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震宇
(河南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熟悉清初歷史的人們都對洪承疇不陌生,洪承疇一直以“貳臣”的形象鐫刻在人的頭腦中。然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學術界對洪承疇的評價發(fā)生了較大爭論,1996年1月24日至26日,洪承疇學術研討會在福建省石獅市舉行,會議認為“洪承疇作為清朝統(tǒng)治集團的重要謀臣在為滿族奪取全國統(tǒng)治權、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完成統(tǒng)一中國大業(yè)中的歷史作用是不可磨滅的?!盵1](P122)2015年2月6日,《文匯報》發(fā)表楊海英《洪承疇翻不了案》,認為“要想將洪承疇納入促進‘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功臣行列,塑造成一個對‘中華民族的團結’有貢獻的正面人物,就存在無法克服的歷史和邏輯困難,哪怕是將歷史再多顛倒幾遍也不行?!盵2](P15)因為出現(xiàn)了針鋒相對的爭論,促使筆者對洪承疇身后的形象演變進行系統(tǒng)梳理,試圖從社會變遷和文獻解讀兩個方面對“洪承疇現(xiàn)象”做出解析,還望方家賜教。
洪承疇死后,清朝即下令為洪承疇撰寫碑文,至康熙六年(1667)撰寫完畢。碑文中對洪承疇多有贊美之詞,肯定洪承疇在清朝的功績。碑文中稱洪承疇為“賢良之臣”,“才能敏練,器宇淵宏”,隨清入關之后“爾能夙夜宣勞,恪供厥職”,經略江南五省時“招撫軍民、土司,供應大兵糧餉,能濟軍需,邊疆有賴”,“克襄王事,屢建功績”,最后稱贊洪承疇為“國典臣忠,庶其昭垂”。[3](P335)賜謚“文襄”,并于授世職。謚法中對“文”字解釋:“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學勤好問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盵4](P678~680)“襄”字:“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勞曰襄?!盵4](P690~691)可見,清廷此時對洪承疇頗為肯定。洪承疇被俘降清一事,僅用“獲之”兩字帶過,替其遮掩。
撰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的《南安縣志》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的《泉州府志》均有《洪承疇傳》。兩部傳記將洪承疇在明、在清兩朝的事跡記載較為詳盡,其形象評價多是正面的。
康熙十一年(1672)編纂的《南安縣志》第十四卷人物志之三,是最早的洪承疇傳記,撰寫于洪承疇死后五至七年間。這篇傳記對洪承疇在明朝事跡記載較為簡略,僅敘述洪承疇歷任的官職,或因何事升遷;而對于其在清朝事跡較之明朝更為詳實。全傳600余字,洪承疇仕明僅僅120余字,在清朝的事跡,多達400余字。(順治)二年,駐守江寧,“馭吏鎮(zhèn)靜有方”,六年“同掌會試”,九年“修文廟實錄”,十年,經略江南五省,十三年“常德告警…乘夜趨常德敗之,以捷聞”,十四年“會師入貴,五旬而舉之,定其地”,十五年“再舉入云南……遂平云南。區(qū)畫分防,多方賑恤,使滇黔之民離兵革之患,以登衽席者,皆承疇力也?!笔吣辍耙圆∑蛐?,召還京師”。400余字將洪承疇在清朝的功績排列比勘,且行文之中,多有贊許之意。傳文最后,對洪承疇的評價,更為褒獎,其文如下:
謹按:公身不滿七尺,恂恂儒雅,而屢歷邊疆,出入行陣,運籌決策,功在社稷,可不謂偉軟。至王師入閩,其所保全桑梓者,為功尤鉅。泉人立祠祀之。其有以也夫。[5](P103)
對洪承疇兵敗被俘之事,用“太宗破松山,得承疇喜甚,遂厚遇之”之語替其掩飾。
