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雁
(焦作大學人文學院,河南 焦作454003)
模糊,本是自然界中物體類別之間的一種客觀性。這種客觀性,導致了人們認識中關(guān)于對象類屬邊界和情態(tài)的不確定性。的確,世界上的有些事物和現(xiàn)象是確定的,像“桌子”“水”“雨”等等,而另有一些事物和現(xiàn)象則存在著不確定性,像“美貌”“高個子”“不很年輕”等等。漢語中不管是表述主體對象的,還是表述客體事物的詞,帶有模糊特性的俯拾皆是,例如,概說詞:幾個人、六十上下、不知看了多少小時等;時間副詞:剛、馬上、永遠、曾經(jīng)、暫且等;時間名詞:黃昏、拂曉、現(xiàn)在、過去等。最典型的模糊詞是程度副詞:最、非常、格外、更加、略微等。這類程度副詞還有一種特別的功能,即用這些詞來修飾形容詞,就調(diào)整了原形容詞的肯定程度,使原形容詞的模糊程度降低,例如,“高”,說成“極高”“最高”“相當高”等就增加了高的高度。若說“略高”“比較高”等就減弱了高的程度??傊?,它們使高的高度更加明確,也就是說“高”的模糊性有所降低。所以模糊性是語言的基本特性之一。
語言運用中如果一味注意語言信息傳遞的精確性,忽略甚至要消除詞語的模糊性,就會使語言變得單一而乏味,這不能達到我們交際的目的,人們的信息傳遞也很難進行下去。語言運用的事實的確如此。試想,如果人們語言沒有了模糊語,那么許多說法都將在日常生活中銷聲匿跡,比如,時間模糊語“等一會兒”“過兩天”“趕快”“不太急”“大約五分鐘”等等。而下例的語言運用形式是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會聽到的:
(1)“你的書我家附近書店就有,下午我買好立馬給你送來?!?/p>
(2)甲:“來,大娘,我?guī)湍冒伞?”
乙:“這包不太重,你趕快先走吧?!钡翘热魧⑸鲜鰞啥慰谡Z中的模糊語言去掉,換成非常精確的詞語,便成了下面的語言面貌了:
(1)“你要的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新概念作文大全》,離我家直線距離123公尺的書店就有,下午 3點 10分 50秒我買好,3點 20分 30秒我給你送來。”
(2)甲:“這包東西剛 3斤 5兩 2錢,不重,你以每分鐘8米的速度先走吧!”
顯然,這里只用精確詞語的話語是那樣的乏味,簡直像數(shù)理概念般的單調(diào)!當然,這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不可能有的。而改用看似模糊的詞語,不僅可以達到交際目的,而且可以使語言形式生動活潑,富于變化,給交際的主客體以無限豐富的聯(lián)想語義。
英國女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寫的偵探小說《尼羅河上的慘案》中,女富翁林內(nèi)特被暗殺了,比利時偵探家波勒負責偵探此案,當他調(diào)查林內(nèi)特的女仆路易絲時,由于當著兇手的面,路易絲是這樣回答的:“假如我睡不著覺,假如我在甲板上,也許我會看見那個兇手進出我太太的客艙?!边@是在運用典型的模糊詞語,這樣回答的結(jié)果是即不直接暴露自己,又向偵探暗示自己是知情者,波勒正是根據(jù)這一串模糊語言將案情偵破的??梢?,適時地運用模糊語言還可以有效地保護自己。
試想,如果沒有了模糊語言,人們提及任何一個話題時都必須丁是丁、卯是卯的,分毫不差,比如不說 “大部分”“小部分”,而說98%;不說“有時”“矮矮的”,而說“一小時中有多少分多少秒……”“1公尺3公分”,那么人們就需要時時拿著計算器,拿著表,拿著尺子來計算、來測量,這將給人們的語言活動套上一個令人生厭的枷鎖!平時,你要求別人到辦公室找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你只要給出特征就行了,例如,找一個青年人(這個特征不很明顯);男性(不是女性,這就把辦公室中的人縮小了不小的范圍);身材高大(這又將個子矮小的排除了);有點胡須(將沒胡子的排除去了);小平頭(將光頭的、蓄長發(fā)的、中分頭的排除了)。應當說,你發(fā)出的這些語言信息全是模糊的、不精確的,但任何人都能不怎么困難地把要找的這個人從眾多的人群中找出來。倘若你換成:找一個25歲零8個月14天3小時的男性,身高 1.76米,體重 67.52公斤,腰圍 95厘米,鼻高2厘米,耳長7厘米,臉上87%沒胡須,13%有胡須,人們則很難找到這個人了。因為你以此信息去找這個人,倒反而遇上了不小的麻煩。首先,你要把辦公室中的男性都問清楚出生年、月、日、時,量一遍身高、體重,測量一下臉上的胡須,僅這三項就沒有可能,況且也不需要。也就是說,要在辦公室找這么一個人,寧肯按模糊語言去找也不能按照精確語言去找。
