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德風,趙倩倩
(東北電力大學藝術學院,吉林 吉林 132011)
京劇是一門夸張的曲藝,簡言之,京劇服裝亦然是夸誕的服裝。其基本特征,劃分為蟒、帔、靠、褶、衣五大類。像靠旗、水袖等服飾的運用,不但成為京劇最顯著的特點,而且可以表現(xiàn)復雜的心理活動和優(yōu)美的舞蹈動作。
靠旗是四面三角形的小旗,整齊有致的扎在背部,隨著演員的表演,來回擺動,增加了表演的力度,也增加了表演的難度。
靠旗起源于古代時期將官員手中的令旗。令旗元素被運用到京劇平臺以后,由原先的一面令旗改良成四面令旗,由原先插在腰部改良成插到肩部,以形成靠的配飾,只起裝飾作用,但還保留了其將官身份的涵義。例如《小商河》之楊再興,他是一位年輕的武生,身穿紅靠,配以靠旗,頭戴紅色大額子。
水袖是一種白色的絲綢,在袖口上延伸,其具有夸張?zhí)攸c,它可以放大人物的表演,增強舞臺效果。造型上,京劇服裝是生活中不存在的,其中戲水袖是京劇獻技中的一種藝術節(jié)目,在京劇演出中優(yōu)伶揮舞著白色的水袖,生動形象的描繪出了伶人的情態(tài),表達出了每個戲子的個性,這為優(yōu)伶在演出中使用技巧帶來了方便。它還與蟒、褶、帔以及官衣進行搭配,相輔相成,為觀看節(jié)目的人提供了視覺上的怡悅。例如《謝瑤環(huán)》之謝瑤環(huán),水袖與女帔進行穿著搭配。
京劇的戲裝繼承了中華民族服飾藝術的色彩傳統(tǒng),色彩大膽,色彩搭配也非常鮮明,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京劇戲服主要由十種顏色組成,分為上五色和下五色。上五色是紅、綠、黃、白、黑,通常用于較高社會地位的人,例如蟒的穿著者;下五色是粉、藍、紫、香、湖。通常用于較低社會地位的人,例如褶的穿著者。
蟒,也被稱為蟒袍,是京劇中帝王將相等社會地位較高者在正式場合所穿用的服裝。
黃蟒:自隋朝,黃色是帝王專門使用的顏色,到了清朝,這種顏色的劃定更加嚴謹。在京劇中,黃色男蟒有兩種,一種是明黃色,運用于皇帝、國君等角色;另一種是深黃、杏黃色,運用于儲君、親王等角色。黃色女蟒有一種,是皇后和貴妃的專屬服裝。如《龍鳳呈祥》中的孫尚香。
紅蟒:紅色是莊嚴肅穆的,它是皇親國戚及身份地位較高的人穿著的服裝。如《鍘美案》中的駙馬陳世美、《狀元媒》中的柴郡主等。
綠蟒:綠色表示威嚴英武。按京劇的傳統(tǒng)習慣,綠蟒是用于勾紅臉的武職官員。紅色的臉與綠色的服裝形成強烈的對比色,有智勇雙全的寓意,三國時代的關羽,就是典型的勾紅臉穿綠衣的人物。另外,文官裝束的武官也大多穿綠蟒,如《二進宮》中的兵部侍郎楊波等。
白蟒:白色,在上五色當中,是地位稍次的顏色,穿用范圍更廣泛一些。白色又有淡雅、高潔之意,所以,京劇中俊秀儒雅的后生武將、瀟灑威武的正年武將,甚至正直清秀的老年武將,都可以穿白色男蟒,但白色女蟒中,多表示孝服,如《別宮祭江》中的孫尚香到江邊祭奠劉備時,穿的就是白色女蟒。
黑蟒:黑色在上五色中居最后一位。在京劇中,通常是勾勒黑臉的戲子著黑蟒,黑臉與黑服色相結合,相得益彰,增加了莊重、威嚴的氣氛。著黑蟒的角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廉潔的文官,如《鍘美案》中的包公;另一類是驍勇的武官,如《霸王別姬》中的項羽。
褶,又稱褶子、道袍,是京劇平臺上使用最廣泛、最為常見的袍服類便服,既可由文武官員穿著,也可由平民百姓穿著。
文小生花褶子:用于家室較為豪闊的青年文人、俊才。服色較為素雅明凈,如粉紅、淺綠、鵝黃、淡藍等。
花臉花褶子:用于性格豪放、粗魯?shù)闹心晡鋵⒒蚓G林英雄。服色較為熱烈,如紫紅、寶藍或黑色。如《除三害》中的周處。
女青褶子:即黑色女褶子,用于端莊、善良的貧苦婦女,如《生死恨》中的韓玉娘、《竇娥冤》中的竇娥。
京劇服裝中使用較多的圖案是龍和鳳,龍一般用于男性服裝,鳳一般用于女性服裝。龍和鳳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繁衍中產(chǎn)生的圖騰,用在京劇服裝上,表示尊貴、華麗。另外經(jīng)常使用的圖案還有:“壽”字,象征長壽;蝙蝠,因“蝠”字音同“福”,象征幸福;梅花,象征不怕寒冷,品質高潔等。
穿龍蟒者都是社會的上層人物,如皇帝、皇太子、皇后。其中蟒袍上龍形分為三類:團龍、行龍、大龍,這些龍形有的典雅莊靜,有的英勇威武,有的強艦矯捷,不同的龍形,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也用于不同類型的角色。
