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文士蔣力生
(1.江西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 南昌 330004;2.江西中醫(yī)藥大學健康養(yǎng)生研究所 南昌 330004)
中醫(yī)治未病是醫(yī)療服務體系中一大特色,而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談何容易,本文對此提出自己的見解,希望能為中醫(yī)治未病的人才培養(yǎng)提供參考。
“治未病”之詞首次出現是在《黃帝內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亂治未亂, 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 亂已成而后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 斗而鑄錐, 不亦晚乎!”此外,《黃帝內經》中還有兩處提到“治未病”,即《素問·刺熱篇》謂:“肝熱病者,左頰先赤……肺熱病者,右頰先赤;腎熱病者,頤先赤。病雖未發(fā),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薄鹅`樞·逆順》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1]。
首先,我們拋開上述《黃帝內經》的原文,單從“治未病”的字面意思研究。“治”的意思是“治療”“治愈”;“未”的意思是“沒有”;“病”的意思是“生病”“疾病”。綜上所述,“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是“治療沒有的疾病”,這顯然是一個病句。因為治療的本應該是“疾病”,這里卻是“治療未病”,簡稱“治未病”。那么,有沒有與“治未病”相類似的病句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救火”?!熬取钡囊馑际恰罢取薄皳尵取?;“火”就是“著火”“失火”,合起來就是“拯救著火”“搶救失火”,這顯然也是一個病句,因為拯救的本應該是著火的東西,而不是火本身,就像一棟房子著火了,應該搶救的是房子,而不是“搶救火”,簡稱“救火”。有人會問為什么還是一直沿用“救火”的說法呢?語言學家將其解釋為習慣用語。此外,在《周禮·地官·序》中指出:“救,猶禁也。”救火即是“禁火”,這或許更符合救火的本義。但是,“治未病”是否就是一個習慣用語呢?
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習慣用語,就像“救火”亦不僅是習慣用語一樣,其實二者還體現了《周易》里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
火是可怕的,世界上沒有什么東西是不怕火的,“救火”的表達能完全體現當人們看到大火燒起時的警惕;疾病亦是可怕的,世界上沒有人不害怕疾病,“治未病”的表達能確切的表現人們不愿生病的憂患意識。筆者認為,由“治未病”的字面意思引申出的人們不愿得病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才是值得我們大力關注的,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對“治未病”概念的界定上,當然,“治未病”的概念需要首先明確,其實不管從“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3個層次的哪一個層次對“治未病”下定義,都是合理的。當下,尤其是在祖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前提下,大力發(fā)展“治未病”醫(yī)療服務體系的做法是與時俱進,刻不容緩的,而要想真正培養(yǎng)出能“治未病”的人才,做到“上工治未病”,就要深入理解“治未病”字面意思背后的含義——“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
上文討論了“治未病”的字面意思,揭示了其背后隱藏的含義——“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下文將從“治未病”的基本含義繼續(xù)探討為什么要重視“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
“治未病”的基本含義是什么?筆者認為現有的詞匯大都不能真正表達“治未病”的基本含義,比如“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后防復”“預防”“養(yǎng)生保健”等。筆者比較贊同的是王思成的部分觀點,他在其文章《中醫(yī)治未病溯源、內涵與應用淺析》中提出“新時期中醫(yī)治未病預防保健的理論體系”,未病就是疾病未生、疾病未發(fā)、疾病未傳和疾病未復,其中“疾病未發(fā)”的觀點或許是治未病的基本含義[2]。他提出“疾病未發(fā)——欲病救萌、防微杜漸:疾病未發(fā)時的治未病,即指疾病雖尚未發(fā)生,卻已出現某些先兆,或疾病已經處于萌芽狀態(tài)時,應早期發(fā)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微杜漸,及時把疾病消滅在起始和萌芽狀態(tài)?!?/p>
要理解“治未病”的基本含義,首先應探討“治”的基本含義,筆者認為“治”的基本含義就是“治療”“整治”,而不是張志斌、王永炎[3]提出的“治節(jié)”。上文已提到,“治療”的應該是“疾病”或者如“治亂”等,像“病”“亂”等詞大都屬于“病態(tài)”之詞,而非“常態(tài)”之詞,故所“治”之事大多是不好之事,當然,也有像“治國”這樣的中性詞,這里的“治”是“管理”的意思,或許這是“治”的引申義,而把“治療”“整治”作為“治”的基本含義應該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單從醫(yī)學角度解釋“治”的基本含義應該是“治療”。那么,“治未病”的基本含義到底是什么呢?正如上文討論,“治未病”的基本含義就是臨床上的“治療疾病”,只是這時候的“病”還不是那么容易被人們發(fā)覺,或者不能輕易被現代的儀器檢測出來,但是已經有某些征兆預示疾病可能發(fā)生或不發(fā)生,因此才稱之為“治未病”,而不直接稱其為“治病”。此外,正如上文所論,稱其為“治未病”更能激發(fā)人們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亦是提醒人們要爭取做到“欲病救萌、防微杜漸”。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已明確指出:“禍始于微,危因于易,預防此者,謂之治未病?!?/p>
