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仁則壽
——儒家仁愛觀念對老年人心靈建設的啟發(fā)

2018-02-06 21:07程飛達
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 2018年2期
關鍵詞:仁心仁者仁愛

程飛達

(北京大學 人口研究所,北京 100871)

一、問題的提出

截至2016年,我國老年人口規(guī)模達到2.3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的16.7%,是世界上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國家。①然而在當代中國,伴隨著社會的巨大變動,養(yǎng)老模式也與過去產生了較大的變動,空巢老人、獨居老人日益增多。數(shù)據(jù)表明,截止到2010年,我國單身戶和只有一對老夫婦戶這種空巢家庭已占60歲及以上老年家庭的32.64%。②而2000-2010年,我國獨居老年人口總量幾乎增加了一倍,2010年全國獨居老年人口達到了1443萬人。[1]子女所承擔的家庭照料功能日漸衰弱,加上社會相關養(yǎng)老產業(yè)的不完善,使得老年人不得不面對被社會邊緣化的弱勢生活。而老年人在退休之后,社會支持與社會參與有所喪失,容易走進消極,拒絕和外界接觸的困境,使得他們在精神上抑郁、生活上空虛,變得孤獨寂寞。同時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更是存有無形、慢性、難發(fā)現(xiàn)的特征,如若指導不當,無法應對,則容易發(fā)生較為嚴重的心靈困境,致使老年群體走入無窮無盡的消極漩渦,產生“心病”,不僅降低幸福感和生活滿意度,更會對家庭乃至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①最常見的10項生活事件種類分別為:患急重病或受重傷;飲食、睡眠等生活規(guī)律的重大變化;經(jīng)濟困難;與其他家庭成員(不包括配偶、父母和孩子)關系不和;因經(jīng)濟原因之外的其他因素與子女不和;夫妻不和;配偶死亡;因贍養(yǎng)或其他經(jīng)濟問題與子女發(fā)生矛盾;丟面子、受人歧視或被人誤會;其他主要家庭成員死亡。文章所指項為家庭成員不和以及被人歧視等5項。

②研究2000年、2006年和2010年“中國城鄉(xiāng)老年人狀況調查”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我國老年人信教比例先從2000年的15.56%,上升至2006年的17.09%,到2010年又下降至14.01%。

老年人遭遇心靈之困境,在一定積累之下容易導致老年人抑郁、自殺等狀況的發(fā)生,并且在當下中國情況較為嚴重,不可忽視。李甲森等曾利用中國健康與養(yǎng)老追蹤調查2013年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我國中老年人31.2%存在抑郁狀況,并且老年人年齡越大,抑郁情緒的發(fā)生率也越高。[2]2014年的一項meta分析結果顯示,我國空巢老人的抑郁患病率更是高達40.4%。[3]除此之外,1987-2010年我國5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年自殺死亡為7.29萬人(平均每天200人),其中城市、農村每年平均自殺死亡人數(shù)分別為1.07萬、6.22萬,農村自殺老人是城市的6倍左右。[4]養(yǎng)老貴養(yǎng)心,老年人選擇自殺與其日常生活的所思所想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周脈耕等人曾在2004年對304例老年自殺死亡者進行死前負性生活事件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人自殺死亡者最常見的10項生活事件中有5項與老年人因未處理好人際關系而想不開相關。[5]①而除了生活瑣事之上的想不開之外,在筆者看來,老年人心靈問題的根源更在于價值觀念與生存意義的喪失。根據(jù)穆光宗提出的“喪失理論”來解釋老年人的自殺狀況,其中有一條重要的因素即“理想的喪失”。[6]這種喪失常常是老年人持有的悲觀觀念的反映,表現(xiàn)為生活上缺乏積極的目標,自尊自信的降低,抱著“活一天算一天”的消極心態(tài)等等,因此,在一定意義上“理想”的喪失也可以理解為“追求的喪失”“意志的喪失”和“心理健康的喪失”。[7]據(jù)統(tǒng)計,2000-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中信教的比例維持在14%-17%之間,②整體趨勢而言各大宗教占老年人口的比重都在不斷下降。[8]面臨著“喪失困境”而引發(fā)的心靈上的生存困境,無論是幫助老年人平靜看待日常生活之瑣事還是促進其價值觀念的確立,老年人的心靈建設都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

