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試論老莊之間的“天人合一”的不同

2018-02-07 19:53:15黎暉梁多煦
青年文學家 2018年6期
關(guān)鍵詞:老莊天人合一

黎暉+梁多煦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chǔ)能力提升項目《老莊生態(tài)美學思想比較研究》(項目號:KY2016YB583;項目組負責人:梁多煦)階段性成果。

摘 要:“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范疇,“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道家獨有,儒家、墨家都對天人合一有過描述,但道家的“天人合一”與其余各家均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要解決目前所遇到的人與自然的各類生態(tài)問題,就應該理解“天人合一”,理解并實踐與自然相處之道,領(lǐng)悟其精髓。老莊的“天人合一”思想雖一脈相承,渾然一體,但兩者之間也是有區(qū)別的,本文將緊密圍繞著“天人合一”進行論述,比較兩者對的不同點,才能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關(guān)鍵詞:老莊;生態(tài)美學思想;天人合一;不同

作者簡介:黎暉(1984-)男,貴州貴陽人,廣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教師;梁多煦(1975-),男,廣西合浦人,通訊作者,廣西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B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06-0-05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范疇,什么是“天人合一”?我國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這樣說道:“什么叫‘天人合一呢?‘人,容易解釋,就是我們這一些蕓蕓眾生的凡人?!欤瑓s有點困難,因為‘天字本身含義就有點模糊。在中國古代哲學家筆下,天有時候似乎指的是一個有意志的上帝。這一點非常稀見。有時候似乎指的是物質(zhì)的天,與地相對。有時候似乎指的是有智力有意志的自然。我沒有哲學家精細的頭腦,我把‘天簡化為大家都能理解的大自然?!保玖w林:《閱世心語——“天人合一”新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版)。從季老的話來看我們可以將天人合一簡單的看作為:“人與自然合而為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并非道家獨有,儒家、墨家都對天人合一有過描述,但道家的“天人合一”與其余各家均有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首先對“天”的概念理解就不相同,道家的“天”是自然界、自然規(guī)律、自然萬物的總和。而儒家的“天”有著“天神”或是“老天爺”的意思。因此,道家的天人合一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儒家的天人合一應該是“知天命”、不逆天而行。因為道,儒兩家對天理解的不同,因此“天人合一”的影響也不同,道家認為人本就是天的一部分,因為多了很多人自己制定的規(guī)則而使得人與天對等起來,而人并不能離開天而獨立,必須依靠天而存活,所以人應該打破這些束縛,重新回到與天合一的境界。而儒家認為所有的規(guī)則都是上天制定的,人不能違背這些規(guī)則,否則就會引起上天的不滿而降下災禍,因此人就應該服從上天的意志,從而與天齊一。因此,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帶有一種迷信的色彩。在西漢時代的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董仲舒所提到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其實是一種政治思想,他的目的在于宣揚其君權(quán)天授的思想。他認為君(皇帝)的權(quán)力是上天賦予的,是上天要求皇帝代替天來統(tǒng)治萬民,因為皇帝是上天之子,就是說人民要服從皇帝的旨意,因為皇帝是代表上天的,而皇帝也要服從上天的旨意,因為皇帝只是上天的代表。因此道家與儒家的“天人合一”在根本性上就完全不同。當然,兩者之間的“天人合一”在一些特定方面也有相同之處,比如說不逆天而行,不以人力抗拒天,不以人的意志去更改天所制定的規(guī)則。

