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繼承與發(fā)展”:功能語言學本土化研究(II)

2018-01-30 21:39王敏辰何偉
關鍵詞:繼承與發(fā)展本土化應用研究

王敏辰+何偉

〔摘要〕 文章介紹了2017年11月1日至2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的第21屆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論壇的應用研究。八位主旨發(fā)言專家立足于語篇分析、語言教學或翻譯研究等不同領域,探討了功能語言學的適用性。本次論壇的召開推動了功能語言學的本土化發(fā)展,為中國學者解決漢語問題提供了研究范式。

〔關鍵詞〕 功能語言學;應用研究;本土化

〔中圖分類號〕H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89(2018)01-0007-05

引 言

功能語言學既是一門普通語言學(general linguistics),也是一門適用語言學(appliable linguistics)。經(jīng)過五、六十年的發(fā)展,功能語言學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目前,功能語言學已被應用于解決本國語言問題,但同時面臨著本土理論的質疑和挑戰(zhàn)??偠灾δ苷Z言學的本土化研究沒有受到學界足夠重視,其漢語研究及英漢對比研究還需進一步發(fā)展。

為推動系統(tǒng)功能思想在我國的發(fā)展,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外語教學與研究》編輯部和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于2017年11月1日——2017年11月2日,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召開了“第21屆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論壇”。本次論壇采用線上和線下兩種參會方式,吸引了來自國內外高校及科研機構的近1500位專家學者和研究生參與。

一、 論壇主旨發(fā)言

本次論壇分為兩大版塊: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理論研究(理論篇)和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應用研究(應用篇),共有16位專家作了主旨發(fā)言。其中,聚焦于應用篇的主旨發(fā)言專家有8位,按發(fā)言順序,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胡壯麟教授、復旦大學朱永生教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司顯柱教授、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李戰(zhàn)子教授、廈門大學楊信彰教授、上海交通大學王振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于暉教授和同濟大學張德祿教授,他們主要探討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在語篇分析、語言教學及翻譯研究中的應用和發(fā)展。下文按照這三個分議題,逐一回顧上述八位專家的主旨發(fā)言。

(一)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

胡壯麟教授作了題為“多模態(tài)語篇的銜接與連貫”的報告。在報告中,胡教授首先區(qū)分了幾組重要概念,包括“模態(tài)(Modality)”與“情態(tài)(modality)”、“模態(tài)(mode)”與“媒體(medium)”、“單模態(tài)”與“多模態(tài)”,并闡明了概念間的關系。他指出,模態(tài)是用某種媒體表達信息的特殊方式,與媒體存在著內在聯(lián)系,就本質而言,二者反映了話語和技術的關系。與此同時,胡教授還對研究話語與技術的關系以及進行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的原因作出解釋。他認為,任何話語都具有多模態(tài)的固有特性,進行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可以有助于發(fā)展話語的新形式、研究多模態(tài)現(xiàn)象的社會活動和教育性的社會互動過程,并且研究成果可應用于工作場所的話語分析。之后,胡教授介紹了“多模態(tài)符號學”概念形成的歷史淵源及發(fā)展現(xiàn)狀。1978年,Halliday[1]提出要在社會文化語境中解釋語言。從此,社會符號學家將語言視為人類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產(chǎn)生的意義表達系統(tǒng),并把分析語言符號的結論應用于其它符號模式,由此誕生了“多模態(tài)符號學”。目前,以OToole、Lemke、OHalloran、van Leeuwen等人為代表的學者致力于社會符號學視角下的多模態(tài)研究,研究素材豐富多樣,并形成了一套立足于多模態(tài)符號資源系統(tǒng)的基本研究準則。接著,胡教授闡述了語篇銜接和連貫的內涵。在書面語及口語語篇中,語篇的銜接主要有三種手段:詞語連接、主位連接和語音連接。在多模態(tài)語篇中,不同模態(tài)通過共現(xiàn)、重復等方式實現(xiàn)意義的連貫和統(tǒng)一。進而,胡教授梳理了五類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的理論框架,包括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認知科學、介入理論、社會符號學和修辭結構理論,并著重介紹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三大元功能思想如何指導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的語篇分析。他指出,分析圖像等視覺符號的語義關系可以從三個層面展開:1、探討不同圖像之間或同一圖像中不同成分的及物性或邏輯性關系;2、探討圖像中參與者的社會關系、圖像設計者的交際目的和圖像解讀者與圖像內容的介入程度;3、通過圖像排版,剖析多模態(tài)語篇的信息結構。對于聽覺符號,亦可采用三大元功能的理論,根據(jù)聲音來源及特征分析參與者或環(huán)境成分,通過聲音大小及表達方式判斷社會距離等。最后,胡教授以PowerPoint演示文稿為例,展示了多模態(tài)語篇分析的具體操作方法。

