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君琪
摘? ?要:? ?唐代中后期,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使唐詩中出現(xiàn)大量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寫作。文人士子們或游歷、或貶謫、或送友,創(chuàng)作了二百余首絢麗多彩的詩作,使唐代詩歌不論在描寫內(nèi)容、還是精神內(nèi)涵等方面都有了進一步的拓展與深化。
關鍵詞:? ?唐詩;海上絲綢之路;背景;內(nèi)容;情感內(nèi)涵
中圖分類號:? ?I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8153(2018)06-0068-04
班固《漢書·地理志》曰“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 有黃支國……。自武帝以來皆獻見?!?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盵1]這是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所謂“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一條以絲綢為主的中國海上貿(mào)易之路,也是一條包括政治、軍事、宗教、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中外交流之路”[2],“海上絲綢之路詩歌”即是與此有關的詩歌。唐代中后期,唐代海上絲路興起,促使唐代詩人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海上絲綢之路詩歌,這些詩歌的創(chuàng)作大大豐富了唐詩的內(nèi)容與情感內(nèi)涵。
一、唐代海上絲路詩歌產(chǎn)生背景
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與發(fā)展是唐代政治、科技、貿(mào)易政策等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創(chuàng)作與海上絲路的開拓與發(fā)展息息相關,因此對于唐海上絲路興起原因進行分析,利于把握唐代海上絲路詩歌產(chǎn)生的背景。
自漢代張騫開拓陸上絲綢之路以后,中國的絲綢就沿這一道路向西域傳送。隨著絲綢貿(mào)易發(fā)展,陸上絲綢之路的功能由單一走向多元,突破了經(jīng)濟范疇,發(fā)展到政治、外交、宗教、文化、藝術等層面。唐代初期,國內(nèi)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政治穩(wěn)定,國力強盛,社會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與此同時,西方出現(xiàn)東羅馬帝國,雙方都想要加強彼此之間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聯(lián)系,這就促使連接東西方的陸上絲路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但好景不長,一方面西方大食國的興起,與唐軍交戰(zhàn),唐軍大敗,唐朝在西域的威信動搖;另一方面,唐朝發(fā)生“安史之亂”,軍隊內(nèi)遷,西域邊防空虛,吐蕃趁機而上,侵占隴右地區(qū),唐朝對西域的控制就此完結。陸上絲路因而“道路梗絕、往來不通”[3],唐朝因要滿足與西方諸國以及周邊國家交往的需要,遂而海上絲綢之路興起。
唐代造船、航海技術的提升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興盛發(fā)展提供了條件。唐代海船以船身大、容積廣、構造堅固、抵抗風濤能力強、適于遠航而著稱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上[4]?!缎绿茣罚ň硪话伲┯涊d,貞觀時閻立德在洪州造“浮海大船五百艘”?!段魃诫s志·王堯造舟》載:“天寶中,王堯于勃泥運來木材為林鑾造舟。舟之身長十八丈,次面寬四丈二尺許,高四丈五尺余。底寬二丈,作尖圓形。桅之高十丈有奇。銀鑲艙舷十五格,可貯貨品二至四萬擔之多。”[5]唐朝時期,航海能力也進一步提升。首先,唐代人們已掌握了季風航海技術,唐朝將定期而來并與航行有關的季風稱為“信風”,并成功運用于航海;其次,運用地文航海技術,人們開始利用比較精確的數(shù)學儀器來測量海岸或海中的地形地物的距離與高度;再次,如沈佺期《度安海入龍編》載“北斗崇山掛,南風漲海牽?!碧迫撕胶R颜莆仗煳亩ㄎ粚Ш椒椒?。
