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友祥,楊麗梅
(華南理工大學 法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我國對于認罪認罰從寬尚無權威定義,根據(jù)認罪認罰試點的司法實踐來看,認罪認罰從寬主要是指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由于被追訴人自愿對案件事實進行如實供述,承認本人實施的犯罪行為并同意接受法律制裁,司法機關在指控犯罪或進行審判過程中也會做出相應的讓步,具體表現(xiàn)為檢察機關降低指控,提出更為輕緩的量刑意見,審判機關依法從輕、減輕處罰,從而達到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
我國的認罪認罰與西方國家的辯訴交易制度有很大的區(qū)別。例如美國的辯訴交易制度是在被追訴人認罪之后,當事人可以和檢察官進行協(xié)商、談判從而達成一種契約,對于被追訴人的處理一般是達成契約后降低處罰。辯訴交易制度很大程度的縮減了審理時間,特別是省略了有關舉證程序等。法官在被追訴人自愿認罪的前提之下,可以不通過對案件的審理而直接宣判。在美國,有超過90%的案件是通過這項制度解決的。而在德國,簡易程序有三種形式。09年德國聯(lián)邦議會通過了有關修改刑事訴論的法案,使得辯訴交易制度合法,這也讓德國成為了官方調(diào)查模式的典型歐美國家。職權探知原則認為法官有責任保持客觀公正地進一步還原案件的事實真相,同時控辯雙方可以不承擔任何的舉證責任,對于案件的審判完全交由法院處置。事實上,德國的簡易程序不是為了讓被追訴人認罪答辯,而是希望被追訴人能夠在法庭上進行供述,最后再進行審判。這不僅沒有顛覆德國的訴訟習慣,也進一步地適應德國的程序分流結(jié)構,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進行變通。而我國的認罪認罰從寬的適用只能是在被追訴人與公安司法機關在確定被追訴人有罪的前提下,通過被追訴人自愿認罪認罰及其態(tài)度的考量,雙方對案件事實及處罰達成共識,從而使被追訴人獲得從寬處罰。這種共識的達成局限于法律的框架內(nèi),在我國認罪認罰是不能對被追訴人適用的罪名以及罪數(shù)進行協(xié)商的,這也體現(xiàn)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對司法公正、司法權威的維護,更是將此制度與辯訴交易中的“花錢買刑”等司法腐敗現(xiàn)象相區(qū)別。
由于對認罪認罰從寬這一概念有別于西方國家的辯訴交易制度,且目前國內(nèi)尚無權威解釋,國內(nèi)學者也沒有達成一致。因此,本文將分別從認罪、認罰以及從寬這三個詞條分別進行具體解釋。
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訴訟程序來看,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條件之一即是“認罪”。依照字面理解,認罪是指被追訴人對自己所犯之罪的承認?!墩J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辦法》中關于認罪的定義是“自愿如實地供述自己的犯罪行為”,也即是指被追訴人不受他人逼迫而自愿的作出對其本人所涉嫌犯罪行為的承認,由于此認罪包括被追訴人承認其本人的行為是犯罪行為,不包括被追訴人對其涉嫌犯罪之罪名、犯罪形態(tài)、罪數(shù)等的承認,因此我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認罪應當界定為一種概括的認罪。
概括認罪要求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在刑法上已經(jīng)形成了犯罪,并且認可檢察機關的指控,因此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錯誤認識并不能影響認罪事實的成立。刑法中對于犯罪的認定是一種價值觀上的判斷,因此也難以避免的出現(xiàn)一些判斷錯誤。例如,被告人進行自愿供述時,對于其犯罪行為的性質(zhì)理解存在偏差,在案件經(jīng)辦人或者律師對其犯罪行為進行解釋說明之后進行的認罪,此種情況也認為是此被告人進行了認罪。為了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能夠準確地把握認罪概念,需要從三個方面進行理解:首先,認罪的主體應該是案件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并且是其親自做出了認罪行為;其次,為了偵破案件以及之后審理工作的效率性,若被追訴人能夠在訴訟活動中盡早認罪則更有利于節(jié)約訴訟資源,因此在訴訟活動中司法工作人員應當鼓勵被追訴人盡早認罪;最后,應當保證作為認罪認罰案件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即自愿性。不是出于被追訴人自愿作出的認罪行為是違背認罪認罰制度的,因此對被追訴人的認罪行為必須是出于被追訴人的真實意愿、自愿供述的前提下進行的。總之,認罪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先是出于自愿的供述,再是如實供述其本人的犯罪事實,最后是承認自己的行為構成犯罪。