李戰(zhàn)子教授作了題為“中國外交新理念的功能話語分析”的報告。李教授從韓禮德對科學語言的研究談起,詳細介紹了《科學語言》一書的基本觀點,討論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精細分析在科學領域的貢獻,并且發(fā)現(xiàn)了外交話語與科學話語的共性。李教授指出,學習外交語言的過程與學習科學話語的過程類似,通過認識外交話語的特點,我們可以更快更好的掌握外交政策的特征,認識外交話語權,這也是做好外交翻譯的基礎。然后,李教授參照Halliday[2]提出的科學話語的七個特點,發(fā)現(xiàn)外交話語具有以名詞為核心的特征,歸納了五類外交話語中的名詞,分別是形容詞性名詞(如kindness,sincerity等)、抽象概念蘊于具體形式的名詞(如a stronger voice,a positive role等)、抽象名詞(如friendship,partnership等)、表達外交理念、國際關系及組織類名詞(如developing countries,UN,G20,SCO等)和名詞化結構(如the principle of good neighborliness,just and fair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order等)?;诖耍罱淌谶x取《解讀中國外交新理念》和《中國關鍵詞》兩個中英對照文本,以“義利觀”為例,分析了外交話語的變化,并對漢英雙語的術語表述作出評價。最后,李教授指出,理解外交話語是構建外交理論的第一步,關于怎樣理解外交話語,功能語言學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描寫框架。例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從名詞化的論述以及概念的構建等方面進行描述,然后可以進行雙語的對比和評價,看概念是如何形成的,在表述上是否有效,在與別的話語的融合中是否和諧等。endprint

楊信彰教授在題為“學科語篇中的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的報告中,以美國中學常見的物理教材與一本物理論著為研究語料,探討了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在學科語篇中的行為。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具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分別體現(xiàn)心理過程和言語過程。根據(jù)過程語義的差別,心理動詞還可細分為感知動詞、認知動詞、意愿動詞和情感動詞四類。另一方面,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散見于各類語篇中,是投射的重要資源。前者能夠投射思想,后者能夠投射言辭。鑒于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的獨特性,楊教授對比考察了物理教材和物理論著在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使用上的差別。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語篇中,心理動詞和言語動詞的使用頻次不同:在教材中,認知動詞使用次數(shù)最多,其次是言語動詞;在論著中,認知動詞使用最多,其次是感知動詞。這說明物理知識不是全部通過復雜的心理活動呈現(xiàn)的,還需要視覺感知和言語等活動,用以傳達視覺及聽覺獲得的信息或事實。總的來說,楊教授的報告有助于我們了解物理學科使用言據(jù)性動詞的話語習慣,認識物理教材和論著呈現(xiàn)觀點和物理知識的方式,增強學習者的學科識讀能力。

王振華教授作了題為“語篇中的聯(lián)結意義及其人際意義”的報告。王教授從語法和語篇兩個視角出發(fā),逐一梳理了Quirk et al.[3]、Halliday & Hasan[4]、Dane[5]和Martin[6]等人對銜接和連貫的論述,發(fā)現(xiàn)上述研究主要聚焦于聯(lián)結資源的語篇功能,而對聯(lián)結資源的人際功能鮮有論及。鑒于此,王教授在報告中著重探討了大語篇(big discourse)中的聯(lián)結資源及其發(fā)揮的人際意義。通過討論,王教授指出,大語篇的連接手段有兩種,一種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連接詞,屬于“文脈”(prosody)方面的語言資源,另一種是表達“義脈”(periodicity)方面的語言資源,包括表征命題有效性的話題主位、與事件順序相關的語篇主位和本身具有人際意義的人際主位。這些聯(lián)結資源除了表達謀篇意義和/或概念意義外,還具有人際意義,他們通過表達“框定意義(framing)”或“導航意義(navigating)”,在時空上操縱讀者或聽者。