然而就現(xiàn)有的老年學的學術研究來看,關于老年人的心理建設方面則多是集中在老年人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研究上面,這些研究多傾向于以定量的方法研究老年心理問題的產生機制,如關于老年人抑郁、老年人自殺的相關研究,都是傾向于對老年人產生這種心理問題抑或是消極心理所導致的消極行為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以定量或者實驗研究的方式研究老年抑郁、自殺的影響因素固然重要,但僅有這些還遠遠不夠,找到緣由之后還需幫助老年人找到與其適應的情緒出口,以系統(tǒng)性、理論化的精神支持幫助老年人消除精神貧困,走出心靈困境。本文所指老年人的心靈建設便是在解決老年人精神困境的基礎上,嘗試為老年人從意義感、價值感的維度構建心靈大廈,幫助其以和諧心態(tài)應對老年生活的一種理論構想。

筆者認為儒家文化的“仁愛”思想能夠從道德人格完善的角度幫助老年人構建和諧的內心秩序,進而填補老年人心靈建設上的空白。《論語·雍也篇》中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儒家的仁義觀所強調的悠然、淡泊的生活態(tài)度適合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同時其構建的道德價值觀也能為老年人的理想追求提供精神養(yǎng)料。除此之外,儒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最強大的根基,相對于宗教信仰而言對中國老年人也有著較高的可接受性。因此,本文擇取儒家“仁愛”觀念中的自愛、親人、仁心的概念構建理論框架,進而對老年人的心靈建設提供哲學性指導。

二、儒家仁愛觀念

之所以將儒家思想歸為入世的哲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將人放在很重要的地位,承認人的合法性地位,是一門以人為本的系統(tǒng)思想?!百|言之,則儒家舍人生哲學外無哲學,舍人格主義外無人生哲學也?!盵9]75在儒家思想觀念之中,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人應該以何種方式存活,因此如梁啟超所言,將儒家哲學歸于人生哲學并不為過。當人進入老年期,因為自身能力的下降而退出社會,逐漸放棄了對自我價值的追求,而這種放棄背后還存有一個原因即是對追求何種價值的無知。青年人能夠通過工作創(chuàng)造自身的價值,這種價值在某種程度上是可視的,并且能夠給人直觀的成就感。然而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這種直接價值感的獲得逐漸衰弱,便容易致使老年生活失去價值上的方向感。一旦個人的價值喪失,便容易使人走向極端,發(fā)生抑郁以至于自殺的極端狀況。而儒家觀念所能夠提供的價值觀是終身適用并且更適合老年人群體的,這種價值感并不需依賴于現(xiàn)實產出,而更多地集中在道德意識的建立上面?!抖Y記·中庸》和《禮記·表記》中都提出“仁者,人也”,《孟子·盡心下》也指出“人也者,仁也。合而言之,道也”,都重在說明人之所以為人,意義便在于“仁”的實現(xiàn)上面。而堅守之“道”也不過是人與仁的集合,即是說明道在人的身上直接體現(xiàn)為“德”,而遵循“仁”的指示則可實現(xiàn)人道。從某種程度上講,儒家文化中“仁”的概念一方面是道德倫理的指向,同時更是入世生存的守則。從儒家文化之中,我們可以有所汲取,在老年人群體面臨“自我”“他者”這兩個客體時提供心靈建設的指導。因此,本文從儒家文化中選取“仁愛”的概念,從“自愛”“親人”“仁心”三個角度構建老年人“仁愛”觀念體系,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哲學性的建議。

1.仁者自愛

“仁者自愛”在整個“仁愛”體系之中實則是起點與終點的合一。“自愛”首先是與自我進行對話,與自己的思想進行溝通,清楚地辨析個人的好惡,才能以此為評判標準與他人進行相處,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這一過程需要的則是“克己”“修己”。“克己”“修己”的本身意義并非消極,而是實現(xiàn)“成己”的終極要義,即在個體道德意義上生命價值的自我實現(xiàn)。這一過程并非行為主體刻意追求的目標,而是在“為人”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境界。因此,從源頭來看,“仁者”先需自愛,然后才能夠實現(xiàn)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而從價值來看,“仁者自愛”則是對行為主體積極的價值關懷,是由內向外的根植于行為主體的生命本源的內在驅動力。從倫理學的角度看,“仁者自愛”所趨向的應該是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也就是自我定位的問題。[10]自愛的觀念首先是承認自我,認可自我,其次是在這個基礎上對自我進行反思與感悟。當然,自愛也只是仁愛觀念的起點,不能完全停留在自愛的環(huán)節(jié),而是以此為出發(fā)點不斷實現(xiàn)仁的境界。

