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金雞湖學校(215000)
語文教材文體多樣,題材廣泛。教師應深入研讀文本,挖掘文本價值,確立語文教學的本體目標,以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1”式本體性閱讀教學是以語文本體性知識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生長點為目標,在精讀一篇課文時,又選擇一篇具有相同主題或寫作方法的文章,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在相同之處或不同之處進行對比思考、探究、遷移,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謀篇布局能力是寫作的重要能力。學生如果具備謀篇布局的能力,就會合理安排表達內容,使習作的結構更加嚴謹。教材中每一篇課文在謀篇布局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教師只要深入研讀教材,發(fā)掘文本結構特點,通過比較閱讀教學就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謀篇布局能力,使學生掌握寫作的技能。
首尾呼應是常見的一種寫作手法,是指在文章開頭圍繞著中心表達一個主要意思,在結尾處對中心進行重述,呼應開頭表達的內容,或對開頭表達的意思進行升華。在“1+1”式本體性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兩篇結構上都有首尾呼應特點的課文進行比較教學,引導學生辨析首尾呼應的結構,感悟這一寫作手法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適當遷移練筆,掌握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
如,教學《做一片美的葉子》一文,筆者在“抓關鍵詞,感知葉子的外形美;賞關鍵句,感悟葉子的內在美;回顧全文,品味升華”后,補充《東方之珠》一文,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并思考:“每篇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與最后一小節(jié)在描寫內容上有什么相同之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之上,筆者點明這是“首尾呼應”寫法。在比較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這樣寫作方法的作用。教材中這樣的課文還有很多。只要教師堅持比較閱讀,學生就能學會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過渡句是指課文中前半句能總結上一段的意思,后半句又總領下一段意思,發(fā)揮承上啟下作用的句子。教師可以圍繞著“讓學生學會自然過渡,讓語言表達更流暢,前后銜接更緊密”的目標,有目的地開展比較閱讀教學,對不同課文的過渡句進行比較,引導學生體會過渡句作用,并適當遷移練筆,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如,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筆者首先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從此,徐悲鴻更加奮發(fā)努力”這一過渡句,在讀中思考:“‘此’指什么?課文哪些地方又是寫‘徐悲鴻更加奮發(fā)努力?’”在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兩個問題的基礎之上,筆者小結過渡句的特點。然后,引導學生比較閱讀《莫高窟》,找出過渡句,充分交流文中過渡句的特點。最后,筆者給出寫菊花外形與芳香的兩個自然段,指導學生練筆:“給兩個自然段之間寫過渡句,并讀一讀感受過渡句有什么作用?!边@樣,在比較閱讀和遷移練筆中,學生深入體會到過渡句的寫法、作用。
總分表達的“總”是指在課文或自然段的開頭或結尾,對內容進行總體概括;“分”是圍繞“總”的內容進行具體詳細的敘述或描寫。教材中,許多課文都采用這樣的表達方式。這樣的表達可以讓語言表達更嚴謹,更有條理。教師可以把總分表達方式作為本體性教學目標,通過“1+1”式本體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在比較中快速領悟總分表達方式的作用,并習得總分表達的方法,提高學生語言表達水平。
如,教學《北大荒的秋天》第四小節(jié)時,筆者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用一句話概括這一節(jié)的主要內容。學生都能選用了第一句話進行概括。筆者小結說:“這個自然段的第一句是中心句。抓住中心句概括,是概括主要內容的一種方法。這樣的自然段結構就是總分結構?!惫P者再引導學生比較閱讀《翠鳥》描寫外形顏色的自然段,引導學生感受相同的構段方式。在閱讀中,學生體會到了總分構段語言的條理性與嚴謹性。在比較中,學生認識到總分結構可以讓表達的意思更明確,突顯了事物特點,使語言更有條理。
除此之外,在比較閱讀教學中,學生還可以學習一篇文章,理解掌握先寫什么后寫什么,哪些內容應進行詳寫或略寫等謀篇布局的語文知識。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重點關注課文所蘊藏的表達方法,并把它作為閱讀教學重要目標,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怎么寫的,又為什么要這樣寫。同時,適時補充一篇同類型的文章,讓學生比較閱讀,使他們在觸類旁通的基礎上,做到舉一反三。
