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
(河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7)
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化的交流與溝通不斷加強,各個國家對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尤為關注。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底蘊豐厚,吸引了不少外國人學習中華文化,中國典籍英譯(尤其是文言文英譯)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徑。隨著時代的演變,語言會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漢語的文言文演變到今天的白話文,詞義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譯者在文言文英譯的過程中,應關注語言的時代變遷,準確把握原文意義,最大程度地再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所謂語內(nèi)翻譯,是指某一種語言內(nèi)部的轉(zhuǎn)換。文言文英譯必須有漢語的語內(nèi)翻譯,即文言文轉(zhuǎn)換為白話文這樣一個流程[1]。盡管我們并不能直觀看到譯者對文言文的白話文處理,但在譯者的大腦中是有語內(nèi)翻譯過程的,盡管很短暫,但不可或缺。文言文英譯時,語內(nèi)翻譯白話文的準確性就決定了白話文英譯的準確性,因此,對文言文的準確理解十分重要[2]。
所謂語際翻譯,是指不同語言間的相互轉(zhuǎn)換。我們在進行文言文英譯時,語際翻譯是第二個步驟[1]。在準確地語內(nèi)翻譯,也就是將文言文譯為白話文后,語際翻譯才真正開始。這一過程的準確性十分重要,目標語的詞匯、句型、語法、表達習慣等都是重要的考慮因素,選詞需反復推敲,以減少英譯過程中的“詞不達意”[2]。
《桃花源記》是中國志怪小說的開端,是中國文化的杰出代表,同時也是文言文典籍的典型代表?!短一ㄔ从洝返挠⒆g本在文學領域的地位很高,是文化全球化大背景下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文對《桃花源記》英譯本進行分析,為翻譯工作者提供參考[3]。
文言文中含有大量的虛詞。虛詞本身雖沒有實在的意義,但也具有保證句子語法結(jié)構(gòu)完整和功能上的意義。依附于不同的實詞或句子,虛詞的意義會發(fā)生改變。這種變化是譯者在進行語內(nèi)翻譯時,也就是在對文言文作白話處理時的難點。在進行此類詞匯的英譯時,譯者需要將重點放在語內(nèi)翻譯的方面,反復推敲以準確理解虛詞的意義。
《桃花源記》第三段有“見漁人,乃大驚”和“乃不知有漢”這樣兩句話。 其中,“乃”是虛詞,作“竟然”講[4]。 英譯本如下:
(1)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The people were amazed to see the fisherman,…
They were not even aware of the Han Dynasty.…
(2)A.R.Davis:
…they were greatly surprised and asked from what place he came.
…they did not know that there had been Han.…
(3)林語堂:
They were greatly astonished to see the fisherman…
They had not even heard of the Han Dynasty…
顯而易見,三個譯本對第一句的處理都十分準確,分別使用了“amazed”“astonished”和“surprised”三個詞來表示“乃”的驚訝之意。這說明譯者在語內(nèi)翻譯時均準確理解了原文中“乃”的意義。但對第二句的處理三個版本的譯文有出入:(1)和(3)的英譯相對準確,譯者用“even”這樣一個程度副詞表達出了漁人在得知桃花源人不知漢代的驚訝[4]290。而例句(2)處理得過于簡單,譯者只是陳述了“不知有漢”的意思,其中漁人的驚訝之意蕩然無存,喪失了原文中震驚的情緒。這說明A.R.Davis在語內(nèi)翻譯時選擇性地省去了“乃”中的“竟然”之意,將情緒隱去。筆者認為這樣處理不夠準確。情緒是原文中的點睛之筆,體現(xiàn)出漁人心理的強烈波動,省去情緒導致譯文缺乏感情因素,準確性較低,形成了在語際翻譯過程中選詞的失誤。
《桃花源記》中還有這樣一句話:“不足為外人道也。 ”“為”是個虛詞,一般有“作為”“做”“替”“向”“對”等意義。在本文中是“向”“讓”“給”的意思[4]292。 英譯本如下:
(4)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It's not worth telling people on the outside about us.
(5)A.R.Davis:
You should not speak of this to those outside.
(6)林語堂:
The villagers begged him not to tell the people outside about their colony.