陸上絲路被中斷后,絲綢作為商品對外銷售由陸路變?yōu)楹B贰T谶@一變化中,絲綢貿(mào)易的性質(zhì)也發(fā)生了轉變,這一轉變以唐設市舶使為標志。除了原有的“朝貢貿(mào)易”外,則以市舶貿(mào)易為主,將絲綢貿(mào)易由原來注重政治上對他國的影響,發(fā)展到將絲綢貿(mào)易作為國家財政的一項重要收入。與此相應,唐代設置了交州、揚州、泉州、廣州、明州海上貿(mào)易港口。這些政策的頒行與實施都為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便利,也為海上絲路詩歌提供了開闊的書寫空間。另外,唐代統(tǒng)治者對嶺南的開發(fā)與統(tǒng)治也是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大力創(chuàng)作的一個因素。朝廷對于嶺南地區(qū)的官員設置等,為眾多士人到此任職提供了條件,也是文人們大力創(chuàng)作此類詩歌的原因。
二、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的內(nèi)容
白居易《與元九書》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6],強調(diào)文學創(chuàng)作是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唐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與發(fā)展,投射在文人士子的創(chuàng)作中,便是大量有關海上絲綢之路詩歌的產(chǎn)生。這些詩歌的創(chuàng)作內(nèi)容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向往財富與宣揚國威。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中說:“不論陸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最初都是為絲綢貿(mào)易向外傳播中國絲綢而聞名于世的?!盵7]中國是最早養(yǎng)蠶繅絲的國家,絲綢是中國的一項獨特發(fā)明。海上絲路將這一獨特發(fā)明遠輸海外的同時也將海外貴重物品帶到國內(nèi),促進了國內(nèi)外財富流通,唐詩中也多有對海上商船貿(mào)易的描繪。王建《送鄭權尚書南海》與劉禹錫《南海馬大夫遠示著述》分別寫道“市喧山賊破,金賤海船來?!盵8]3400“連天浪靜長鯨息,映日帆多寶舶來。”[9]這兩處描繪了海上絲路上的船只滿載貨物而來,“海船”、“寶舶”即是財富的象征,二位詩人在詩句中都巧妙的用動詞“來”,將海外財富運往國內(nèi)的現(xiàn)實在人眼前生成一幅動感的畫面,使人對滿載“財富”的船舶的體驗更加真實,對于財富的向往之情得到自然流露。唐代中后期,陸上絲路受阻,統(tǒng)治者重視海上絲路的發(fā)展的另一重要原因便是宣揚國威,這在唐代詩人們的海上絲路創(chuàng)作中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貫休《南海晚望》曰“狂蠻莫掛甲,圣主正垂衣?!盵8]9405意在說明唐朝統(tǒng)治者以“禮”待周邊國家,勸誡海外諸國不要有侵略、反抗唐朝統(tǒng)治的想法;劉長卿《送徐大夫赴廣州》曰“當令輸貢賦,不使外夷驕?!盵8]1529韋應物《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曰“百國共臻奏,珍奇獻京師?!盵8]1928這兩處詩句都描繪了中國對海外諸國的影響,并且海外諸國愿給中國稱臣,進行朝貢。這些詩句都從側面反映了當時唐帝國在周邊國家中的地位,詩人們借此來宣稱國家的威嚴。
其二,海上風光與異域風物。唐代海上絲綢之路連接東南亞甚至非洲諸國,這為國家之間的財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提供了極為便捷的途徑。唐代詩人們也借此或游歷、或貶謫、或求經(jīng),多少領略了壯美的海上風光與異域風物,在詩篇中對此進行了細致描繪。杜審言《旅寓安南》曰“交趾殊風候,寒遲暖復催。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開。”[8]734此詩作于唐中宗神龍初年,杜審言被貶安南,“交趾”是安南的別稱,詩人通過對安南冬天果實成熟、野花盛開的描繪,證明了安南“殊風候”的事實,闡明了自己的奇特經(jīng)歷。沈佺期在《度安海入龍編》中描寫了與杜審言相似的體驗,詩中說“四氣分寒少,三光置日偏”[8]1052,通過安南與中原氣候的對比,寫出對于異域的獨特體驗。張九齡《與王六履震廣州津亭曉望》曰“水紋天上碧,日氣海邊紅?!盵8]590“津亭”指海舶停泊之所,詩人站在此處遠望大海,仿佛海天連為一體,太陽升起為青色的大海涂上紅色。張說《入海》同樣描繪了大海風貌,《入?!罚ㄆ湟唬┰弧俺髓跞肽虾#绮豢膳R。茫茫失方向,混混如凝陰。”[8]931寫出了大海的廣闊無邊。除了對異域氣候與海上風景的描繪,詩人們對異域物產(chǎn)也有極為細致的描繪。韋應物的《詠水晶》、《詠珊瑚》、《詠琉璃》分別對水晶、珊瑚、琉璃進行了書寫,寫出三者各自的特征;張籍《昆侖兒》曰“金環(huán)欲落曾穿耳,螺髻長卷不裹頭。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盵8]4339描寫非洲人的穿戴與生理特征,施肩吾《島夷行》曰“黑皮年少學采珠,手把生犀照咸水?!盵8]5592對非洲少年的勞動進行了描繪。
