,那么大眾的意見和行為都會受到其不利影響。由此,現將二者之間可能的關系羅列為四種(詳見圖2)。
圖中橫坐標代表媒體的屬性,如實報道信息則為正,歪曲事實則為負??v坐標代表政府形象的屬性,滿足上述三條標準(首先,其政治行為符合所在地區(qū)的法律法規(guī)和所處社會基本認可的倫理道德;其次,在主觀上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再次,擁有合格的職位勝任素質)則為正,反之為負。由此可得出四個象限,每個象限的特點和所面臨的挑戰(zhàn)又各不相同。
正正狀態(tài)即自媒體傳播真實信息,政府實際形象良好。“正正狀態(tài)”是各類媒體塑造政府形象的理想狀態(tài),政府實際形象與媒體塑造的形象高度吻合。對于受眾而言,會認為政府具有較強的行政能力和作風品質,從而產生對政府的信任感,這有利于政府公信力的建構。從政府隊伍內部的作用來講,“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典型人物能起到很好的模范帶頭作用,使一些在行為上和作風上并不是很好的政府也會受到榜樣的鼓舞,積極改善自身的缺點,切實立起修身為官做人高標準,樹起領導干部好榜樣。而自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所具有的高效率、傳播力廣等特點又能進一步使正面的政府形象起到弘揚正氣、改善社會風氣的積極作用。endprint
自媒體環(huán)境及政府活動雙贏的理想狀態(tài)即實現了二者最完美的契合。正面的政府活動反映在健康有序的自媒體環(huán)境中,輸出的一定是積極向上的政府形象。這一狀態(tài)排除了所有障礙因素的干擾,是各國政府力求達到的最優(yōu)狀態(tài)。這種完美狀態(tài)下所要應對的挑戰(zhàn)則是:首先,不斷發(fā)展變化的自媒體環(huán)境。近年來,互聯(lián)網發(fā)展勢頭迅猛,數字技術及網絡技術更新?lián)Q代快,未來充滿著無限不確定性,因此,自媒體環(huán)境勢必會出現變革,如何應對這些變革、能否抓住時機適應變革才是時代給自媒體及政府的真正考驗。其次, 政府形象與公眾期望的契合。公眾對政府形象的期望要求政府必須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狀態(tài)下都能始終符合社會對其的設定,所謂社會對其的設定即指每個政府的政治行為及行政方式甚至私生活都必須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或社會大多數對其的行為設定。然而,公眾的價值觀會隨著社會形勢不斷發(fā)生改變,社會大多數對政府的行為設定也帶有嚴重的主觀色彩,這就要求政府要時刻與公眾期望保持一致,即使有時違反自己的主觀意愿,這對政府來說可謂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在現實社會中,這種“正正狀態(tài)”只能無限接近最優(yōu),卻永遠也無法真正達到的理想狀態(tài)。
正負狀態(tài)即自媒體傳播真實信息,政府實際形象惡劣。“正負狀態(tài)”是網絡監(jiān)督的理想形式和結果,網絡監(jiān)督是指監(jiān)督主體通過網絡了解國家事務、交流意見看法、提供信息線索、對監(jiān)督客體進行監(jiān)督的一種監(jiān)督形式[12]。自媒體的傳播者如果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網絡的匿名性和交互性就會使監(jiān)督主體能夠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能動性和積極性。而自媒體中網絡信息的復合性,又使得監(jiān)督主體發(fā)布的曝光和舉報信息能夠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承載力,視頻、圖片、錄音等載體都能快速上傳,輿論能夠迅速爆發(fā)。這種強大的公眾輿論壓力能夠迫使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極大地提高了反腐敗、打擊懶政行為、整肅政府隊伍的效率。令嚴重違反法律倫理、沒有基本責任心、抑或行政能力低下的各類形象惡劣的政府無所遁形。在這種社會風氣和輿論壓力下,之前形象惡劣的其它政府也會積極地改善自己的工作作風,提高自己的行政能力。