認罰是指被追訴人認可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對審判機關的最終裁判不持異議,放棄起訴、上訴權。認罰并不僅是對法院最終判決結(jié)果的認同(已判刑罰之認同),還包括在進行審判之前,被追訴人對將來可判刑罰的認同(可判刑罰之認同)。在訴訟活動中,被追訴人對于可判刑罰的認可包括其被追訴時起都有可能發(fā)生。根據(jù)刑事訴訟階段論,在刑事訴訟活動中的偵查、審查起訴、審判階段都是公安司法機關不斷向被追訴人獲取案件事實的過程,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被追訴人都可能發(fā)生認罪認罰,并且在訴訟活動中,被追訴人在訴訟活動初期進行認罰,更有利于公安司法機關發(fā)現(xiàn)案件真實,有利于提高訴訟效率。詳言之,偵查階段作為訴訟活動開始的階段,此階段發(fā)生的認罰非常有利于案件調(diào)查,此階段的認罰是被追訴人認同并接受未來可能判處之刑罰,具體表現(xiàn)為被追訴人對于公訴機關的指控罪行進行接受,同時也會相應的獲得公訴機關起訴與否或者相應的減刑建議;審判階段以及起訴階段的認罰,是被告人對于公訴機關針對以往的案例預先估計或者起訴前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的刑罰的認可。從這種意義上來分析,被告人的認罰并不是對于法院最終判決結(jié)果的接受,而是對于公訴機關的量刑建議的認可以及對于接下來接受審判的事實的認可。認罰行為主要表現(xiàn)是認同并接受公安司法機關對自己的犯罪行為的處置方式,如接受檢察機關的量刑意見,不起訴;對審判機關的裁判結(jié)果的認同,不上訴;有悔過之心,積極履行對受害人所造成的損失的賠償責任和義務等等。
從寬具有兩個層次,一種是程序上的從寬,另一種是處理結(jié)果的從寬。處理結(jié)果的從寬就是指司法機關作出裁判時能夠綜合考慮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情況及具體案件事實對被追訴人從寬、從輕、減輕處罰,以及作不起訴決定等。本文主要探討的則是程序上的從寬,程序上的從寬即是使訴訟程序簡化從而達到提高訴訟效率的目的。對于被追訴人來說,案件獲得較普通程序簡便的程序處理,更有利于其本身的利益。例如在偵查階段中,被追訴人被偵查機關變更強制措施、解除適用強制措施等都體現(xiàn)了對被追訴人的“程序從寬”。對于司法機關來說,對認罪認罰案件程序從寬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辦理案件的工作效率。此外,審判階段的程序從寬有利于減少案件的審理時間,在被追訴人自行交代的前提以及悔過的基礎下,省去法庭的調(diào)查和辯論環(huán)節(jié)。從我國各地認罪認罰試點實踐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程序從寬”的做法已經(jīng)很多,例如2016年宜興市檢察院對認罪認罰案件的處理中規(guī)定了對于被追訴人的犯罪行為,若符合刑事強制措施中的取保候?qū)彈l件的應當優(yōu)先適用取保候?qū)彺胧┒荒懿捎么洞胧?。對于確實有必要采取羈押的案件,應當提高辦案效率盡快辦結(jié),這體現(xiàn)了認罪認罰案件中的程序從寬。
刑法當中對于認罪認罰從寬的處理體現(xiàn)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自首方面。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自愿主動地向公安司法機關就其犯罪行為如實供述,對犯罪事實如實交代,具體包括辦案機關已經(jīng)掌握了案件的一部分犯罪事實,其他犯罪事實不清時,犯罪分子主動交代了本案件的其他犯罪事實,或者當辦案機關無法收集案件證據(jù)或收集的證據(jù)不夠充分時,犯罪分子向辦案機關提供了有助于收集確實充分的證據(jù)的線索。這兩種情形都是刑法規(guī)定的坦白情形。對于自首的規(guī)定刑法分為兩種:即一般自首和特別自首。第六十七條對自首情節(jié)做了具體地規(guī)定,即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行為后能夠及時主動地向公安司法機關或有關機關投案,向上訴機關如實供述本人犯罪行為的可以認定犯罪分子實施了自首行為。