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義虎
近日網絡上流傳的兩段婚禮視頻引發(fā)熱議。一段是公公在婚禮上酒醉之后強吻兒媳,據說這是某地的婚俗;另一段是某賓客趁新娘向父母行磕頭禮之機粗暴地強按其脖頸,遭到新娘反身以耳光還擊。對于前者,網上多是譴責之聲,對于后者,網友多贊新娘的英勇,可見廣大網友的“三觀”都還是很正的。但也有人出來混淆視聽,把這些民間陋習當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甚至將其看成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這就得掰扯掰扯了。
什么是傳統文化,可能大部分人并不一定分得清。顧名思義,所謂傳統,就是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傳,二是統。傳就是歷史性,一定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統就是正統性,一定是在歷史上居于正統、主流地位的。正統、主流之外的東西,雖然歷史上存在過,那也只是旁流、支流,可以稱之為歷史,但不宜稱之為傳統。旁流、支流尚且算不得傳統,更何況那些末流、下流的民間陋習了。只有分清了歷史與傳統的不同,我們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避免別有用心的人往傳統里面摻沙子。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按照傳統禮法,男賓客用手強按新娘脖頸是非禮行為,公公“扒灰”這種令人不齒的行為,更是十惡不赦的大罪。可見,不少人雖然身子早已進入21世紀,可腦子卻還沒跟上,尤其已經遠遠落后于國家發(fā)展的步伐。他們一邊對西方不吝諂媚,一邊對祖宗歇斯底里,這是典型的精神“缺鈣”,是文化不自信的病癥。如今中國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離不開精神自強和“補鈣”。
所謂精神自強,不是炫耀經濟、軍事、科技等硬實力,而是提升文明素質、增強文化自信。婚禮本該祥和喜慶、莊重圣潔,如今卻變成了下流低俗的鬧劇表演。其實類似的陋習不僅限于婚禮,在喪禮上跳脫衣舞,清明掃墓為祖先扎紙人“小姐”,如此這般已經到了烏煙瘴氣、恬不知恥的地步。在自媒體時代,求新奇、求怪異、求點擊率的營銷策略更是為這些丑陋現象的大肆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過40年改革開放的物質文明發(fā)展積累,中國已經走進了“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的新時代。以前是“文化搭臺、經濟唱戲”,重在追求物質文明;今后則要“經濟搭臺、文化唱戲”,重在提升精神文明。移風易俗離不開引導和規(guī)范,輿論則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針,激濁揚清,因勢利導,推動人民日常生活涉及的冠、婚、喪、祭等禮儀,在前代的基礎上創(chuàng)制契合當下時代的新禮儀。只有正確的禮儀確立起來,那些烏七八糟的民間陋習才會遁于無形。▲
(作者是西南科技大學學者)