達到最優(yōu)的社會配置需要自媒體與政府活動的雙向配合,如若一方出現紕漏,都會影響到整個社會的效應。正負狀態(tài)下的紕漏方即為政府,其政治行為和行政方式被惡意扭曲,抑或表面形象積極正面實則瀆貨無厭,其活動完全破壞了政府應有的正面形象,給社會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當今自媒體環(huán)境下,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公眾的法眼,他們通過微博、微信、博客、臉書等各種媒介快速傳播信息,而作為公仆的政府更是一舉一動自然都在公眾的“取景框”內,受到監(jiān)督。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由于存在公眾個人主觀價值觀的判斷,不免存在信息失真、扭曲,甚至是歪曲等現象。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政府活動成為“透明體”,這不僅給政府本身帶來了挑戰(zhàn),而且對于大數據時代中如何實現自媒體與政府的雙贏也帶來了重大機遇。
負正狀態(tài)即自媒體傳播失實信息,政府實際形象良好。所謂傳播失實信息,也就是說自媒體傳播者在發(fā)布信息時,發(fā)布的關于政府形象的新聞信息與事實嚴重不符。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樣的:首先,自媒體傳播主體的低門檻特征導致了傳播主體即使信息不足也能隨意發(fā)布信息,信息的缺乏往往是大部分不實信息的根源。其次,由于政府透明度和回應度不足導致政府公信力的損失[13],也會使受眾傾向于相信自媒體上傳播的各類失實信息。再次,自媒體傳播主體和受眾都面臨著缺乏健全的知識、判斷力和寬容妥協(xié)精神的問題,這使他們將網絡空間作為自由無序地宣泄其憤懣情緒的場所,借此追求感官上的快感。最后,部分傳播者有目的針對特定人物和事物展開網絡攻擊,故意發(fā)布不實信息,以實現其利益。從議程設
置的角度來看,自媒體的傳播方式依靠巨大的流量設置于政府惡劣形象的媒介議程,在公眾輿論中鋪墊關于政府都是普遍惡劣的意見方向,并強化該觀點強度。在這種情況下,自媒體的傳播平臺往往會成為民粹主義泛濫聚集地,政府許多依據法律行事的正常行為成為了網絡攻擊的標靶,這將嚴重影響正常的政治生活,混淆視聽,對本來積極正面的政府形象造成嚴重破壞。就受影響的政府個體而言,自媒體時代的網絡暴力會嚴重損害這些政府的個人名譽,同時不實的曝光和攻擊,也會侵犯政府的個人隱私等合法的公民權利。
此狀態(tài)中的紕漏方為自媒體,其憑借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社會滲透性強等特點關注時事、引領時尚、創(chuàng)造熱點、制造話題,同時也通過微博、貼吧、微信等媒介介入到公共管理之中。但其發(fā)展迅猛,產品更新?lián)Q代快,公眾品味不斷變化,這無疑使自媒體的發(fā)展前景充滿著諸多不確定性。同時,由于公眾通過自媒體媒介介入公共生活帶有個人主觀價值判斷,而這些判斷中又不乏判斷失誤、惡意詆毀以及跟風迎合等情況。因此,自媒體環(huán)境本身也面臨著治理困境:首先,對政府活動有時缺乏客觀評價。很多自媒體媒介在報道和評論政府活動時,難免管中窺豹,難以用政治家的視野和宏觀眼光來看待其公共活動,對其評價自然也相對狹隘,缺乏客觀全面的觀點。另外,很多媒體并不能現場去了解政府對時事的看法或通過某項決策,往往只是道聽途說,因此會造成信息失真的情況發(fā)生。許多看似客觀的評論,實際上也缺乏嚴謹客觀的實證考察和分析。其次,惡意詆毀政府形象。政治生活中,任何一項決策都是一個政治過程,無論是政策制定還是政策執(zhí)行,都存在很大的尋租空間,部分自媒體媒介也會有自己的政治立場,有自己支持的利益集團。因此,這些媒介在進行報道或評論的時候,難免會傾斜于自己的支持方,而抹黑反對方。抹黑反對方的過程即是惡意詆毀政府形象的過程,這一操作在政治領域屢見不鮮。再次,跟風迎合現象。所謂的跟風迎合,其主體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其他媒介,二是公眾。第一媒介報道或評論政府活動之后,會引導其他媒介的風向。一般來說眾多小型媒介會追隨第一媒介的觀點進行傳播,從而影響到另一主體——公眾。公眾作為一個小型自媒體,積極參與政治生活,由于其缺乏獲取一手資料的渠道,因此會受各個媒體的影響,喪失對時事的實證判斷,逐漸跟風迎合主流媒體觀點,所謂“三人成虎”即是這個道理。endprint
負負狀態(tài)即自媒體傳播失實信息,政府實際形象惡劣。從議程設置的角度看,在屬性議程上采用不實信息來進行屬性鋪墊和突出屬性顯要性最終會使受眾形成脫離事實的意見,或者從根本上懷疑特定媒介乃至全部媒介發(fā)布的信息。這一狀況雖然有時能夠實現對不良形象的政府的規(guī)訓和懲罰,但這種 “歪打正著”的情況在自媒體塑造政府形象的過程中仍不可取。經常通過不實信息來揭露實際形象惡劣的政府會導致以下三個方面的嚴重后果:其一,自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功能淪為政府之間黨同伐異與權力角逐的工具,這會使一個國家的政治風氣進一步惡化。其二,通過不實信息即使打擊了形象惡劣的政府本身,仍會增加受眾對政府和自媒體的不信任感,降低自媒體網絡監(jiān)督的有效性,長久以來會使自媒體網絡監(jiān)督的影響力全面下降。此后,即使有真實曝光形象惡劣政府的信息,政府和受眾也將懷疑其真實性。其三,受眾對自媒體信息的懷疑會使受眾選擇去相信一些小道謠言和各式陰謀論,形成受眾“對媒體信任下降——謠言泛濫——對媒體信任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huán)。
