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蓓珺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而閱讀是打開語文這扇大門的鑰匙,也是各科學習的基礎,可以說科目學習中某一方面的薄弱,根源都在于閱讀能力的缺失,所以閱讀的力量和作用不可忽視。
1.有“我”才是原生態(tài)閱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上,這樣形容道:“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惫P者認為,課標里的“多元” “獨特體驗”正告訴我們這樣的閱讀才是來自學生自己的閱讀。
學生個性化的差異造就了閱讀的多元化,因此,我們要接納和包容學生的多元解讀,因為這種閱讀是不過分強調對錯的,而是鼓勵學生自己閱讀,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學生自己的獨特體驗。所以原生態(tài)閱讀是學生的一種自主閱讀和體驗,筆者所強調的有“我”的閱讀其實就是學生原創(chuàng)性的閱讀。歸根結底,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是獨立個性閱讀能力的實踐,鼓勵學生以自己原初的心智和情感去與陌生文本直接交流融合,大膽思考和發(fā)聲,這樣的閱讀才是真實、優(yōu)質的。
我們常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一千個讀者各自進行原生態(tài)閱讀的結果。如教學沈從文的 《邊城》時,筆者就要求學生進行原生態(tài)閱讀,所以沒有設置問題,也不提供理解思路和賞鑒角度。但從學生閱讀反饋的信息來看,大家還是很有感觸的,有的說:“這個邊城簡直就是個世外桃源,風景太美了!”有的說:“翠翠的人生就是一場不愿意醒來的夢,不愿意醒來是因為還有期待,夢是因為它不夠現(xiàn)實?!庇械恼f:“儺送天寶兄弟倆是真漢子,愛得坦誠!”有的說:“翠翠到底是純還是傻啊?”有的說:“這幾個人物好像沒有一個有好結局的?!薄瓘膶W生的討論中可以看出,雖然有些問題或解讀有失偏頗,但都是他們原生態(tài)閱讀的所得,都是個性化的品讀,這比為他們提供單一的理解來得豐富、營養(yǎng)多了,教師只需多鼓勵,多包容,就可以促成閱讀的種子在原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生根發(fā)芽。
2.“無為”才是原生態(tài)閱讀。在原生態(tài)閱讀中,教師應該多點“無為”。之所以要“無為”,首先是因為一些不可為的因素,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規(guī)定的九年閱讀量是400萬字以上,高中階段的閱讀要求每年總量不少于150萬字,這是教師無法在課堂上解決的,而需要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己來達成。其次,只有教師“無為”,學生才能“有我”。筆者認為,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進行過多地講解,就會剝奪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自我參與,使之失去自我的解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剝奪學生讀者的自我參與,使之失去自我的解讀,不利于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
1.習慣成自然。原生態(tài)閱讀其實是不講技巧的,也沒有任何限制,又是極其個性化的,所以無論以什么方式進行閱讀都是可行的。此外,原生態(tài)閱讀還倡導培養(yǎng)閱讀的習慣,這也是學好語文的關鍵。實踐證明,從長遠來看,閱讀習慣的有效養(yǎng)成,對語文學習是非常有利的,但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很多教師都過于注重技巧的傳授,導致學生只追求標準程式的答案,而缺少有思維沉淀的真實表達。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是模板化的,缺少思維和精神的熏陶、感染,又如何能生成個性化和獨立性呢?
2.讀整本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對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具有廣泛多樣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自己的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內課外自讀五部以上文學名著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筆者也認為,要想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文化修養(yǎng),讀整本書是主要的方法。
但在實踐中,網絡上海量又極具個性化的小短文對學生來說往往更具吸引力,不僅如此,平日里緊張的學習和煩瑣的考試,也實實在在地擠掉了學生閱讀的時間,導致他們對閱讀整本書顯得力不從心。事實上,雖然網絡信息確實豐富,但它往往也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而不具有時代積淀下深厚文化內容的個性,因而難以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此可見,如果單純通過網絡渠道閱讀小短文,就難以達到課標的要求,也不利于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
3.讀原著。在閱讀過程中,還有些人圖快和簡,而選擇原著的刪減版或影視替代品,這就難以汲取原著的精華,也不利于自身文化素養(yǎng)的積淀。著名學者曹鵬程針對功利性、目的性強的讀書風氣,也提出了“讀書為何不能快樂些?”的質疑,認為人們讀刪減版的文學名著是被“多看有用的書,少讀沒用的書”這樣的理念灌輸?shù)慕Y果。但在學業(yè)負擔日見沉重的今天,學生往往很難快樂地閱讀:閱讀的時間被擠占,對書籍的選擇也受到限制,這就不利于其閱讀興趣的有效養(yǎng)成。和改編版相比,原著則顯得比較“無用”,改編版因其精簡的事件脈絡、具體的人物形象概括和主題提示顯得“有用”多了??墒谴蠹矣袥]想過,這樣的“有用”閱讀是節(jié)省了時間,但同時也把思考省略了,這樣的閱讀如何能“有用”呢,更如何談得上是快樂呢?
4.讀經典。經典閱讀堪稱基礎閱讀,它的經典性是永不過時的。周國平說:“如果是為了獲得精神上的啟迪和享受……我覺得讀人文經典是最佳選擇?!遍喿x經典,從來都不會是一件輕松的事,所以周國平說“不妨把經典當作閑書來讀”,不擺架子、不刻意求解,其實這就是文學的一個浸染過程,它會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習得珍貴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經典是經過時間積淀的精品,無論何時讀來都是一種飽滿的精神食糧的享受,因此,在凝視經典文學的過程中,它會磨礪我們的穿透力,也會促使我們提升情感的深度。但這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因為這是對心智的一種檢驗,只有那些長期、深入地沉浸在閱讀中的人,才能積淀起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并使自身的文學功底外顯于所寫的文章中。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恰當有效地采用原生態(tài)閱讀方式,能發(fā)揮熏陶學生心靈、啟迪學生品質、提升學生涵養(yǎng)的作用,促使他們在自由地閱讀中實現(xiàn)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庹莉婭.關于高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的建議[J].南北橋,2016,(11).
[2]溫玉.中學生課外閱讀之我見[J].課外閱讀(中旬),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