“天人合一”的思想重心在于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對于現(xiàn)代社會而言,“天人合一”是中國古賢給予我們治愈目前生態(tài)問題的一劑良方。在西方工業(yè)革命以后,就地掀起的工業(yè)革命之風吹向了整個世界,在百余年前吹入了中國,革命不僅推倒了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也同樣推倒了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中國文化。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我們也開始像西方人那樣開始了對自然的無限索求,當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的自然生態(tài)也像西方那樣瀕臨崩潰的時候,我們開始反思,中國數(shù)千年都不存在的自然生態(tài)問題,為何在短短數(shù)十年之內(nèi)就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因此我們現(xiàn)在要向我們的古代先賢們借智慧以改變我們所面臨的問題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如何產(chǎn)生的?季羨林先生說:“人,同其他動物一樣,本來也是包括在大自然之內(nèi)的。但是,自從人變成了‘萬物之靈以后,頓覺自己的身價高了起來,要鬧一點‘獨立性,想同自然對立,要平起平坐了。這樣才產(chǎn)生出來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人類在成為‘萬物之靈之前或之后,一切生活必需品都必須取給于大自然,衣、食、住、行,莫不皆然。人離開了自然提供的這些東西,一刻也活不下去。由此可見人與自然關(guān)系之密切、之重要。怎樣來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就是至關(guān)重要的了?!奔鞠壬餐瑯诱J為,要改變?nèi)祟惸壳八龅降木骄?,也只有以中國的“天人合一”思想為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指導思想。他說:“據(jù)我個人的觀察與思考,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方面,西方的指導思想是征服自然;東方的主導思想,由于其基礎(chǔ)是綜合的模式,主張與自然萬物渾然一體。西方向大自然窮追猛打,暴烈索取。東方人對大自然的態(tài)度是同自然交朋友,了解自然,認識自然;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向自然有所索取。”“有沒有挽救的辦法呢?當然有的。依我看,辦法就是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模式濟西方的分析思維模式之窮。人們首先要按照中國人、東方人的哲學思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同大自然交朋友,徹底改惡向善,徹底改弦更張。只有這樣,人類才能繼續(xù)幸福地生存下去?!币虼耍鉀Q目前所遇到的人與自然的各類生態(tài)問題,就應該理解“天人合一”,理解并實踐與自然相處之道,領(lǐng)悟其精髓。關(guān)于老莊的“天人合一”思想,我認為應該是一個以玄化境的狀態(tài),而不是一個單純的實質(zhì),因此,“天人合一”是一種體會,而不是一種把握,所以老莊之間的“天人合一”也是有區(qū)別的:

一、老莊之間“天人合一”觀的內(nèi)涵不同

在《老子》一書中,老子對“天人合一”的談論并不多,因此有學者認為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是由莊子所闡述,天人合一的概念也是由莊子所建立。而我個人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應該說老子與莊子的“天人合一”觀是有區(qū)別的,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滌除玄鑒”(《老子·第十章》)四個字,何謂:“滌除玄鑒”?葉朗認為:“‘滌除,就是洗除垢塵,也就是洗去人們的各種主觀欲念、成見和迷信,使頭腦變得像鏡子一樣純凈清明?!b是觀照,‘玄是道,‘玄鑒就是對于道的觀照。”[ 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11月版]通過洗滌自己的思想凈化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獲得澄明之境后再去對道凝神觀照,從而獲得道的真諦。怎樣才能滌除玄鑒呢?老子認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十六章》)致虛極即是心智作用的消解到?jīng)]有一點心機和成見的地步,守靜篤即是守靜達到了純篤,以至靜無可靜的境界。進入了這樣的狀態(tài),不管天地萬物的生存和發(fā)展是如何的復雜,老子都能夠?qū)で蟮剿鼈兩姘l(fā)展的根源。這世間,一切原本都是空虛而寧靜的,萬物也因而能夠在其中生長。因此要追尋萬物的本質(zhì),必須恢復其最原始的虛靜狀態(tài)。萬物的生長雖蓬勃而復雜,其生命都是由無到有,由有再到無,最后總會回復到根源。根源都是最虛靜的,虛靜是生命的本質(zhì),這種生命的本質(zhì)也是自然的常道。可見,“致虛極守靜篤”是老子天人合一概念的一個基本要求,也就是說“致虛極、守靜篤”是進入天人合一的一個門檻,而要想步入這個門檻就要有“樸”與“真”心懷,即返樸歸真?!耙娝乇?,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樸”即為自然。那“真”又是什么?“真”有本真、純真的意思,比如嬰兒,心無一絲雜念,所以老子說:“摶氣致柔,能嬰兒乎?”(《老子·第十章》)“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保ā独献印さ诙苏隆罚┮虼恕罢妗本褪腔貧w于嬰兒那般原始自然的狀態(tài)。因此,老子認為:“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就是說,人應該回歸到自然純真原始的如嬰兒般的本真狀態(tài),進而與“道”復歸一統(tǒng)。所以,老子的天人合一可以理解為滌除心中的雜念以一顆平靜的心,進入如嬰兒般純真的狀態(tài),而對道進行凝神觀照后,與道融為一體。所以老子的“天人合一”觀是一種較為初等、較為樸素的天人合一,是一種修身養(yǎng)性的方法,是要求人擁有著一個豁達寬闊無私的胸襟。當人進入到這樣一個境界后,無欲無求,沒有任何自私、狹隘的心理,從而掙脫世俗禮制、追名逐利的束縛,達到無為平等的自然之境。endprint