乾隆二十八年(1763)纂修的《泉州府志》五十六卷《勛績·洪承疇傳》,以康熙年間編纂的《南安縣志》為底本,參閱其余各省通志,重新修纂,補充洪承疇在明朝事跡和在順治年間在貴州、云南兩省的德政,擴充了原傳。[5](P104)對于洪承疇被俘投降,還是沿用“太宗破松山,得承疇喜甚,遂厚遇之”之說。
由《洪承疇碑文》及此兩傳記可以看出,清初對于洪承疇的評價較為正面,多用褒獎之語。記載洪承疇武能為清朝隨軍入關,征戰(zhàn)四方,平定江南,穩(wěn)定政局;文能同掌會試,修實錄,撫恤云南,消除兵革,經略江南,對百姓有一定貢獻。附在《南安縣志》中《洪承疇傳》文末的按語,對其做了一個較高的肯定,并提到泉州建有洪承疇祠堂,可見其在江南地區(qū)乃至清政府眼中是對社稷有功之人。
這一階段,對洪承疇較多正面記載,而對其降清一事一筆帶過有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延續(xù)了洪承疇生前的評價。洪承疇降清后,歷經皇太極、順治、康熙三朝。除康熙時期洪承疇因病在北京修養(yǎng)外,皇太極和順治兩位皇帝都頗為倚重洪承疇?;侍珮O在大宴群臣時說道:“譬諸行道,吾等皆瞽,今獲一導者,吾安得不樂?”[6](P9467)皇太極將洪承疇看做滅明的引路人,這種評價不可謂不高。崇德七年五月,皇太極召見洪承疇,并對其說:“君暗臣蔽,遂多枉殺。將帥以力戰(zhàn)沒敵,斥府庫財贖而還之可也,奈何罪其孥?!盵6](P9468)主動將洪承疇降清的責任歸結于君暗臣蔽,替洪承疇開脫。順治皇帝自繼位后,順治二年派洪承疇平定江寧,順治六年主持會試,九年修實錄,十年經略江南,重用洪承疇。兩任帝王給洪承疇高評價,委以重任,加之洪承疇身居大學士之高位,故在洪承疇死后的近百年間,對其評價較為正面。
其二,為尊者諱,為逝者諱。洪承疇對于明、清兩朝,都立有功績,生前身居高位且此時距其死不足一百年。洪承疇在明時,受命征剿農民起義軍,大敗李自成,收復關中失地。后出任薊遼總督,抵御清朝四年之久,清不得寸土之地。后因“松山圍久糧盡”,無兵員補充,洪承疇獨木難支,被俘投降。當洪承疇任薊遼總督之時,李自成和張獻忠“復猖獗不可制”。順治繼位后,洪承疇隨清軍入關,為多爾袞參贊軍機,并勸告多爾袞少屠城,使百姓少遭刀兵之禍。后洪承疇經略江南,在江南地區(qū)制定官制,任命官員,使江南地區(qū)在戰(zhàn)亂之后,重新建立較為健全的行政體系、行政區(qū)域得以區(qū)劃,使得百姓在戰(zhàn)后盡快恢復生產,減少損失,為清朝立下汗馬功勞,當今學者稱其立有“開清第一功”。[3](P163)洪承疇身前官至大學士,世襲三等輕騎都尉,死后,康熙賜祭奠如制,謚“文襄”。
其三,地方志對鄉(xiāng)賢耆舊的回護之情。洪承疇為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人,上述兩部史書,均為他籍貫地的志書,所做鄉(xiāng)賢傳記均將他列為傳主,多有溢美之詞也是可以想見的。
乾隆四十年(1775)后,對洪承疇的評價急轉直下。乾隆四十年(1775)至四十一年(1776),乾隆皇帝下三道諭旨,令修纂《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四十一年年底,下旨編纂《欽定國史貳臣表傳》(即《貳臣傳》)。修前書為“崇獎忠貞,所以風勵臣節(jié)”,[7](P316)修后書是為“此實乃朕大中正之心,為萬世臣子植綱常”。[7](P694)自此,洪承疇被打入了“貳臣”序列。
《清史列傳·貳臣傳甲·洪承疇傳》記載洪承疇事跡更為詳盡。全傳七千余字,補充上述兩部地方志所闕略的史料,其“內容是直接抄自清國史館修纂的《大臣列傳稿本》”。[8](P2)對比上述兩部地方志,對洪承疇投降一事不再是含糊不清,一筆帶過,而是“生擒洪承疇,送盛京贍養(yǎng)之”,(明)崇禎皇帝也曾想祭奠洪承疇,突然得知“承疇降”才不再去祭奠。洪承疇投降時與(清)太宗皇帝的對話也記錄在冊。通過這兩件事的描寫,明確指出洪承疇的降臣身份。除此之外,還增加幾點體現(xiàn)洪承疇在清時,有“貳臣”嫌疑的史料:
(順治)四年四月,駐防江寧巴山、張大猷奏:柘林游擊陳際可擒賊謝堯文,獲明魯王封承疇國公及其總兵王(黃)斌卿致承疇與巡撫土國寶書,有伏為內應,殺巴、張二將,則江南不足定語。上獎巴山等嚴察亂萌,而諭慰承疇國寶曰:朕益知賊計真同兒戲,因卿等皆我朝得力大臣,故反間以圖陰陷。朕豈墮此小人之計耶?[8](P6447)
(順治四年)十月巴山等以察獲游僧函可金臘等五人攜有謀叛蹤跡,牒承疇鞫訊……得旨,下部議。以承疇徇情,私給印牌,應革職。上以承疇奉使江南,勞績可嘉,宥之。[8](P5447~6448)
(順治)八年閏二月,命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并劾承疇不請旨私送母回閩,又屢與名夏及尚書陳之遴聚集火神廟屏左右密議逃叛……得旨:“聚議事,不必懸揣。送母回閩未奏,為親甘罪,其情可原;仍留任,以責后效”。[8](P6448)
以上三條史料,是方志中《洪承疇傳》中所沒有的。記載了洪承疇有嫌疑與前明遺臣勾結、給故友之子印牌、包庇門生、與大臣私下聯(lián)絡等事件,雖然順治皇帝并沒有對其作出處罰,但給人一種并非忠心于清、反復無常的“貳臣”印象。
此時,出現(xiàn)了與前期對洪承疇截然不同的評價,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時局相對穩(wěn)定,急需樹立忠君觀。到乾隆四十年,此時建國一百余年,滿漢民族矛盾已經趨弱,漢人對于滿清抵抗情緒減少,前明割據(jù)勢力消滅干凈,各地經濟恢復發(fā)展,人民生活相對安穩(wěn),出現(xiàn)“康乾盛世”。清朝統(tǒng)治者為避免出現(xiàn)明朝末年大量朝廷官員投降的局面,必定要樹立忠君觀念。修纂《欽定勝朝殉節(jié)諸臣錄》明為表彰明朝忠君殉節(jié)的大臣,實際是要清臣以此為榜樣,忠于清朝。修纂《貳臣傳》,將這些“不能為其主臨危受命,輒復畏死幸生,忝顏降附”的“貳臣”,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給后世臣民以警示。
其二,對大臣叛清的隱憂。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爆發(fā)農民起義,清水教“教主”王倫帶領數(shù)千人攻入壽張縣城,殺死知縣,之后又粉碎山東巡撫的圍剿。清朝統(tǒng)治者派欽差大臣,率領禁衛(wèi)軍,最終才將起義軍消滅。王倫領導的起義雖然規(guī)模不大,但卻在盛世之中爆發(fā),使得清朝統(tǒng)治者看到危機,擔憂有大臣響應王倫叛亂,為維護自身統(tǒng)治,使臣下忠于清朝統(tǒng)治,故褒獎“忠臣”,貶斥“貳臣”。
其三,消除降清明臣的影響,確立滿族的正統(tǒng)地位。在清初,由于清朝統(tǒng)治力量薄弱,沒有治理國家的經驗,不得不依靠降清大臣,制定官制,管理國家。洪承疇為江南總督時,將其治理江南地區(qū)的建議上奏順治皇帝,順治皇帝全部準奏。到乾隆時期,為確立自身正統(tǒng)地位,消除明朝對于清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借助修纂四庫全書,篡改史書,重修歷史;一方面消除投清官員的功績,將其打入“貳臣”傳。
另外,清朝統(tǒng)治者尊儒家忠君思想為正統(tǒng)。乾隆時期,皇帝和滿洲大臣都已經接受儒家忠君思想。乾隆皇帝先后八次祭拜孔子,清朝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學,科舉考試也以《四書》《五經》為范圍,并利用儒家學說統(tǒng)治國家。乾隆皇帝下令編纂這兩本書,就是以儒家“忠君”思想為標準,將明朝臣子劃為兩類,利用儒家的道義,以規(guī)范臣民的行為。
民國初期,有關洪承疇的評價大體還延續(xù)乾隆時期的論斷,但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聲音。
劉籀爻在《洪承疇論》中評價說:“夫洪承疇失節(jié)事虜,稍有知識者,孰不痛罵而唾棄之。”[9](P15~17)對于洪承疇投降清朝,痛恨之極。