在習作表達中,描寫景物的能力往往是習作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動靜描寫是寫好景物的重要方法。教師應立足課本中動靜描寫片段,開展“1+1”比較閱讀教學,在深入研讀一篇的基礎上,再補充同樣有動靜描寫的文章片段,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悟動靜描寫的異同,體會這一方法對景物描寫的重要作用。
如,教學《燕子》一課,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思考:“第二、第三小節(jié)分別從哪些方面描寫了春天?”學生在交流中,理解了第二自然段是靜態(tài)描寫,第三自然段是動態(tài)描寫,并在讀中體會到動靜結合描寫更能突出春天活潑、充滿生機的特點。然后,筆者引導學生比較閱讀《廬山云霧》第二、第三小節(jié),思考:“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從哪兩個方面寫了廬山云霧?”并讓學生品讀感受了廬山云霧的動靜之美。最后,筆者指導學生運用動靜結合寫一寫學?;▔锏幕?。在比較中,學生歸納總結出描寫景物方法;在遷移練筆中,提升了學生描寫景物的水平。
語文教材中許多課文都展現了精彩的場面描寫。這些課文應是學生學習描寫場景的最佳范本。教師應充分研讀課文,挖掘文本價值,在精讀感悟基礎之上,再補充同類課文,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習場面描寫的方法,形成場面描寫的能力。
如,筆者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讓學生比較閱讀《“生命橋”》片段。筆者先引導學生精讀《天鵝的故事》,充分感受老天鵝的勇敢堅強、不怕犧牲的精神以及天鵝群的協作精神;再指導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筆下天鵝破冰的場面如此感人?”學生在默讀思考中發(fā)現作者先從聲音與動作兩個方面重點描寫一只老天鵝頑強破冰的情景,再描寫一群天鵝加入破冰行列,團結協作的場面。然后,比較閱讀《“生命橋”》中“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橋助年輕羚羊逃生”的場景,總結場面描寫的方法——點面結合。最后,筆者又組織了課堂練筆,讓學生在遷移運用中內化場面描寫的方法。
除此之外,在“1+1”比較閱讀教學中,學生還可以學到更多的寫作方法,如人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等。
文體意識關系到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分析概括和評價欣賞能力。文體意識的形成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體裁多種多樣。教師能力應在同類文體的比較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關注文體特點,落實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文包詩”是把一首經典古詩巧妙地包容在一篇生動活潑、語言優(yōu)美的故事中的課文。故事是由“詩”演化而來,“詩”是課文的高度濃縮。在“1+1”比較閱讀教學中,筆者按照“借文學詩—理解詩意—學會閱讀—體會情感—習得方法”的板塊開展教學。在比較中,引導學生學會自主閱讀此類文章以及相類似的課外古詩文。
如,教學《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時,筆者展開了這樣的教學。(1)扣詩入文,了解梗概;(2)依文解詩,精讀課文;(3)緊扣中心,交流感悟;(4)悟情誦詩,美讀課文;(5)比較閱讀,總結方法。在最后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補充二年級的課文《慈母手中線》,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習。學生通過文體的比較,明白了“文包詩”的特點:課文描寫古詩的情景,要借助課文理解古詩和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最后,筆者推薦了課外古詩讀本,引導學生用學到的方法進行自主閱讀,豐富積累。
說理文的比較閱讀教學,能打破一篇課文閱讀的局限。圍繞說理文的表達特點,構建了“1+1”的本體性閱讀組塊,引導學生把前后學過的說理文進行橫向比較,尋找它的共同點,把握說理的方法,能實現舉一反三教學效果。
如,教學《談禮貌》時,筆者先進行這樣的教學。(1)初讀課文,理清脈絡;(2)檢查預習,理解詞句;(3)精讀感悟,讀好故事;(4)感知方法,比較歸納。然后,筆者引導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說勤奮》一文,從文章的結構上比較文體的特點,引導學生總結說理的方法:提出道理—舉例說理—歸納總結。最后,筆者又指導學生根據所學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說理性口語交際與習作表達,讓學生在練習中學會述說觀點、表達見解,掌握了說理文的表達方式。
總之,“1+1”式本體性閱讀教學,主要圍繞著教材本體性目標和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生長點,比較同類課文,讓學生感悟歸納、遷移運用,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