適當?shù)厥褂媚:Z言是語言委婉化的一種有效方式,它可以調(diào)節(jié)人際關(guān)系,活躍場面。比方你的一位同事剛剛燙了發(fā)從美發(fā)店出來,迎面碰上你,興沖沖地問:“怎么樣,這發(fā)型漂亮嗎?”你一看,不怎么樣,但你說了一句:“還可以?!边@“還可以”中就蘊含了“不怎么樣”的意思,但比“不怎么樣”要委婉含蓄得多。對方聽了,雖然聽出你對她的發(fā)型不甚欣賞,卻也不至于太沮喪。再比方在內(nèi)心深處贊成某一行為或觀點,但在一定場合下又不宜或不便直截了當?shù)乇硎举澩@時,若需要你對此表態(tài),你就可以說,“這種觀點是有道理的”,或“它有一定的可行性”。由于模糊語言都包含著復雜的語義,其間也都具有細微的差別,從實質(zhì)上看又都有一定的否定語義,但由于用了模糊語言且從肯定方面去說,因而使對方易于接受。請求別人在某一事情上幫助你,這一事情雖然很具體,比如評職稱、提拔重用、為孩子分一個好班級等等,但不說“請您投我贊成票”“請您提拔我”“請把孩子分到一個很負責的班主任班上”,而說“請多關(guān)照”。由于有具體語境相幫,“請多關(guān)照”的意思看上似模糊,其實明白得很。
運用模糊語言時,一定要注意語境。在不該用的地方用了模糊語言,那就影響了交際效果。如一個人到一家紡織廠找人。門衛(wèi)老張攔住他,問:“找誰?”他說“找人!”問:“找什么人?”答:“找人就是找人!”門衛(wèi)同志火了,說:“我就是人!你要找沒名沒姓的人沒有!”為此,兩人吵開了。這位青年亂用模糊語言 “人”,激怒了門衛(wèi)室老張,結(jié)果沒辦成事。
在有些時候,我們不能不使用最精確的語言,例如:追捕、通緝一個罪犯,通知召開一個會議,體育競賽的成績,中藥配方,科學研究,尤其是自然科學的成果匯報,新聞報道,上級有關(guān)文件等等,一般都要求準確度高、特別是當需要說話人表明立場、觀點、態(tài)度時,在對敵斗爭、大是大非面前,決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因此,社會生活中既需要精確的語言,又需要模糊的語言。只是我們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出于需要,著意突出了模糊語言的重要性罷了。模糊語言的使用,不是心無主見、優(yōu)柔寡斷,更不是猶豫不決、含糊其詞,諸如“我不知道”“我不大清楚”等之類,不是模糊語言使用的技巧。例如,緬甸民間故事《兔子傷風》:“有一天,反復無常的獅王想找個借口吃掉自己指定的三個大臣——熊、猴子、兔子。他張開大口先要熊說出它嘴里發(fā)出什么氣味。熊直率地回答:‘你嘴里的氣味很不好聞?!{子說熊有犯上罪,便撲上去將其吃掉了。接著又問猴子聞到什么氣味,猴子眼看熊的下場不好,便說這氣味‘跟上等香水一樣好聞’,獅子又說猴子不誠實,愛拍馬屁,是國家的禍根,又撲上去將猴子吃掉了。最后問兔子,到底聞到什么氣味,兔子左思右想,回答說:‘真是抱歉,大王!我最近傷風,鼻子不通氣,您能不能讓我回家休息幾天,等傷風好了再說?’獅子找不到借口下手,只好放了兔子?!边@里兔子的回答就是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含糊其詞。
在使用模糊語言時切忌不能使語言的表達過于寬泛,模糊語言的語義所體現(xiàn)的外延,即概念的邊緣,雖無一個涇渭分明的界限,但其中心區(qū)域,此一概念和彼一概念的區(qū)分則是清楚的。人們在社會交際中運用它,主要由于語言表達的某種特殊需要或某種策略,避免過于死板而無回旋余地。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模糊限度。例如,氣象臺預報臺風、霜凍、暴雨等異常天氣時常說:“希望有關(guān)方面注意!”這“有關(guān)”二字高度概括,不然將難以表達,恐怕會“掛一漏萬”,而模糊語言的使用反而言中率高。模糊語言的使用也不能拐彎抹角,令人費解。有一個人請四位客人到家吃“蛇宴”,約定時間已過,才來了三位。主人有些急了,自言自語說:“該來的不來?!币晃豢腿寺犃诉@句話懷疑主人是暗指自己不該來,于是生氣地走了。主人一見,便著急了:“呵!不該走的走啦!”又有一位客人聽了直嘀咕:“看來是指我該走的沒走了?!庇谑且沧吡?。剩下的一位一見這情景,爽直地對主人說:“你怎么能這樣說話?”主人連忙解釋說:“其實,我不是說他倆呀!”這位客人一聽,也多心了,“奧,原來是對我說的?!彼厕D(zhuǎn)身走了。還有一則古代故事:有三個人進京趕考,路上問一個算命道士,猜猜他們?nèi)苏l能考中。道士向他們伸出一個指頭,卻不說話。三個人莫名其妙,以為是天機不可泄露,只好走了。三個人走后,道童好奇問:“師父,他們?nèi)齻€到底能考中幾個?”道士說:“無論他們考得怎樣。他們回過頭仔細想想我的手勢,都不得不嘆服?!钡劳f:“你伸一個指頭是指一個中?”道士說:“對”。道童說:“要是中了兩個呢?”道士說:“這一個指頭就是有一個沒中?!钡劳f:“要是三個都沒中呢?”道士說:“這一個指頭就是一個也沒中?!钡劳f:“要是三個都中呢?”道士:“這一個指頭就是一齊中?!碑?shù)朗可斐鲆粋€指頭時并沒有說話,如果他當時說了話,那么就不會使一個指頭有那么神奇的表達效果,因為他并不知道到底有幾個能考中。這恰恰從反面說明,模糊語言是不能過于寬泛模糊的,是有一定限度的。同時,這個例子也說明,模糊語言還要言之有據(jù),也就是說,要有一定的依據(jù)。
