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香
淮陰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蘇 淮安 223300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弘揚民族精神、實現中國夢的需要[1]?;窗驳靥幗K省的中北部,位于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會處,北接徐州,南臨揚州,東近大海,西連安徽,水陸交通便利,人員往來頻繁,號稱“南船北馬,九省通衢”。這里是古代大軍事家韓信、巾幗英雄梁紅玉、民族英雄關天培的故里,自古為軍事必爭之地,崇文尚武風氣盛行?;窗参挥谀媳蔽幕^渡帶,各地文化在此匯聚交融,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還有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亟需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今天的人類社會已進入大數據時代,數據已滲透到幾乎每一個行業(yè)和領域,影響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也概莫能外[2]。利用數字化的手段建立資源數據庫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保護的重要手段[3]。因此,在大數據時代的今天,保護和利用好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值得關注的一個現實問題。
實際上,如何通過數字化、數據庫等數據手段對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早已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例如,袁俊探討了信息化時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4],黃永林分析了數字化背景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開發(fā)利用方案[5],陳小蓉就我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源數據庫建設進行了研究[6],馬冬雪等基于GIS技術分析了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空間分布情況[1],解趙輝研究了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數字化保護問題[7],張盛展關注到了“互聯網+”的多維模式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問題[8],任塘珂介紹了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媒體保護的新路徑[9],等等。
上述研究成果可為本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不過總體來看,目前還沒有專門從大數據的視角研究淮安地區(qū)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成果。因此,筆者擬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文獻資料與實地調查相結合,通過分析淮安地區(qū)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型及保護現狀,提出大數據背景下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路徑。
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豐富多樣,融合于民間舞蹈、雜技、民俗、休閑、娛樂、節(jié)慶等活動中,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民俗、藝術等內容,具有廣泛的地域性、群眾性和傳承性,主要包括下面兩大類型。
根據《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一書的記載,淮安目前已列入國家、省、市民間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16種,分別為洪澤湖漁鼓、涇口高蹺、馬燈舞、跳判、茶傘舞、蓮湘、高澗腰鼓、花船舞、盱城漁鼓、團團會、龍舞、舞獅、漁溝花鼓會、踩五花云、宋集跑驢、陳橋花船舞。淮安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既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又融合發(fā)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主要集中于三大區(qū)域:
(1)淮安市西南部的洪澤湖周圍地區(qū),主要集中在洪澤區(qū)、盱眙縣。洪澤湖周圍地處蘇皖交界,交通便利,外來人口多,漁民多。一方面,該地區(qū)文化受安徽的影響很大,不僅地理上與安徽接壤,而且盱眙縣歷史上屬安徽管轄,直到1955年盱眙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蘇?。涣硪环矫?,該地區(qū)文化受山東影響大,山東距離淮安不遠,近百年來有大量山東移民遷移到洪澤湖周圍地區(qū)。目前,該地區(qū)的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洪澤湖漁鼓、馬燈舞、茶傘舞、高澗腰鼓、花船舞、盱眙花鼓傘、盱城漁鼓、團團會、陳橋花船舞和龍舞,達10種之多。