其三,離別勸勉與美好祝愿。送別詩是中國古代詩作的重要類別之一,最早的送別詩作為《詩經(jīng)·燕燕》。清王士禎《分甘馀話》曰:“《燕燕》之詩,許彥周以為可泣鬼神。合本事觀之,家國興亡之感,傷逝懷舊之情,盡在阿堵中?!短╇x》《麥秀》,未足喻其悲也,宜為萬古送別詩之祖?!盵10]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外貿(mào)易、外交、政治等重要通道,勢必帶來人員的廣泛流通,因此送別是唐代海上絲路詩歌的創(chuàng)作的重要主題之一。其中對于友人的殷切勸勉與美好祝愿是其送別詩作的重要內(nèi)容。韋應物《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曰“所愿酌貪泉,心不為磷緇。上將玩國士,下以報渴饑?!盵8]1928此處韋應物勸勉馮著要甘守清廉,不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動搖自己的品格,以便扶持身處困苦中的百姓。同韋應物一樣,岑參在《送張子尉南海》曰“此鄉(xiāng)多寶玉,慎莫厭清貧?!盵11]勸勉自己的朋友不要因環(huán)境的改變而丟棄自己甘于清貧的品格。張祜《送徐彥夫南遷》與楊衡《送王秀才往安南》分別曰“知君還自潔,更為酌貪泉?!盵8]5799“無貪合浦珠,念守江陵橘?!盵8]5283同樣是勸勉友人要保持清廉本性。關于對友人的祝愿,劉長卿《送徐大夫赴廣州》與皇甫曾《送徐大夫赴南?!吠瑸樗托旌贫鳎麄兎謩e在詩末寫道“當令輸貢賦,不使外夷驕?!盵8]1529“由來黃霸去,自有上臺期?!盵8]2185期待徐浩能不辜負圣上對他的期望,報答圣恩,展示唐朝威嚴,也期盼他能夠早日回朝與親友團圓。張籍與王建分別作《送張尚書赴廣州》與《送鄭權尚書赴南?!吠瑸猷崣嗨托校瑥埣弧按颂幠远喽徊?,天邊看取老人星”祝愿友人能夠克服病患,身體安康、長壽;王建曰“已將身報國,莫起望鄉(xiāng)臺”[8]3400祝愿友人能夠盡早建功立業(yè),有所作為。
三、唐代海上絲路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
漢代《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12]明確道出了詩歌是心中郁積情感的流露和外在表現(xiàn)。俄國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也說過:“情感是詩的天性的最主要的動力之一: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就沒有詩。”[13]由此可知,情感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中心,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根本動力,也是詩歌之所以打動人的內(nèi)在原因。詩人們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將自己的內(nèi)心真實情感外化為詩歌語言,以此來彰顯詩歌中特有的情感內(nèi)涵。在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中,詩人所賦予詩歌的情感內(nèi)涵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安身圣國的豪情。唐代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國力強盛,經(jīng)濟繁榮,思想開放,文化上貫通中外,凡此種種造就了有唐一代文人對于國家的自信心與自豪感。唐代統(tǒng)治者的對外政策基本上以“華夷如一”為主,這種開闊的外交視野同樣使唐朝文人以身處唐朝為傲,在詩歌中彰顯其萬丈豪情。皇甫曾于《送歸中丞使新羅》中曰“天遙辭上國,水盡到孤城?!盵8]2182將唐朝視為“上國”,將新羅視為“孤城”,可見作者對身處唐帝國自豪感;貫休《南海晚望》曰“狂蠻莫掛甲,圣主正垂衣?!盵8]9405說明唐朝統(tǒng)治者以治國有方,國泰民安,國勢強盛,周邊國家不要有襲擊本國想法;陶翰《送金卿歸新羅》曰“奉義朝中國,殊恩及遠臣?!盵8]1476說新羅使者不遠萬里朝拜中國,皇帝“一視華夷”給予特殊的恩惠;韋應物《送馮著受李廣州署為錄事》曰“百國共臻奏,珍奇獻京師?!盵8]1928寫出周邊國家出使中國朝貢的場面,更加烘托出唐王朝的強大。這些詩作都從正面或側面描繪唐王朝異于諸國,國力強盛,為諸國仰慕,詩人們身處如此強盛的國家的優(yōu)越感難以抑制噴薄而出,身處圣國的豪情得以抒發(fā)。
其次,建功立業(yè)的熱情。有唐一代,疆域遼闊,國力強盛,文化繁榮,統(tǒng)治者開闊的視野,使唐代士人對人生普遍持有一種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加之唐代科舉制日漸成熟完備,除科舉外,士人們?nèi)杂卸喾N入仕途徑。因此,唐代士人們有更為博大的胸懷、氣度、抱負與強烈的進取精神,具體來說就是建功立業(yè)的熱情。這一情感在唐海上絲路詩歌中亦不乏表現(xiàn)。權德輿《送都護裴泰》曰“暫嘆同心阻,行看異績聞?!盵14]作者鼓勵裴泰戰(zhàn)勝艱難險阻,在安南境內(nèi)做出功績以分擔“主憂”,是對朋友取得政績的殷切期盼;王建《送鄭權尚書南?!吩弧耙褜⑸韴髧?,莫起望鄉(xiāng)臺。”[8]3400期盼鄭權能夠以國為念,早日建功立業(yè);劉長卿《送徐大夫赴廣州》曰“當令輸貢賦,不使外夷驕?!盵8]1529作者在此亦是將國家利益擺在第一位,勸勉友人做好自己的本職,使諸國看到大唐的威嚴,臣服于大唐,不辱使命。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所舉詩作都是作者勉勵友人要建功立業(yè),實是對于友人的美好期盼,但這又何嘗不是作者將自身建立功業(yè)的愿望寄托在友人身上的具體體現(xiàn)。
