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理 黃 寧 陳體進
(福鼎市中醫(yī)院富民中醫(yī)二病區(qū),福建 福鼎 355200)
筆者作為福建省基層老中醫(yī)藥專家繼承人,跟隨黃寧老師日常門診,經(jīng)常得到黃師的教誨,通過黃師的指導以及自身不斷地學習經(jīng)典及閱讀相關(guān)醫(yī)案,對臨床上多種疾病的治療深有體會,其中黃師應用 “引火歸元”法治療口瘡、咽痛、不寐、腰痛等疾病頗有療效,體會深刻,筆者遵其理念,每遇口瘡、咽痛等,循其法而治,療效顯著,現(xiàn)將黃師對 “引火歸元”的理解及治療經(jīng)驗概括如下。
引火歸元也稱引火歸原,又名導龍入海,是治療元陽浮越、腎火上升的方法。引火歸元的 “火”,又稱“相火” “命門之火” “龍雷之火” “浮陽” “浮火”等,引火歸元的 “元”,主要指腎、命門。 “相火”一詞源于 《素問·天元紀大論》,是運氣學說的一個基本術(shù)語。命門相火學說是引火歸元的理論基礎(chǔ),歷代醫(yī)家在 《內(nèi)經(jīng)》的基礎(chǔ)上,開創(chuàng)及逐步發(fā)展命門相火學說,劉河間首創(chuàng)命門相火之論: “左腎屬水,右腎屬火,游行于三焦,心衰之道由此也。故七節(jié)之旁,中有小心,是言命門相火也”。朱丹溪承襲劉河間、張子和、李杲諸家之學,著 《相火論》,提出相火既為肝腎兩臟專司,復分屬于心包絡、膀胱、三焦、膽等諸臟腑的觀點。張景岳則發(fā)展了朱丹溪的相火論,提出了“引火歸元”法,其稱 “相火當在命門”與 “命門居兩腎之中,即人身之太極,由太極以生兩儀,而水火具焉,消長系焉,故為受生之初,為性命之根本”。并根據(jù) 《黃帝內(nèi)經(jīng)》 “從陰引陽”和 “從陽引陰”的法則創(chuàng)陰陽相濟的治療原則,把相火理論推向了新的高度,形成了命門相火理論體系。清代葉天士集諸家之成,將引火歸元賦予新的含義: “引火歸元,因腎水不足,虛火上亢,用滋陰降火之法,少加熱藥為向?qū)?,引之下降,使無據(jù)格之患”。從中可以看出,葉天士所謂的引火歸元實為針對腎水不足、虛火上亢而施,改變了以往只有用桂附才是引火歸元的局面,是對引火歸元理論的重要補充和發(fā)展[1]。
黃師比較認同 “引火歸元”法的廣義、狹義說法,廣義的火不歸元指的是陰虛之火,此火多為真陰虧損,水不制火。狹義的火不歸元指陽虛火浮,即元陽敗竭,火不歸元,臨床上又可分兩種情況:一是腎陽虛,是疾病的本質(zhì):面色 白,腰膝酸軟,形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神疲乏力,遺精早泄,五更泄瀉,或小便頻數(shù)、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二是虛火,是疾病的假象,如 《景岳全書·火證》所云: “寒從中生,則陽氣無所依附而瀉散于外,即是虛火,假熱之謂也”。臨床上此類虛火又可分為三種,即戴陽和格陽、失位之分。戴陽是指虛陽上浮,虛火上沖,癥狀偏于頭面五官局部諸疾,以口舌生瘡、牙痛齒浮、喉痹喉痛、頭痛眩暈、口渴咽燥等癥為主;格陽指虛陽外越,癥狀偏于全身,以發(fā)熱、發(fā)斑、面赤、腫塊、汗出等癥狀多見;失位指陽虛火浮還陷于下者,見小便熱、痛或拘急、大便窘迫不暢等[2]。