洪澤湖漁鼓據說由清代滿族的跳神風俗發(fā)展而來。從北方傳到魯南地區(qū)后,初始時成為一種叫“肘鼓子”的迷信職業(yè),然后傳到蘇北地區(qū),發(fā)展成為洪澤湖漁鼓,清末時最為盛行。洪澤湖漁鼓在發(fā)展過程中融合了當地的泗州戲、快板說唱等曲調,表現出了漁民們辛勤勞作和節(jié)慶的歡樂,一般由2~3人在船頭表演。當前主要分布在洪澤湖周邊的泗洪縣、洪澤縣等沿湖鄉(xiāng)鎮(zhèn)。
馬燈舞也叫走馬燈,據說起源于韓信操練士兵時類似舞蹈的陣法。舞蹈動作以步法和隊列變化為主,保留著許多古代軍事訓練的特征,主要流傳在淮陰區(qū)以南洪澤湖北岸的廣大地區(qū)。
茶傘舞據說是在明清時期由河南開封傳入的滾燈演變而來,流傳到洪澤湖地區(qū)后改為茶傘舞。道具為黃色的傘,演員為兩男一女,三人同時登臺演出,主要流行于洪澤湖周邊的淮陰、洪澤一帶。
高澗腰鼓相傳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以前,最初流行于西北地區(qū),分為文腰鼓和武腰鼓。表演時使用的腰鼓為木制鼓身,兩端蒙上羊皮或魚皮。清末傳入洪澤湖地區(qū)后形成了高澗腰鼓,高澗腰鼓屬于文腰鼓。
花船舞起源于隋唐時期,是一種模擬水中行船的舞蹈,又叫玩花船、撐旱船。利用竹木制成船的輪廓形狀,外面圍以布裙,分為單艙、雙艙兩種。演出中撐船人或小丑插科打諢,幽默風趣,明初傳入洪澤湖地區(qū)。
盱眙花鼓傘又稱花鼓燈,受鳳陽花鼓影響較大,但表演形式相差極大,所用曲調以本地民歌小調為主,演出內容包括古代傳說故事、愛情故事等。盱眙花鼓傘主要流傳于盱眙縣官灘鎮(zhèn)等地區(qū),演出時間多在秋收后至春耕前的農閑時間,參加者多至30~40人,分為8組。
盱城漁鼓,據說源于滿人的跳神風俗,后來傳到魯南地區(qū),形成一種“神漢”職業(yè),清末傳播到洪澤湖地區(qū)。盱城漁鼓的道具是漁鼓,表演時邊擊鼓邊講故事,內容為慶祝豐收、祈求吉祥的舞蹈表演,取消了跌打滾爬等高難度動作。
團團會由安慶傳入盱眙,采用淮北一帶流傳的淮洪調、四季游春調等民間小調,音樂伴奏以鑼鼓為主。主要內容是祈求天神保佑平安,最初3個人表演,后來發(fā)展到5人、7人不等,舞蹈動作豐富,并伴以武術和特技表演。主要流行于盱眙縣南部仇集鄉(xiāng)一帶。
陳橋花船舞又稱蕩湖船、旱船,主要流行于金湖縣陳橋鎮(zhèn)以及洪澤、盱眙等地區(qū)。陳橋花船以舞為主,說唱為輔,可2人、3人、5人乃至多人表演。
龍舞又稱耍龍燈、舞龍燈,清末民初傳入盱眙等地區(qū)。道具為竹扎的龍燈,表演者為9人、13人或19人,表演時舞龍者在龍頭的帶領下上下舞動、左右盤旋,旁邊有樂器伴奏。
(2)淮安市東部及南部的淮安區(qū)、金湖、漣水一帶。淮安區(qū)是明清時期的淮安府衙所在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南來北往的人口匯聚于此,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目前,該地區(qū)的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涇口高蹺、跳判、蓮湘、踩五花云、陳橋花船5種,說唱特色以及集體參與特色明顯。
涇口高蹺在清末時由山東人傳播而來,分為文蹺和武蹺兩種,融合了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特點,表演內容多為喜聞樂見的民間故事,富有鄉(xiāng)土氣息。主要流傳在淮安區(qū)涇口鎮(zhèn)一帶。
跳判又叫跳判官,是廟會民間社火表演的一種。最初是鄉(xiāng)村儺戲的一部分,由12個人一起表演,分為文判和武判,整場表演動作夸張、風趣幽默。主要分布在以淮安區(qū)車橋鎮(zhèn)為中心的地區(qū)。
蓮湘據傳產生于明末清初,因社會動蕩,難民乞討時敲打竹竿,伴以舞蹈,逐漸形成一種民間舞蹈形式。表演時,竹竿兩端串上銅錢,人數不限,可利用固定場地表演,也可行進中表演。清末時傳入淮安地區(qū),主要流行于洪澤、金湖、淮安區(qū)、漣水一帶。
踩五花云,全舞共15套動作,除開頭及結尾處有敬神、送神情節(jié)外,其余多為模擬生活的動作和民間游戲活動。主要流行于金湖縣一帶。
陳橋花船舞又稱蕩湖船、旱船,主要流行于金湖縣陳橋鎮(zhèn)以及洪澤、盱眙等地區(qū)。陳橋花船舞以舞為主,說唱為輔,可2人、3人、5人乃至多人表演。
(3)淮安市中北部的淮陰區(qū)、清江浦區(qū)一帶。這一地區(qū)是歷史上的黃淮運交匯之區(qū),交通便利,號稱“南船北馬”,但由于災害頻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不如其他地區(qū)豐富,主要有舞獅、漁溝花鼓會、宋集跑驢3種。
舞獅在我國歷史悠久。據調查,淮安清浦區(qū)張懷寶家的舞獅為家傳,有100余年歷史,形成了融北獅雍容、南獅威猛風格于一體的張家舞獅,具有形態(tài)生動、配合默契、節(jié)奏鮮明等特點,集舞蹈藝術、民俗文化于一身。
漁溝花鼓會是一種以說唱為主,伴以舞蹈的集體表演形式。清代晚期,漁溝一帶的花鼓會表演極為興盛,表演內容以道教故事和出世思想為主,后來多以生產場景和民間故事為主。伴奏樂器以漁鼓為主,表演形式有說、唱、舞,主要流傳于淮陰區(qū)漁溝鎮(zhèn)一帶。
宋集跑驢是一種民間社火舞蹈,晚清民國時期流行于淮陰地區(qū)。傳統(tǒng)的跑驢多為一人扮演騎驢婦女,一人扮演趕驢的人,整個過程有唱有舞,詼諧風趣,內容多為日常生活瑣事。
根據《人文淮安——淮安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覽》的記載,目前已列入國家、省、市民間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6種,分別為游身八卦連環(huán)長劍、洪澤湖地區(qū)風箏制作與放飛、石鎖功、梅花拳、山陽棋藝、仇橋雜技。上述雜技類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整個淮安地區(qū)分布較廣,尤以文化資源深厚的淮安區(qū)為多。
游身八卦連環(huán)長劍為清代八卦掌創(chuàng)始人董海川所創(chuàng)的劍法,民國時傳入淮安地區(qū),主要流行于清江浦區(qū)一帶。其特點是以傳統(tǒng)八卦掌的步法、身法、掌法為基礎,以擺扣步、繞弧形圈行進,以腰為軸,以腰催肩,以肩帶腕,身劍協(xié)調。
洪澤湖風箏主要流傳于洪澤湖老子山地區(qū)。風箏以竹材為原料,制作流程復雜,有利于豐富業(yè)余生活,促進肢體運動。
