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nóng)
家世·夫人·孩子
魯迅說過:“家是我們的生處,也是我們的死所?!毕胍J識一位作家和他的作品,非了解他的家世和家庭不可。
陶淵明(365—427)出身于一個顯赫的家族,他的曾祖父陶侃(字士行,259—334)是兩晉之交的風云人物,建立過很大的功勛,后來官至東晉大司馬,封長沙公,堪稱位極人臣。陶淵明的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見于《晉書·隱逸傳》;父親據(jù)南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引據(jù)陶茂麟《家譜》所記,名逸,官至安城太守;而民間所藏陶氏宗譜或謂其人名“敏”,官至姿城太守。記載略有出入,而其人曾任太守一事則基本一致。這應當是可信的。陶淵明說過,他的父親“寄跡風云,冥茲慍喜”,前一句表明其人曾登仕途,后一句用典故表彰他老人家意態(tài)瀟灑,或出仕或下臺,都無所謂(《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因為父親去世比較早,陶淵明小時候比較清苦。
在陶侃的后代中,陶淵明這一支為小宗,到他這一代尤有破落之勢,但他的感情仍然完全是世族式的,只是多了些破落戶的感慨,集中地見之于《贈長沙公》詩,又見之于《命子》詩——當陶淵明的長子儼(求思)出生時,陶淵明歷敘自家祖先顯赫的歷史,嘆息自己這一輩的衰落,希望兒子以圣賢為榜樣,長大以后光大門楣,詩中純?nèi)灰慌善坡涫雷宓目谖?。魯迅先生說過,中國文壇上的作家“首先還得求之于破落戶中”。近現(xiàn)代如此,古代大抵也是如此。
陶淵明的母親孟氏是名士孟嘉的女兒,而孟嘉乃是陶侃的女婿,這兩家親上做親。這種情形在講究門閥的中古時代非常多見。
孟嘉是那個時代的風云人物,他先事庾亮,為廬陵從事、勸學從事,后事庾翼,終事桓溫,為長史,關系非常密切。二庾和桓溫都是那時權勢很大的人物,桓溫有不臣之跡,孟嘉的地位自然也就很不一般。他如果不是死得比較早的話,將在政壇上扮演更大的角色。
隆安五年(401)冬天淵明母孟氏去世,他立刻從官場退出,回家守制。他此前本在桓溫之子桓玄手下任職,而在淵明退出政局后,桓玄帶兵東下,稍后奪取了皇位,而又很快失敗被殺。陶淵明因為居喪沒有卷進這一番變化折騰之中。
除了生母孟氏,陶淵明還有一位庶母,生有一女,后來嫁給武昌程家,陶淵明稱為程氏妹。程氏妹的生母死于太元元年(376),當時陶淵明十二歲、程氏妹九歲。這小女孩后來由主母孟氏帶大,她同陶淵明關系非常好。程氏妹死于義熙元年(405),聽到這個噩耗后陶淵明立即拋棄了彭澤令的官位,跑到武昌去奔喪,然后就回老家柴桑去隱居了。陶淵明歸隱的原因當然不完全在于此事,但這根導火線也的確大有關系。陶淵明后來為她寫了祭文。
陶淵明有不止一位叔叔,其中最為知名的叫陶夔,官至太常、尚書。還有一位叔叔不知其名,早死,其妻是陶淵明母親孟氏的妹妹,于是她就帶著兒子陶敬遠到陶淵明家來,一起艱難度日。陶淵明與這位比自己小十多歲的堂弟兼表弟像親兄弟一樣關系密切,曾為之寫過一首詩《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到義熙七年(411)敬遠死,陶淵明寫了內(nèi)容豐富、情文并茂的《祭從弟敬遠文》。淵明還有一位從弟仲德也死得比較早。
十年之中,陶淵明先后失去好幾位親人,心情很沉重,深感人世滄桑,變幻無常。
先前陶淵明出仕時,對他幫助比較大的是外祖父孟嘉和叔叔陶夔。孟嘉是桓溫的親密助手,陶淵明青年時代的初仕以及后來在桓玄手下任職,大約都跟他是孟嘉的外孫有關,雖然老人家已經(jīng)去世,仍然可以在冥冥中發(fā)揮作用。照顧大人物的親屬,這是一種中國傳統(tǒng)。
陶淵明最后出任彭澤令,主要依靠叔叔陶夔的力量,《歸去來兮辭》的小序?qū)懙溃骸坝嗉邑?,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缾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边@里直截了當?shù)卣f起“家叔”這一條關系學的鏈條。陶夔時任尚書,陶淵明動用過這種關系,但他后來不再依靠門第,毅然決定退隱躬耕,過清貧的生活,這在當年是不多見的。
陶淵明有過兩次婚姻,其前妻不知姓什么,其人去世甚早,大約二十多歲,那時陶淵明也就三十歲,早逝的具體原因亦復不明。淵明有一句詩道“始室喪其偏”,關于他的這位第一任夫人,我們一共就只知道這么五個字。
陶淵明的第二任夫人姓翟。據(jù)說翟氏人品高尚,同丈夫很和諧,“志趣亦同,能安苦節(jié),夫耕于前,妻鋤于后云”??墒峭砟晏諟Y明在《與子儼等疏》中說自己“室無萊婦”,劉向《列女傳》記載老萊子之妻比她丈夫水平更高,堅決主張自力更生,不為人所制,老萊子聽了她的話才不復出為官——對翟氏的評價好像并不甚高。大約翟氏起先不大贊成他拋棄官職回老家歸隱。即使事情是如此,也還可以理解。一旦歸隱,原先體制內(nèi)的待遇就失去了。有幾個夫人愿意丈夫如此?
當淵明出任彭澤縣縣令的時候,有三頃公田作為他的俸祿。陶淵明打算全都種上適宜釀酒的秫(黏高粱),他有詩云:“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酌?!睂@一種植計劃夫人提出抗議,強調(diào)必須種些粳稻,一家人要吃飯呢。陶淵明做出讓步,拿二頃五十畝種高粱,五十畝種水稻。陶淵明當了八十幾天彭澤令就自行罷免了,計劃中的秫和稻大約都沒有拿到手。要叫翟氏一點意見沒有,那是不可能的。無米之炊,不好辦啊。
好在后來她還能面對現(xiàn)實,同丈夫一起自力更生,夫耕于前,妻鋤于后,成為一對勞動夫妻。
陶淵明有五個兒子:儼(小名阿舒)、俟(阿宣)、份(阿雍)、佚(阿端)、佟(通子),分別出于前妻和續(xù)娶之妻。這些小家伙的共同點在于都不肯好好學習,陶淵明在作《責子》詩中一一點名予以批評,但態(tài)度很溫和,最后甚至說:“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笨磥硖諟Y明遠非嚴父,而是很溫暖的慈父。當然他也望子成龍,但并不勉強孩子們讀書。這樣通達的家長古今皆不多見。在中古時代,凡世家出身者沒有不希望后輩繼承祖業(yè)并發(fā)揚光大的,陶淵明當然也曾抱有這樣的希望,所以當長子陶儼出生時,陶淵明作《命子》詩,希望兒子長大成才,但該詩到最后卻說“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他一向不勉強下一代如何如何。這是他的曠達之處,也是他的高明之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