《清史稿》對洪承疇還延續(xù)乾隆時期的評價。據(jù)《清史稿·列傳二十四》記載“遂克其城,獲承疇”,[10](P9467)雖然此處改《貳臣傳》中“生擒”為“獲”,但其后文中并未對其投降行為進行掩飾,并增加范文程勸降洪承疇時,看其拂塵,而知其惜命,太宗親自勸降,遂“叩頭乃降”之事。更加顯現(xiàn)出洪承疇是一個從未想為明殉節(jié)的“貳臣”。
論曰:國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謂承疇實成之,誣矣。承疇再出經略江南、湖廣,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緬甸,不欲窮追,以是罷兵柄。[10](P9488)
這則史料,是在貶斥洪承疇在投降之后的功績,認為清朝的國政都是太祖太宗朝既定的,而非洪承疇的功績,并且其對南明小朝廷抱有懷舊之心。通過這條論斷,將洪承疇定義為既不愿為明犧牲,也不愿為清效力的“貳臣”。
《清史稿》雖然是北洋政府設館修纂的史書,但清史館館長趙爾巽和參與編修的柯劭忞等大多曾在清朝擔任過高官,其尊奉的是清朝統(tǒng)治者的史學觀念,還是站在回護清朝統(tǒng)治者形象的立場來編修史書。雖是易代修史,實際還是清朝人修清朝史,視清朝為正統(tǒng),繼承對洪承疇的“貳臣”評價。且其也是以清國史館編修的國史為來源,[11](影印說明)故對洪承疇的評價還是延續(xù)乾隆時期的標準。在清朝末年,面臨國內農民起義和外國侵略者的入侵,清朝的統(tǒng)治面臨著危機。然而,不僅沒有大臣可以使清朝擺脫危機,還有一部分大臣,或投降農民起義軍,反攻清朝;或對洋人卑躬屈膝?!疤斐蠂钡耐啦粡痛嬖凇T?912年,被北洋政府取代。這一情景,與明朝滅亡時,有相似之處。站在清朝立場上的趙爾巽等人,自然對洪承疇加以貶斥。
孟森先生在其《洪承疇章奏文冊匯輯跋》一文中,重新對《清史稿·洪承疇傳》解讀:
太宗初本無留洪意,后以洪自請降,范文程諸臣又奏保,始從其請,舊檔有奏稿可證,又何勞說降耶?……金以滿人為清太宗夸飾,語不足據(jù)。[12](P470)
《史稿傳》大致同《貳臣傳》,間用《東華錄》補入數(shù)語,亦有略采自他人傳者,惟此敘承疇出降,多出范文程說降一節(jié),未知所出??肌段某虃鳌芳捌渌郊壹o文程事者甚多,俱不言有此事。案其事宜即張存仁語意,而又用明靖難時吳溥決胡廣不肯殉國語相附會,其實無此事也。即稱叩頭請降,何必再過月余而后有張存仁請令剃發(fā)。[12](P471~472)
在孟森先生看來,洪承疇是自請降清,既不是范文程奉命前去勸降,看到其拂去衣上灰塵,得知洪承疇有不死之心,也不是皇太極到監(jiān)獄里為洪承疇添衣,感動洪承疇,因而投降。前者附會靖難之役吳溥決胡廣的言辭,后者為夸飾皇太極。《清史稿》中如此描述,彰顯清朝統(tǒng)治者重視洪承疇,為凸顯洪承疇的“貳臣”做鋪墊。
就本輯觀之,承疇事任甚重,與《東華錄》及《貳臣傳》皆合。考承疇用事年代,實寫當時不可少之人物,且舍承疇更無可用之人……聲勢最張之平西王吳三桂,即其督薊、遼時舊部八總兵之一。發(fā)縱指示,足孚眾望,而又讀書知政體,所到能勝察吏安民之任,與武夫狼藉擾累者不同。假以事權,執(zhí)梃為降臣長,用人之妙,無過于此。東南西南天下大定于承疇手,而以文人督師,不似舊日鎮(zhèn)將,各擁死士,有其羽翼。用則加諸膝,退則墜諸淵,了無留戀抵抗之患。以故以督部之尊,為招撫,為經略,所向成大功。[12](P472)
孟森先生認為洪承疇對于清初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其一,在前明官員之中,資歷較老,可以為清朝招攬故明大臣,動搖抵抗清朝軍隊的氣勢。其二,投降清朝的武將,在明朝時期,大多為洪承疇的部下,享有很高的威望。其三,洪承疇以文臣督軍,平定東南、西南,沒有武將尾大不掉的顧慮,統(tǒng)治者好控制,百姓不受其害。
因此知十四年之乞解任,亦必有故。留任則以進去貴州非承疇所憚也。然則承疇之不甚得志于新朝,猶終以天良之微存一先與?三桂唯恐失兵柄,而攬事向前;承疇惟不忍向前,而甘解兵柄,此可以觀稍解儒書之人品,畢竟有殊,不能不為承疇略予表白矣。[12](P473)
