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給古樂
任教期間筆者發(fā)現,昌都地區(qū)的基礎教育,特別是英語學科的基礎教育,與內地(當地人口中提及的內地是指的西藏之外的經濟較發(fā)達的平原地區(qū),尤指成都較多。)尚有較大的差距,近幾年高考英語成績都不是特別理想,甚至處在及格線以下。
本次問卷采用重點抽樣和隨機抽樣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針對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的學生和教師分別設計了不同的內容。針對學生,筆者從昌都地區(qū)高一年級中選取了6個班級,318名同學作為問卷對象。針對教師,筆者選取了昌都市第三高級中學的15名在職英語教師(不包括支教教師)作為問卷對象。其中,學生問卷內容涉及個人信息、學習認知、學習方法、學習障礙、教材使用和作業(yè)考試情況等共計32個問題,教師問卷30個問題。本次調查共計發(fā)放學生問卷318份,收回318份,有效問卷314份,有效率98.7%,教師問卷發(fā)放15份,收回14份,有效問卷14份,有效率93.3%。
昌都地區(qū)所有高中學?,F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教材,與內地大多地方相同。對藏族學生而言,高中人教版的英語教材詞匯量大,語篇理解較難,對英語的基礎語法有很高的要求。對基礎較為薄弱的藏族學生來說是缺乏針對性的。同時,在此次調查問卷中也反映出,有51%的學生高中之前英語只有字母和簡單的一些單詞的水平,35.7%的學生認為自己只具備小學英語水平,只有11.6%的學生完成了初中英語課程,還有剩下1.7%的學生甚至在高中以前從未接觸過英語。正因如此,當問及學生對所學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的看法時,有67.1%的學生認為現在使用的教材很難,完全沒辦法學習。32.2%的學生認為偏難,學起來很吃力,只有0.7%的學生認為現行教材是適合他們學習的。
1.“三語”教師嚴重缺乏
這里的三語指的是“漢語、藏語和英語”。在昌都市三高全校的英語老師中,只有五名藏族教師,而昌都地區(qū)的生源卻絕大部分是藏族學生。昌都三高的學生中,98%都來自于游牧民家庭,因此無論是從民族文化還是對藏族學生的心理特點來說,藏族老師都具備先天的優(yōu)勢,也更容易得到學生的認可,這對他們教學也有更大的幫助。在問卷中反映出,所有藏族英語教師都認為,用藏語教學學生更容易接受,在學生問卷中也反映出學生更傾向選擇會藏語的英語教師。
2.教師教學能力有待提高
在任教期間,筆者發(fā)現由于昌都三高地處偏遠,當地教師對于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主觀愿望不夠強烈,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此外,由于師資緊缺,大部分英語教師需要任教3個班級,每周課時達到18節(jié)以上。加上繁重的常規(guī)工作,老師們也極少有時間和精力去加強自身的專業(yè)能力。
1.漢語水平不夠
昌都地區(qū)的學生與內地學生最明顯的差異在于他們的母語并非是漢語。正因如此,多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在他們的英語學習中具有很大的影響。與內地學生不同,藏族學生想學好目標語言—英語,是要通過中介語—漢語習得的。Williams和Hammarberg(1998,2001)以及 Ringbom(2001)的研究表明,三語習得者的中介語水平和接觸程度越高,中介語對三語的遷移作用會越明顯。[1]正因如此,中介語—漢語在他們學習英語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簡單來說,中介語的水平高低決定著他們學習英語語言學習的效率。然而,在昌都地區(qū)大部分藏族學生的漢語語言水平還不是很高,這也嚴重影響了他們用漢語來輔助英語的學習。
2.學習習慣尚未養(yǎng)成
在昌都三高,學生缺乏自我認知和管理能力。大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很多事情都是由老師來包辦的。從早讀到晚修,所有時間點幾乎都被用來上課,學生們沒有單獨的總結反思時間。通過問詢,筆者發(fā)現原因在于兩方面,一方面學校和老師不放心學生,而更重要的則是學生確實不知道該如何獨立安排時間。在問卷調查中,針對有無準備錯題本進行反思或總結的問題,46.6%的學生表示自己沒有,45%的學生表示不懂得如何利用錯題本,6.3%的學生表示會按老師要求偶爾會去做,而只有剩下的2.1%學生表示自己從初中開始一直在堅持使用錯題本。除了這組數據之外,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學生在課前、課中以及課后,都還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老師不斷提醒與監(jiān)督。
3.學習途徑比較單一
由于西藏本身的特殊地理位置,再加上除了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在昌都市區(qū)之外,其它高中校大多集中在地理位置相對偏僻的俄洛鎮(zhèn),學生們無法像內地學生一樣,可以通過電視、電腦、課外書籍等各種方式來提高語言綜合能力。他們的唯一途徑就是課本,有的班級里甚至是兩三個同學共用一本課本,因此也造成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持續(xù)的興趣和動力。
4.英語學習動機不明確
調查中發(fā)現,大部分學生對英語這門外語有一股“恐懼”或者“排斥”感。他們認為學習英語沒有任何用處,在他們眼中,英語只是一門不得已而必須學習的“副科”,他們學習英語的動機僅僅是為了高考中可以在英語科目上多拿到一些分數而已,缺乏對英語學習的內在動因。