語言學家伍鐵平在他的 《模糊語言初探》一書中說:“春夏秋冬這四個詞所表達的概念也是模糊概念。它們之間很難找到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從幾月幾日到幾月幾日算“春天”?中國人既可以從立春(陽歷2月4日或5日)算起,也可以將陰歷正、二、三月算作春天(見語言研究所編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1978)。歐美人的春天大致是從春分算起,比中國習慣晚一個半月。如《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給spring(春天)作的說明是from about March 21 to June 23(大致從春分至夏至);張其春、蔡文縈合編的《簡明英語詞典》的注釋是:三、四、五月;法國小羅伯爾詞典對Pringlemps(春天)的注釋也是“從春分至夏至”,但注明這是指北半球而言;德語 G·Wahrig詞典對 Fruhling(春天)的注釋跟小羅伯爾完全相同。《簡明牛津英語詞典》給autumn(秋天)作的說明也是不夠明確的,既可指八、九、十月,又注明通常(特別是在美國)指九、十、十一月;給winter(冬天)作的說明更模糊:“……一年中最冷的三個月或四個月份,在北緯地區(qū)是十一月或十二月至一月或二月。”《新明解日語辭典》對日語的冬的注釋也很模糊:“十二、一、二、三月?!碧K聯(lián)科學院出版的俄語詞典(四卷本和十七卷本)給春夏秋冬四個詞下定義使用的又是循環(huán)論證的方法(如,春天是冬天和夏天之間的季節(jié)),回避指出明確的時間界限(本引文略有改動——筆者注)。又例: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作為戰(zhàn)后第一位日本政府首腦來到中國,周恩來總理為他主持了招待會。會上,田中角榮致詞答謝,其中一句話差一點給兩國政府的關(guān)系投下了陰影,以致引出了如下一段“文章”:
田中角榮:……過去的幾十年之間,日中關(guān)系經(jīng)歷了不幸的過程,其間我國給中國國民添了很大的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周總理:您對日本給中國造成的損失怎么理解?
田中角榮:給你添麻煩這句話,包含的內(nèi)容并不是那么簡單。我是誠心誠意地如實地表達自己賠罪的心情,這是不加修飾的,很自然地發(fā)自日本人內(nèi)心的聲音?!艺J為,前來賠罪是理所當然的。
造成田中角榮反常地再次表白的原因,是因為他不了解他所用的模糊詞語——“添了很大麻煩”,在中國人聽來是對日本過去的侵略罪行所采取的一種輕描淡寫的態(tài)度,因為這一模糊詞語在漢語中的語意太輕了。由此可見,在口語交際過程中用好模糊法的關(guān)鍵,是要準確運用模糊語言。
模糊語言的運用是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言進行交際的方法,在語言交際中適當?shù)厥褂媚:?,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藝術(shù)。正如波蘭語義學家沙夫在《語義學引論》中說:“交際需要語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語詞的模糊性,那么,正如前面已經(jīng)說過的,我們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成如此貧乏,就會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制,而且結(jié)果就摧毀了與語言的目的,人們交際就很難進行,因為我們用以交際的工具遭到了損害。”因此,隨著人類社會生活趨于復雜化,人們描述對象也要適應這種復雜化,所以,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任何場合、任何時間都用絕對精確的語言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需要的,更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