于暉教授的報告題為“英漢教育語篇知識結構對比研究”。在報告中,于教授首先回顧了知識與教育、語言學的關系,以及教育社會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的關系。于教授指出,教育語篇是教育學與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共同關注點。在教育社會學框架下,Berstein[7]提出了“知識結構”(knowledge structure)理論。他認為學校知識屬于垂直話語,需要經(jīng)過制度化的教育過程才能習得。具體來說,知識結構主要有兩種,分別是等級知識結構(hierarchical knowledge structure)和水平知識結構(horizontal knowledge structure)。前者通常出現(xiàn)在自然科學語篇中,內容連貫,層次分明;后者常出現(xiàn)在人文社科語篇中,具有一系列的專業(yè)術語和專業(yè)的研究模式。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框架下,教育語篇的分析則更加精細。例如,Martin[8]提出了“權利三項”(包括權利詞匯、權利語法和權利話語的組織)的概念,這可用于分析教育語篇中的專業(yè)詞匯、語法隱喻現(xiàn)象以及信息組織結構。于教授指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理論促進了教育學的發(fā)展,它可以為解讀教育語篇的知識結構提供理論分析框架?;诖?,于教授從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語篇體裁類型視角出發(fā),以中美中學生的生物教材為例,對比分析了英漢教育語篇的知識結構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中美教科書中的語篇體裁類型分布趨于一致,報告類語篇和解釋類語篇最為常見,步驟類和故事類體裁出現(xiàn)頻次最低。不過,相比而言,中文教科書中的步驟類和故事類體裁出現(xiàn)頻次高于英文教科書,這體現(xiàn)了中國教育傾向于通過開展具體實驗及講述名人故事等方式,促進抽象知識語境化,從而幫助學生建構生物知識。

(二)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言教學

朱永生教授在題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碼理論的對話與合作”的報告中,梳理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碼理論對話與合作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1960s—1980s中期),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碼理論相互影響。在該階段,以Bernstein、Halliday和Hasan等人為代表的一批學者,聚焦于語碼取向,促使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語碼理論互相啟發(fā),但是此時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還無法滿足語碼理論探求社會體系的需求。第二階段(1980s末期—1990s),教學理論化。該階段的代表人物有Bernstein和悉尼學派學者,他們主要關注的是教學話語和以體裁為基礎的讀寫教學研究。在這一階段,兩種理論的互動超越了長期支配教育界的以教師為中心和以學生為中心兩種教學模式,幫助老師通過解構、師生共同建構和個人建構等教學階段,將教師指導、師生互動和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結合在一起,從而使知識得到逐步積累。不過,由于地理和歷史上的原因,該階段面臨雙向交流程度較低的問題。第三階段(2000-2010),基礎奠定階段。在該階段,Maton、Martin等人致力于解決知識結構的符號基礎。這一階段的理論研究雖然存在諸多不足,但是他們?yōu)閮煞N理論后來相互交流的飛躍發(fā)展和深化奠定了基礎。第四階段(貫穿20世紀90年代),專門性階段。這一階段延續(xù)了第二階段的研究,繼續(xù)關注教育實踐。第五階段(近五年至今),語義性階段。在該階段,Maton[2]發(fā)表了Knowledge and Knowers: Towards a Real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一書。該書關注知識語碼和知者語碼,強調了不同學科的語碼差異性。朱教授建議在座的青年學者、教師閱讀此書,學習如何識解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以此指導教學。

張德祿教授的報告題目是“多元能力培養(yǎng)選擇模式探索——系統(tǒng)視角”。隨著中國外語教育的迅速發(fā)展,多元能力培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我國外語專業(yè)人才的主要培養(yǎng)模式。張教授根據(jù)以往研究和能力培養(yǎng)的特點,首先區(qū)分了10大類、22小類外語本科生的能力結構,然后提出了三種對應于現(xiàn)有課堂模式的培養(yǎng)模式,分別是單一能力培養(yǎng)模式、多能力培養(yǎng)模式和融合式培養(yǎng)模式,以及三種能力培養(yǎng)模式,即內容(知識)為基礎的知識能力培養(yǎng)模式、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力培養(yǎng)模式和以方式、認知和態(tài)度為基礎的能力培養(yǎng)模式?;谶@三種能力培養(yǎng)模式以及不同的能力結構類型,張教授以知識講授系統(tǒng)和話語實踐系統(tǒng)兩大連續(xù)統(tǒng)為依托,提出了從教學目標到具體教學模式的綜合性外語專業(yè)本科生多元能力培養(yǎng)模式系統(tǒng)網(wǎng)絡。該系統(tǒng)網(wǎng)絡不僅包含外語專業(yè)核心能力培養(yǎng)模式,如知識講授、課堂討論、布置任務、專家培訓、實景實踐等,還包括非核心能力培養(yǎng)模式,如隨堂培養(yǎng),這為今后從系統(tǒng)功能視角進行更為具體的能力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可供參考的宏觀框架。endprint