莊子的“天人合一”觀較為復雜,莊子追求的是以“逍遙”的狀態(tài)“游”在天地之間,這頗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意?!板羞b”是“游”的前提,何為“逍遙”?王夫之曾做過解釋:“逍者,同于消也,過而忘也。遙者,引而遠也,不局于心知之靈也?!保ā锻醴蛑呵f子解》)。至于“游”莊子闡述道:“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觀無妄?!保ā肚f子·外篇·在宥》)可見,“游”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不知所求,不知所往”的絕對自由,是自由自在、隨心所欲的穿梭與天地之間,當然不是像鳥兒那樣自由飛翔,更不是修煉成仙而御劍飛行,而是追求精神的絕對自由,脫離形體的桎梏而遨游于天地間。莊子認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內(nèi)篇·逍遙游》)這是精神與天地直接相通的境界。莊子也對這種境界有過多次描述:“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保ā肚f子·內(nèi)篇·齊物論》)“乘夫莽吵之鳥,以出六極之外,而游無何有之鄉(xiāng)?!保ā肚f子·內(nèi)篇·應帝王》)“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保ā肚f子·內(nèi)篇·逍遙游》)因此莊子的“游”不是本體在空間中做物理移位,而是精神脫離本體而“乘云氣,騎日月,御飛龍”,游離于天地之中。

如何至“逍遙”而“游”?莊子分了三個步驟:“心齋”、“坐忘”、“逍遙游”。以心齋而至澄明,心齋即是蕩除心中雜念,保持心若止水、心如明鏡。這與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是一個概念,都是為進入“道”的精神之境而做的準備。在《莊子·內(nèi)篇·人世間》中有一段孔子與顏回關(guān)于心齋的對話:“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由此可見,莊子的心齋與老子的致虛極守靜篤其意義是一樣的。“坐忘”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內(nèi)篇·大宗師》)這可以看成心齋之后的一個階段,墮肢體即離形,黜聰明即去知,這句話可以理解為:忘記自己的肢體,忘記對物的感知,與“道”同一?!白笨衫斫鉃橥浰?,也就是物我兩忘。離形去知是一個超越物我界限、超越一切意識、進入物我兩忘的一個狀態(tài)。這相對于老子來說的話要更加徹底,老子只是要求澄明心境,可見莊子在這一點要比老子激進。進入這一狀態(tài)后,精神與形體脫離與自然天地相通,此時精神處于一種絕對自由的狀態(tài),在這種狀態(tài)下意隨心動、自由自在。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道文化一樣,清茗一品,物我全忘。此時常常感到自己身處于一片山林之中,上有鳥語,下有花香,身邊一條小溪穿過,內(nèi)心自然恬靜。莊子的逍遙游就類同與此,只是莊子天性浪漫、瀟灑自如,我們的這種坐忘與之相比未免太過小家子氣。