這一狀態(tài)是任何一個國家或政體都不愿意見到的,因為處于這一狀態(tài)下的所有政治活動都是畸形的,所有政府都是扭曲的,無論是自媒體還是政府都會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或是完全為了個人私利不擇手段。上述“正負狀態(tài)”和“負正狀態(tài)”中所有的困境和挑戰(zhàn),“負負狀態(tài)”都將存在,而且還會出現“-1-1<-2”的情況:官媒之戰(zhàn)。首先,當政府和自媒體媒介所處的政治立場相沖突時,難免會出現政治斗爭。政府在其他主流媒體面前抹黑敵方媒體,而媒體又會引導公眾對敵方政府的看法,無形中引導輿論風向。這種爭斗爾虞我詐、不擇手段,使整個官場以及自媒體環(huán)境烏煙瘴氣。其次,官媒勾結。政府和自媒體媒介從自身利益出發(fā),為了某個共同的目標達成合作,一無是處的政府被媒體包裝成幾百年難得一遇的正面政府,政府為達成其與自媒體之共同目標努力奔走,活躍在官場人際關系網。這種官媒勾結的合作雖并不能長久,卻也在短期內誤導了輿論風向,浪費了社會資源,甚至做出了負面的政治決策,對整個社會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危害。
四、 自媒體時代下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認清自媒體的傳播環(huán)境。現如今自媒體傳播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使得原本處于被動地位的公眾有了更多的知情權和表達權,每個公眾都可以主動將自己的言論發(fā)布于微信、微博、博客等公開網絡平臺,從而引導輿論走向,這就使得政府處于被動地位。因此,政府必須要清楚地意識到自媒體傳播環(huán)境的更新?lián)Q代,不能將傳統(tǒng)的執(zhí)政方式運用于自媒體時代中,而必須時時刻刻注重自己的儀態(tài)與行為,在公眾及自媒體面前樹立正面的形象。
善于利用自媒體及時了解輿論走向。自媒體傳播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長期被壓制的公眾表達意愿呈現出井噴之勢,這些紛繁復雜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眾的心聲、訴求和愿望,政府必須及時了解并進行整理和吸納,掌握輿論熱點,這對于密切聯(lián)系群眾、提高行政效率、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另外,政府也應提高輿論引導能力,能夠根據輿情態(tài)勢第一時間做出回應,公布事實真相,回應公眾訴求,引導輿論走向,避免虛假信息的傳播,及時維護自身形象。
提高政府自身媒介素養(yǎng)。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李普曼說過:“在美國政壇,政府孰勝孰負要看誰的聲音更響亮更迷人,誰的鼓手更有手腕更無恥,誰就能在報紙上占據更大的版面。”[14](93)外國的很多政府都很注重利用自媒體來塑造自己的形象,他們甚至通過專職電視顧問或形象塑造團隊來對自身形象進行定位、策劃和包裝,在適當的場合以適當的形象來博得公眾的支持,比如羅斯??偨y(tǒng)“圍爐懇談”的親民形象、普京的硬漢形象、德國總理默克多的鐵娘子形象等。當今,面對日新月異的自媒體傳播環(huán)境,作為公眾人物的政府更應具備特定的媒介素養(yǎng),積極通過自媒體向公眾傳播方針政策,把握和引導輿論走向,及時合理地處理突發(fā)危機事件,展現出自己的政治魅力及執(zhí)政水平,以取得公眾的愛戴和支持,更好地開展工作。
加強政府與自媒體的合作。在社會突發(fā)事件的信息傳播中,自媒體擔任著重要角色。2008年發(fā)生的汶川地震一經證實,政府便在其官網發(fā)布地震信息,并更新震區(qū)災情、傷亡人數、救援狀況等信息,各大媒體平臺也積極參與和響應,將災情傳遞給每個公眾,最終極大減少了傷亡人數并增加了救援人數和物資,將風險降至最低,使災情得到有效抑制。正是這種政府與媒體間的良性合作,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損失,并引導正面輿論,更好地服務于社會。
