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麗
(太原市尖草坪區(qū)教育教學服務中心,山西 太原)
我國于2014年提出特殊教育提升計劃,要求統(tǒng)籌安排我國的特殊教育學校資源,為那些因疾病和身體障礙不能正常到學校就讀的殘疾兒童和少年提供送教上門服務,采取融合教育,盡力為這些特殊孩子提供學籍和受教育的機會,提高殘疾兒童的義務教育入學率。由于各地送教上門工作開展受到地域、對象、時間和送教內容等眾多因素影響,差異較大,在實踐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1.送教對象的選擇方面缺乏完善的審查程序
我國在送教上門服務開展方面起步較晚,在送教對象的選擇和審核方面還缺乏一套全面完整的審查程序。送教對象主要是通過殘聯(lián)進行摸底和認定統(tǒng)計,再由教育機構、衛(wèi)計部門配合對殘疾兒童少年進行教育能力評估,然后提供給區(qū)教育局。區(qū)教育局根據(jù)殘聯(lián)的指導性建議和殘疾程度選擇和安排教育方式。由于缺乏完善的審查程序,在資格限定方面易導致不合理。申請的人往往較多,容易造成人力和財力的雙重浪費。
2.特殊兒童家長缺乏相應的教育
我國施行針對特殊兒童送教上門服務的時間有限制,兒童接受教育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而與特殊兒童接觸時間最長的是他們的家長,家長在特殊兒童教育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送教上門服務在實踐過程中缺乏對特殊兒童家長的幫助和教育,有限的時間內不利于教學成果的鞏固和深化。只有借助家長的輔助教育,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送教效果。
當前針對特殊兒童送教教師隊伍建設沒有統(tǒng)一標準,由于各類殘疾兒童的種類較多,需要幫助的重點和難點存在差異,教師隊伍一般由地方教育機構來選擇,以特殊教育類的教師為主,有些特殊情況需要選擇有醫(yī)療經(jīng)驗的醫(yī)生來提供服務。由于我國在這方面的教師資源相對缺乏,送教教師隊伍不規(guī)范。很多地方選用的都是普通教師,對于特殊孩子的教學缺乏經(jīng)驗,也缺乏專業(yè)的技能,對特殊學生的實際狀況不了解,一堂課下來往往收效甚微。
特殊兒童本身身體和智力方面存在殘疾,其能夠參與的學習活動有限,而且每個孩子特殊性和差異性各不相同,送教的內容選擇存在很大難度。具體實施送教時缺乏針對性,沒有對送教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綜合分析,送教的內容實用性不強。
完善和健全我國的送教上門對象選擇程序,由特殊兒童家長進行自愿申請,根據(jù)程序和標準要求進行嚴格審核,最終確定需要進行送教上門服務的對象。保障將資源提供給真正需要服務的人。送教上門服務提供教學活動時需要殘疾兒童少年的家長積極配合,針對每個孩子的不同情況為特殊家庭制定特殊教育計劃。按學期學時劃分,建立長效機制,真正實現(xiàn)特殊教育送教上門的目的。
送教教師的情況直接影響送教的效果。送教過程中有醫(yī)學專家、愛心人士、特教教師等很多行業(yè)的人參與其中。對這些教師進行專業(yè)化培訓,按照幫助兒童的實際情況進行分配,完善送教隊伍建設,教師之間相互溝通了解特殊兒童的狀況和需要,更好地進行教學活動。送教教師對特殊兒童的心智、身體狀況需要進行了解和學習,提高專業(yè)化教學水平,在實踐中總結經(jīng)驗。利用網(wǎng)絡教學的便利資源,有針對性地設計送教內容,對特殊兒童開展有效的網(wǎng)上遠程授課,提高送教上門的教學效率,幫助家長更好地輔導教學。
送教上門政策要想更好地開展和實施,離不開相關政策的支持。對于具體的送教工作模式,政府部門應提供有效的政策依據(jù),確保送教的每一個流程都有保障。送教上門工作還離不開財政方面的支持,需要各地的政府機構和特殊教育學校提供合適的教具和輔助設備,還需要為教師提供相應的福利和補貼,鼓勵教師認真完成工作。還需要政府相關機構為特殊兒童家庭提供幫助,減輕他們的家庭負擔。財政經(jīng)費的投入更有利于實現(xiàn)送教上門的服務宗旨:教師送知識、醫(yī)療送健康、社會送溫暖,讓身患殘疾的特殊兒童都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力。
特殊教育送教上門工作要順利開展,首先要對送教對象進行明確規(guī)定,制定長效的執(zhí)行機制,便于送教工作有計劃地完成。有針對性地選擇合適的送教教師,提供專業(yè)化的送教服務,根據(jù)幫助兒童的實際情況適當選擇網(wǎng)絡遠程教育方式為特殊兒童進行個性化教學。地方教育部門還應制定一些支持保障政策,投入經(jīng)費作為送教上門工作的財政支持,減輕特殊兒童家庭負擔,為教師提供補助,鼓勵更多的愛心人士投入到送教上門工作中,為有需要的孩子貢獻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