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兵 王新宇/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 《決定》)明確提出了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必將對我國檢察工作,特別是公訴工作產生重大影響。在此背景下,公訴人如何順應訴訟制度改革方向,充分發(fā)揮公訴職能,擔任起改革主力軍的作用,是當前檢察機關需要著力研究解決的重大課題。
《決定》論述:“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確保偵查、審查起訴的案件事實證據(jù)經得起法律的檢驗……保證庭審在查明事實、認定證據(jù)、保護訴權、公正裁判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就是以庭審作為整個訴訟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偵查、起訴等審前程序都要圍繞審判中事實認定、法律適用的標準和要求展開,法官直接聽取控辯雙方的意見,依據(jù)證據(jù)裁判規(guī)則做出裁判?!耙詫徟袨橹行?,源自審判程序的決定性與終局性地位,被追訴最終的刑事責任問題只能在審判程序中解決?!保?]
“以審判為中心”的核心是以庭審為中心,這就要求庭審在認定證據(jù)、查明事實中起決定性作用,確保庭審實質化。法官雖然是庭審主持者,但是其中立身份決定了其在庭審中的被動地位。公訴人作為刑事案件庭審的主要發(fā)起者,庭審對抗的直接參與者,前可主導偵查,鋪陳證據(jù),后可出庭公訴,辨析事實,毫無疑問是此次改革的主角。
1.“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觀念短時間內難以徹底消除。我國法律規(guī)定,公檢法“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但長期以來,三機關配合有余,制約不足,整個刑事訴訟過程呈流水線式作業(yè)。實踐中,公訴部門審查的案件證據(jù)基本上是偵查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書面材料,即所謂的“在卷證據(jù)”,公訴人在不經意間就形成了“以偵查為中心”的辦案理念。
2.公訴人綜合素質還需進一步提升。隨著庭審實質化的落地,證人、鑒定人、偵查人員直接出庭作證不可避免會產生種種變化,公訴人的指控難度和訴訟風險都將有所增加,對公訴人的綜合素能如當庭訊問詢問能力、證據(jù)展示能力、證據(jù)辨析質證能力以及法庭辯論技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3.“未審先決”影響公訴職能充分發(fā)揮。實踐中,很多公安機關在偵破重大案件后,在起訴、判決前,即立即通過新聞發(fā)布會等形式進行宣傳,這樣雖然能極大地鼓舞士氣,弘揚正能量,但卻給檢察機關及法院后續(xù)辦理案件造成了壓力。同時,在有重大社會影響的個案中,仍難免會出現(xiàn)政法委協(xié)調的情況,不可避免地影響公訴職能的獨立發(fā)揮。
4.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率偏低。證人、鑒定人出庭作證對于厘清事實,還原真相,幫助法官通過開庭審理形成對證據(jù)事實的內心確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我國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出庭率極低。實踐中,部分公訴人存在“圖省事、怕對抗”的心態(tài),對于這種情況也樂見其成,極不利于“以審判為中心”改革的推進。
公訴人在“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中發(fā)揮著主角作用,可從革新辦案理念,完善審查制度、加強出庭能力三方面發(fā)揮公訴人在構建優(yōu)質庭審中的作用。
1.樹立直接言詞原則的辦案思想。一般認為,直接言詞原則包括直接審理、直接采證和言詞辯論三項內容。檢察官調查證據(jù)必須通過提訊犯罪嫌疑人,直接面對面進行調查核實。另外,還需收集補查其他證據(jù),在證據(jù)相互印證后,才可作出是否起訴的決定。