莊子的“天人合一”直觀顯現(xiàn)為“莊子化蝶”的生態(tài)審美化境。在《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的最后一段寫到:“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边@段話猛然間會給人造成一種神經(jīng)錯亂的感覺,照字面來理解的話就是說莊子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過了一段時間夢醒了,就覺得自己好像真的是蝴蝶,到底是蝴蝶夢見自己變成莊子還是莊子夢見自己變成蝴蝶?在莊子的內(nèi)心中,莊子即是蝴蝶,這是一種精神物化的境界,物我之間毫無隔閡。在莊子的世界中,他的精神就與蝴蝶一樣在天地間漫漫飛舞。這是莊子對自然的生命狀態(tài)的呼喚與渴求,是物我同一之境。也正因如此,莊子才能“非魚而知魚之樂”。所以莊子才會發(fā)出“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這樣的感嘆。

由此可見,莊子的天人合一觀是靠逍遙游來顯現(xiàn),而逍遙游的境界是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的,因此逍遙游在根本上更多的是心靈的自由自在、精神的自由解放,以建立屬于自己的心靈圣殿、精神王國。要擺脫世俗對身體的桎梏并不能指望對神的祈禱,只能求于自己之心,就是要求自己的精神解放而獲得大自由的精神境界。這樣的狀態(tài),莊子稱之為:“游心”?!俺宋镆杂涡摹保ā肚f子·內(nèi)篇·人世間》),“不知耳目這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莊子·內(nèi)篇·德充符》),“游心于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保ā肚f子·內(nèi)篇·應帝王》)?!坝涡摹本褪恰皩τ钪媸挛镒鲆环N根源性的把握,從而達到一種和諧、恬淡、無限及自然的境界”。(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商務印書館,2008年5月版)。這種精神的自由又是與自然合而為一的,因此,莊子的“游”是人精神解放的最高形態(tài),以“游”而至“天人合一”,游于生態(tài)之中,做生態(tài)之人。這是生態(tài)美的最終表現(xiàn)形式。

論述至此,有幾個問題應該值得探討,首先是天人合一與藝術(shù)之境的不同,藝術(shù)之境是一種對藝術(shù)品的頓悟,屬于一種“讀后感”,存在著時空與藝術(shù)家局限性。比如在讀“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時候,我們能進入王維的詩化之境,能清晰感受到明月、清泉之美。但這是由藝術(shù)家刻意營造的美,非是自己感悟的自然之美。又比如像《高山流水》,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diào)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能感受的泰山、江河是由俞伯牙所營造的,不是鐘子期自己所感受的。這是藝術(shù)家與欣賞者之間產(chǎn)生的一種精神共鳴,欣賞者感受到了藝術(shù)家的內(nèi)心真實,從而被藝術(shù)家引領(lǐng)進入了藝術(shù)家的心靈之境。這與天人合一完全不是一種境界,天人合一是人的精神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人即自然的狀態(tài),而并非是與其他人的內(nèi)心真實產(chǎn)生共鳴。其次,天人合一與夢境不同,夢是由人所生的一種心理與精神的變形折射,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是不能由人自己把握的,因此夢境同樣是不能把握也不能復制的。莊周夢蝶與夢境有著根本性的不同,夢蝶是莊子在自己精神自由與天地相同與自然融為一體后而出現(xiàn)的一個附加品,這可以看作是“日所思”,夢蝶的過程可以看成“夜所夢”,莊周夢蝶是“天人合一”后的產(chǎn)物。并不能理解為“天人合一”即是一個夢境。夢境并不是人與自然融合而產(chǎn)生的,莊周夢蝶是莊子“逍遙游”后而產(chǎn)生的夢境。因此,不管人在夢境中如何“逍遙”,如何“游”,都不能與之一概而論。最后,天人合一不是一種精神安慰。天人合一存在一個前提,就是要求精神的解放與自由,而精神安慰是以麻木自己為手段,就像先生魯迅筆下的阿Q,他被別人欺負后,不敢報復別人,心中又有氣不能消除,所以就打了自己一耳光,又把自己想成欺負自己的人,從而讓自己消氣產(chǎn)生精神愉悅。這樣痛還在臉上,別人欺負了自己后自己還欺負自己,這樣的精神安慰充滿的是悲屈與侮辱,自己無力抗爭只能通過這種方法使自己的精神麻木。魯迅先生意在凸顯當時人的人性與精神都處于這種麻木與悲愴狀態(tài),從而對這種狀態(tài)進行批判。前面談到精神解放不是說讓精神產(chǎn)生這種臆想,而是為了讓精神不受世俗利益制約的去感受自然回歸真我。因此,天人合一并不是說要逃避現(xiàn)實去享受精神勝利,更不是要求人去逆來順受,這是人重新回歸自然的一種方法,是讓精神不受任何影響的去感受最自然、最真實的“天道”,因此可見,說莊子思想是消極避世的是一種相當嚴重的曲解與誤讀。天人合一探討的是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是人生存的最直接關(guān)系,所以說莊子的思想是很激進、很直接的,在當時世人都在探求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的時候,莊子以其無可比擬的前瞻性視野與思維為我們打開了通往自然神殿的眾妙之門。endprint