2.親愛親人

儒家文化的核心范疇是“仁”,并將“仁”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道德原則??鬃诱J為,人際關系中存在著親愛之情,這種親愛之情有兩種維度,第一重維度是“親親”,即“仁者人也,親親為大”?!坝H”的對象是與自我有血緣關系的親人親屬。而第二重維度則是“親人”,其對象則擴充到大眾。從此出發(fā),孔子提出了忠恕之道的道德律,即所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的“親愛親人”的觀念是一種內收性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并非是從自我出發(fā),而是以接觸的人或物為標準調整自我的一種思維模式。在與人進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儒家要求行為主體盡可能地內收自我的情感,并以自我的認知為依靠猜測他者的想法,并盡可能地滿足他者。在這個過程之中,如若存在矛盾沖突之處,則需要對“自我”進行“克制”,使自我的行為能夠滿足“仁”的要求。因此,在強調“親人愛人”的“仁愛”思想之中他者在道德上優(yōu)先于“自我”。

在這種思維體系之下,并非強調一味的犧牲與奉獻,在上一環(huán)節(jié)“仁者自愛”之中,在犧牲與奉獻之外在行為主體身上可以得到現(xiàn)實的道德意義的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來源于“做了應該做的事”,而這也即是“天人合一”的實現(xiàn)。儒家的“親人愛人”思想表面上是一種放棄自我的表現(xiàn),而其本質上則是成就自我。從某種程度上講,儒家的仁愛觀念是將“自我之心”安置在“他者之心”中,并從他者之身尋求個人價值的過程。如果每一個作為個體的人都能夠遵循同樣的仁愛觀念,則整個社會便會達到“和”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之下會減少沖突與矛盾。

3.仁心之境

儒家思想“仁”的道德境界構建由心性論開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是人性本善。孟子的“四端”說正是對這種內在之善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解釋:“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泵献诱J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是仁義禮智的起始,是人天生的本性,即人性本善。所謂“仁心”,在儒家即是人心之本然狀態(tài),即為這種天生的“善”。在儒家看來,現(xiàn)實生活中之所以會出現(xiàn)種種“惡行”,根源在于本然之心被私欲遮蓋,難以顯現(xiàn)其全貌。人心之本體作為一種靈能本應該指引人們的道德行為,但人們之所以不能發(fā)現(xiàn)“仁心”、按照“仁心”的要求去做,原因就在于心中的“私欲”。當人們的私欲與道德行為發(fā)生沖突,私欲的力量便會阻礙良知的發(fā)現(xiàn),指引人們朝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

而在這一過程中,就需要人們有所為去發(fā)現(xiàn)“私欲”并追求“仁心”。在儒家,境界則體現(xiàn)為作為個體的人對“天人合一”的終極追求。前文說到,儒家觀念的道德善感是天生根植于人內心的,而為了不受到各種名利、欲望、蒙蔽的干擾,則要通過自身的修養(yǎng)工夫“求其放心”,進而實現(xiàn)內心之善念與“道德之天”的有機結合,即自覺地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儒家哲學不同于一般性的宗教信仰,其關注的是道德意義上人格的無限追求與完善,即將“人性之善”根植于人的內心之中,也就是所謂“仁心”,使現(xiàn)實的人能夠通過修養(yǎng)工夫克制內心的私欲進而使人格朝著更高更完美的方向發(fā)展。因此說,所謂“仁心之境”實則是對本然之心的無限探求,也是對所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的現(xiàn)實踐行,更是君子畢生所求的理想人格目標。

通過以上對儒家仁愛體系的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仁者自愛”“親愛親人”與“仁心之境”并非割裂的,而是相互推演相互聯(lián)系的三重環(huán)節(jié)。其中,“仁者自愛”是基礎,其通過與自我的對話進而實現(xiàn)對自我道德觀念的肯定,而“親愛親人”則是在“仁者自愛”的范疇之上形成與他者之間內收性的相處之道。而“仁心之境”則是以“親愛親人”為途徑所完成的對自身理想人格的最終追求。因此,三者之間實為一體,是儒家道德體系之下的三重邏輯進程。而透過整個儒家的道德觀念,我們可以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心靈的精神素材,并可以選取其精華的部分為老年人的心靈建設提供哲學性指導。

三、仁愛觀念對老年生活的啟發(fā)