洪承疇雖為清朝平定東南、西南,但對于進攻緬甸,幾次上書稱病,不愿帶兵攻打南明小朝廷最后棲身之地。清政府也知道洪承疇對南明小朝廷還有惻隱之心,就解除其兵權,允許回京養(yǎng)病。一方面,洪承疇還存有一絲天良,不愿南明絕裔,一方面,其確實搖擺不定,懷有“貳心”。
孟森先生站在史學家的角度,對洪承疇進行了全面的評價,即書寫其為清朝平定東南、西南,使百姓少受戰(zhàn)火災害,也不隱瞞其背明投清的道德缺失。
民國初年,也有褒獎洪承疇的論調,雖然不多,也值得指出。1912年,《小說月報》上刊登一篇《洪承疇有功漢族》,其中說道:“(洪承疇)建以漢人養(yǎng)旗人,不令旗人營生計之策。從此滿漢分居,漢人得安其農工商賈之業(yè),二百七十年來免受其擾?!盵13](P2)認為洪承疇向清朝統(tǒng)治者提出以漢人養(yǎng)旗人的建議,是將滿漢分開,使得漢人雖然要向旗人上交賦稅,但可以使?jié)h人自力更生,不受旗人干擾。旗人依靠漢人才能生存,旗人數(shù)月之內而亡,正是因為洪承疇的建議,這一功績,完全可以彌補其降清的過錯。作者在1912年看到清帝遜位,延續(xù)270余年的清朝瞬間覆滅,而旗人束手無策,無回天之力,得出這受益于清初洪承疇的建議,雖然有些夸大,但也是一家之言。
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后,中國處于抵抗外來侵略者的特殊時期,這一時期,有關洪承疇的評價,無一不是斥其為“漢奸”。
1936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將《貳臣傳》重新命名,編為《明末漢奸列傳》,《洪承疇傳》在此書第三卷中。蔣介石為此書作序稱:“滿清入關,利用以漢制漢手段最為毒辣……其間尤以巨奸洪承疇最為賣力,傾滅祖國,皆其一手造成?!盵14](P1)九·一八事變以后,中國出現(xiàn)大量漢奸,成立偽政府,替日本人賣命。日本人利用這些漢奸,統(tǒng)治占領區(qū)。南京國民政府將《貳臣傳》改名為《明末漢奸列傳》,用來警醒中國軍民,為日本賣命者,與明末這些漢奸一樣,終將遺臭萬年。
錢穆在《國史大綱》中,也稱洪承疇為漢奸:“清既賴漢奸得占全中國,事定酬庸。”[15](P826)《國史大綱》成書之時,正是中國面臨民族存亡危機的時候,其作為大學教材,編寫時帶有極強的愛國主義情感在其中,所以痛斥洪承疇、吳三桂這些背明投清之人。
1941年,《時事半月刊》刊登《洪承疇與汪精怪》一文,將洪承疇與汪精衛(wèi)并列,斥責他們?yōu)楫悋u命,“從此也就成為了大漢奸”。[16](P35)1940年,國民政府二號人物汪精衛(wèi)叛降日本,對中國軍民抗日情緒造成了嚴重的打擊。時人將洪承疇與汪精衛(wèi)并列,是在諷刺這種投降賣國行徑。
范文瀾先生稱洪承疇“喪盡羞恥心,與豬狗無異”,“漢奸洪承疇又建議漢人養(yǎng)活旗人,凡旗人得領世祿口糧,止許做官做兵,不許做工商”,“洪承疇諂媚滿族,取得寵信,對漢族卻假意保護,藉以掩飾自己的丑行?!盵17](P692)在道德層面,將洪承疇定義為漢奸。這種評價一直持續(xù)到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對洪承疇的評價表現(xiàn)為三種形式。其一,認為洪承疇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背明投清,殘殺黃道周等人,是一個漢奸;其二,對于洪承疇背明降清,應該貶斥,其在清朝功績,不應抹殺;其三,從多民族大一統(tǒng)國家角度來看,洪承疇降清并無太大過錯,有利于國家、社會和人民,應該給予肯定。
1982年出版的《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中洪承疇條目:“(順治)二年。豫親王多鐸師下江南。命他以原官總督軍務。既至江南殘殺南明大學士黃道周和左僉都御史金聲,繼又執(zhí)殺明長樂王朱誼右、瑞安王朱誼泐、高安王朱常淇、瑞昌王朱誼貴、金華王朱由產等明宗室,江南遂定。”[18](P444)此條目中,洪承疇殺南明小朝廷大學士黃道周用殘殺,又執(zhí)殺故明宗室??梢姡藭幷呤窃谫H斥洪承疇。