對于實施了自首行為的犯罪分子,刑法規(guī)定可以對被追訴人處以從輕、減輕以及免除對于被追訴人之處罰。同時,對于主動交代自己的其他犯罪情節(jié),并且提供有關部門尚未掌握的案件信息的按照特別自首處理。除此之外,《量刑指導意見》也有關于自首的規(guī)定,即對于符合法定自首情節(jié)的犯罪分子,依據(jù)其投案動機、供述的犯罪行為的全面性、悔過程度等情況綜合考慮,可最高減免40%的刑罰;罪行輕微、符合自首條件的,對犯罪分子適用的刑罰可以給予免除或者減免40%。此外刑法還規(guī)定,被追訴人若不符合一般自首及特別自首的條件,但若被追訴人能夠如實供述本人之犯罪行為的,裁判者在進行裁判時可依法從輕裁判;對于特別嚴重后果最終并未發(fā)生的,裁判者在進行裁判時可依法減輕裁判。此外在刑法分則中也有關于具體罪名的自首規(guī)定,例如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條第四款關于行賄罪的規(guī)定,司法機關對行賄人進行追訴之前,若行賄人積極主動地向司法機關供述本人之行賄行為的,可依法獲得免除或者減輕處罰。貪污罪中關于自首的規(guī)定體現(xiàn)在第三百八十三條第三款規(guī)定,在檢察機關向?qū)徟袡C關提起訴訟之前,若犯罪分子真實交代本人之犯罪事實,有悔改之心,并能盡其最大努力對被害人的損失進行賠償,使其所造成的損害降低,甚至可以避免危害發(fā)生的,依法可以獲得減輕或者免受處罰。第三百九十二條中,有關行賄介紹人的處罰從寬也做了具體地規(guī)定,在司法機關進行追訴之前,行賄介紹人能夠主動向有關的部門交代其具體地犯罪行為,也可以在量刑時獲得從寬處罰。
關于認罪認罰在刑事訴訟法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在第二百零八條,被追訴人如實供述本人之犯罪行為,對于自己的行為有悔過,認同司法機關的指控時,不反對適用簡易程序的,可適用簡易程序,這也是一種認罪認罰從寬的具體體現(xiàn)。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七條中,被追訴人對于自己的犯罪行為進行悔改,并且主動提出對于被害人所遭受到的損失賠償?shù)狼?,被害人也表示予以諒解并接受時,司法機關可以判處雙方在自愿的基礎上達成和解。關于未成年人認罪認罰的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七十一條中,其規(guī)定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對其犯罪行為進行悔罪時,檢察機關可以做出附條件不起訴的決定。這里所提到的悔罪是檢察機關對未成年犯罪案件附條件不起訴的前提?!盎谧锉憩F(xiàn)”的表現(xiàn)形式是未成年犯罪分子對自己實施的行為明確知道是違法行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認識到位,并且表示真誠悔改。因此,這里的不起訴附條件也是對于未成年犯罪者的一種從寬處罰的表現(xiàn)。此外《刑事案件速裁程序?qū)嵤┘殑t》中規(guī)定了速裁程序的四個適用前提條件,第一是被追訴人認識到自己所犯行為構成犯罪,并對其犯罪行為給予承認,第二是被追訴人認同其被公訴機關指控的犯罪事實,第三是被追訴人對案件適用法律無異議,第四是認同公訴機關提出的量刑建議。《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試點工作的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第十三條中關于被追訴人適用速裁程序的規(guī)定中表明審判機關可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而采用速裁程序?qū)Π讣M行審理裁判,如果被追訴人真誠認罪認罰、積極賠償被害人之損失并得到被害人的原諒的,可依法從寬處罰?!掇k法》中規(guī)定的速裁程序相對普通程序更加簡化,案件辦理期限相應縮短,這無疑體現(xiàn)了認罪認罰從寬的精神。