綜上所述,不管是從治未病的字面意思還是基本含義,都強調人們要有對待疾病或欲病時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至于治未病的內涵、外延和引申義筆者認為不用過度關注,只需理解其基本含義,重點還是應該深入思考如何培養(yǎng)自覺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這或許對治未病的人才培養(yǎng)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談到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就不得不談中國文化的源頭和精髓《周易》,而中醫(yī)更是和《周易》關系密切。明代著名醫(yī)家張景岳在《類經附翼·醫(yī)易義》中寫到:“賓嘗聞之孫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yī)’……雖陰陽已備于《內經》,而變化莫大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陰陽也;醫(yī)易通源者,同此變化也。豈非醫(yī)易相通,理無二致,可以醫(yī)而不知易乎?……因爾重申其義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yī)?!碑旙w會到醫(yī)易之間的密切關系后,筆者想要進一步強調的是,其實“治未病”與《周易》中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關系更加密切。
《周易》中的占斷之辭本身就包含著濃厚的憂患意識,而《系辭傳》下第三章中就有“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皫住?就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苗頭,是吉兇禍福的前兆,“知幾” 就是善于發(fā)現事物發(fā)展變化的苗頭,以防微杜漸,趨吉避兇[4]。這就是《周易》體現的憂患意識。宋祚胤亦說到:“夫《易》,圣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5],亦說明了《周易》體現的憂患意識。于慧芳亦說:《周易》的目的是為了引導人們防患于未然,化險為夷,趨吉避兇,因而在其卦爻辭中包含了較為深沉的憂患意識。在《周易》中真正做到居安思危,須從細微處著眼,時時警惕,防微杜漸,提高道德修養(yǎng)[6]。丁麗瓊最終總結出君子要“知幾而為,防微杜漸”[7]。
筆者認為把《周易》中體現的這種憂患意識運用到中醫(yī)治未病再恰當不過了。正如前文所述,“治未病”的含義背后告訴我們的就是要培養(yǎng)和提高我們自身自覺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這與《周易》的思想不謀而合。當今中醫(yī)界人士,真正靜下心來研究中醫(yī)的人不多了,尤其是像我這樣的年輕一代,中醫(yī)的發(fā)展面臨“斷層”的危險,因此,筆者在此呼吁中醫(yī)要想真正崛起,就像中醫(yī)“治未病”這一前沿理論要發(fā)展必須要追本溯源,而《周易》是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泉,亦是中醫(yī)的源泉,更是中醫(yī)“治未病”的源泉。
綜上所訴,關于中醫(yī)治未病人才的培養(yǎng),即如何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筆者認為我們應時刻保持自覺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如此,在疾病的萌芽狀態(tài)就能及時發(fā)現并積極采取措施。
除了要保持自覺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以外,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還需要哪些更重要的品質呢?
《乾》卦九二爻辭曰:“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边@是說君子身處險惡之境,要終日不懈怠,至傍晚猶懷警惕之心,如此方可保證不犯過錯,爭取改變現狀以化險為夷。這句爻辭很恰當地表達出君子面對危險事物時應持有的一種態(tài)度——警惕思想、憂患意識以及內省修德。警惕思想、憂患意識讓我們在疾病的萌芽狀態(tài)就能及時發(fā)現,而內省修德則能讓我們有力的做出對策,把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或減弱疾病對生命的傷害。生命是神秘的,做一名中醫(yī)治未病工作者,尤其要持有自覺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而更重要的是要內省修德,即善于觀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努力提高自己的診療技術,爭取做到防患于未然。
現如今,純中醫(yī)的診療技術“望聞問切”已經在年輕一代的中醫(yī)生和學子身上淡化了?!峨y經·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薄秱摗て矫}法》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對比這兩句經文,試想我們如何才能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呢?如果我們連脈診都不會又談何望診?“下工”都不是又怎樣能夠成為“上工”呢?
其實做到望聞問切并不難,最關鍵的是要善于觀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這一點尤其對中醫(yī)治未病意義重大。當今社會充滿太多誘惑和浮躁,真正用心感受世界的人少了,真正用心感悟疾病的中醫(yī)人士也少了,世界上萬事萬物本是聯系相通的,只要善于觀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就能體悟到其中的奧秘,這就是“內省修德”?!皟仁⌒薜隆睂χ嗅t(yī)治未病尤其重要。
總之,要想真正做到“上工治未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本文只是從自身的感悟進行初步探討,總結出以下觀點以供志同道合者參閱指正。一是“上工”應時刻保持自覺的警惕思想和憂患意識;二是“上工”一定要內省修德,善于觀察,用心感悟,深入分析。如此,方能逐漸做到“上工治未病”。
[1]陳永燦.中醫(yī)治未病的本義是未病先防[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22(12):1 098-1 099.
[2]王思成.中醫(yī)治未病溯源、內涵與應用淺析[J].世界中醫(yī)藥, 2008, 3(1):43-45.
[3]張志斌,王永炎.試論中醫(yī)“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學內容[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7,30(7):440-444.
[4]王永平.《周易》憂患意識探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0(4):60-64.
[5]宋祚胤.《周易》注譯[M].長沙:岳麓書社,2000.
[6]于慧芳.《周易》中的憂患意識探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22(1):10-12.
[7]丁麗瓊.《周易》憂患意識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