通過對老莊之間的天人合一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老子的天人合一相對于莊子的來說要簡單一些,老子所探尋的“道”在于根源,討論的是萬事萬物發(fā)展的根源。老子的天人合一是在于對“道”的把握,天人合一的目的是在于了解“道”。因此,可以看作老子為了天人合一而進行“致虛極,守靜篤”的準備,其目的是在于:“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第十六章》)因此,老子的天人合一是為了了解“道”,如果不了解“道”就會“妄作兇”,而了解了“道”,就能“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所以老子的天人合一是一種“人道合一”,這樣的“天人合一”是人與社會的“天人合一”,人應該了解“道”、溶于“道”,這樣就能有寬闊的胸懷,能公平的做事,能接受到天命,能符合大道,能永垂不朽,一生都沒有任何災禍。前文也敘述過,老子的天人合一是一種樸素的、簡單的天人合一,這樣的天人合一探討的是如何由一個自然人成為一個社會人。莊子的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天人合一,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得知,莊子是要求一個自然人如何成為一個生態(tài)人。生態(tài)與人之間有著隔閡,破除隔閡的方法就是“游”,通過“心齋”、“坐忘”達到“游”的狀態(tài),在生態(tài)領(lǐng)域中自由地“游”,這是一個精神過程,不屑名與利,不受世俗束縛,讓自由的精神感受純正的自然,這里的自由不是指無拘無束的恣意妄為,而是不受世俗觀念的影響,心中沒有任何羈絆,能完全地融入自然之中,感受到自然那周而復始、無窮無盡盎然生機,從而臻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齊一”(《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的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化境。

因此,老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的著重點在于人本身,討論的是人如何與“道”合一,與“道”合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做人,所以,不能認為老子沒有天人合一觀,只是與莊子的有所不同。莊子對老子的天人合一觀的繼承就在于莊子同樣認為天人合一的前提必須擁有平靜的心,所以“心齋”與“致虛極守靜篤”的本質(zhì)是一樣的,他們之間的不同就在于其目的不同。由此也引起第二個論點的出現(xiàn):