隨著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社會矛盾凸顯出來,頻繁發(fā)生犯罪案件,“案多人少”的客觀現(xiàn)象存在,因此公安司法機關在對案件進行處理的過程中既要實現(xiàn)司法公正,又要提升訴訟效率,就需要以最低的成本、最低的消耗來對當事人予以救濟從而保障當事人的權益。我國當前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為了能夠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推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符合我國具體國情的。從程序上來看,認罪認罰能夠進行簡單化處理,節(jié)約司法成本從而緩解司法機關人員短缺的問題,使得受害人的權益能夠更有效的得到賠付。作為我國“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體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從寬”直接導致了訴訟效率的提高。根據(jù)兩高關于刑事案件認罪認罰試點情況報告顯示,試點的檢察機關及審判機關通過認罪認罰試點的施行,其訴訟效率比未實施認罪認罰試點的訴訟效率有明顯提高。
采取訴訟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化解雙方存在的糾紛,而訴訟的過程一般都是以對抗的方式進行。往往在刑事案件當中,訴訟雙方會進行激烈的辯論,進一步使得矛盾激化造成不利的局面。因此,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矛盾的激化,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行為表明其想用盡可能和諧的方式表達對其犯罪行為的懺悔,此外被追訴人與控方進行協(xié)商也是一種非對抗的方式,由此可知,犯罪分子的認罪認罰還可以減少之后沖突性的申訴或信訪的發(fā)生。
在實踐當中,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認罪與否的處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同時相應產(chǎn)生的經(jīng)濟費用、人力物力成本也有所不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中的從寬有利于提高被追訴人認罪的概率,從而相應地降低了訴訟成本,減少了司法資源的浪費。同時,對于案件的查證過程中,破案時間的早晚影響非常大,越早越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情況。此外,認罪認罰案件有利于司法機關有更多的精力去處理其他重大疑難案件,將司法資源集中解決這類案件,能夠進一步挺行我國的司法公正,使得司法資源實現(xiàn)合理配置。
《關于適用簡易程序?qū)徖砉V案件的若干意見》中也有關于被追訴人認罪認罰后得到簡易程序來處理的規(guī)定,即對于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案件,法院可以在審判時給予從輕判決。而刑事訴訟法也對簡易程序作出了一些具體地規(guī)定,對于適用的案件審理時,被追訴人真誠悔過認罪是必要條件。而對于認罪的被追訴人是否可以進行從輕處罰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簡易程序是為了能夠提高司法訴訟效率而設立的,但是有關被告人的量刑激勵并沒有明確指示。因而會造成適用困難,量刑不一致的現(xiàn)象會導致案件的申訴概率增多。簡易程序適合一些基層法院審理一些情節(jié)輕微的案件,但是在實踐當中并沒有達到相應的實現(xiàn)簡易審理的效果。在適用簡易程序時,法官需要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zhì),否則會產(chǎn)生為了盡快結(jié)案而隨意對犯罪現(xiàn)象進行認定。此外,并非所有案件都能適用簡易程序,為了進一步地實現(xiàn)分流復雜案件使簡易案件達到司法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需要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以彌補其不足之處。
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是刑訴法之目的,被追訴人雖然觸犯了法律,但是在審判的時候也要獲得公正。這種公正不僅僅需要體現(xiàn)在最終的實體結(jié)果,同時也需要保持司法程序上的公正。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能夠讓被追訴人盡快的進行認罪供述,這種處理形式可以避免不合乎程序的刑訊逼供等現(xiàn)象發(fā)生。同時,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可以使得被追訴人的訴訟權利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證,減少在看守所的羈押時間。并且對于司法機關而言,能夠更好地達到罪責刑對應,保障被追訴人應享有的合法權利。