從“形合”角度來說,介詞“to”本身有“朝著”“向”“到”“對于”等意義,表示動作的趨勢。例句(5)和(6)巧妙地借助英語中的介詞“to”將原文中虛詞“為”的“向”“讓”“給”的動作趨勢準確地表達了出來。這一細節(jié)的準確把握體現(xiàn)出譯者的嚴謹和對語言極高的敏感度,說明在進行語內(nèi)翻譯時,譯者注意到了“為”這一虛詞隱含的意義,因此,選詞才會準確無誤。例句(4)雖真實還原了原文的意義,卻沒有將虛詞“為”表達的動作趨向表現(xiàn)出來。但從意合角度來說,例句(4)更貼切。譯者在語際翻譯時,慎重選詞,將“不足”的意義用“worth”表達了出來,十分切合原文的“值得”之意,這是例句(5)和(6)沒有體現(xiàn)出來的部分。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最常見的一種,它們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相對于虛詞而言,是具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實詞的詞義相對穩(wěn)定,不需要依附于其他詞。在對此類詞英譯時,譯者應將重點放在語際翻譯的方面,注意實詞在英語中對應詞匯的選擇,從而準確表達原文意義。
《桃花源記》中有許多實詞十分值得研究,例如“緣溪行”的“緣”,“芳草鮮美”的“鮮”等,都是典型。 現(xiàn)將“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英譯分析如下:
(7)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Once while following a stream he forgot how far he had gone.…
(8)A.R.Davis:
…ascended a stream,forgetful of the distance he traveled.…
(9)林語堂:
…h(huán)e suddenly came upon a peach grove which extended along the bank for about a hundred yards.…
例句(7)和(9)中,單詞“follow”和“along”的選用十分專業(yè)。“follow”除去“跟隨”“追隨”的意義之外,還有“循著”“沿著”(道路、路標等)的意思。 同時,“along”也有“沿著……走”的意義,因此,此處兩種表達表示“緣”的意義均十分準確,既保留了原文的意義,也遵循了英語語言的表達習慣,是語際翻譯成功的例子。而在例句(8)中,譯者使用了“ascend”一詞,將“沿著”的意義引申為“攀登”。從原文意思來看,“攀登”的意象并不準確,雖然原文說林盡水源處,有山,但這并不能理解為漁人最初的“沿溪而走”就是“攀登”,使用“ascend”就弱化了“緣”一詞原本要強調(diào)的“沿著”的意義。所以在選詞上(8)沒有(7)(9)準確[5]。
再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英譯:
(10)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The fragrant herbage was fresh and beautiful;fallen blossom lay in profusion.…
(11)A.R.Davis:
…Petals of the dazzling and fragrant blossoms were falling everywhere in profusion.…
(12)林語堂:
…while the beautifully grassy ground was covered with its rose petals.…
例句(10)中,譯者注意到了“鮮美”一詞的原意,應為“鮮明美麗”,因此,譯者翻譯為“fresh and beautiful”,其中,將“鮮”譯為“fresh”較為準確。 “fresh”一詞除去“新鮮、清涼”等意義外,還有“鮮明”的意義,十分貼合“鮮”在原文中的含義。同時,譯者又在“herbage”前面加上了“fragrant”(芳香的),使“鮮”的意義更為準確,畫面感強,更為傳神。在例句(11)中,譯者使用了“dazzle”一詞來表達“鮮”的意義?!癲azzle”本身有“(美貌、技能等)令人傾倒,眼花繚亂”的意思,基本貼合原文中表現(xiàn)出的繁花似錦的場景,用在此處尚可。但結(jié)合原文意義來看,“dazzle”就不如“fresh”準確,同時,僅用“dazzle”一詞沒能將“美”的詞義表達出來,屬于詞義的缺失。在例句(12)中,詞義缺失的現(xiàn)象同樣存在。譯文中僅譯出了“美”的意象,完全省去了“鮮”的意象。(11)和(12)譯文中詞義缺失現(xiàn)象是語際翻譯時常見的問題,詞義的缺失有時會導致原文內(nèi)容的表達不完整,甚至會造成歧義。
一詞多義既是文言文翻譯中常見的現(xiàn)象,也是易錯點。在翻譯中遇見原文中有一詞多義的詞一定要小心,主觀臆斷容易導致對原文意義的誤判。
《桃花源記》中就有一詞多義的典型例子。在“……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和“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中,兩個“志”的意義就有所不同:前一個句子中的“志”是“做標記”的意思,動詞,動作趨勢明顯;后一個句子中的“志”是名詞,作“標志”講。英譯文如下:
(13)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retraced his route while leaving markers to find this place again.…
…look for the trail markers,…
(14)A.R.Davis:
…everywhere he noted the way.…
…seek out the places he had previously noted,…
(15)林語堂:
…marking with signs the route he had followed.…
…They looked for the signs but got lost and could never find it again.…
