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清
(吉林省琿春市第一小學校)
信息時代下,信息要素的存在顯然給各個領域的未來發(fā)展帶來了更大的便利。在教學領域,信息要素在課堂中的融入,能夠讓更多理論化的內容更加明確、動態(tài)、直觀的展現(xiàn)出來。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也不例外,能夠給學生帶來感官與思維上的刺激,讓學生對于知識點的印象更加深刻。但是如何真正體現(xiàn)出其意義,還要通過教師深刻的思考去獲得答案,因此還需要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小學的教學,最為重要的關鍵詞便是啟蒙,學生知識基礎的建設,便是從這一階段開始。語文知識的基礎建立更是如此,語言基礎的建設,真正的開始應當從小學階段開始算起。這一階段,教師開始正式讓學生學習認字、學會聽說讀寫,但是學生尚未擺脫以往的成長特點,所以教師必須要加入更多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的要素,給予感官上的引導,才能讓學生的語言基礎更扎實。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信息要素顯然更受學生歡迎與認同,因此應當更多的引入課堂當中,吸引學生,才會讓學生更快融入課堂開始主動思考、主動參與、主動探索,這是十分重要的一步。在信息化的趨勢之下,圖片、影像、幻燈片、聲音等在課堂上加以利用,有助于學生腦中的情境建設,能夠讓學生產生更深刻的印象。但是即便是便利的要素,其實際作用能否真正體現(xiàn)出來,依然取決于教師的設計規(guī)劃,就當前的實際教學概況來看,我國的許多教師雖然都了解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性,但是實際的應用能力確是十分有限的,所以還需要更深入的針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策略進行分析,才能真正打造更高效且具有實效性的語文課堂。
1.確保教學的多元性
以上討論當中曾有提及,語文課堂中,可用的信息化要素包含很多,聲音、圖像、影像、動畫、幻燈片等等,運用到教學過程中,都能夠促進學生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特別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方式依然是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認知過程也需要結合直觀要素,才能夠更有效率。而且不同要素的結合運用能夠確保學生的學習熱情不冷卻,興趣持久,因此教師應當積極的運用信息要素,并且懂得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靈活轉變,這樣才能避免學生感到厭煩。例如在引導學生練習朗誦文言文或是詩詞時,可以配合古風的純音樂,讓學生感受情境,對于有劇情的課文及名著內容,則可以配合相應的改變電視劇及舞臺劇情去幫助學生理解,簡而言之,多元化原則是重點之一。
2.確保教學的生活化
學生的認知,特別是在小學階段的學習過程,是與其眼前所見、親耳所聽、生活經歷及原有的客觀認知密切相關的,過度理論化的,脫離生活的內容,很難激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產生印象。許多人認為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但是無論是怎樣的想象,實際上也都是以其自身的生活認知為基礎的。所以教師應當盡可能擺脫理論化教學,讓所要學習的內容,以更現(xiàn)實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這樣更有親和力。而信息要素則是讓理論結合現(xiàn)實的重要媒介,例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學習一些詞匯時,單純講出來也許很難讓學生理解,但是運用信息手段展現(xiàn)出來卻會讓學生馬上理解。例如在講解“瞪”這個字時,如果不加以展示,學生很難理解這個字的意義與“看”字的意義有怎樣的明確區(qū)別,但是如果利用一個人看向他人的畫面與瞪著他人的畫面進行對比,便自然一目了然,這便是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3.確保教學的變通性
語言體系的構成是十分復雜的,這也是其魅力所在,理化科目的課題,答案可以是單一的,但是語言表達卻沒有標準答案,根據個人習慣、個性、生活背景、語言環(huán)境的差別,每個人的語言表達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教師不能夠利用統(tǒng)一的答案去限制學生,只要語言表達文明,不傷及他人的自尊,不脫離表達的主旨,都應當是被允許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如果要更好的利用信息要素引導學生,必須要首先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及語言表達途徑,在課堂上,對于不同詞匯在不同語境下的應用應當盡可能全面的利用信息化的方式進行展示與對比,這會讓學生的理解更深刻。
信息技術在當代的社會當中,是必要的存在,也是對于社會各個領域發(fā)展有利的要素,對于教學領域更是如此,小學階段的語言啟蒙教學當中,其應用亦是重要且必要的。為此,教師必須要更加認真的思考信息要素的應用策略,才能確保語文課堂的授課效率及實效性,讓學生在小學六年的學習過程中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