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雨
摘要:在《紅樓夢》中林黛玉的性格變化莫測,“小性兒”是她前期最主要的性格特點。出現(xiàn)這個性格特點主要是以自身身份地位和與賈寶玉之間的感情有關。林黛玉的“小性兒”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密切相關,由于少年林黛玉缺乏安全感,而且她的成長充滿了一些悲劇色彩,這就使得林黛玉不知情的染上了“小性兒”的性情,在紅樓夢中的多數(shù)都有體現(xiàn)。
關鍵詞:林黛玉;賈寶玉;小性兒
林黛玉在我國小說中的形象非常經(jīng)典,她給世人留下的印象除了傾國傾城的美貌之外,還具備“病如西子勝三分”的病態(tài)美,同時還有哭哭啼啼的“小性兒”形象?!靶⌒詢骸敝饕切亟螵M窄,愛鬧脾氣。林黛玉是紅樓夢的第一女主角,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進行描述時寫出了很多有關林黛玉“小性兒”的表現(xiàn)。
一、少年林黛玉缺乏安全感
在《紅樓夢》中,周瑞家的送花,林黛玉接過之后仔細一看并問:“這是單送我的呢,還是大家都有?”周瑞家回答道:“別人都有了,這是給林姑娘的。”林黛玉回答道:“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會給我!”周瑞家的聽了一聲不言語。這是《紅樓夢》中最能反映林黛玉“小性兒”的一個重要片段。林黛玉因為一句話的回答使得整個場面變得非常尷尬,也讓林黛玉在賈府的口碑變得不好。然而,這其實并不能完全證明林黛玉就是一個“小性兒”。首先林黛玉和賈寶玉從小一起長大,維系他們親密無間的關系是一種任性的小女兒姿態(tài),而賈寶玉深知這點卻不以為然,并將話題轉(zhuǎn)向關心寶姐姐生病,以此來化解當時的尷尬。其次,周瑞家作為下人在回答時也存在著不妥之處,他的回答是每一個人都有,這花是送給姑娘的,這很容易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是不是剩下的是給姑娘的,何況是寄人籬下的林黛玉。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分析林黛玉的回答也可以理解她的內(nèi)心感受。周瑞家的回話從語言技巧上欠考慮,還可能根本沒有把林黛玉當作主子應對。周瑞家本身就是非常精明的管家人,在進行應對時的功夫必然非常高深,況且周瑞家的非常知道林黛玉姑娘的心思非常細,但在交流時卻沒有維護林黛玉的自尊心。但是由于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非常受到王夫人的器重,因此她覺得自己的地位非常高,對于寄籬人下的林黛玉根本就沒有放在心上。這一點可以從上文中可以得到體現(xiàn)。周瑞家的女婿在外惹的官司,女兒向周瑞家求救,但是周瑞家卻渾然不當一回事,認為自己非常的體面,他的主子可以幫他擺平任何的事情。林黛玉借著送花的時機這樣敲打了一下,其實也是對于周瑞家不尊重他人的反抗,表達了對周瑞家的憤怒。[1]與此同時,由于少年林黛玉年齡非常小,從小就過著背井離鄉(xiāng)的生活,在賈府之中,只有外祖母真心疼愛林黛玉,賈寶玉將林黛玉視為知己??墒琴Z寶玉的母親擁有非常高的權(quán)威,但年事已高,不能始終做主。林黛玉是賈寶玉唯一的摯愛,賈寶玉也具有一副熱心腸,對于所有的女孩子都不壞。[2]
二、其他表現(xiàn)林黛玉“小性兒”的介紹
在第三回,《紅樓夢》主要寫的是林黛玉離開父親,一個人來到了京城。由于林黛玉從小多病,年齡又非常小,沒有母親關愛,同時也沒有兄弟姐妹的幫助,這讓人產(chǎn)生一種可憐之情。也正是由于林黛玉的身世也使得林黛玉可能會出現(xiàn)“小性兒”情感。在瀟湘子的雅謔這一回中,林姑娘給人展現(xiàn)出的是俏皮而又幽默的性格,這也反映了林黛玉她本身性格其實是非常開朗。在大院內(nèi)部,林黛玉和其他同齡男女之間一起嬉戲的場景相對較多,而且描寫得相對仔細,無論是進行社會活動還是進行生日慶生,這些都充分表現(xiàn)出了林黛玉輕松而又爽朗的性格。但是正如上文所述,由于林黛玉從小失去母親,同時又沒有兄弟姐妹的幫扶,這就使得林黛玉有不安全感,這就使得他自己常常會陷入到自我悲傷和自我憐憫的預知中,這也反映出林黛玉自身包含有深層風露清愁。這一點主要體現(xiàn)在當林黛玉單獨相處的時候,往往林黛玉和賈寶玉之間會進行激烈爭吵,相互求證,相互感受情感,以及林黛玉由于不能夠?qū)崿F(xiàn)自己理想和表現(xiàn)出來的憂郁,這也可以體現(xiàn)林黛玉自身所擁有的“小性兒”。
林黛玉的形象是我國文學中最有魅力的形象之一,也是《紅樓夢》中眾多女性中最著力刻畫的一個形象。林黛玉的“小性兒”實質(zhì)上是千古不變的愛,是他對賈寶玉的愛構(gòu)成了整個《紅樓夢》的精神所在。為了一個“愛”字,林黛玉至死不渝,這也成就了千年《紅樓夢》,為了這份愛,作者用心鑄就了林黛玉的角色。[3]林黛玉對賈寶玉的愛是真誠的愛,愛的執(zhí)著,而他們的愛情又在不允許他們相愛的環(huán)境下發(fā)生,也難免會出現(xiàn)痛苦,甚至出現(xiàn)了為了愛情付出生命的代價。再加上林黛玉本身所擁有的悲劇性格以及斯文的氣質(zhì),這就使得壓制難受的愛情只能通過痛哭的方式來抒發(fā)和宣泄,哭也成為了林黛玉最為正常的一種生活方式。由此可見林黛玉的形象被世人所誤解,而這種誤解卻是《紅樓夢》的精神實質(zhì)所在,通過這種誤解才能夠真正讀懂林黛玉的“小性兒”。
參考文獻:
[1]宋運娜.由脂評解讀林黛玉“小性兒”的實質(zhì)[J].中國古代小說戲劇研究,2012,17:24-28.
[2]呂言俠,閻巖."小心眼"里見真情——試論林黛玉"小心眼"的情感內(nèi)蘊[J].文教資料,2007 (2).
[3]王昱霖.試論林黛玉的人物形象[J].青春歲月,2017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