(三)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翻譯研究

司顯柱教授在題為“人際隱喻與譯文評析”的報告中,從人際語法隱喻角度入手,闡明了人際隱喻理論之于譯文評估質量的價值。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人際隱喻包括語氣隱喻和情態(tài)隱喻。通過對這兩方面內容的考察,司教授發(fā)現(xiàn)語言具有復雜的語義系統(tǒng),在英漢兩種語言翻譯過程中,語氣隱喻和情態(tài)隱喻現(xiàn)象難以避免。就語氣隱喻而言,譯者為實現(xiàn)譯文在人際功能(意義)維度上與原文對等,通常轉換譯文的語氣域,以及添加或改變語氣詞。就情態(tài)隱喻而言,譯者為實現(xiàn)原文和譯文情態(tài)意義的一致性,常采取增減情態(tài)成分、改變歸一性和情態(tài)級值或者變換主客觀情態(tài)取向等方式?;诖耍窘淌诮Y合具體的英漢、漢英翻譯譯文,分析了不同譯文的質量和效果。司教授指出,人際隱喻理論在評價譯文質量和效果上具有可行性和實用性,從該角度分析譯文,可以更好地揭示譯文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二、 結語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作為一門適用性語言學,它注重理論的應用,致力于解決語言本身及與語言相關的實際問題。因此,應用研究在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通過上述八位專家的報告,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本土化應用研究呈現(xiàn)出以下幾個特點:一、多樣性。學科語篇、文學語篇、日常語篇等都是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二、多意義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已從單一模態(tài)研究擴展到多模態(tài)研究;三、學科互補性。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與文體學、翻譯學、教育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互為借鑒,這進一步推動了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發(fā)展??梢姡到y(tǒng)功能語言學在解決漢語問題時具有強大的解釋力。不過,鑒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應用領域不限于語篇分析、語言教學和翻譯研究這三種,計算機語言學、兒童語言發(fā)展、臨床語言學等不同學科的本土化研究也需進一步發(fā)展,因此功能語言的本土化研究任重而道遠。

總的來說,第21屆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論壇的召開,為中國的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作為中國學者,我們首先有義務運用科學的理論解決漢語問題;作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者,我們更有責任推動功能思想在中國的發(fā)展,積極應用功能語言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漢語問題,完善和發(fā)展功能理論。

〔參考文獻〕

[1]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2] 韓禮德. 科學語言[M]. 張克定等(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

[3] 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85.

[4] Halliday, M. A. K. &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5] Dane, F.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xt [A]. In Dane, F. (ed.). 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C]. Prague/The Hague: Academia/Mouton, 1974:106-128.

[6] Martin, J. R. Constructing knowledge: a functional linguistic perspective [A]. In Christie, F. & Martin, J. R. (eds.). Language, Knowledge and Pedagogy: Functional Linguistic and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 [C]. London: Continuum, 2007: 34-63.

[7] Bernstein, B.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scourse: an essay [J].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9, 20 (2): 157-173.

[8] Martin, J. R. Embedded literacy: knowledge as meaning [J].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 2013, 24 (1) : 23-37.

[9] Maton, K. Knowledge and Knowers: Towards a Realist Sociology of Education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責任編輯:高生文)endprint

猜你喜歡
繼承與發(fā)展本土化應用研究
基于“主題語境”的高中英語閱讀本土化研究
中國傳統(tǒng)服裝服飾的舞臺表達形式
湖北民間織繡工藝的現(xiàn)代產(chǎn)業(yè)化可能性初探
瑤族舞蹈的道具運用與形象塑造
國內少兒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困境與思考
解構主義思潮下的當代戲曲藝術研究
進駐數(shù)字課堂的新興教學媒體
法律移植視閾下英、德民事訴訟制度在山東租借地的“本土化”
AG接入技術在固網(wǎng)NGN的應用研究
分層教學,兼顧全體
武穴市| 泊头市| 奉化市| 镇江市| 克什克腾旗| 南昌县| 兰西县| 南川市| 托克逊县| 方城县| 射洪县| 手游| 崇礼县| 山东省| 合川市| 喜德县| 射洪县| 枝江市| 宁德市| 南召县| 太仓市| 黄大仙区| 巴里| 丰县| 延津县| 泰州市| 万山特区| 拉孜县| 长岛县| 昌吉市| 蓬莱市| 绿春县| 鲁山县| 陕西省| 司法| 闽侯县| 鲁甸县| 延长县| 习水县| 资兴市| 襄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