《認罪認罰制度試點工作辦法》當中,可以適用速裁程序來審理的案件有11種類型,這些類型的案件都是被追訴人認罪認罰且屬于輕微犯罪。筆者認為,認罪認罰應當適用于包括死刑的犯罪案件,因而將被追訴人認罪認罰的案件類型擴大到任何案件,自愿與否就會顯得尤為重要。刑法當中的坦白交代或者自首情節(jié),和解的案件,以及訴訟法當中的速裁程序、簡易程序,都是以被追訴人的認罪作為前提。而對于被追訴人的認罪,其是否自愿性的相關問題缺乏關注。并且被追訴人一旦進行了認罪認罰的供述,也就意味著其放棄了所擁有的辯護權利。因此,為了避免刑訊逼供和冤假錯案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被追訴人在認罪時極其需要獲得足夠的保障。
由于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無明確規(guī)定在訴訟活動中認罪認罰是由哪一方發(fā)起的,但是從司法實踐中來看,大多是由公安司法機關在對案件進行調(diào)查把握,掌握充分的證據(jù)證明案件真實的前提下,向被追訴人提出認罪認罰的適用要約。但此要約并不同于民法的要約,因為刑事法律關系不像民事法律關系一樣是平等的,此要約并不是被追訴人與公訴機關通過意思自治達成的契約,由此可知我國被追訴人與公安司法機關雙方達成適用認罪認罰的情形是不同于西方的辯訴交易的。在我國雙方能達成認罪認罰的合意,形成一個特定的公法關系,而在這樣的關系中,國家機關作為國家權利的行使者,其地位具有優(yōu)勢性。因此為了盡可能的保障這個關系中的公正合法性,必須關注認罪認罰的啟動程序中被追訴人的自愿性問題,防止國家為了案件得到快速偵破而濫用國家權利,逼迫被追訴人作出同意認罪認罰的行為。
為了更好的保障被追訴人在認罪認罰過程中的自愿性,第一,被追訴人在進入訴訟程序時,應當保證公安司法機關及時告知被追訴人我國關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規(guī)定,使被追訴人在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所了解的情況下自愿作出認罪認罰的行為。第二,為了保障每一個被追訴人的知情權及辯護權,法律援助的范圍需要進一步地擴大,值班律師制度需要進一步地完善,應當盡可能地使每一個認罪認罰案件中的被追訴人都能夠得到法律上的幫助。第三,保證認罪認罰案件中的律師有效參與。當被追訴人是文盲或者法盲時,他們是無法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有一個準確的認識的,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偵查人員在對被追訴人進行訊問前只告知其“坦白從寬、抗拒從嚴”,這樣的做法不利于被追訴人主動自愿的進行認罪認罰。因此,律師在此時向被追訴人提出的法律意見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我國當前刑事案件中相關法律法規(guī)只規(guī)定了可以聽取律師的意見,而沒有對律師的參與進行強制性規(guī)定,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往往會出現(xiàn)辦案人員為了追求案件盡早被偵破,則忽視了律師的參與,這樣非常不利于被追訴人行使憲法賦予其的辯護權,不利于實現(xiàn)司法的公平正義。因此法律法規(guī)必須加大對律師參與的保障力度,司法工作人員應當在追求訴訟效率的同時,注重保障被追訴人的基本權利之辯護權。
在刑事訴訟的時代發(fā)展過程中,一個時代的主流認識論和價值體現(xiàn)集中反映于這個時代對于證明標準的規(guī)定及運用。有關認罪認罰從寬的證明標準問題,學術界目前沒有達成共識。但在當前的學術界對于認罪認罰從寬的證明標準有兩種主流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其證明標準應當?shù)陀谛淘V法規(guī)定的一般要求,即只需要達到排除了合理懷疑,而如果適用統(tǒng)一標準就無法實現(xiàn)訴訟效率的提升;第二種觀點則認為,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證明標準應當達到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證明標準。