“只要在洪承疇面前存在著死不低頭的張春、黃道周等人,存在著‘矢死崇禎人’的傅山、顧炎武等人,要想將洪承疇納入促進‘統(tǒng)一中國’的歷史功臣行列,塑造成一個對‘中華民族的團結’有貢獻的正面人物,就存在無法克服的歷史和邏輯困難,哪怕是將歷史再多顛倒幾遍也不行。自從20世紀80年代末,出現(xiàn)為“漢奸”洪承疇翻案的聲音起,30多年來,與之有關的話題一直是熱鬧非凡?!盵2](P15)可見,作者是旗幟鮮明的認為,洪承疇是“漢奸”,絕對不能將洪承疇劃為統(tǒng)一中國,對中華民族團結有貢獻的正面人物。
1991年,出版了由王宏志撰寫的第一部《洪承疇傳》。在該書《序言》中作者寫道:“洪承疇作為清朝開國功臣,本應屬于基本肯定的歷史人物。但是,由于儒家正統(tǒng)觀念和大漢族主義情緒影響,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從歷史到今天,卻一直受到非議。絕大多數(shù)否定洪承疇的人,只是簡單地把他視為‘漢奸’而對他的實際歷史作用,竟很少有人進行過認真的考察。事實上,洪承疇成為明王朝重臣的那段歷史,恰恰是他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的歷史,是應受到非議的。而他在降清之后的歷史,則是為統(tǒng)一中國,緩和民族矛盾而盡心盡力的歷史,也是他一生當中最重要的歷史。”[3](P153)在王宏志看來洪承疇背明降清是“棄暗投明”,正是因為洪承疇降清,才使得其能夠致力于統(tǒng)一中國。
蘇雙碧在王宏志《洪承疇傳》修訂本出版后,撰寫了一篇《關于洪承疇問題》,其中提到“從宏觀史學看,作者立足于我國是多民族國家,評價歷史人物也應從多民族國家的角度出發(fā)。把滿族看成是中華民族的主要成員之一,把清代看成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王朝,以清代明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王朝更迭的正常現(xiàn)象。洪承疇棄明事清和歷代王朝的建立一樣,新王朝締造者都爭取大量的舊王朝的官吏到新王朝任職,這可以起到對舊王朝的瓦解作用,以及解決新王朝的官源不足的困難。所以,歷代王朝的更替都有大批舊王朝官吏到新王朝任職,幾乎沒有例外,甚至包括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新中國建立時,都有大批官員是來自舊政權。這些舊朝代、舊時期的官員不少是在新朝代、新時期起著安邦定國的作用。”[19](P29)作者認為,歷朝歷代乃至新中國成立,都有大量前朝官員效力于新政權。不能因此來批判洪承疇為“漢奸”。應該重視的是其是不是為新朝代新朝代作出了貢獻。對于這些在新朝有貢獻之人,必須給予肯定。
此階段,大多數(shù)學者采用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來評價洪承疇,功歸功,過歸過,有功必書,有過必斥。李鴻彬認為“洪承疇歸清后,積機投身到統(tǒng)一全國的歷史洪流中去并作出了一定的歷史貢獻應該充分肯定?!@里我們肯定洪承疇在統(tǒng)一中的貢獻不等于說他一切都是好的。如他鎮(zhèn)壓農民起義軍就應該批判。另外,由于清初歷史復雜性我們肯定進行統(tǒng)一大業(yè)的歷史人物,不等于就否定堅持抗清的明朝將領和農民軍領袖?!盵20](P30)陳梧桐認為“我們說洪承疇降清是大節(jié)有虧并不因此而否定他此前的抗清斗爭和此后為清朝統(tǒng)一事業(yè)所做的貢獻。任何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一個發(fā)展變化的過程。在他的一生中條件、地點和時間隨時都在發(fā)生變化他的政治活動和歷史作用也可能隨之發(fā)生變化?!