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學(215300) 戴媛媛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我國著名教育學家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已成為蘇式教育的共同價值觀?!疤K式”課堂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著眼點都是以生為本。要使課堂充滿理性、靈動,關鍵在于教師對于動態(tài)生成要有深刻的把握。那么,如何在核心素養(yǎng)下追求靈動的“蘇式”課堂呢?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蘇式”課堂提倡將課堂真正交給學生,而不是由教師一手操辦和控制。但只有經過教師課前的精心“打造”,才有可能課堂上與學生來一場美麗的“邂逅”。要上出一堂好課,課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課前準備包括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對于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數。另外,教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情況也須了解清楚,盡可能地基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和生活經驗來展開教學。
教材是可以深入挖掘,供教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的資源。教師要根據教材設計出適合學生、適合實際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教材的設計意圖和隱含因素,從而真正讀懂教材。要想讀懂教材,“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探究教材的過程中應多向自己提問,盡量弄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極具說服力地去解答問題。只有教師自己完全弄懂了教材的設計意圖,才能在讀透教材的基礎上融入自己的見解和創(chuàng)新,從而在教學中正確引導學生。
尊重學生的認知起點,是教師設計教案的前提。教師要讀懂課堂的靜與動,時刻牢記自己所面對的是一張張生動的臉,只有讀懂學生的表情,弄清學生的想法和思維,才能打造生動、有效的課堂。
比如,在“找規(guī)律——圖形覆蓋問題”的教學中,我由“都想和好朋友坐一起”引出“拿兩張、三張、四張、五張連號票有幾種不同的拿法?”的問題,并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有的學生運用數表,有的學生運用框和數表,有的學生用圈一圈、排一排、連一連、移一移等多種方法解決。在學生掌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我再用多媒體出示“掌運轉轉轉”畫面,并提問:“這里的9個數圍成一圈,框出相鄰的3個數,可以有幾種框法?框4個相鄰的數呢?5個呢?6個呢?你有什么發(fā)現?想一想這是為什么呢?”學生開始思考、解決問題。當得出結果時,學生欣喜地發(fā)現,實際上無論每次框幾個數,都可以得到9種不同的框法?!半y道這只是一種巧合?”學生議論紛紛,討論聲、交流聲此起彼伏……數學知識就這樣被學生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出來了。如果沒有之前的種種鋪墊,以學生的認知為起點,并讓學生在探索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那么在碰到稍有變化的題目時學生就有可能無從著手。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
蘇式教育的原則是師生平等、尊重學生。在教學中,只有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受到肯定并且被激發(fā),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夠被確立。但學生的學習熱情時而高漲,時而低落,學習思維也有可能時而跳躍,時而呆板,這些往往會讓教師無力招架,而恰恰是學生的這些“靈動”促成了生動的課堂。課堂中有許多有價值的卻容易被忽視的細節(jié)及學生的各種錯誤資源。教師應放大細節(jié),用心捕捉學生的“錯誤”,讓其為我們所用。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張力的、靈性的課堂。
學會傾聽不僅是學生的一種學習能力,也是教師的一種重要教學能力,即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的發(fā)言。
比如,在教學“求商的近似值”一課時,我出示練習“每個油壺可以裝3千克油,50千克油需要準備幾個油壺?”,然后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
生1:我用50除以3約等于16.7,多出的0.7千克油還要用一個油壺去裝,所以16+1=17,需要準備17個油壺。
師:大家同意他的說法嗎?
(大部分學生表示贊同,也有少數學生表示不贊同)
生2:我覺得他的說法不對。50除以3的余數是2,所以剩余2千克油沒有裝,余多少不是看小數點后面的數而是看它的余數。
之前表示贊同的學生恍然大悟,在接下來的同類型練習題的解答中,學生都能完整并且準確地表述解題過程。
課堂上,教師的側耳傾聽可以讓學生更加自信,因此教師要珍視每個學生的發(fā)言,只有這樣課堂才會不時閃現出學習智慧的光芒。
有時學生在學習上的“錯誤”是深藏不露或稍縱即逝的。因此,要捕捉學生的“錯誤”,需要教師有意注意,及時捕捉,抓住“錯誤”中蘊藏的“閃光點”,將其轉化為可以利用的寶貴的教學資源。
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求教師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積極收集課堂信息,進而選擇有價值的信息,化錯誤為經典,化不經意為精彩,讓這些精彩的生成成為教師輕松實現課前預設目標的助力劑,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育界曾流行過這么一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爆F在有了新的說法:“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要做長流水。”這是對教師素質的具體要求,與“教學相長”的思想也是類通的。而課后的教學反思正是教師自我提高教學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尤為重要。課堂有精彩的地方,也會有不足之處。成功的細節(jié)給人以借鑒,失敗的細節(jié)給人以啟迪。
教學反思的內容包括在教學過程中的巧妙引入、自然的過渡與銜接、令人回味的結尾、有待改進的地方等。把這些積累下來,有利于教師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借鑒和運用。同時還要記下師生配合默契的環(huán)節(jié),記下教學雙方各自的閃光點,以便教師在今后的備課和講課過程中繼續(xù)發(fā)揚。課堂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課堂上動態(tài)生成的資源為師生提供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時機和空間。
“蘇式”課堂應猶如太湖之水一般靈巧與變化,因為教學需要靈動,需要教師生動活潑地教,更需要學生生動活潑地學。我以為,“蘇式”課堂能給人以豐盈感、新鮮感,整個課堂過程充滿著生命力。“蘇式”課堂中的教師,有自己獨特的“精、氣、神”,并能很好地營造教學氣氛、有效組織教學,以個人魅力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培育學生的學習品質。
“教學既要授之以魚,還要授之以漁,更要悟其漁識。”匠人和大師的區(qū)別是,匠人只有技能、技巧,缺少對事物的見識,而大師在得到了“魚”,學會了“漁”的過程中,悟出了“漁識”,并能進行開創(chuàng)性的勞動,形成獨特的思想。我想這也正是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蘇式”課堂的又一共同追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