石鎖功相傳起源于唐代軍營,盛于清道光年間,后流傳至民間并演變?yōu)楦偧柬椖俊V饕餍杏诨窗彩星褰謪^(qū)一帶。
梅花拳亦稱梅花樁,起源于明末,清乾隆年間流傳較廣,20世紀初由山東人陳登科傳給清江浦孫玉清。梅花拳分為文理和武功兩個部分,孫永林為淮安地區(qū)梅花拳第三代傳承人。
山陽棋藝可追溯至清朝圍棋四大家之首的梁魏今開創(chuàng)的山陽棋派。該棋派具有北方棋派的粗獷,也有南方棋派的精巧,其特點是奇巧多變。
仇橋雜技為仇橋鎮(zhèn)嚴氏家族祖?zhèn)鳌G迥?,仇橋?zhèn)嚴鳳舉靠表演氣功和魔術養(yǎng)家糊口,在表演的過程中,向途經的各地雜耍藝人學習技藝,并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仇橋雜技從業(yè)人員多,節(jié)目種類豐富[10]。
通過對淮安地區(qū)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梳理,可發(fā)現其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淮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至今已有2 200多年的歷史。在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漸孕育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傳統(tǒng)和民俗文化,主要特點是:一方面地域特色鮮明。例如盱眙花鼓傘,融技藝性、表演性、民俗性、自娛性于一身;盱眙龍舞中的龍燈制作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當地民間工藝技術的體現[11]。另一方面,多從外地傳播而來。例如梅花拳是20世紀初由山東人傳至淮安清江浦;游身八卦連環(huán)長劍是由黃萬祥傳入淮安地區(qū);石鎖功是淮安人何明拜南京石鎖高手王道泉為師,然后傳至淮安。
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淮安地域文化中的特色資源,這些體育項目在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品質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用石鎖等鍛煉身體,可以增強力量;練習梅花拳可以強身健體,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練習游身八卦劍可以強身健體,鍛煉意志;制作與放飛風箏可以豐富業(yè)余生活,促進肢體運動。
目前淮安市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有22項,其中:舞蹈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16種,傳統(tǒng)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計6種,全部屬于市級的“非遺”名錄。數量雖然可觀,但層次還有待于提升,且分布也不均衡,洪澤湖周圍地區(qū)最為豐富,其次是淮安區(qū),而漣水地區(qū)分布較少。今后應當著重分析該地區(qū)體育類“非遺”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加強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體育項目的調查與發(fā)掘力度。
據研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中,蘊涵著民族精神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逐步淡出主流體育文化,甚至有許多或已滅絕,或正處于瀕危的邊緣[12]?;窗搀w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環(huán)境也是如此,例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香火戲逐漸消亡,踩五花云舞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花船舞面臨著經費短缺、人才匱乏等困境[13];雜技老藝人、老教練、老手藝人越來越少,面臨后繼乏人的窘境[14];民間漁鼓老藝人已為數不多,且年齡較大,年輕人不愿唱漁鼓[15];熟練掌握梅花拳的拳師較少,傳承狀況堪憂;石鎖功僅何明一人,目前也只有會員50多人;游身八卦長劍目前僅在淮安市清河區(qū)一帶傳播,主要傳承人張春運年齡已超過60歲。
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物質性、活態(tài)性、復雜性、整體性、健身性[16],以及地域性和民族性、主體性和融合性、無形性和群體性、傳承性和變異性[17]等特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注意充分運用新的保護理念和方法,借鑒發(fā)達國家或國際組織的經驗對我國文化遺產進行數字轉化管理,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記憶工程”、日本的“文化遺產在線項目”,歐盟委員會的“歐洲文化遺產在線”等。在人類進入大數據時代后,大數據將得到更為廣泛和有效的應用,因此要重視大數據與“非遺”文化保護與利用的結合,充分利用大數據帶來的好處,開展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研究、保護、展示和傳播。
大數據的價值在于通過數據的采集與分析,獲取有用的信息。在大數據時代,信息數據無限擴大,數據類型更加多樣,在資源交換、資源共享、資源管理等環(huán)節(jié)上具有明顯優(yōu)勢。淮安地區(qū)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今后要重視體育文物、體育檔案、體育文獻等的收集與整理。要進一步整合資源,在大數據背景下開展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進一步掌握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分布、保護現狀等,建立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形式的資源檔案,建設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對數據進行專業(yè)化處理。