1.學校和社會對英語學科的不夠重視。在昌都三高,英語科目是被邊緣化的,受重視程度遠不如藏語、漢語、數學等課程。具體來說,學校的英語教學設備落后,許多學生反映自學習英語以來,幾乎沒有聽過一次純正的英語聽力錄音。
而從社會角度而言,由于地處偏遠,英語在昌都的實用性也不強,學生們更是無法將所學的英語知識運用在實際生活中。
2.家長對學生英語的學習情況不關心。由于藏區(qū)的家長大部分都是牧民,家長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再加上英語的應用離他們生活較遠,因此家長對孩子英語學科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內地的家長,這也間接影響了當地學生對英語學習的學習態(tài)度。
通過近一年的觀察、研究、探討與實踐,筆者及相關課題組成員對如何提升昌都地區(qū)的高中英語教學質量提出了以下一些建議。
對于現階段藏族學生來說,人教版的英語教材是遠不適合的。通過與當地老師和學校多次溝通之后,最后采取了折中的方案,即英語新概念教材和人教版教材并用。通過教學實踐發(fā)現,學生對新概念英語的興趣以及對其掌握程度是遠遠高于人教版教材的。同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筆者和相關課題組成員編寫了教學合一的導學學案,其中包括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以及如何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究式學習等內容。
當然,這種嘗試只是一個肇始,對于藏區(qū)高中英語教學最有效,最合適的方案應該是制定適合當地學生特點的,有針對性的,能確實提高當地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的教材,如果可能的話,甚至可以編寫一套藏英結合的英語自主學習教材以供當地學生使用。
除了引進優(yōu)秀的藏族英語教師之外,漢族教師也應當主動去了解藏族文化并多與學生交流溝通,從而了解學生的學習心態(tài),提高課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固步自封,原地踏步,應該努力去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應當勇于嘗試,找出適合藏族學生的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
從自身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在西藏“三語”環(huán)境下,可以努力嘗試通過語言遷移中的正遷移作用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掌握和理解英語語言的語法知識。例如在筆者的公開課中,當學習英語動詞過去式的時候,筆者大膽嘗試讓學生找出英語和他們母語—藏語之間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實踐發(fā)現,與英語語言類似,藏語也是通過動詞的變化來體現動詞的時態(tài)變化的。這一嘗試對于學生理解英語時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甚至更好地理解英語這一學科有著極大的幫助。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掌握切實可行的英語學習方法。比如,通過教學音標,教學構詞法,查閱英語字典,作英語筆記等,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構建起英語學科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教師也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學生中,幫助他們尋找出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制定切實可行的英語學習目標和英語學習“獎懲方案”,幫助他們加強自我管理、不斷提升英語的學習能力。
中國在飛速發(fā)展,西藏在日新月異。作為世界第一語言的“英語”,是在未來社會中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工具語言”,因此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需要對英語學習引起充分重視。除了要提供給學生學習英語必要的設備與教材之外,家長還需要多花一些時間與精力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上,并逐步幫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校也可以多開展一些以英語為主題的活動,如英文書寫比賽,歌唱比賽,朗誦比賽,英文舞臺劇等等,激發(fā)學生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加強英語的實際應用,從而激發(fā)學生持久主動地學習英語。
總之,為了提高昌都地區(qū)高中英語教育水平,我們必須敢于探索,勇于嘗試,找出最適合本地區(qū)和本學校的一條路,扎扎實實,一步一步向前邁進。我堅信,在學校、社會以及家庭越發(fā)重視學生教育水平的大背景下,在一線老師和教育工作者們的努力探索中,在不久的將來,西藏昌都地區(qū)高中英語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