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亮
語文教學中常常會忽略文本“銜接”的美學審視,然而“銜接”一語,叼于口而存于心,心口相應,內外相一,確實是文藝作品尤其是詩詞類文本提升學生詩意情趣的絕妙窗口,推開一扇小窗,攬收無盡的清風。
從文章寫作范疇來講“銜接”既指文義的自然銜接和邏輯銜接,也指文字的搭橋接榫,詩文中的起承轉合,戲曲小說中引議聯(lián)結,有理可依,“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由春江之水 “春江潮水連海平”到海上明月 “江畔何人初見月”,過渡得那么自然,正如方東樹《昭昧詹言》中所言:“天衣無縫者,以其針線密,不見段落裁縫之跡也”;又如,《長恨歌》開篇,玉環(huán)“一朝選在君王側”后李楊二人溫情的生活片段細膩的描寫,為“漁陽鼙鼓動地來”張本鋪墊,幸福和不幸轉變的如此突然而又如此入情入理,銜接亦是如此分明。
文章不可無“銜接”!但,文字——正如朱光潛先生于《咬文嚼字》中所說,具有直指義和聯(lián)想義之分,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月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茖W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義就越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詞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義含糊甚至支離,詩詞里的“聯(lián)想的意義”比“直指的意義”有趣的多,“無形”的遠比“有形”的多得多!
“蘭生幽谷中,倒影還自照”,“無形”的銜接,何處尋?南國之秋半開半醉間,讀者怎知秋已至,冬不遠?張炎《詞源》:“最是過片不要斷了曲意,須要承上啟下”。倪士毅《作文要訣》:“一篇之中,凡有改段接頭處,當教他轉得全不費力,而又有新體。此雖小節(jié),亦看人手段?!弊钜娮髡吖Φ缀陀眯牡谋闶沁@手段!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后?!?/p>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銜接”何處尋?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里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莊子《天地》篇有一段寓言:“黃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呂惠卿注釋得好:“象則非無,罔則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非無非有,不皦不昧,這正是藝術形象的聯(lián)想象征。“象”是境相,“罔”是虛幻,藝術家創(chuàng)造虛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理。
銜接,如何賞?錢鐘書先生在《談中國詩》里這樣寫道,“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边@“不知”得多撩人!中國詩用疑問語氣做結束的,這是極耐尋味的事實。西洋中世紀拉丁詩里有個“何處是”的公式,中國詩里這個公式的應用最多,例如:“壯士皆死盡。余人安在哉?”“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薄敖衲昊漕伾?,明年花開復誰在?”“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喝ヒ玻撕翁??人去也,春何處?”劉熙載《藝概·詩概》:“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每上句與下句轉關接縫,皆機竅之所在也。“言有盡而意無窮?!北彼未笤娙嗣穲虺颊f:“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薄按藭r無聲勝有聲”,杜甫《登岳陽樓》頷聯(lián)寫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星辰的壯觀投射到心里,便成了美。銜接處所營造的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石,反過來說,“情”“景”交融之處便是我們要尋找的“銜接”之美!王安石詩作《題西太一宮壁二首(其一)》:“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鼻叭鋵懢埃掀G麗陽春,但最后一句,立即使全詩籠上了一層無限的惆悵,詩文上下文之間的“過脈”似乎毫無痕跡,但也正是“冗長”的前三句才使上下文緊湊自然、渾然天成。正如杜子美所云,“幸有舟楫遲,得盡所歷妙”,前面節(jié)奏緩慢的描寫可稱之為緩慢的藝術,停不得也快不得。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東籬先生先生讓我們透過那枯藤老樹,諦聽昏鴉嘔啞,小橋流水潺湲,遙望天邊西風古道之后,才撥開寸斷的肝腸,依稀瞥見天涯路途上的歸人。這鏡頭如此細膩,長鏡頭的延伸不但沒有造成讀者的倦意反而會激發(fā)出心中的某種沖動,“陌上花開,君可緩緩歸矣!”就是我們要尋找的“銜接”之美!
“花外春來路,芳草不曾遮”,銜接處有大意境。杜甫的《旅夜書懷》頷聯(lián)“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登高》的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讓人在宇宙的蒼茫中體悟自身的渺小,王維的《山居秋暝》頷聯(lián)“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積雨輞川莊作》頷聯(lián)“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給人靜遠空靈的超脫。藝術的境界恰恰出自“銜接”處,既使心靈和宇宙凈化,又使心靈和宇宙深化。
“適我無非新”,“銜接”的留白給讀者無限的想象,文學藝術的魅力也因此得以永葆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