二、老莊“天人合一”觀的影響不同

以上文的分析來看,老子的天人合一觀具有兩個屬性,即是人與社會,人的屬性在于人應該符合人之道,社會的屬性在于社會應符合社會之道。人建立了社會,因此人的屬性就彰顯了社會的屬性,而社會的建立又會將人分作幾個等級,出現(xiàn)了管理者,自然就要有被管理者,所謂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但不是說勞力者就應該受到勞心者的剝削壓迫,勞心者的存在應該是為了協(xié)調(diào)勞力者之間的關(guān)系,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公正的處理任何爭執(zhí),平等和諧相處于社會之中,并不是勞心者高人一等而勞力者低人一等。勞心者以絕對的公平公正處理各種問題,也絕不會因自己有著這樣的權(quán)力而分配不均厚此薄彼。能做好這些的勞心者老子即認為是圣人。所以老子認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保ā独献印さ谄哒隆罚笆且杂厦瘢匾匝韵轮?。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第六十六章》)但是,如僅僅是人具備這樣的屬性還是不夠,這個社會都應該具備這樣的屬性。社會如何具備這樣的屬性呢?我們可以把社會看作“人道”,人自身擁有了這樣的本質(zhì)就是符合人道,人道就應該符合天道。“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老子·第五章》)天道對于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誰也不多一分也不寡一分。所以人道就應該像天道那樣平等對待任何人,正如老子所說的:“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保ā独献印さ谄呤哒隆罚┻@就像上天給予各種猛獸以力量或敏捷,同時又給予人以智慧以抗衡這些猛獸。但人心難以滿足,摟草打兔子這樣的貪念使得人之道被破壞,所以老子說:“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老子·七十七章》)這個人之道都因為貪念的存在而偏離了天之道,人之道都是“損不足以奉有余”而使得富人越來越富,窮人則越來越窮。那么還有誰愿意拿自己的富余去補足別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者”也就是圣人才會這樣做。而圣人這樣做了又不標榜自己,只是認為做了一件很正常的事也不要別人來稱頌自己。可見當時老子所處的社會不是良性運轉(zhuǎn)的,因此老子才提出要像圣人那樣的作為來使社會屬性復歸于良性,使人道相符于天道。就如在《老子·八十一章》所說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梢?,老子的天人合一也有著天道與人道相同為一的理念。但老子并不是為那些喊著“均富”口號的政治家搖旗吶喊,他是以這樣的天人合一觀為要求,目的在于使人擁有一個完善的人格與人性來生存于社會之中,在這樣過程影響下,使整個社會具備這種完善的屬性,從而與“天道”的規(guī)律相符。

莊子的天人合一觀也是具備兩層含義,其一可以理解為人與自然相連的一種方法,其二就是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前面都敘述過這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也能整合劃一,因為人類本就是自然的一個部分,當人類認為自然不能滿足自己要求的時候,他們即開始了對自然的掠奪,此時的人就開始自成一體與自然對立相抗衡,而后發(fā)現(xiàn)自己不能離開自然而自然已被自己毀壞得面目全非,所以人類開始迷茫了,開始想重歸自然了。所以莊子的天人合一即是人回歸自然的方法,也是人類與自然重歸一體的結(jié)論。莊子的天人合一是超然的,與儒家的天人合一大相徑庭,儒家天人合一是人了解天在想什么,要做什么,所謂的天人感應,天人相通。我認為將莊子的天人合一與儒家的天人合一劃為一談并不合適。儒家的天人合一雖有著遵循上天的規(guī)則理念,但這樣的目的卻是為了逃避上天的懲罰,儒家把人制定的規(guī)則強加于天,并以天之法而治人之心,把天認為是一個存在自己意志的人。因此可以理解為儒家的天等同于神,而莊子的天是自然,自然是有著自己的規(guī)則的,不是人所能制定的。比如“牛馬四足”就是自然的規(guī)則,不可能說是讓人改變成為八足。天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天也是符合自然的規(guī)則的,天上有云,下雨出太陽,是自然賦予天的規(guī)則,所以莊子的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歸為一統(tǒng)或與自然相通。endprint

至此,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老莊之間的天人合一的影響體現(xiàn)并不相同,老子的要求是人道符合天道,要求社會對待人就應該像自然對待萬物的那樣,不應存有私心,要創(chuàng)立一個公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人人平等,誰也不能持以憑借來為自己謀私利或滿足自己的私欲和貪念。莊子認為人活在自然中就應該遵循自然所制定的規(guī)律,不要以人自己的意志去改變自然的屬性,人應該與自然連為一體而不是獨立在自然之外。而老莊的天人合一都有同樣的前提,即是要求人擁有完善的人格與人性,也就是說,只有不被外界所影響,不被功名利祿所束縛,不被世俗之物所桎梏,要擁有著一個平靜、自然、博大的心懷,才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當人都擁有著這樣的心懷以后,無論與自然還是與社會,都能進入這樣的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那樣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必然是和諧平等的,也建立起了人、社會、自然和諧共榮的生態(tài)大道。

