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宏彬
【摘 要】目的:觀察慢性咽炎(慢喉痹肺腎陰虛證)應用經驗方“三伏貼”治療的療效。方法:對于39例慢性咽炎(肺腎陰虛證)患者均在三伏天給予經驗方“三伏貼”貼敷治療12次,觀察治療結束后3個月以及半年的癥狀改善情況。結果:慢性咽炎治療前后癥狀改善明顯(P<0.05)。結論:經驗方“三伏貼”對于改善慢性咽炎癥狀效果明顯,無副作用,值得推廣。
【關鍵詞】三伏貼;慢性咽炎;肺腎陰虛證;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01
慢性咽炎為咽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慢性咽炎中醫(yī)屬“慢喉痹”范疇。彌漫性咽部炎癥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癥的一部分,局限性咽部炎癥則多為咽淋巴組織炎癥。本病在臨床中常見,病程長,癥狀容易反復發(fā)作[1]。本病在咽喉病中發(fā)病率高達30%-50%,目前臨床主要采取對癥治療,且大多數患者存在抗生素濫用,長此以往,可能出現細菌耐藥、肝腎功能損害等副作用。臨床亟需尋找一種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副作用少的治療慢性咽炎的方法。筆者對2017年6月-2018年3月共39例慢性咽炎(慢喉痹肺腎陰虛證)患者,應用經驗方“三伏貼”貼敷治療,配合指導其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進行為期半年的跟蹤隨訪,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病例選擇標準:具有慢性咽炎臨床癥狀或體征,或有內鏡檢查支持診斷;年齡在18-70歲之間;雖服用治療慢性咽炎藥物,但已停藥2周以上,且具有慢性咽炎臨床癥狀或體征。肺腎陰虛證辨別要點:干咳痰少,咽黏膜暗紅,手足心熱,舌紅少津,脈細數。選取“三伏貼”門診肺腎陰虛慢性咽炎患者39例,其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齡40-70歲,病程最長5年,最短9個月。
1.2 治療方法
1.2.1 “三伏貼”藥方:所用敷貼藥方為原本院院長趙漢鳴副主任醫(yī)師經驗方:黃芩1份、延胡索2份、制甘遂1份、炒白芥子2份、細辛1份,按上述比例共打粉,藥粉委托上海萬仕城國藥制品有限公司代為加工;使用時加姜汁、黃酒適量調和。
1.2.2 治療方法:“三伏貼”從小暑開始至處暑,每周貼兩次,共計12次,取穴:天突、膻中、雙側肺俞、雙側膏盲。每個穴位每次貼敷藥量為2g,貼敷時間一般6-8小時,根據個體差異,時間可做適當調整。同時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保健指導。貼敷期間,忌煙酒、慎食辛辣、生冷、油膩之品。
1.2.3 隨訪:治療結束后3個月、半年各隨訪一次。
1.3 觀察指標 診斷參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第二版和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七版。制定慢性胃炎癥狀分級量化標準,將主癥(咽部梗阻及異物感、咽痛、咽干、咽癢等)按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3,6,9分,次癥(咳痰、惡心、干嘔、口干、口苦、納食、二便等)按正常、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記0,1,2,3分。[2]
2 療效分析
2.1 39例慢性咽炎患者均在三伏天給予經驗方“三伏貼”貼敷治療12次,觀察治療結束后3個月以及半年的癥狀改善情況,再予以慢性咽炎癥狀分級評分量表評分,將3組數據應用SPSS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處理。
2.2 患者治療結束前后癥狀評分比較,結束治療后慢性咽炎癥狀分級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3
2.3 不良反應:治療隨訪期間所有入選患者均無不良反應。
3 討論
慢性咽炎中醫(yī)屬“慢喉痹”范疇,喉痹病名最早見于帛書《五十二病方》[3]。《素問·陰陽別論》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其含義較廣,大抵包含了具有咽喉部紅腫疼痛為特點的多種咽喉部急、慢性炎癥[4]。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一五重點??茀f(xié)作組慢喉痹(慢性咽炎)診療方案”,慢喉痹(慢性咽炎)臨床常見證候分為:肺腎陰虛證、脾氣虛弱證、脾腎陽虛證、痰瘀互結證,其中肺腎陰虛證最為常見[5]。本病肺腎陰虛證的發(fā)病以臟腑虧損,津液不足為主要病機改變。虛火上炎,循經上蒸,熏蒸咽喉,陰虛津少,津液不能上潤咽喉,出現咽中不適,微痛,干癢,異物感等諸多癥狀。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是一年中最熱時節(jié)。每年出現在陽歷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夏季三伏天,人體肺臟氣血通暢,藥物容易深達臟腑,是治療、調整肺臟疾患的最佳時機。此時進行貼敷治療最能刺激穴位,使藥物更好的循經導入。因藥物不經胃腸道代謝,故能保護臟腑,且使用方便、副作用小,避免打針吃藥之苦,近年越來越受到患者歡迎。
筆者使用的“三伏貼”所含藥物及功效:黃芩,歸肺、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延胡索,歸肝、脾經,活血行氣;甘遂,歸肺、腎、大腸經,消腫散結,瀉水逐飲;白芥子,歸肺經,溫肺豁痰,利氣止咳,散結通絡;細辛,歸肺、腎、心經,祛風解表,溫肺化陰;生姜,歸肺、脾、胃經,溫中化飲,化痰止咳;黃酒,《本草綱目》云“諸酒醇不同,唯米酒入藥用”,米酒即黃酒,具有行藥勢,通血脈,散濕氣,養(yǎng)脾氣等功效。選取敷貼穴位及功效:天突穴,功效寬胸理氣、通利氣道、降痰宣肺;膻中穴,保健要穴,為八會穴之氣會,功效利上焦、寬胸膈、降氣通絡;肺俞穴,內應肺臟,功效調補肺氣、補虛清熱;膏肓穴,《千金方》云:“膏肓能主治虛羸瘦弱、五勞七傷及夢遺失精、上氣咳逆、痰火發(fā)狂、健忘、胎前產后等,百病無所不療?!边x取的藥物及穴位共同起到宣肺理氣、利咽化痰、滋陰清肺等功效,正切合慢喉痹肺腎陰虛證的病機,療效是肯定的。本研究中比較治療組治療前后慢性咽炎癥狀評分,治療結束后三個月、半年之癥狀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顯著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提示經驗方“三伏貼”對于慢性咽炎改善癥狀,療效確切,且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不良反應,值得推廣應用。
慢性咽炎“三分治,七分養(yǎng)”,在治療中筆者發(fā)現,許多患者在治療結束,癥狀緩解后,不注意日常保養(yǎng),不規(guī)律作息、熬夜、疲勞、飲水偏少、嗜食辛辣刺激等不良生活習慣,導致半年后癥狀有所反復。在慢性咽炎的治療中,藥物治療與日常養(yǎng)生保健同樣重要,煙酒刺激、辛辣刺激性食物,工作或居住環(huán)境存在危害氣體等等,不僅可以引發(fā)本病,還會影響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李學佩.耳鼻咽喉科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3:102-104.
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008 :317-319.
陳驍銳,陳小寧.慢喉痹的中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山東中醫(yī)藥雜志,2015.07:76.
盧嫏環(huán),謝強.2012年慢性咽炎中西醫(yī)研究進展.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3(1):3-4.
程媛媛,王秋娟.中醫(yī)辨證論治慢性咽炎的治療進展.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雜志,2015.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