盵21](P61)李尚英提出:“今天肯定洪承疇,并非說他一生無瑕,而是有批判地(例如,他鎮(zhèn)壓人民群眾和有正義感的士大夫)肯定洪承疇,并非否定歷史上的岳飛、文天祥、史可法、鄭成功等民族英雄(他們的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是不能撼動的),他們對舊皇朝雖有‘愚忠’的一面,但行動上卻是反對民族壓迫和屠戮,具有正義性,同時也符合當時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2](P131)這種評價方式既看到了洪承疇在促進多民族國家統(tǒng)一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也看到了他在道德上的瑕疵,是符合辯證統(tǒng)一的歷史唯物主義觀的。
瞿林東先生認為,在歷史研究領域,存在著“對同一批評對象有所肯定,有所否定……從他們的批評中,對其肯定與否定之方方面面,都會激起人們的思考,不論贊成不贊成這些肯定與否,人們都會憑借自己的認識提出一些根據(jù),這些認識和根據(jù)一旦寫成文字,流傳開來,又會引起更多人的思考,從而促進了人們對史學的深入認識?!盵23](P1)通過梳理洪承疇身后300多年人們對他的評價,能夠反映出人們在評價洪承疇時所顯示出的不同評價標準,或者基于價值取向的判斷,或者出自情感立場的殊異,或者迫于史學以外因素的攪擾。
在對洪承疇這類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不同時期社會思潮所產生的影響最為顯著。明清易代之際,戰(zhàn)亂四起,民不聊生,洪承疇降清后,為重建江南五省行政體系、恢復民生做出一定功勞,對穩(wěn)定和恢復社會生產有一定貢獻。而在此時,以黃宗羲為代表的史家雖多表彰忠烈、高揚氣節(jié)、口誅失義,但也指出:“殺其身以事其君”并非“臣道”;“我之出而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24](P48~49)在這種“為天下,非為君也”的思想影響下,朝野內外對洪承疇的評價多趨于正面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在之后的乾隆時期,對洪承疇的評價急轉直下,也有著社會思潮方面的影響因素。自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后,清修史書極其注重扶植綱常,將綱常名教準則貫徹到修史過程中,突出“臣節(jié)”和“忠君”,[24](P183)整個社會彌漫著“道德”超越“功業(yè)”的臧否人物標準;再加上乾隆皇帝以上諭的形式將洪承疇打入“貳臣”,他的“貳臣”形象就此被定格。清末民初,時局動蕩,內憂外患交困,清朝最終走向滅亡。孫中山等發(fā)表的《軍政府宣言》稱:“滿政府窮兇極惡……驅逐韃虜之后,光復我中華?!盵25](P297)在當時也引發(fā)了新的社會思潮。如蕭一山在其《清代通史》中對清朝評價:“吾國受異族最大之蹂躪,積專制無上之權威,皆在于清代”。[26](P214)在這種思潮下,對整個清朝的評價都是否定的,更何況評價投降清朝的洪承疇呢?在《清史稿》中,編修者對清朝的統(tǒng)治進行了回護,自然也不會推翻乾隆皇帝對洪承疇的定位??谷諔?zhàn)爭時期,中華民族面臨滅國亡種的危機,愛國主義思潮出現(xiàn)在各個領域,史學界也不例外,對洪承疇的投降行為自然不恥,“漢奸”、“賣國賊”這樣的字眼放在洪承疇身上也就不足為奇了。改革開放之后,在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的指導下,歷史學家開始持一分為二的歷史評價標準評判洪承疇,一方面肯定其“功業(yè)”,另一方面也指摘其“道德”,從而使“立體”的洪承疇出現(xiàn)在各種論著中。