大數據是當今時代最顯著的特征,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依托于人的聲音、形象和技藝。為了更好地利用大數據來研究和保護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立足蘇北地區(qū)體育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在大數據背景下研究該地區(qū)體育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機制和資源條件,利用資料庫充分發(fā)掘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涵的價值,提升研究的科學性和客觀性。(2)利用大數據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立法,分析版權與文化的關系,為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和傳承,以及監(jiān)督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與保護情況提供法律借鑒。(3)建設淮安市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充分利用圖像、音頻、視頻、地理信息系統(tǒng)等技術,對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處理。(4)傳承是非遺保護的核心[18],而獲取全面的傳承人信息是大數據的優(yōu)勢。要利用大數據手段保護好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制定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杰出傳承人的認定標準,對傳承人的年齡、收入、醫(yī)保、社保等開展調查,及時掌握傳承的情況。
大數據改變了人們的交流方式和文化傳播方式,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傳播話語權的遷移,二是傳播方式和渠道有了變化,三是傳播的主動性、精確性和強迫性更強?;窗驳貐^(qū)體育非物質文化的發(fā)展要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大數據的手段,建設富有地域特色的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資源,以便取得更好的保護和傳承的效果。為此,需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1)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將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制作成專題,利用虛擬技術再現,作為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生動、形象、完整的形式展出。(2)建立統(tǒng)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系統(tǒng)和平臺。資源數據庫既是知識的載體,也是傳播的媒介,要重視可視化展示技術在“非遺”保護中的運用,使其成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的窗口。(3)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全社會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引導群眾傳承本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構筑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傳播網絡,加強遺產項目及保護工作的展示傳播,進一步在淮安普及和推廣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極向學校推廣,將其納入學校體育課堂教學中。
淮安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特色鮮明、文化價值明顯,展現了當地民眾特有的交流活動、生存方式、生活智慧和文化意識。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遺產賴以存在的環(huán)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大數據可為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提供直接有效的信息和決策支持。因此,要樹立大數據意識,使大數據成為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展示和傳播的工具,并將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與利用納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框架內,在促進淮安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同時,推進當前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以及淮安城市品質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