古人應用引火歸元法常治療危重證候,黃師認為引火歸元反映在多方面,用藥的方法也是多樣的,治療的病癥不應過于局限,根據(jù)諸多文獻和資料,其可廣泛用于內(nèi)科、外科、五官科和婦科等,包括眩暈、視弱、耳聾、牙痛、目痛、口糜、舌瘡、失眠、驚悸等多種病癥。黃師認為應用 “引火歸元”法時應看透疾病本質(zhì),辨證施治,陰虛火浮時應在滋陰治法的同時加入少許的補陽藥,陽氣少火升騰腎水以上濟克制心火、肝火等上焦之火,陽虛浮火在溫陽的同時配伍滋陰的藥物,才能使溫陽之要藥安居于下,使浮越之火歸于元陽。正如 《景岳全書·陰陽篇》: “陰陽原同一氣,火為水之主,水即火之源,水火原不相離矣?!庇盅裕?“陰根于陽,陽根于陰,凡病有不可正治者,當從陽以引陰,從陰以引陽,各求其屬而衰之,……引火歸源,納氣歸腎?!绷硗?,引火歸元的用藥,當有很多方法,如用附子末、吳茱萸末醋調(diào)敷涌泉、丹田或足心,治療虛火上炎之口瘡、頭痛及臟痛寒閉等證[3]。
3.1 口瘡 陳某某,男,46歲,于2016年10月就診。主訴:舌痛1周。現(xiàn)病史:1周前出現(xiàn)舌痛,舌尖、舌邊口唇四周出現(xiàn)多個潰瘍點,舌痛而不欲進食,伴口干舌燥,喜飲水,雙目干澀多見分泌物,面赤,牙齦出血,腰酸乏力,小便短赤,大便略結(jié),寐欠佳,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院外診療后癥狀未見明顯改善。既往無重要病史。辨證屬邪火上炎。治療以滋陰清熱,引火歸元。處方:人參葉30 g,生地黃20 g,熟地黃20 g,知母15 g,黃柏10 g,石斛25 g,天花粉15 g,水牛角20 g,黃連6 g,肉桂3 g,生黃芪20 g,生甘草6 g。服藥5劑后患者口腔潰瘍及牙齦出血等證明顯好轉(zhuǎn),再服5劑鞏固療效,2016年12月10日復診,訴舌痛、口腔潰瘍?nèi)钥诟桑ニ彳?,盜汗,夜間潮熱感,以知柏地黃丸隨癥治之,之后隨訪半年,情況良好。
按:此例患者因之前喜食辛辣燙食物,就診時癥見口腔潰瘍、牙齦出血、口干舌燥等癥,觀其舌脈象,考慮陰虛為本,實火為標,腎陰虧虛,陰虛生內(nèi)熱,火不歸元,虛火與實火相合上炎口腔、頭面所致諸癥。治以滋養(yǎng)腎陰為主,并配伍黃芪托瘡生肌,天花粉、石斛清熱生津,水牛角、黃連清泄實火,少許肉桂引火歸元,全方滋陰清熱、引火歸元、攻補兼施。
3.2 咽痛 薛某,女,38歲,于2017年1月就診。主訴:咽痛2周?,F(xiàn)病史:患者2周前因受涼后出現(xiàn)咽痛,自覺身熱,伴頭痛、干咳,當時就診于衛(wèi)生院,監(jiān)測體溫37.9℃,診斷為 “急性扁桃體炎”,予中草藥及輸注抗生素治療 (具體藥物不詳)后,咳嗽、發(fā)熱均好轉(zhuǎn),但咽痛仍時有發(fā)作,遂就診我院門診,訴咽痛口干,喜飲熱水,稍咳,形寒肢冷、腰膝以下為甚,舌淡,苔薄白,脈沉,證屬下焦陰寒、虛陽上越,治以溫陽散寒、引火歸元,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處方:熟地黃20 g,山藥15 g,山萸肉15,茯苓15 g,干姜8 g,附片6 g,肉桂(后下)3 g,桔梗10 g,百合15 g,生甘草6 g。服藥4劑后患者咽痛好轉(zhuǎn),未再咳嗽,復診原方去桔梗、百合,再服4劑,隨訪上述癥狀均好轉(zhuǎn),咽痛未再復發(fā)。
按:此例患者初起見咽痛、身熱、頭痛、干咳等證,辨證多以表邪為主,但就診我院門診時兼見形寒肢冷、喜飲熱水等,黃師認為其病之初起為陽虛兼外感之證候,此時若單純治以解表清熱,恐更傷陽氣,雖外邪可治而陽虛更劇,現(xiàn)表邪已去,故黃師治療以溫陽補腎為主。其中干姜、附片、肉桂溫陽補腎散寒,又引火歸元,使浮越之陽火下歸腎元,故火勢自息;百合、桔梗止咳潤肺利咽,以養(yǎng)浮火所傷之肺陰而咳嗽自止。此陽虛發(fā)熱只宜溫熱,大忌清涼,正如趙養(yǎng)葵所說: “火可以水折,唯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必擇其同氣招引歸宇,則火始不上浮而下降矣”。