首先,學會“仁者自愛”并明確自我定位。當人進入老年期之后,原有的生活模式與工作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隨之而來的是社會身份的轉變。社會角色的轉化導致老年人失去原有的生活軌跡,而這種生活模式往往是其習慣了幾十年的一個結果。而在這種狀況之下,便極容易產生失落感、自卑感。除此之外,他們還有面臨身體機能衰退而帶來的種種問題。在這種狀況之下,老年人更是一定要學會自愛自樂,因為他們自己才是積極老化、活躍老化和快樂老化的主人。

學會“仁者自愛”首先要懂得與自我進行積極對話,承認“自我”存在的合理性,明確自我概念(self-concept)并尋找到自我的價值。很多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過得渾渾噩噩,每天待在屋子里面無所事事,只能與電視機為伴,更有老年人認為活著的日子所剩無幾,生活不再存有意義,不如茍且地過日子。而當老年人進入這種缺乏溝通與交流的生活之中時,就容易走入自我的精神困境。困在其中,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之后就會慢慢導致抑郁、自殺的發(fā)生。為了避免這種狀況,老年人一定要學會與自我進行對話,與自己進行對話不是別的,而是要反思自己,明確自己想要什么,自己喜歡什么,自己厭惡什么。而明確了這些事情之后,便要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生活,將自己的興趣愛好規(guī)劃進日常生活之中,盡可能地避免讓自己接觸有所厭惡的事物和情緒,從而過有準備有規(guī)劃的晚年生活。而在簡單的情緒的快樂之上,老年人心靈建設更深刻的內容則是對自我價值的尋找。

正如上文所言,“仁者自愛”的目標是對自我應該是怎樣的人的確定,而對成為什么樣的人的確定則是對個人的人生價值或者意義的明確。生活的前行需要精神支柱的支撐,而這種精神支柱從另一個角度則是人生的意義。老年人的生活因為臨近人生的終結,因此很容易放棄這種精神支撐的尋找等待死亡,原因則在于對結果的一種預設以及對自我愛惜程度的缺失。而強調自愛是因為其根本在于確立自我生存的價值與意義并對其進行積極的追求。

其次,懂得相處之道,學會以愛人的方式積極融入社會。僅僅學會自愛并不能促使儒家強調的道德價值的實現(xiàn),因為整個儒家文化的道德基礎是通過與他人直接進行接觸的過程中實現(xiàn)的。2002年,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積極老齡化”的概念,基本含義是“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創(chuàng)造健康、參與、保障(安全)的最佳機遇”。其中“參與”一詞強調了老年人社會參與的重要性。鄔滄萍、彭青云指出,“參與”是指老年人根據(jù)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喜好,參與社會經(jīng)濟、文化和精神活動。老年人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家庭、社區(qū)和社會發(fā)展中,利用自己積累的知識、技能和經(jīng)驗繼續(xù)為家庭、社區(qū)和社會做貢獻。[11]在事實上,若干縱向研究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社會支持的結構與死亡風險降低之間的關系,極度的社會隔離以及較差的社會支持可能導致較高的死亡率。[12],[13],[14]因此,老年人要學會多參與社會,實現(xiàn)反哺社會。

而老年人在積極地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如上文所言,應該以“仁”的方式與他人進行交流與接觸。具體而言,踐行“仁”的觀念就是要去愛人,愛人又包括同情人、關心人、幫助人等等。而“仁”的對象有所不同,則“仁愛”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也存有不同?!叭蕫邸比绻憩F(xiàn)在子女身上即是“孝”,如果表現(xiàn)在父母身上則為“慈”,如果表現(xiàn)在兄弟姐妹朋友身上就是“情”。人不是單個肉體的存在,而是整個社會關系的總和,踐行“仁”本質上即是以“愛”來聯(lián)系人際關系。而這種“愛”的產出也一定是由內而外自愿做的,如果是被迫做的,就不能稱其為“道”。

這里以“時間銀行”為例說明老年人在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應遵循的“忠恕之道”。所謂“時間銀行”是指組織各年齡階段的人(其中也包括較年輕的老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在服務過程中積累服務時數(shù),當自己需要別人幫助時,也可享受同等時數(shù)的免費服務。當然,這種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內容與對象可以是多元的,但主要應是老年人,特別是為高齡老人提供的服務。[15]時間銀行的本質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服務的相互交換。有余力的老年人可以為生活存在障礙的高齡老人提供服務,而當自己面臨生活無法自理的時候則會有相對年輕的老人來服務自己,實質是以時間為維度的服務交換。而在向他人提供服務的過程中,更應該遵循儒家的相處之道,即遵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黃金律。老年人在進入生活不能自理期時照顧難度大,一方面身體上的照顧需要人的耐心,同時老年人的精神支持也格外關鍵。“時間銀行”的照料模式雖然存在形式上的監(jiān)督,但將服務落實到生活中的時候更多地是依靠人的“良知”。因此,在對高齡老人提供照料的過程中更需要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信念,即便是沒有血緣關系,也應該心存善念,以自己希望被照顧的方式要求自我、照料他人,切不可因為被照料者弱勢而對其發(fā)生虐待、辱罵行為。而被照料者本身也應體諒照料者的不易,不應將這種服務視為理所應當?shù)男袨?,而同樣要心存感激,不對照料者本身有過多不切實際的要求。