筆者認為,證明標準涉及到了司法機關所要承擔的工作量,而降低證明標準,雖然能夠相應的減少司法機關的壓力,提升訴訟案件審理的效率,但是也會相應的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我國對于刑事案件的審理,一直遵從查明案件真相、事實,達到司法公正的目的,證明標準降低則會與這一愿景相悖。此外,降低了證明標準非常有可能產(chǎn)生新的“疑罪從輕”,以至于檢察機關在相關的證據(jù)不充分的情況下對于案件定性,這會導致審查起訴階段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因此,在沒有足夠的證據(jù)之前,對于被追訴人的無罪認定是刑事司法的最基本原則,同時也是獲得國際認可的基本人權。在這項原則之下,司法機關應當有負責舉證的權利,并且從程序上達到法律的要求。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所有案件中,需要秉持司法公正做到整個訴訟階段都能夠客觀和真實,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因素:
首先,應當遵從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明確規(guī)定。對于認罪認罰的證明標準,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了對于證據(jù)的質(zhì)和量兩個層次的證明標準,并沒有區(qū)分犯罪嫌疑人是否認罪,對案件應當適用的訴訟程序類型也沒有明確的區(qū)別規(guī)定,這就意味著所有的刑事案件及刑事訴訟程序都能適用認罪認罰案件的,并且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無規(guī)定由于簡化程序而對認罪認罰案件降低其證明標準。此外《試點辦法》中提出了認罪認罰是在偵查機關、公訴機關、審判機關的主持下適用于偵查、審查起訴及審判等訴訟各個階段。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并無明確規(guī)定每個訴訟階段認罪認罰的證明標準。只有在刑事訴論法當中,具體要求了案件的整體實現(xiàn)證據(jù)充分、準確,陳述的犯罪事實清楚。因此,從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范的角度來看,對于認罪認罰案件的證明標準問題應當與現(xiàn)行刑訴法規(guī)定的證明標準保持一致,刑事訴訟主體之間不能以采取協(xié)商的方式而改變證明標準。
其次,從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緣由來看,該項制度對于刑事案件的程序能夠起到節(jié)約資源,提高辦理案件的訴訟效率的作用。因此,認罪認罰應當更加注重被追訴人的認罪悔過態(tài)度,但是也并不能因此而否定了犯罪行為的發(fā)生,對應的證明標準應當符合其犯罪事實。從實體上來看,認罪認罰從寬是因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實主觀認定惡性較小,這就需要現(xiàn)實、合理的證明標準去衡量。在合法公正的證明標準之下,司法機關對于被追訴人的從寬處理是一種節(jié)約資源,鼓勵被追訴人主動放棄訴訟權利的行為。其適用的范圍僅限于對于刑法的量刑,并不針對罪名的認定,因此證明標準需要對二者同時適用以便做出維護司法公正的判斷。
再次,降低證明標準的不利影響。刑事案件審理中存在的證明標準降低的問題,可以減少司法機關的工作量,提高案件處理效率。因此,部分司法機關在處理刑事案件時會依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提供的口供進行罪名認定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這就為冤假錯案的發(fā)生提供了空間。口供只是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我歸罪的有效證據(jù)而已,不能就因此作為刑事案件當中的犯罪證明。如果被加以利用就會使得民眾對于裁決結(jié)果的可信度產(chǎn)生懷疑,也會使得真正的罪犯逃脫法律的制裁。因此,對于認罪認罰從寬案件的證明標準應該在考慮司法資源有效配置以及司法公正的平衡的前提之下進行,否則會出現(xiàn)不利的影響。
總之,在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司法機關需要堅持刑事訴訟法當中所規(guī)定的證明標準,偵查機關需要嚴格按照法定的證明標準搜集相關的證據(jù)。公訴機關在起訴時應當查驗案件的證據(jù)是否充分、準確。雖然存在犯罪的基礎事實,但是被追訴人之有罪口供在與書證、物證、證人證言等其他證據(jù)不相符時,其有罪證據(jù)不能夠達到法定標準的要求以及無法排除懷疑時,疑罪從無的原則仍然適用。而法院在進行審判時也應當堅持證明標準,堅持主觀認識需要聯(lián)系客觀實際。與此同時,司法機關也需要探索新的方法來提升案件辦理速度。