從例句(13)和(14)中我們可以看出,譯者并沒有將原文中詞類的不同表現(xiàn)出來。例句(13)在兩個“志”的處理上均使用了名詞marker,例句(14)則均使用了動詞noted。雖然(13)和(14)的統(tǒng)一處理在原文意義的表達上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的特色未能展現(xiàn)出來。原文在“志”的意義上有明顯的動詞和名詞的差異,統(tǒng)一處理就掩蓋了中國傳統(tǒng)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英語國家讀者雖能理解原文的意義,但導致語言略顯重復呆板,喪失了中國文化在詞類活用層面的靈活性。例句(15)在第一處使用了動詞mark,第二處使用了名詞sign,十分準確地將原文中的意義表達了出來,生動形象。這也說明,有些情況下,語內(nèi)翻譯雖然沒什么問題,但在語際翻譯時選詞也需慎重,譯者應該在準確再現(xiàn)原文意義的前提下,盡量保證源語文化的純正,使中國文化更好地傳播出去。
再看“……尋向所志……”和“……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里兩處的“尋”意思差別頗大:前者的意思是“尋找”,后者的意思是“不久”。譯文如下:
(16)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and look for the trail markers,…
…visit the Shangri-la,but he died of illness before he could accomplish it.…
(17)A.R.Davis:
…and seek out the places he had previously noted,…
…Soon after,before he had carried out his plan,he fell ill and died.…
(18)林語堂:
…go with him and find the place.…
…but was taken ill and died before he could fulfill his wish.…
在語內(nèi)翻譯過程中,第一個句子中的“尋”字不難理解,為“尋找”之意。在三個英譯本中,譯者均把握了原文意義,在進行語際翻譯的過程中,準確地將“尋找”之意分別譯為“l(fā)ook for”“seek out”和“find”。 這些詞組或單詞都是英語中常見的“尋找”之意的表達,用在此處十分恰當,既準確傳遞了原文意義,又遵循了英語國家的表達習慣。但第二句中“不久”的處理就不盡如人意了。(16)和(18)都沒有提及這個表示時間的意義,只是直接將“劉子驥”的結(jié)局翻譯出來,略單純,時間線上不夠清晰。(17)中很準確地使用了“soon after”將“尋”的意義表達了出來。西方國家重邏輯,時間線的梳理也是翻譯時的重點。“Soon after”點明了原文的時間線,雖為想象之境卻也絲毫不亂,使英語國家的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時間脈絡,讀起來覺得有憑有據(jù),并非無稽之談,同時還能感受到陶淵明筆下天馬行空的創(chuàng)作風格。
漢語的演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歲月,很多詞匯的意義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甚至有些與詞匯最初的意義相去甚遠。因此,譯者在進行語內(nèi)翻譯時,應反復推敲原文詞匯的意義再對其進行準確的解釋說明。
《桃花源記》中有許多古今異義的詞匯。如“屋舍儼然”中的“儼然”一詞,文言文中的意義為“整齊的樣子”,但時至今日,我們更多使用該詞表達“像……樣子”。我們來看“屋舍儼然”的英譯本情況:
(19)Rick Davis and David Steelman:
…flat area with imposing houses,…
(20)A.R.Davis:
…with houses of a stately appearance.…
(21)林語堂:
…level valley,with houses and fields and farms.…
不難看出,三個譯本都沒能把原文中 “整齊的樣子”翻譯出來。在例句(19)中,由于在語際翻譯時選詞的失誤,錯誤地使用了“imposing”這個詞?!杜=蚋唠A英漢雙解詞典》對“imposing”的意思解釋是“壯觀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并沒有整齊的意義或是隱含意義。同樣,在例句(20)中,譯者錯選了“stately”一詞?!皊tately”在詞典中的意義是“宏大的,壯觀的,儀態(tài)高貴的”。選詞的不慎重,導致英譯文中詞不達意。而在(21)中,譯者很簡略地將“屋舍儼然”的狀態(tài)一帶而過,只是提到了空曠之處有房屋,有些倉促,并未將漁民見到“豁然開朗”處有“儼然”屋舍的驚訝之情表達出來。這是語內(nèi)翻譯不準確導致的英譯本失誤。
又如,上面提到的例子“不足為外人道也”,“不足”也是典型的古今異義。我們現(xiàn)在使用的“不足”,是“不夠,數(shù)量上不合標準”的意思,而在文言文中則作“不值得,不必要”講。 而三個英譯本中,只有(4)用“worth”一詞,將“不值得”的意義準確表達了出來,同時將“桃花源中人”的低調(diào)、不愿外人知道的強烈意愿翻譯了出來,這是語際翻譯時選詞成功的例子。(5)(6)則避開了“不足”的意義,直接翻譯出“桃花源中人”的意愿,有些生硬,缺乏情感。
再如,在上文中,“鮮美”意象也是典型的古今異義?!磅r美”一詞在當今特指食物的味道好,并沒有其他的意義。但在原文中“鮮美”一詞作“鮮明、美麗”講。因此,在翻譯時應將意義拆分開來進行英譯。例句(10)就是很好的例子。譯者將 “鮮美”譯為 “fresh and beautiful”,完全將拆開的意義準確表達出來,既體現(xiàn)了語內(nèi)翻譯時譯者進行的準確轉(zhuǎn)換,同時也體現(xiàn)出譯者在語際翻譯時選詞的慎重和嚴謹。例句(11)和(12)中,譯者都有同樣的失誤,未能將原文的全部意義完美再現(xiàn),只是單純從“鮮”或者“美”方面表現(xiàn)出桃花源中美景,沒能將桃花源中繁花似錦、美艷動人之處描繪出來,這是語內(nèi)翻譯過程中不準確導致的失誤,同時導致在語際翻譯過程中選詞的失誤。
語內(nèi)翻譯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譯者在進行語際翻譯時的準確性。在語內(nèi)翻譯時,要準確理解虛詞、實詞的意義,克服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對語內(nèi)翻譯的干擾,提高語內(nèi)翻譯的準確度。而在語際翻譯的過程中,譯者要謹慎選擇目標語詞匯,在不喪失文言文原意的前提下,盡量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同時還要注意原汁原味地保留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讓英語國家讀者感受中國文化特有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