以上只是以“時間銀行”的照料方式為例進行說明,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老年人同樣要以謙卑仁愛之心處事,將自我內心之中的自私自利的想法盡可能地克制,完善自我的道德人格。在上文中所引誘使老年人自殺的十大現(xiàn)實因素中,有一半是老年人在與配偶、代際、親人朋友之間交往的過程中出現(xiàn)心靈上的問題。在面臨這些負性事件的過程中,老年人應該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心態(tài)積極面對,反思是否是因為內在“自我”的過度膨脹而導致自我的心靈困境,切不可以外放性的思維方式,即以自我為中心的方式待人處事,而是應該選擇上文所提及的內收性的思維方式,這樣會減少很多現(xiàn)實問題。

最后,積極實現(xiàn)個人的道德價值,追求理想人格。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隨著身體機能的衰老、社會參與的缺失,其生活容易出現(xiàn)各種問題,而當面對這些問題,如若不能夠找到合適的解決方式,則容易選擇輕生的途徑解脫自我。

學者穆光宗曾構建老年辱壽壓力-自殺解脫的理論模型(見圖1),在老年人遇到了諸如老年貧困化、老年殘障化、老年邊緣化以及老年孤獨化的問題之后,一方面找不到解決的途徑,另一方面更是在心靈方面尋找不到合適的情緒出口,于是便會否認自我存在的價值走向自殺解脫的終結之路。[16]作為現(xiàn)實中的人而言,無論何時都會遇到諸多問題與困難,而人到了老年期各方面能力的下降致使這部分群體看不到前方的道路并喪失積極尋求解決途徑的信心,而其根本性的問題出在自我存有價值的模糊。一旦追尋不到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人便會走向歧途。這時,為老年人提供能夠引導其前進的價值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

注:圖1來源于穆光宗:《論辱壽與老年自殺》,載于《老齡科學研究》2013年第4期。

在《論語·為政》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睆闹锌梢钥闯隹鬃訉τ谌松恼J識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而且隨著生命的延續(xù)對于人生的認識也是越來越深刻。面臨著生命終結的結果,老年人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不是消極的等待,而應該是積極的面對。而積極的應對需要有價值性的追求目標,在儒家則是超脫于自我、物質之外的對“仁心之境”的追求。從儒家的觀點來看,這種境界實際上是大徹大悟般發(fā)覺人之本然,復歸于終極實在的存在。這種復歸于心之原初結構的境界說,是超越于道德主體的先驗的情感感受。但從現(xiàn)實角度看,這種復歸是“無入而不自得”的精神上的充實與滿足。這種精神上的滿足實際上就是道德人格的完成,是通過積極參與社會,對社會進行反哺,無索求地幫助他人而獲得的。不同于宗教構建彼岸世界使現(xiàn)實的人將價值寄托于虛幻的事物,儒家的道德價值感通過現(xiàn)實便可以直接實現(xiàn)。通過梳理道德價值觀,老年人會建立對生活的熱情,可以在退休之后重新確立自我的定位與價值,主動走出房間與他人進行溝通。在網(wǎng)傳對陳司寇老人的采訪中,有這樣一段話讓筆者印象深刻:“現(xiàn)在很多老人想問題從自己出發(fā),想來想去總覺得別人對不住自己……要想得開,就一定要放下自我,換位思考。不要回報,只要奉獻,我養(yǎng)大了兒孫,是我的奉獻。但我不圖兒孫的回報。我一直以助人為樂,若能幫助他人,我就感到快樂?!睆哪撤N程度上看,陳司寇老人確立了內心的道德信念,在這種信念中,“自我”的地位被放得很低,真實的幸福感與價值感來源于他人,通過對他人的給予而獲得內在性的實現(xiàn)。這種道德價值感的樹立可以幫助消除現(xiàn)實中的老年人因為個人利益缺失而帶來的煩惱,同時也幫助其建立起理想信念與道德意義上的價值感。

