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春芳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tǒng)教學方式也做了較多的改進,整合式教學方法漸漸的被應用在課堂教學中。高中語文教學是高中課程主要科目之一,與以往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不同,整合式教學方法可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因此,筆者對高中語文實施“整合式”教學的策略進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從課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理論和實踐教學四個方面展開探究。
無論是哪一個科目的教學,要想讓學生獲得有效的課堂知識,要求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才能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語文教師要從課文整體進行考慮,縱觀課文教學目標,精確把握課程性質及特點,將課文大綱擬出,有效整合語文課程教學目標。例如,《沁園春·長沙》,要求教師客觀的看待詞的內容,抓住課文重點和難點,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設計方案,引導學生了解教學目標,包括了解作者在封建帝國主義統(tǒng)治的環(huán)境下仍看到宇宙中的萬物都在秋天里生氣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長。從而表達出作者的激情壯志,遠大理想和抱負的情感。如“萬”字寫出了山之多,讓學生深切感受我國大好河山,感受先輩革命壯志的情懷。通過整合教學目標,讓學生清晰的看到本課的學習重點,從詞中感受到要珍惜當下的一切,同時激發(fā)學生對生活和學習的熱情,一步步實現自己的遠大理想。
編入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詩詞等,均是富有深度思想的文學作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結合各方因素,給予文章做綜合性評價,主動了解高中生當下感興趣的事物,清楚掌握學生心理及對語文學習的感受,這樣才能更好的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豐富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主動學習課堂知識。如《雨巷》一詩學習中,教師要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課文內容,可選取同類詩作比較分析,《雨巷》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詩歌創(chuàng)造的朦朧迷離、低回動人的意境。其中《雨巷》中提到“雨”,那教師可以從“雨”開始拋出問題,可提問學生例如:“什么季節(jié)雨最多?或喜歡哪一個季節(jié)的雨?”等等問題,從而得到課堂知識延伸。雨總會給人帶來一點點哀傷和憂郁的情緒,而戴望舒詩中就帶有這樣無可名狀的、絲絲的哀傷之情。接著還可從詩人背景角度分析,詩人戴望舒生于杭州,杭州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詩人從小在風景如畫的杭州里耳濡目染;另外,詩人生于3月5日,從星座上看屬于雙魚座,該星座特點:多情、浪漫、愛幻想、逃避現實、優(yōu)柔寡斷等,而從詩人的詩歌中很明顯的體現了以上特點;還可以從詩歌中那一句:“丁香一樣的姑娘”作為切入點剖析整首詩,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對現實中丁香花的感受。將《雨巷》從不同角度整合教學內容,其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感受詩中的唯美、婉約又有點哀傷的情感,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高效而有質量的教學離不開教學方法,由此可見,整合教學方式對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至關重要。要求語文教師根據課文實際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并對其開展科學的整合,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增加其對語文的熱愛。例如學習《再別康橋》一文中,詩人為離別創(chuàng)造了一種特殊的氣氛,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悄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huán)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再如學習《荷塘月色》一文中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法開展教學,為學生播放關于劍橋里的康橋、清華園中的荷塘及影視劇片段等,通過短視頻帶學生穿越到過去,感受當時詩人的情懷,體會詩人當時的真情實感。學生觀看微視頻后,引導和鼓勵學生提出相關問題,穿插問題導入教學法,在課堂上討論相關問題。進而語文教師可將話題延伸至文中,讓學生體會其深意,鼓勵學生多學習,使得學生潛移默化的接受新知識。
理論和實踐分離不開,教師要注意將二者結合,將理論知識掌握的同時,通過實踐鞏固知識點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條件允許情況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與課外活動,如春游等,要求學生寫一篇字數不限的感受類文章,讓學生懂得如何運用文中對景物的描繪手法,增強其對詞匯、詞句等運用技巧,最終促使學生在語文寫作及對事物的感受力方面上升一個層面,從而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教師教學的質量。
總而言之,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四個方面對語文教學進行整合,開展“整合式”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