最后,去國懷鄉(xiāng)的悲情。唐代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中外,無論是去往異地還是從他國來拜訪中國,距離遙遠且曠日持久,在漂泊的路途中人們難免有去國懷鄉(xiāng)之情。身處異鄉(xiāng)的人們基本形單影只,孤獨與寂寞難以言表,這種壓抑苦悶之情在心中沉積上升到“悲”的層面。義凈《在西國懷王舍城》曰“游,愁。赤縣遠,丹思抽。”[8]9118義凈是唐代著名高僧,此詩寫于義凈西游印度求取佛法之時,由此詩作可知作者的心境是愁苦的,去國千萬里,心中思念著長安故城;杜審言《旅寓安南》曰“故鄉(xiāng)逾萬里,客思倍從來?!盵8]734詩人被貶安南,心情本就比較低落,再加上此地“寒遲暖復催”的氣候使詩人嚴重不適,故而更加想念遠隔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滿腹的委屈與思鄉(xiāng)之情無處排解,此時詩人的內(nèi)心應該是充滿悲情的。沈佺期《度安海入龍編》[8]1053首先寫出安南此地氣候與故鄉(xiāng)的差異,近而抒寫自己離開家鄉(xiāng)內(nèi)心的惆悵痛苦之情以致患病,最后以想象妻子因思念自己而悲傷落淚作結,可見作者內(nèi)心深處因遠離故鄉(xiāng)、親人而生出的悲情體驗。
四、結語
絲綢之路是當下學術研究的一個熱門話題,以往學者側重于對絲路所帶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影響的研究,對于絲路引起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研究亦不在少數(shù)。然而,海上絲綢之路詩歌作為絲路文化的一部分,研究者屈指可數(shù)。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創(chuàng)作有其特殊的社會背景,詩歌中描繪的內(nèi)容、展現(xiàn)的情感內(nèi)涵有其獨特性,拓展和豐富了唐詩的表現(xiàn)領域。對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詩歌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領悟唐詩的風情。
[參考文獻]
[1]班固.漢書·地理志[M].北京: 中華書局,1962: 1671.
[2]陳永正.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詩選[M].廣州: 廣東旅游出版社,2001:1.
[3]董? ?誥,等.全唐文:卷四百六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83:4738.
[4]席龍飛.中國造船史[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121.
[5]馬文寬,孟凡人.中國古瓷在非洲的發(fā)現(xiàn)[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83.
[6]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卷四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2792.
[7]陳? ?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7.
[8]彭定求,等.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9]劉禹錫.劉禹錫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0:518.
[10]王士禎.分甘徐話[M].張世林,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9:170.
[11]岑? ?參,岑嘉州詩集[M].廖? 立,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437.
[12]蕭? ?統(tǒng).文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378.
[13]別林斯基.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14.
[14]黎? ?崱.安南志略[M].武尚清,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