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巧
(肇慶市鼎湖區(qū)桂城初級中學,廣東 肇慶 526072)
家國情懷思想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新課改中明確表示,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時,應該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感情的培養(yǎng)。語文教師不僅僅是讓學生掌握書本中的知識,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尤其是在當今時代,語文教師的任務更為艱巨。那么,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應該怎樣滲入家國情懷思想感情的教育,才能讓學生產生愛國情懷,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呢?
家國情懷教育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說到家國情懷的話題,很多人常常將家國情懷和戰(zhàn)爭聯系在一起。目前的語文教材中涉及到戰(zhàn)爭的教學內容并不多,在具體教學中往往把家國情懷和勇于犧牲聯系起來。對于現代的初中學生來講,這樣的引導是否是正面的?不怕死和民族氣節(jié)是不對等的,教師在教學時不應該偷換概念。為國家培養(yǎng)不怕死的人才就真正能夠達到強國的目標嗎?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來講,美國人非常熱愛生命,那么是不是意味著美國的亡國將不遠了?很多教師在課堂上一味地向學生傳授漠視生命的理念,卻對力所能及的教育細節(jié)不夠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關注最簡單的問題[1-2],在宣揚英雄主義的同時也需要尊重生命。
例如,一些中國的學生升國旗時不會唱國歌,甚至唱國歌并不是自愿的。又如,某個學校將國旗倒掛了4天,沒有一個教師和學生發(fā)現,而且相關的領導還進行了2次檢查工作的落實,這到底該找誰追問,這些對于我們而言是非常沉重的話題,也是我們應該深刻反思的問題。
當別的國家侵犯祖國的領土及尊嚴時,全國人民都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抗戰(zhàn)。但是如今是和平年代,對于歷史所發(fā)生的種種事實,我們應該保持一個立場鮮明的態(tài)度。日本國對我國人民的殘害,犯下了滔天大罪,他們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我們更不能忘記國恥,應自強不息。然而,在家國情懷教育中教師不能激起學生的仇恨心理,而應該體現一名中國人的道德素養(yǎng)。素質教育開展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心中萌生更多的愛,而不是激起心中的仇恨,世界和平才是人們的共同愿望。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非常優(yōu)秀,尤其是在近些年,我國發(fā)展迅速,科技文化突飛猛進,雖然我國目前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較少,但諾貝爾獎獲得者很多是華裔,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在教學當中,對學生民族自信心的培養(yǎng)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千萬不要讓學生形成自大的心理。柳紅在《語文,你教人還是毀人》中感慨道:在當前的語文教學目標及要求當中,人文教育的基礎已經失去了本有的意義,已經成為了考試的一種工具。所以,我們應該避免這種傾向。
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資源豐富的國家,其壯麗的山河聞名世界。我國有波瀾壯闊的海面,有妖嬈的美麗風景,風光大好,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激發(fā)學生產生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感情,這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胸懷,更陶冶了學生的心靈[3]。
例如,在我們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都有體現,《中國石拱橋》描繪了我國著名的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給人們展示了我國橋梁事業(yè)發(fā)展的宏偉景觀;《黃河頌》描述了我國黃河的廣闊壯景;《濟南的冬天》描繪了我國濟南的冬景,等等,這些充分體現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情懷。
目前的初中語文教材,對愛國情懷的相關課文進行了選編,側重于讓學生感受海外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體會母語權利被剝奪的痛苦以及古代外交家維護國家尊嚴的那份正氣凜然等方面的內容。
例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思念,對家鄉(xiāng)的懷念。文中對故鄉(xiāng)的形象進行了真實的展現,從而表達出了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具體教學時,應強調反復閱讀文本,把握作品中的愛國情懷。
中華民族是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各種發(fā)明,使我們感到自豪。教材對這些進行了客觀的介紹,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文,可進一步了解和認識祖國的文化發(fā)展情況。
例如,在《論語》十則,以及《大道之行也》等各種文言文篇目中,我們能夠充分感受到這些作者的道德修養(yǎng),以及政治主張等,有很多勵志名言更是被代代相傳,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等,可以說,這些對后來人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今不衰。
再如,在古詩《核舟記》當中,能夠在核桃上栩栩如生地刻畫出“大蘇泛赤壁”的事件,而且非常逼真;《俗世奇人》中泥人張放通過自己的巧手,將海張五捏得活靈活現。這些,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雕刻藝人精湛的技藝,學習時注意文史結合,樹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有數不清的優(yōu)秀人才。他們追求自由、真理,更將天下興亡為己任當作自己的信念。
例如,在教學《陳涉世家》的內容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對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那種革命斗爭精神和才能進行深入的體會和學習,陳勝所說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打破了舊的規(guī)矩,更體現了他宏偉的氣概,他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學生去學習。教師應該正確地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內涵進行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激發(fā)其愛國熱情和報國之志。
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教學目標不僅僅是讓學生能夠識字、閱讀,以及對文章的分析,還應該引導學生在藝術領域等方面進行逐漸拓展,讓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家國情懷得到相應的培養(yǎng)。語文教材中很多內容都從不同的角度,將作者對人生、社會等方面的感悟進行了直觀的展現,通常情況下會將風景美、人情美以及道德美三者進行融合。學習和閱讀這些文章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融入到情境當中,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樹立三觀的關鍵時期,其思想已經不再是童年時期的單純、幼稚,對社會開始進行仔細的觀察,對人生進行思考,通過眼睛去觀察世界,讓自己的思想活躍起來,這一階段也是他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循循善誘地通過課堂教學以及實例的應用,給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讓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度[4-5]。
在初中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更是學生形成愛國思想的基礎。可以說,語文教學對學生家國情懷、情感方面的培養(yǎng)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將“文”和“道”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得到提升,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健康成長。
[1]李建剛.初中語文教學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7(39):2-90.
[2]李金鳳.愛國主義教育應用于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7(24):124-145.
[3]林雪平.淺析愛國主義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的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9):45-130.
[4]王亮.將精彩留給學生——淺談初中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9):113-189.
[5]王春香.家國情懷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09):9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