在落實法定罪責刑相適應的前提下,實踐中認罪認罰從寬加大了對被追訴人刑罰的從輕、減輕的幅度,以此鼓勵吸引更多被追訴人自愿選擇認罪認罰,有利于節(jié)約司法資源,促使被追訴人改過自新,回歸社會。我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同于西方國家的辯訴交易制度,西方國家的辯訴交易中檢察官與被追訴人的律師可對罪名與量刑進行協(xié)商,例如通過檢察官對被追訴人降低指控或者通過檢察官請求法官在判處案件時從輕、減輕對被追訴人的處罰等方式來換取被追訴人的有罪答辯。但在我國認罪案件中進行協(xié)商的內(nèi)容不包括對定罪的協(xié)商,而僅限制為對量刑的協(xié)商。
我國刑法堅持了罪刑法定原則以及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由此可知我國對于犯罪分子適用的刑罰特別是犯罪構成要件、罪名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因此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控辯雙方可進行討論協(xié)商的必然不包括對罪名的協(xié)商,因為罪名是根據(jù)犯罪分子實施的犯罪行為構成了刑法分則中規(guī)定的罪名的構成要件,是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而對于量刑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可以自由裁量,所以量刑時可以在認罪認罰案件中進行協(xié)商的。此外犯罪事實、性質(zhì)、情節(jié)和對于社會危害程度幾個要素是對于的定罪和量刑都起決定性作用。司法機關在對于犯罪嫌疑人以及被告人的犯罪事實的認定必須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公訴機關在對于罪名認定時和被追訴人及其律師不能商討所要指控的罪名及罪名數(shù)量,所能協(xié)商的內(nèi)容僅僅限制于量刑層次,也可對涉及到的被害人的財物賠償以及精神撫慰等等。
在認罪認罰案件中,被追訴人的認罪認罰可以導致公訴機關向?qū)徟袡C關提出更為輕緩的刑罰量刑建議,審判機關也可以通過法庭調(diào)查,掌握案件事實后依法依據(jù)量刑建議對被追訴人作出從輕、減輕的刑事處罰。那么這樣是否意味著只要被追訴人進行了認罪認罰就必然導致其獲得從寬的處罰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影響認罪認罰案件中被追訴人是否獲得從寬以及從寬的幅度需要依據(jù)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对圏c辦法》第四條規(guī)定,司法機關需要從犯罪行為的社會危險程度及被追訴人的人身危險性兩個方面來考慮對其是否從寬以及從寬的幅度。由于司法的公正需要在程序和結(jié)果上實現(xiàn),程序上的公正就需要被追訴人在被追訴的整個過程中能夠享受合法的程序性權利。在刑事訴訟當中,如果被追訴人不能夠享受到一定的附加利益,就會很難進行認罪,作出違背了自身利益的認罪供述。因而帶有激勵性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自身意義巨大。在歐美國家,意大利規(guī)定如果被追訴人已經(jīng)認罪并且承認放棄之后的審判,法官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減少三分之一的處罰。通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意大利采用監(jiān)禁形式的處罰較少,更多的是偏重于判處被追訴人實刑。例如對于危險駕駛這類案件就是處以實刑。而實際上這種形式的處罰弱化了速裁程序所帶有的激勵作用,也違背了速裁程序設定的初衷。因此,對于量刑從寬制度的設定需要進行全面地考慮,對于案件的審理、處罰形式應當形成一個完善的系統(tǒng),使得公民能夠形成一種良好的習慣。
被追訴人在整個訴訟過程當中,都可以選擇委托專業(yè)的律師或者自己來進行辯護,這是其享有的基本權利,最終的目的是保護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也是司法公正精神的基本體現(xiàn)。在刑事訴訟法中,已經(jīng)建立了一套法律援助制度。專業(yè)的律師擁有足夠的法律知識能夠幫助被追訴人,在訴訟過程中不僅可以有效保護其的合法權益也可以監(jiān)督司法訴訟的有效進行。此外在《試點辦法》中,就法律援助這一項有了進一步明確的規(guī)定和要求。由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屬于偏向簡易程序的處理方案,在案件處理過程中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真正的保障,訴訟雙方以及司法機關為了能夠加快案件審理速度,被追訴人法律知識欠缺、對于處罰結(jié)果的恐懼、受害人以及司法機關給予的壓力都會導致合法權益難以保證的現(xiàn)象存在。因此,在正式開始實施時,應當告知被追訴人可以享受法律援助的待遇,同時在法律援助速度、法律援助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上都要進一步地要求達到完善。在公平的基礎上認罪認罰是被追訴人依法享有的權利。