和諧共榮,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當今社會發(fā)展的主基調(diào),而如何將這個主基調(diào)合理實現(xiàn)就是本論文創(chuàng)作的目的所在。常言道:“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世風就是社會風氣,人心就是人的人格和人性,世風日下才導致了人心不古,同樣人心不古才會使得世風日下。那應該如何才能使得世風日上,人心復古呢?這就是老子的天人合一觀價值的體現(xiàn)之處,老子要求人應該像嬰兒般那樣純潔無邪,通過“致虛極守靜篤”的方式讓人的心復歸于原始,像嬰兒那樣無欲無求,毫無邪念。這樣就能人心復古,當所有人心復古時,那自然會世風日上,世風日上后,同樣再反饋于人,以此循環(huán),這樣就會人心不變社會不變,因此人道即符合于天道。當人在以這樣的復古之心再去感受自然之時,必然也會與自然融為一體。因此老莊的天人合一在人心這一基礎(chǔ)之上均已實現(xiàn)。所以,人心是人與自然關(guān)系、人與社會關(guān)系的關(guān)鍵所在。因此,“心齋”、“坐忘”是安撫人心重建人性的一種方法。

因此,目前我們所面臨的一些社會生態(tài)問題和自然生態(tài)問題都能在老莊的生態(tài)美學思想中一見端倪。當然,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能將所有人來召集起來心齋坐忘一番就能一蹴而就。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可以以“道”教化人心,所有人心中都有一片平靜與原始,如何使人將心中的這份平靜迸發(fā)出來?我認為可以在社會中凝聚一股向善的引導力,所有人心中都有向善的念想,如果社會將這樣的善念引導出來并給予肯定,使人人都明白應當為善,并將為善化為自覺。這里說的善并不是說想宗教里的普度眾生、懸壺濟世,也不是說要搞好人際關(guān)系的與人為善,而是人格人性的完善,國家也應進行宏觀調(diào)控,逐漸縮小貧富差距?,F(xiàn)代人都明白市場經(jīng)濟下是能者多勞,多勞多得,這樣是無可爭議的,關(guān)鍵是在于杜絕勞而不獲和不勞而獲,使人心逐漸平衡,從而內(nèi)心平和漸漸步入心齋坐忘之境。

關(guān)于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問題,可以跟人與社會的生態(tài)問題齊頭并舉的進行解決,首先人應該明白自然與人的關(guān)系,人是屬于自然的一部分,并不因人是自然之靈而高出自然一頭,在以人為中心的現(xiàn)代,至少應該意識到人并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人與自然就算是對等關(guān)系,也應該與自然和諧平等的相處,如果人再自命不凡的要奴役自然、征服自然的話,必然會導致自然的全面崩潰。所以應該明確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我個人認為,人就應該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能發(fā)展至目前這樣的局面,的確是經(jīng)過了無數(shù)代人的努力,也確實不愧為“萬物之靈”的稱號。但萬物之靈不是萬物之皇,不能將自己樹立在萬物之上。自然選擇了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并不是要人類來征服萬物。達爾文認為,人類之所以能成為人類,是因為當時一支猿類部族率先從樹上爬下來而生活在地上,并且用后肢站立直行,而用前肢使用工具,并將這樣的習慣堅持了下來,從而成就了人類。這是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達爾文也曾多次說到:“我很慶幸我們的祖先能從樹上下來并直立行走,而且又學會了如何使用‘手,這樣才有了今天的我們,你們要感謝上帝嗎?不,你們應該感謝自然,因為自然選擇了人類?!保╗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商務印書館,1983年4月版。)正是因為自然選擇了人類,才使人類成為萬物之靈,才造就了現(xiàn)在的文明,但并不能說人類因此就能凌駕于自然之上。人類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一個環(huán)節(jié),就算是人類自認為自己地位凸顯應有別于萬物,有自身的優(yōu)越性,那么至少應該重拾與自然平等共處的生態(tài)傳統(tǒng)。

