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幫清,倪麗欣,徐賢,羅曼,樓曉劍
血管球瘤(GT)是一種起源于動靜脈吻合管壁上變異的平滑肌細胞的非上皮類腫瘤,最早由Wood于1812年首次報道[1]。其好發(fā)部位為動靜脈直接吻合區(qū)域,以四肢末端多見,目前也有鼻咽部、骶尾部發(fā)生血管球瘤的報道[2],但發(fā)生于胃壁的GT較為罕見,僅占胃腸道腫瘤的1%左右[3]。臨床工作中,會將其誤診為間質瘤等病變。本文擬通過分析經(jīng)病理證實的8例胃GT的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點,以提高對其的認識?,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 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3醫(yī)院經(jīng)手術病理證實的8例胃 GT患者的臨床和影像學資料。其中男3例,女5例;年齡45~72歲,中位年齡55歲;發(fā)病部位中,胃竇部7例,胃大彎區(qū)1例。4例患者無明顯癥狀,僅體檢時發(fā)現(xiàn)。4例患者起病緩慢,病程1周至1年不等,均以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不適就診,8例患者均無貧血征象,4例患者有便潛血陽性表現(xiàn)。超聲胃鏡檢查顯示病變位于肌層,均診斷為間質瘤。
1.2 檢查方法 8例患者均采用 SIMENS 16排螺旋CT掃描機行增強掃描檢查,掃描條件:電壓120kV,電流450mAs,層厚及層距為5mm,螺距為1,窗寬300~500 HU,窗位30~60 HU。掃描前準備:囑患者空腹10~12 h,檢查前半小時常規(guī)口服 2.5%的等滲甘露醇溶液500~800ml。掃描范圍從膈頂至肝臟下緣進行連續(xù)掃描,必要時并行多平面重組(MPR)進行觀察。增強掃描經(jīng)肘靜脈注射對比劑,對比劑采用碘海醇(300 mg/m1),劑量1.5mg/kg,注射流率為2.5~3.0ml/s。增強掃描時間:動脈期為對比劑開始注射后20~25 s,靜脈期為55~65 s,延遲期為2 min。
1.3 圖像分析 所有患者影像學資料均由本科室兩位有經(jīng)驗的副主任醫(yī)師以上的影像學醫(yī)師采用雙盲法閱片,如遇診斷結果不符,經(jīng)兩人商議后取得統(tǒng)一意見。主要觀察腫瘤的部位、大小、形態(tài)、累及范圍、邊緣情況、生長方式、平掃密度、是否有鈣化或囊變、增強后強化程度及腫瘤表面是否有黏膜潰瘍形成等。
8例中位于胃竇部7例,胃大彎區(qū)1例。病變均位于黏膜下層,呈類圓形的邊界清晰的腫塊,均無明顯分葉;長徑0.7~5.1 cm,平均3.0cm;平掃CT值為25~44 HU,平均33 HU,與肌肉組織CT值相仿;2例腫瘤內(nèi)見點狀鈣化,未見明顯大片狀鈣化灶表現(xiàn)。增強后腫瘤均表現(xiàn)為均質強化,無囊變、壞死等表現(xiàn),周圍未見明顯侵犯,門脈期2例病變黏膜不完整,可見潰瘍形成,其余6例黏膜均完整。增強后強化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1)動脈期腫瘤邊緣點片狀強化,門脈期強化區(qū)域變大,靜脈期及延遲期腫瘤呈持續(xù)強化狀態(tài),強化程度與血管強化相仿,本研究6例符合此種強化方式。(2)動脈期整個病灶均勻顯著強化,與腹主動脈強化程度相仿,門脈期、靜脈期及延遲期強化程度較前變輕,本研究有2例符合此種強化方式。見封四彩圖3。
目前認為GT是發(fā)生在血管球細胞的一種罕見的非上皮源性腫瘤,多見于四肢末端的皮膚及真皮層,其他部位罕見。根據(jù)Miettinen等[4]的研究表明,胃GT好發(fā)于胃竇部,中年女性多見。臨床癥狀缺乏特異性,病程長短不一,多以反復上腹部不適就診,部分患者因體檢而發(fā)現(xiàn)。實驗室檢查中,貧血患者未見,4例患者出現(xiàn)便潛血表現(xiàn)??紤]上述癥狀與胃GT的黏膜面是否形成潰瘍有關。
胃GT的影像學表現(xiàn)較典型,現(xiàn)歸納如下。所有的腫瘤均位于黏膜下,即間質源性病變,腫瘤呈類圓形,無分葉,與周圍組織邊界清晰,凸向腔內(nèi)生長。長徑0.7~5.1 cm,平均直徑3.0 cm。部分病變內(nèi)部可見點狀鈣化灶,無壞死和囊變表現(xiàn)。既往文獻表明,胃GT還可呈現(xiàn)出動脈期未見明顯強化,門脈期輕度強化的表現(xiàn)[5];本研究中未見此種強化方式,考慮與血管球細胞及擴大的不均質薄壁血管的含量有關。
胃GT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1)間質瘤:主要分4型,腔內(nèi)型、壁內(nèi)型、壁外型及啞鈴型,胃GT主要需與腔內(nèi)型相鑒別,間質瘤動脈期明顯強化,但不均質,且強化程度低于胃GT。(2)血管瘤:屬于血管畸形,非腫瘤性,病變較大者呈蔓狀改變,平掃可見片狀鈣化灶,必要時可行MRI檢查,血管瘤于T2序列呈“燈泡征”改變。(3)平滑肌瘤:多見于胃體上部,基地較寬,范圍較大,逐漸移行于正常黏膜,增強后如有出血、囊變及壞死者強化不均勻。(4)神經(jīng)鞘瘤:既可向腔內(nèi)生長,又可向腔外生長,且其強化方式呈緩慢均勻的中度強化。
胃GT的治療方法主要為手術切除。既往認為此病為良性,但是目前的研究表明,部分GT有惡性表現(xiàn)。張勤等[6]報道了1例惡性GT術后網(wǎng)膜轉移的病例。胃惡性GT診斷標準為:(1)腫瘤位于深部或內(nèi)臟且直徑>2 cm;(2)核中度或高度異型伴核分裂>5個/50HPF;(3)出現(xiàn)病理性核分裂。若僅符合第(3)條或腫瘤直徑>2cm,歸為惡性潛能未定腫瘤[7]。因此,術后的定期復查仍是必要的,但術后是否需要放化療目前還無明確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