1. 被害人權利的保障
在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比較關注的一點就是被追訴人的最終量刑定罪,以及自身的民事賠償能否實現(xiàn)。在認罪認罰從寬案件中,被追訴人已經(jīng)獲得了司法機關的從寬處理,因而需要保障定罪量刑的合法性,也要保障被害人的民事賠償愿景能夠?qū)崿F(xiàn)。被害人可以在案件審理當中,就犯罪行為以及受害結(jié)果等發(fā)表自身的看法,可以對于公訴機關作出的量刑建議提出異議,最后由法官聽取多方意見對案件做出最終裁判。而當附帶民事訴訟時,被害人作為訴訟的主體可以就損害賠償以及附帶的民事訴訟進行上訴。根據(jù)《試點辦法》當中第七條的規(guī)定,司法機關應當主動了解被害人及代理人的意見,并且將其意見在案卷當中注明,最終形成書面的意見。
2. 如何限制被害人意見的影響力
有學者認為是否能得到被害人的諒解是案件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前提條件,因此在考慮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時應當取得被害人的同意,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被害人獲得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在精神和物質(zhì)上的補償。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當中,筆者認為被害人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但是其意見不能約束最終的司法審判。同時,在實踐當中被害人因為受到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直接侵害,其個人情緒比較激動從而影響其判斷。同時,為了達到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的真正目的,就需要防止因為訴訟雙方的個人情緒而造成認罪認罰從寬難以使用。為了能夠真正實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優(yōu)化司法資源配置的作用,需要防止被害人因為個人情緒的變化對于案件處理造成不當?shù)挠绊?,被害人有表達意見的權利但不應是必須采納。同時,在《試點辦法》當中以及確定是否獲得被害人的諒解以及是否達成賠償協(xié)議等作為案件審理的重要情節(jié),這也為被害人的表達意見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同時,司法機關作為我國的權力代表機關,其在刑事訴訟過程中需要具有強勢的地位,來保障雙方的合法權益。如果在認罪案件中,被害人擁有適用程序的決定權,那么勢必會造成控辯雙方的失衡,影響案件的從易處理目的的實現(xiàn)。因此,對于被害人意見的影響力需要一定的限制,其享有發(fā)表意見的權利,但并不具有否決的權利。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實施已經(jīng)步入了正式軌道,但是在實踐當中還需要很多的問題需要謹慎處理,以保障訴訟相關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保障。本文首先介紹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基本內(nèi)涵,并分別展開了分析。其次,通過對目前所有的法律法規(guī)進行了整理,探討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的法律依據(jù)。最后,本文具體分析了在實踐過程當中,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所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并適當?shù)奶岢隽艘恍┙ㄗh。因此,綜合來看認罪認罰從寬制度雖然為司法機關的案件處理提供了便利,也適當?shù)貫楸蛔吩V人的認罪行為作出激勵。但是,在具體地實踐過程中要設立具體地規(guī)定,避免冤假錯案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