3.3 不寐 周某某,女,52歲,于2017年2月就診。主訴:失眠3年,加重1個月?;颊哂惺卟∈?年,多次院外就診,服用多種鎮(zhèn)靜安神藥及中成藥,效果不佳,癥狀時有反復或加重,現(xiàn)就診我院門診,癥見:心煩不寐,偶有心悸,時有頭暈,手足心熱,潮熱盜汗,口干欲飲水,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證屬腎陰虧虛、心腎不交。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交泰丸加減。處方:熟地黃20 g,山藥20 g,山萸肉20 g,澤瀉15 g,茯神20 g,牡丹皮10 g,黃連8 g,肉桂3 g,生龍骨15 g,琥珀10 g,生甘草6 g。服藥5劑后患者訴睡眠較前改善,余癥均有好轉(zhuǎn),囑其堅持服藥1月余,期間隨癥加減,之后隨訪,睡眠可。
按:此例患者為腎陰不足,陰水不能上濟于心,心火獨旺,心腎不交而見上述諸癥。正如徐東皋言:“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惫试谥委熒弦宰萄a腎陰的同時,合以交泰丸,一則清獨亢之心火;二則溫腎助陽、引火歸元。黃連、肉桂合用,使心腎相交,陰平陽秘,再加龍骨、琥珀、珍珠母之品重鎮(zhèn)安神以增療效。
3.4 腰痛 黃某,男,62歲。主訴:反復腰痛3年,加劇1周。患者有腰痛病史3年,既往多次住院治療,經(jīng)相關(guān)檢查考慮 “腰椎間盤突出癥”,經(jīng)藥物治療后,病情仍反復,1周前腰痛加劇,腿足酸軟無力,不耐久行,腰部以下冷涼感,喜溫細按,勞累后癥狀加劇,小便清長,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證屬腎陽虛。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處方:熟地黃20 g,山藥20 g,山萸肉20 g,澤瀉15 g,茯苓15 g,牡丹皮10 g,肉桂3 g,制附片9 g,杜仲15 g,桑寄生20 g,鹿角霜10 g。服藥7劑后患者訴腰痛較前改善,腰部以下冷涼感較前改善,仍有疲勞感,復診予中成藥金匱腎氣丸長期口服,1個月后復診,訴腰痛基本好轉(zhuǎn),無余不適。
按: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載: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腎主骨,開竅于耳,內(nèi)臟元陰元陽,水火之臟,先天之本,腎藏精,精能化氣,腎精所化之氣即為腎氣,腎氣又稱 “腎陽”或“元陽”,是全身陽氣的根本,為人身一切機能活動的原動力,所以腎內(nèi)藏元陰元陽。 《素問·脈要精微論》載: “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說明腰痛病與腎之關(guān)系,金匱腎氣丸又名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此方來源于東漢張仲景所著的 《金匱要略》一書,為助陽補腎第一方,是經(jīng)典名方,其方藥組成是在滋陰降火的六味地黃丸的基礎(chǔ)上加入桂附以溫補腎陽而引火歸元。此例患者觀其癥狀、舌脈象,屬腎陽虛,是疾病的本質(zhì),故治以金匱腎氣丸為主方,加桑寄生、杜仲補益肝腎,加鹿角霜助補腎陽之功。
[1]高琛,張曉燕.浦家祚教授對引火歸元的理解及應用 [J].光明中醫(yī),2014,29(12):2505-2506.
[2]王勇.“引火歸元”辨析[J].中國中醫(yī)基礎(chǔ)醫(yī)學雜志,2011,17(10):1068-1070.
[3]鄧先立.引火歸元法及其應用[J].河南中醫(yī),2014,34(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