2.樹立支持證人出庭思想。庭審實質化的關鍵是證人出庭,證人不出庭則直接言詞原則難以推行。檢察機關應與法院配合,認真貫徹《決定》中“完善證人鑒定人出庭制度”的規(guī)定,支持證人出庭。這就要求公訴人要夯實證據(jù)體系的根基,不怕證人在庭審中翻證。
3.牢固樹立主動“排非”理念。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公訴人必須樹立“打官司就是打證據(jù)”的理念。在審查證據(jù)的過程中,公訴人要主動對非法證據(jù)予以排除,不能因礙于人情而不排,也不能因心存僥幸而遲排。對于律師提出的“排非”意見,公訴人應認真審查,不可存抵觸情緒。
1.偵查階段完善訴前主導制度。實踐中,偵查機關經常遇到的困惑主要有案件定性不準而導致偵查方向的迷失,對于證明標準和證據(jù)體系把握不準而導致偵查取證的盲目或者不周延等。因此,對于疑難、復雜、重大案件,公訴部門提前介入偵查程序,從審查起訴的角度及時幫助和引導偵查機關依法收集、固定證據(jù),對于提高偵查效率,保證取證活動的準確性和合法性是有必要的。
首先,介入時機要適時。提前介入按介入時間可分為兩類:一是前置介入,主要包括重大輿情案件、職務犯罪案件等,該類案件的共同點在于偵查過程容易被當?shù)卣蓴_,定性容易出現(xiàn)問題,檢察機關需在案發(fā)第一時間介入,一方面引導規(guī)范偵查取證,另一方面進行偵查監(jiān)督;二是后置介入,該類案件多為普通刑事案件,只是因為案情復雜,偵查機關在取證時缺乏宏觀體系,需要公訴機關在案件立案后介入,引導取證。
其次,介入范圍要適當??紤]到檢察資源的緊缺性及檢警人員分工的不同,介入案件的范圍不宜過大,只有重大疑難復雜案件才須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梢钥紤]將介入范圍確定為:可能判處十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罰的案件;上級部門督辦、批辦和交辦的案件;在本地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案情重大、疑難、復雜,在事實認定、證據(jù)采信以及法律適用等方面存在重大分歧的案件;其他需要介入偵查的案件。
最后,介入方式要合法。按照訴前主導工作的要求,介入的重點主要集中在適用法律、收集證據(jù)以及對偵查合法性的監(jiān)督。對于難以確定偵查方向、案件定性有疑難的,采用發(fā)出書面意見或者面談的方式指導偵查;對于案件敏感復雜、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采取全程參與、同步監(jiān)督、適時引導的方式指導偵查。參與性指導的優(yōu)勢在于主動、及時全程把控,能夠更好的體現(xiàn)訴前主導精神,同時更有利于在審查起訴階段對案件形成內心確信。
2.審查起訴階段完善補充偵查制度。在司法實踐中,補充偵查的質量不高,退而不查、查而不清,以說明代替?zhèn)刹榈默F(xiàn)象屢見不鮮,嚴重影響了辦案效果。有鑒于此,檢察機關應當有效提高退補質量,保證案件能夠高質量進入審判階段。
第一,規(guī)范退補程序,加強補查提綱的規(guī)范性、針對性、說理性。為防止濫用退回補充偵查,要禁止為延長辦案期限而退查,列出的補查內容應當屬于構建完整證據(jù)體系的必要環(huán)節(jié)和排除非法證據(jù)的必查事項。補查提綱語言要嚴謹,明確補查方向、標準和要求,待補事項要具體、細化、分類,防止出現(xiàn)外延寬泛和內容抽象的語言,以便于偵查人員更準確的把握補查內容。補查提綱的說理要做到使人信服,說理明確。
第二,創(chuàng)新體制機制,使檢察機關在補充偵查中發(fā)揮主導作用。檢察機關應化被動為主動,親自參與到補充偵查的過程中,實現(xiàn)階段性“偵訴一體”,指揮補充偵查,獲取所需證據(jù)材料。
3.充分適用不起訴,完善審前過濾制度。不起訴作為審前過濾的組成部分,是檢察機關履行審查起訴職能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jù)刑訴法規(guī)定,不起訴分為兩類,包括“應當”不起訴及“可以”不起訴。