三、結(jié)論

通過對老莊“天人合一”觀的不同的兩個方面論述來看,老子的天人合一是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應該像自然與萬物的關(guān)系一樣,即是“人道”與“天道”的同一。莊子的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的合一,兩者都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前提,可以說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一部分,就是虛靜之心的觀點,而揚棄了老子立足于社會的局限性,提出了更為深妙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因此老莊之間并不是世人所說的繼承和發(fā)展,因此也不存在所謂的老莊一體論。甚至錢穆先生認為莊子應在于老子之前, 在錢穆先生的《莊老通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年2月版)一書中,錢穆先生在前言部分寫到的自己的觀點認為莊子思想在老子思想之前產(chǎn)生。應該是莊子繼承了一部分老子的觀點,發(fā)展了自己的觀點,而不是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衣缽,發(fā)展了老子的學說。因此,應該將老莊思想分開來看待,而不能籠為一談。

最后筆者想對目前學界中對老莊思想所存在的消極避世的看法談談筆者個人的淺見:有學者認為老莊的無為思想很消極,甚至會導致人無所事事。這樣的觀點筆者并不贊成,很多關(guān)于寫老莊思想的論文提及無為時,都會加一句“無為,不是說什么都不做”,當然,不加這一句這論文可能也寫不下去了。但事實就是這樣,不是什么都不做,這個無為應該理解為不妄為,不要恣意妄為。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之后,再做一些不違背自然或社會規(guī)律的事,而不是到處惹是生非,去做一些違反自然違反社會的事。老子是守藏室史,就是相當于圖書館館長,莊子是漆園小吏,如果說他們的無為是什么都不做的話,那道家思想從何而來?他們沒餓死,就證明他們做好了自己的本職工作,無論是什么工作,至少他們養(yǎng)活了自己,他們著書立言,創(chuàng)下煌煌閃耀中華文化數(shù)千年的道家思想,如果這樣都算作消極,哪還有什么可以稱之為積極?再有就是關(guān)于避世之說,這樣的說法源自于《莊子·外篇·秋水》,莊子為了追求自由而不愿做官,這樣的情形就被認為是避世,此判斷筆者認為過于武斷,因為莊子是為了追求自由而不愿做官,就是說明自由是莊子的理想,為了理想而放棄做官是證明莊子意不在此,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更多取決于自我理想的實現(xiàn)程度,莊子追求理想是為了充分實現(xiàn)自我,只是莊子的理想是精神的大自由、大解放,而不是出仕為官。所以筆者認為,只要有理想即有了人生追求,而這種人生追求是極富有積極意義的,既然存在積極意義那有何來消極避世之說?當然,這只是筆者在閑暇之余對老莊思想的一點妄想臆斷,荒謬淺見,請勿以為怪。

參考文獻:

[1]尚建飛.儒家之樂與順自然:《莊子口義》中的德性論[J].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4).

[2]王欣龍.先秦儒道“天人合一”生態(tài)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濱州學院學報. 2014(02).

[3]吳佩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下的生態(tài)美學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 2014(01).

[4]陳鼓應.《老莊新論》(修訂版)[M].商務印書館,2008.5.

[5]季羨林.《閱世心語——“天人合一”新論》[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0.

[6]袁鼎生.《生態(tài)視域中的比較美學》[M].人民出版社,2005.5.endprint

猜你喜歡
老莊天人合一
大師道
安徽文學(2023年8期)2023-08-10 10:40:46
吹響老莊全面振興的“沖鋒號”
論太極拳拳義中的儒道思想
淺析中國古典園林藝術(shù)美學之意境
“中國學派”動畫片的審美解讀
謊言
道家思想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shè)的啟示
考試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 00:26:32
論工程管理中的“以人為本”
淺談傳統(tǒng)審美對當代藝術(shù)的影響
迷棋
静安区| 陇西县| 五大连池市| 定边县| 三河市| 民丰县| 台江县| 嵊泗县| 东光县| 罗定市| 滨海县| 平凉市| 天水市| 永修县| 米林县| 金华市| 永丰县| 会泽县| 和顺县| 舒城县| 洞头县| 高邮市| 化德县| 丰城市| 湖口县| 徐水县| 富川| 若羌县| 泸西县| 南乐县| 平泉县| 襄城县| 阿图什市| 永安市| 台中市| 定远县| 巴中市| 乌苏市| 昌都县| 旅游| 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