歷史人物單純以“好”和“壞”來區(qū)分的簡單方法,顯然忽略了歷史的復雜性;而正是這樣的復雜性,才為不同評價標準與結果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先天的肥沃土壤。我們很難拿一個評價結果來比對另一個評價結果,其原因就在于各種評價因素的復合作用?!笆酪讜r移”、“事易時移”,歷史的長河在靜靜流淌?!皻v史人物”洪承疇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人們眼中”的洪承疇卻在不斷變化,今天的人們在想到洪承疇的時候會是怎樣的形象呢?用“一千個哈姆雷特”來形容可能有些夸張,但總不會是“千人一面”??肆_齊提出“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的命題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語境,但就對洪承疇的評價來說,多少有些印證的味道。
[1]洪光華.洪承疇學術研討會在石獅舉行洪承疇學術研究會成立[J].清史研究,1996,(3).
[2]楊海英.洪承疇翻不了案[N].文匯報,2015-02-26.
[3]王宏志.洪承疇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1.
[4]黃懷信,張懋镕,田旭東.逸周書匯校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楊清江.洪承疇傳記六種史料比勘[J].清史研究,1996,(3).
[6]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8.
[7]高宗純皇帝實錄(第21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6.
[8]王鍾翰.清史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劉籀爻.文藝志:洪承疇論[J].繁華雜志,1914,(3).
[10]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98.
[11]嘉業(yè)堂抄本.清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3.
[12]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3]綠天翁.洪承疇有功漢族[J].小說月報(上海1910),1912,(8).
[14]國民軍事委員會.明末民國漢奸列傳[M].南京:國民軍事委員會,1936.
[15]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16]旻.洪承疇與汪精怪[J].時事半月刊,1941,(4).
[17]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18]中國歷代名人辭典[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9]蘇雙碧.關于洪承疇問題[N].北京日報,2009-07-06.
[20]李洪彬.試論洪承疇在清初統(tǒng)一過程中的歷史作用[J].史學集刊,1984,(3).
[21]陳梧桐.明清松錦之戰(zhàn)與洪承疇的功過評價[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6,(4).
[22]李尚英.公羊學派“大一統(tǒng)”理論與洪承疇評價[J].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生學報,2004,(2).
[23]瞿林東.史學批評的宗旨和史學文化的意義[A].史學批評與史學文化研究[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9.
[24]王記錄.中國史學思想通史·清代卷[M].合肥:黃山書社,2002.
[25]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6]史學論衡[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