第一,對無罪、存疑案件,要堅決依法不起訴。我國《刑法》雖然規(guī)定了應當做出不起訴決定的情形,但在實踐中,部分公訴人往往出于定性不準、轉嫁矛盾、害怕麻煩等原因,將案件退回公安機關建議做撤案處理。而有些公安機關對于退回的案件,仍堅持移送起訴,或是對犯罪嫌疑人仍采取取保候審等強制措施,久拖不決。上述種種,一方面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也損害了檢察機關的形象。對于經審查認定無罪的案件或者事實不清的案件,公訴人應當堅決適用法定不起訴、存疑不起訴,這樣不僅可以防止案件久拖不決,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還能避免“帶病”案件進入審判程序,演變成一場場“病態(tài)”庭審。
第二,充分行使裁量權,積極適用相對不起訴。
一是要注重把握相對不起訴的適用條件,最大限度地修補損害的社會關系,要結合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及刑事和解制度,做到決定有理有據(jù)。首先要把握好案件當事人雙方的關系、糾紛起因、嫌疑人的主觀惡性及是否初犯、偶犯等,是否屬于輕微刑事案件;其次要把握好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造成的社會影響、經濟損失、悔罪表現(xiàn)、是否退贓,是否得到被害方諒解,以及雙方當事人是否已就民事賠償事宜達成協(xié)議、賠償?shù)轿唬冶缓Ψ绞欠裰鲃右髮ο右扇瞬挥枳肪炕驈妮p處理;最后要將嫌疑人是否具備法定從輕情節(jié),如自首、立功、從犯等作為重點考慮的因素。
二是要注重內外制約監(jiān)督,確保相對不起訴的正確適用。首先,承辦人要樹立高度的責任心和正確的執(zhí)法理念,嚴格把好事實關、程序關和證據(jù)關。其次,負責人要嚴格按照辦案規(guī)定,嚴把審批關,防止辦案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再次,定期或不定期對不起訴案件開展質量自查、互查活動。最后,不斷完善內部監(jiān)督,通過及時將不訴決定書及理由說明書報送上級檢察院備案,以及送至本院控申部門備查,對不起訴案件的社會效果進行后續(xù)關注。同時,還要嚴格履行公開審查、告知制度,保障外部監(jiān)督途徑的暢通無阻。
三是要注重保護各類訴訟主體參與訴訟的合法權利,有效預防涉法涉檢上訪的發(fā)生。
1.提高有效發(fā)問的能力。出庭公訴前,公訴人應當全面熟悉案情與證據(jù)情況,對被告人或被發(fā)問人的個性特征、身份背景、知識背景等有所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發(fā)問預案和發(fā)問提綱。在法庭上,要及時把握被發(fā)問人的作證傾向。對配合度較高的人員發(fā)問時,應當多提出開放性問題,使其主動進行陳述,最大限度地挖掘其了解的案件情況與證據(jù)信息。對于不配合的,要有意識地控制發(fā)問節(jié)奏,多使用封閉性的問題,避免提問失控。
2.提高有效辯駁的能力。在庭審實質化的語境下,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的目的不只是為了舉證、示證,還應當針對辯方的質疑進行有針對性的反駁、對辯方提出的證據(jù)進行質疑和辯駁。出庭公訴時,公訴人不僅要邏輯清晰地舉證、示證,更要高度重視舉證、質證環(huán)節(jié)辯方提出的質疑或辯解,并針對辯方的質疑或辯解及時進行回應。
3.提高有效說服的能力。公訴人出庭支持公訴的根本任務在于∶通過舉證,向社會公眾證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揭示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在法庭上,公訴人不應該滿足于簡單的證據(jù)羅列,而應當通過公訴活動“讓證據(jù)說話”,運用語言和修辭“讓冰冷的證據(jù)變得讓人熱血沸騰?!睘榱颂岣叱鐾スV的說服能力,公訴人不僅要善于挖掘潛在的證據(jù)信息,構建合理證據(jù)體系,同時還要善于訴諸生活經驗、日常情理,善用修辭。[2]
注釋:
[1]戴萍、陳鵬飛:《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對檢察機關的影響及應對》,載《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5年第8期。
[2]范仲瑾:《適應訴訟制度改革強化出庭公訴能力》,http://www.jcrb.com, 訪問日期:2015年 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