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年大叔難,做中年HR大叔更難。一邊手拿保溫杯,一邊手撕95后。國家有二孩政策,企業(yè)有備胎計劃,怎奈95后慢就業(yè)、不就業(yè)??蘸翱谔柕娜兆右蝗ゲ环?,咱來點干貨,“應(yīng)聘第一名者可解決北京戶口”。
豈料,95后們泯嘴一笑,“我是來奮斗的,不是來生活的,戶口只會裹住我隨便玩玩的腳步?!毕胂胪馊?,負責招聘的好友汪建國把保溫杯摔在桌上,一粒枸杞隨慣性蹦出。
時間的針腳從未有過一絲溫存,密密匝匝地將歲月縫在成長的臉上。掐著十五年的“能量存折”,別說戶口,連北京車牌都沒掛上,爾等小輩竟視若浮云,夠任性。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認知嘛!你將戶口視作人生高配,可人家未必,輕描淡寫拱手送人?!蓖艚▏l(fā)過一“撇嘴”表情包,還不忘調(diào)侃我“認知度”高。
到底是HR人,張嘴就能拎出專業(yè)詞兒。認知,心理學術(shù)語,通過形成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信息處理的心理功能。說白了,認知是關(guān)于思考的思考。
聽人說,馬云幾乎不用電子郵件。那么他是如何指揮千軍萬馬的?在一次采訪中他說,從行業(yè)認知中找變化,從變化里找切入點,從切入點找資源和人。
認知,或可說是一套大腦內(nèi)置的算法。這套算法是環(huán)境投射和自主意識共同進化而成的。1996年,美國腦神經(jīng)科學界提出開發(fā)大腦認知能力的方法論,即記憶力、專注力、處理力、排序力,由此激發(fā)一個人的主宰能量。整天焦頭于業(yè)務(wù)卻業(yè)務(wù)難長進的一位企業(yè)家,通過無意地旁聽兒子的“大腦地圖”開發(fā)課,終于獲得了認知上的平靜,“我能量的本質(zhì)就是做決定?!?/p>
職場人與人之間最小的差別是智力,最大的差別是認知。個體競爭力的本質(zhì)是對外界的認識度。當80后還在為房子、戶口奔命時,95后卻灑脫地放棄進京名額。性情所致也罷,一時糊涂也好,“95后平均7個月就離職”,絕不是危言聳聽,看不懂還是看懂了也沒轍兒,掂掂自己的認知力。
“你給予的不是他想要的”,這或是HR最大的隱痛。“胡蘿卜加大棒”行不通,中長期激勵不湊效。組織戰(zhàn)略的人才儲備和個體層面的追求自由,是HR下一個認知的突破口。倘若HR都甘于奔走在慣性的短平快即時績效中,久而久之,95后們會說,這飯碗里沒有我的菜。
想起毛澤東當年的一句話,“人假若沒有屁股,便不能坐下來。要是老走著,老站著,定然不會持久?!甭牫鰜頉]?這人吶,得坐下來,只有平靜下來,才能紓解步伐難止的焦慮,照見己身與身外,坐觀認知的時代和時代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