提高自媒體及公眾的媒介素養(yǎng)。一方面,在自媒體的時代背景下,公眾應提升自身的“參與理性”,飛速發(fā)展的傳播技術可謂為公民參與提供了更多平臺和渠道,但也存在一定的危機,比如有的公眾通過網絡虛擬平臺造謠、污蔑他人等,這些行為都嚴重破壞了輿論環(huán)境,一定程度上成為公民參與的阻力。因此,公眾在發(fā)表言論時應提高理性,客觀務實。另一方面,紛繁復雜的信息難免會使某些公眾喪失獨立判斷的能力,盲目跟風,極有可能加入到散布謠言的隊伍中,成為特定團體利用的輿論工具。因此,公眾在接受各式各樣信息的時候,應提高自身對信息的理解力以及辨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努力做一個獨立的自媒體。
綜上,自媒體時代下政府形象的塑造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四象限說”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分析視角,通過分析自媒體與政府形象之間的四種關系,可將現實中的某一個社會問題直接對應到相應的象限中,從而分析出主要的責任方是自媒體還是政府,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加以引導,追求理想的正正狀態(tài)。具體到四種關系之中,就必須針對各象限特點對癥下藥,因勢利導:正負狀態(tài)中,著重規(guī)范政府行為、提高政治素養(yǎng);負正狀態(tài)中,著重規(guī)范自媒體環(huán)境,消除一切不良影響因素;負負狀態(tài)中,則需要雙管齊下,從自媒體環(huán)境和政府兩方面著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現“1+1>2”的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 武上力, 張艷如, 王云鶴. 移動社交時代下自媒體之比較研究——以微信、微博與QQ空間為例[J]. 新媒體研究, 2015, (1) : 27-28,14.
[2] 徐其一. 互聯(lián)網背景下自媒體特點簡析[J]. 科技傳播, 2015, (7): 106,102.
[3] 江駿. 淺析我國電子政務發(fā)展中的政府形象塑造[J]. 商, 2015, (20) : 102.
[4] 王文靜. 自媒體時代政府形象管理研究[D]. 燕山大學, 2015.
[5] 鄧新民. 自媒體:新媒體發(fā)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J]. 探索, 2006, (2) : 134-138.
[6] 吳潮. 新媒體與自媒體的定義梳理及二者關系辨析[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 2014, (5) :33-37.
[7] 朱曉鳴. 微信自媒體的崛起與思考[A]. 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編. 南方傳媒研究(第四十一輯:自媒體)[C]. 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 2013.
[8] 王偉偉. 論自媒體時代我國政府形象的塑造[J]. 山東行政學院學報, 2014, (6) : 23-27.
[9] 韓培慶. 論自媒體時代政府形象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J]. 中國報業(yè), 2016, (16):30-31.
[10] [美]馬克斯韋爾·麥庫姆斯. 議程設置:大眾媒介與輿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1] McCombs, M. E. and Show, D. L. The Agenda-setting function of mass media[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72, 36(2): 176-187.
[12] 薛瑞漢. 網絡監(jiān)督面臨的新問題及路徑選擇[J]. 新視野, 2010, (1) :79-81.
[13] 馬得勇, 孫夢欣. 新媒體時代政府公信力的決定因素———透明性、回應性抑或公關技巧?[J]. 公共管理學報, 2014, (1) : 104-113.
[14] [美]沃爾特·李普曼. 公共輿論[M]. 閆克文, 江紅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責任編輯:夏 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