團龍蟒:團龍蟒是把龍繪成一個圓的圖案,繡在蟒袍上。一件蟒袍共有十個團龍,前身和后身各有三個,袖子上各有兩個。京劇服裝上團龍的數(shù)量已失去顯示官位高低的意義,一律采用十個蟒,均勻地分布于全身,顯得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團龍區(qū)別于行龍和大龍,象征人物沉穩(wěn)的性格,一般用于文官和儒雅的武官。
行龍蟒:行龍不像于團龍是團形,而是自由奔放形,圖案上,數(shù)目也由原先的十個縮減為六個,造型上,兩條龍在胸前低頭朝下相對吐水或回首朝上相對戲珠,極具磅礴之勢。下部的海水形狀一般為立臥三江水或立臥五江水。主要用于性格粗獷、權高位重、獨霸一方的人物。如三國時代獨霸江東六郡的諸侯孫權,在京劇《甘露寺》中即穿紫色行龍蟒,顯示了一代梟雄的偉姿。
大龍蟒:大龍蟒的龍形比行龍更加自由奔放,圖案上,龍的數(shù)量減為一個,造型上,也比行龍魁梧、夸誕。習見的大龍蟒有兩種,一種是吐水大龍蟒,龍首朝下,口吐海水,龍尾朝上,擲到左肩,具有唯我獨尊的氣勢。三國時代的曹操,雖是漢室卻“挾天子以令諸侯”,甚至想做皇帝。為揭示曹操圖謀篡權的野心,在京劇《群英會》中,讓他穿紅色吐水大龍蟒,其不想久為臣子的心思盡在不言之中,為曹操的形象設計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另一種是戲珠大龍蟒,龍的體形與吐水大龍蟒相似,只是改吐水為戲珠。在京劇《群英會》中三國時代蜀漢的五虎上將之一張飛就穿黑色戲珠大龍蟒。
帔,又稱對襟長袍。是京劇中帝王將相、中級仕宦、闊綽俊才及宅眷在休閑場所穿用的服裝。常見的裝飾圖案有龍、鳳、蝙蝠、鶴、花及鳥等自由舒展的圖案。團龍帔,又叫皇帔,為皇帝專用,全身繡有十個團龍;團鳳帔,是皇后以及貴妃在宮里的時后所穿用的服裝,服裝由上至下共繡有十個團鳳;團花帔,男團花帔適用于中級官吏或年級稍大的富紳文人,團花多用壽字與鶴、福等圖形;女花帔,圖案雋永絢爛,習見的有牡丹、蘭花、梅花等,花形有的婀娜多姿,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自由伸展,通常用于青年男女。
演員在京劇舞臺上進行表演時,經(jīng)常做一些具有大幅度的動作,因此在服裝的穿著上要求比較高,多采用絲綢錦緞之類的天然面料,以利于演員對動作的完美詮釋,再配以精巧的刺繡,更凸顯出京劇服裝的雍容華貴。
京劇中,不同角色的人物對服裝材料的要求也不同。蟒:蟒服用料一般為大緞,主要成分是桑蠶絲,綺麗有光澤,質地也比較雅致。帔,帔主要用大緞和縐緞兩種面料加工制成的??U緞隸屬全真絲綢面料,緞面非常明麗華貴,手觸摸到時極具順滑感,富有彈性;靠,靠是清代將官的戎服,以綢布、絲綿為主要材料。綢布可分為絲綢和土布,絲綢即綾、羅、綢、緞,土布即手工所織的布,其中絲綿是蠶絲制成的棉絮,可以用來制作冬衣;褶,褶是官員和平民百姓穿著的袍類便服,其中官員穿著的褶子面料以緞為主,平民百姓以棉布為主;衣,衣的概念比較寬泛,品種也很多,自然面料也上至絲綢錦緞,下至棉布,跨越范圍比較大。
京劇產(chǎn)生于清代中后期,這個時期,服裝的制作工藝大大提高,其中,京劇服裝的精巧就在于運用刺繡手工藝,體現(xiàn)出服裝的精致而不失含蓄之美,如平金平銀秀、盤金繡、絨繡等。平金平銀繡,是指在點綴繡服裝圖案時運用金線和銀線加以盤之,使京劇服裝在燈光的照耀下光彩奪目;盤金繡,屬于條紋繡,制作手法比平金繡簡單,主要運用于蘇繡。經(jīng)常與打籽針配合使用,具有裝飾性強的特點;絨繡,即“絨線繡”,指在特制的網(wǎng)眼麻布上用彩色絨線繡制圖形的一種刺繡手工藝。由于絨繡采用羊毛為材料,立體感強,光澤度高,因此給人一種柔軟厚實、色彩豐富的視覺感,以及其獨特的風格特征。
京劇服裝從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已有200年的歷史,經(jīng)過歲月的演變,最終呈現(xiàn)當下樣貌。造型上的夸張設計、色彩上的充分運用、圖案上的大膽設計以及材料工藝上的精巧表達,都充分體現(xiàn)了京劇服裝它那獨特的藝術審美特征,并且作為我國傳統(tǒng)服飾,它惟妙惟肖的保存著我們的史書,經(jīng)積淀呈現(xiàn)出多姿多彩的舞臺表演,對中華民族起到了發(fā)展傳承之作用。
參考文獻:
[1] 白山.論京劇服裝的藝術審美與呈現(xiàn)[J].戲曲藝術,2009(03):110-113.
[2] 高新.京劇服裝的審美特征與民族風格[J].中國京劇,1995(02):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