四、總結與展望

《論語·雍也篇》寫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比收咧蚤L壽,重點即在于仁者心境平和,能夠實現(xiàn)“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的精神境界。實際上,筆者所構建的“自愛—親人—仁心”即為“仁”的概念的展開與鋪陳,而老年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踐行“仁者自愛—親人愛人—仁心之境”在筆者看來即是對“仁”的追求過程。人在本質上是社會性的動物,這一點并不會因為生存時間的變化而有所改變。老年人職業(yè)上的退休并非退出社會。因此,老年人群體在退休之后更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將自我封閉,要學會積極融入社會,與社會相接觸,這樣一方面自己可以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也能夠對社會進行反哺,對他人提供社會支持。而在積極融入社會的基礎上老年人更應該從社會交往中尋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儒家所提供的這種通過與他者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的道德理想的構建對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中國的老年人群體來講,是一種可行性與價值性并存的思想理論體系。其原因便在于儒家思想本質上所構建的是自我與他人之間的和諧關系,自我能夠透過與他人的交往實現(xiàn)個人價值。這種價值感本身來源于對道德的崇敬,內心深處的快樂并非寄托于物質,而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實現(xiàn)道德人格的滿足感。如明代大儒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所言:“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毙撵`建設對于人的作用不言自明。當老年人的心靈尋找到了寄托,其晚年生活也就尋到了方向。

參考文獻:

[1]王磊.中國獨居老年人及其養(yǎng)老問題分析——基于2000、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匯總數(shù)據(jù)的初步考察[J].老齡科學研究,2017(7).

[2]李甲森,馬文軍.中國中老年人抑郁癥狀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17(2).

采后處理是指為保持和改進蘋果產品質量,使其從農產品轉化為商品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稱。常見的有分級、包裝、預冷等措施。

[3]辛菲,劉曉芳,楊光.中國空巢老人抑郁患病率的Meta分析[J].中國衛(wèi)生統(tǒng)計,2014(2).

[4]黃潤龍,劉敏.對1987-2010年我國老年人口自殺死亡的研究分析[J].人口與發(fā)展,2013(4).

[5]周脈耕,張艷萍,王黎君.304例老年自殺死亡者死前負性生活事件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4(4).

[6]穆光宗.喪失和超越:尋求老齡政策的理論支點[J].市場與人口分析,2002(4).

[7]顏廷健.社會轉型期老年人自殺現(xiàn)象研究[J].人口研究,2003(5).

[8]黃慶波,郭平,陳功.中國老年人宗教信仰狀況及其變化[J].人口與發(fā)展,2015(3).

[10]王楷.仁者自愛:儒家傳統(tǒng)的道德生命觀及其哲學基礎[J].孔子研究,2012(5).

[11]鄔滄萍,彭青云.重新詮釋“積極老齡化”的科學內涵[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11-01.

[12]Steinbach, U., Social networks,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mortality among elderly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Gerontology, 1992. 47(4): p. S183-S190.

[13]Luo, Y., et al., Loneliness, health, and mortality in old age: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J].2012.74(6): p. 907-914.

[14]Steptoe, A., et al.,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older men and wome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 110(15): p. 5797-5801.

[15]王澤淮.老年人精神贍養(yǎng)方法探微[J].長沙民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2).

[16]穆光宗.論辱壽與老年自殺[J].老齡科學研究,2013(4).

猜你喜歡
仁心仁者仁愛
成宏:妙手不負懸壺志,仁者長懷濟世心
仁者愛人
中國少年仁心大
醫(yī)者仁心,譜寫濃濃“山水情”
用責任和擔當詮釋“醫(yī)者仁心”
烈火仁心
仁者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仁愛來到我身邊
點點讀《論語》
中江县| 祥云县| 梨树县| 吉水县| 宁国市| 虎林市| 石嘴山市| 喀什市| 电白县| 乌拉特中旗| 维西| 金湖县| 资阳市| 杭锦后旗| 衡东县| 江口县| 嘉峪关市| 河间市| 新建县| 平昌县| 巧家县| 文成县| 柘荣县| 南安市| 丽水市| 鄂托克前旗| 上栗县| 朝阳县| 深水埗区| 华坪县| 渑池县| 女性| 永定县| 张家川| 洮南市| 丹棱县| 石景山区| 广东省| 黄平县| 八宿县| 陕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